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

雖然有一衝動,說不看書評了,但是,不可能不看的,有的書友的意見,還是很靠譜的。

關於本書,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書名問題。

漢世祖劉秀,不用大家科普,我知道。至於爲什麼還這麼取,因爲我喜歡,不行嗎?書中欒城一戰,本就有點致敬“大魔導師”的意思,雖然有些類比不當。

再者,常聞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硬要個解釋,等主角死後,後人議定廟號,以“世祖”爲宜,把劉秀的廟後給改了,不行嗎?

2、近來爭議最大的,估計就是耿氏之死了。

關於這一點,有說過,很早之前就設定好的。最初的想法,是參考原史,因耿氏後事問題,與楊邠進行一場劇烈衝突,引發一場朝爭,政局變動。只是,被一通數落,也就一筆帶過了。對楊邠的處理,也要放到後邊了。

另外,還與對皇長子塑造的鋪墊,赤子喪母什麼的,這算是個劇透吧,但之後不一定那麼寫了。

3、關於主角性格塑造與面癱的問題。

對於這一點,純筆力不足的緣故,什麼目光一冷,心中一陰,眉頭一蹙啊什麼的,我自己看着都尬。在後邊,已經在儘量避免刻意去強調這一點。但是,就書中眼下主角所處的環境,面臨的局勢而言,可能還是會忍不住表現其愁苦,因爲就我自己想象一下,都有些自閉。

4、沙陀人身份問題

【看書福利】送你一個現金紅包!關注vx公衆【書友大本營】即可領取!

對此點,呵呵以對。噴《匈奴皇帝》,我無話可辯,然就本書,仍拿着“胡雜”“蠻夷”去噴,真的,服氣。再有無腦噴異族,刻意帶動民族節奏的,直接永久禁言。

5、關於本書節奏的問題

能堅持到現在還在追書的,應該都知道,本書是慢熱型的吧。對於主角的成長與發展,我都儘量往“合理”方向寫,當然,肯定有很多疏漏的東西,這點歡迎指正。

有不少人,說這主角太慫了,登基以後,也是任人騎臉。但是,有認真看書的,應該能發現,主角當皇帝以來,真的已經做的不少事了,卻邊患,廢秕政,罷苛務,安人心。

宰臣中,蘇逢吉被拿下了,加竇、李、馮、趙等前朝遺臣權力,河東權臣已經被打壓抑制了,難道還要盡數清除出朝堂,將朝堂變成一言堂,使權力失衡?

軍隊方面,史弘肇、劉信或遷或貶,用尚洪遷爲帥。主角的舊部,韓通在護聖軍,孫立在小底軍,馬全義爲龍棲軍二把手,向訓爲皇城使,李崇矩在內殿直,楊業鎮潼關,慕容延釗、羅彥瓌等人戍北疆防。

符昭信與高懷德兩個大舅子也用爲禁軍將校,平衡李氏外戚,趙延進、王漢倫、李重進、張永德等少壯派也在提拔任用中。史弘肇、劉信的心腹也有所貶抑,這點我明確提過。

這還不夠,難道要一步到位,將十幾萬禁軍,全部重造,纔夠,憑什麼?找死找亂?看到則評論,說主角登基後,對舊部不聞不問,從哪兒看出來的,前邊的提拔,任以要職,不算數?或者說,主角與每一箇舊部的交流,都得詳細描寫?作爲一個皇帝,他平日裡與他打交道的,不該是宰輔大臣高級將帥?

新政方面,不說狂飆急進,總歸是有所建樹吧,罷不急之務,平盜賊,減民負治農桑,修刑統,收兵器作坊,制舉......這些都看不到。若說政策,一日百策,主角都能提得出來,但是,誰去執行,誰去監督,不用考慮現實因素,地方反應?

PS:看到有書友就主角反對“大赦”提出異議的,說得也算有理有據。對這點,我僅說說我自己的看法吧。

就我看來,犯了罪,就該接受他因有的懲罰,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仁政,不是用在一干罪犯身上的,如欲彰顯仁慈、維護統治,盡人道,可準其家人探監,抑或因情酌減刑罰,但絕不需要一刀切的全部赦免,哪怕是小奸小惡。

古人大赦固有其道理,但在主角這兒,行不通。顧念惡人,於好人有何益?縱使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也得在接受完懲罰之後。

至於判刑偏差的問題,這是永遠不可能避免的,只能從政策法律上,儘量給百姓一個“上訴”的通道,不可能盡善盡美。

PPS:本書的問題,歡迎指正,但是對那些惡意攻擊,一味貶低的,不好意思,見到了,直接永久禁言。被毒到的,受不了的,拜送不謝。

————————

另,附一份到此爲止,大漢節度方鎮表:

河南:

西京留守:史弘肇

忠武軍節度使(許州):劉信

歸德軍節度使(宋州):張允

武寧軍節度使(徐州):武行德

泰寧軍節度使(兗州):符彥卿

天平軍節度使(鄆州):慕容彥超

義成軍節度使(滑州):郭從義

鎮寧軍節度使(澶州):郭榮

威勝軍節度使(鄧州):劉重進

山南東道節度使(襄州):安審琦

安遠軍節度使(安州):楊承信

金州防禦使(懷德軍節度):康彥環(此地雖屬漢地,實自專其事,未有節度之名)

河北:

天雄軍節度使、鄴都留守(大名府):高行周

彰德軍節度使(相州):郭謹

安國軍節度使(邢州):劉承贇

永清節度使(貝州):李殷

平盧節度使(青州):劉銖

成德節度使(恆州):張彥威

橫海節度使(滄州):王景

義武節度使(定州):孫方簡

盧龍節度使(幽州):趙匡贊

河東:

河東節度使、北都留守:劉崇

永安軍節度使(府州):折從阮

昭義軍節度使(潞州):常思

河陽三城節度使(孟州):李暉

建雄軍節度使(晉州):王晏

保義軍節度使(陝州):趙暉

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府):李守貞

關右:

永興軍節度使(京兆府):白文珂

匡國軍節度使(同州):薛懷讓

順義軍節度使(耀州):宋延渥

鳳翔節度使(鳳翔府):王峻

靜難軍節度使(邠州):藥元福

彰義軍節度使(涇原):史匡懿

保大節度使(鄜州):張彥超

彰武節度使(延州):高允權

————————

今晚第二章,晚一些。

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81章 內外變動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23章 夜宴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172章 川蜀定製,鍾謨彙報第1769章 影響力第95章 效果已顯第46章 糧與錢第40章 郭黨俊傑第75章 敖萊小城第146章 近親通婚第4章 李昉夜訪東宮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39章 長沙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48章 處處矛盾第211章 籌議北伐第144章 趙家父子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347章 談話第64章 朕要親征爲耿公復仇!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415章 皇孫歸來第88章 秋後算賬(續)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第442章 金玉滿倉,堆積如山第25章 開寶新政第127章 魏博問題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183章 王景崇有話說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第381章 劉皇帝返京第29章 將卸甲,帥卸職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44章 聽政湖湘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29章 獨眠孤館第1809章 餞行第1771章 襄陽王第59章 元臣多鄙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180章 賞功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209章 劉皇帝腦子還是清醒的第362章 分封?第1697章 蠢蠢欲動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爭儲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風壓倒北風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21章 老六也長大了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365章 看衰278章 軍務第127章 皇城司第81章 內外變動第395章 大商人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73章 趙大已在軍中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13章 市井之聲第213章 帶着歡呼啓程第158章 善後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亞風雲(中)第473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157章 劉老四第381章 功臣閣第23章 老臣凋零第149章 鄴都城下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162章 出遊攜新婦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122章 睡仙第38章 湖南無戰事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2章 登聞鼓響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109章 再破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