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

bookmark

雖然有一衝動,說不看書評了,但是,不可能不看的,有的書友的意見,還是很靠譜的。

關於本書,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書名問題。

漢世祖劉秀,不用大家科普,我知道。至於爲什麼還這麼取,因爲我喜歡,不行嗎?書中欒城一戰,本就有點致敬“大魔導師”的意思,雖然有些類比不當。

再者,常聞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硬要個解釋,等主角死後,後人議定廟號,以“世祖”爲宜,把劉秀的廟後給改了,不行嗎?

2、近來爭議最大的,估計就是耿氏之死了。

關於這一點,有說過,很早之前就設定好的。最初的想法,是參考原史,因耿氏後事問題,與楊邠進行一場劇烈衝突,引發一場朝爭,政局變動。只是,被一通數落,也就一筆帶過了。對楊邠的處理,也要放到後邊了。

另外,還與對皇長子塑造的鋪墊,赤子喪母什麼的,這算是個劇透吧,但之後不一定那麼寫了。

3、關於主角性格塑造與面癱的問題。

對於這一點,純筆力不足的緣故,什麼目光一冷,心中一陰,眉頭一蹙啊什麼的,我自己看着都尬。在後邊,已經在儘量避免刻意去強調這一點。但是,就書中眼下主角所處的環境,面臨的局勢而言,可能還是會忍不住表現其愁苦,因爲就我自己想象一下,都有些自閉。

4、沙陀人身份問題

【看書福利】送你一個現金紅包!關注vx公衆【書友大本營】即可領取!

對此點,呵呵以對。噴《匈奴皇帝》,我無話可辯,然就本書,仍拿着“胡雜”“蠻夷”去噴,真的,服氣。再有無腦噴異族,刻意帶動民族節奏的,直接永久禁言。

5、關於本書節奏的問題

能堅持到現在還在追書的,應該都知道,本書是慢熱型的吧。對於主角的成長與發展,我都儘量往“合理”方向寫,當然,肯定有很多疏漏的東西,這點歡迎指正。

有不少人,說這主角太慫了,登基以後,也是任人騎臉。但是,有認真看書的,應該能發現,主角當皇帝以來,真的已經做的不少事了,卻邊患,廢秕政,罷苛務,安人心。

宰臣中,蘇逢吉被拿下了,加竇、李、馮、趙等前朝遺臣權力,河東權臣已經被打壓抑制了,難道還要盡數清除出朝堂,將朝堂變成一言堂,使權力失衡?

軍隊方面,史弘肇、劉信或遷或貶,用尚洪遷爲帥。主角的舊部,韓通在護聖軍,孫立在小底軍,馬全義爲龍棲軍二把手,向訓爲皇城使,李崇矩在內殿直,楊業鎮潼關,慕容延釗、羅彥瓌等人戍北疆防。

符昭信與高懷德兩個大舅子也用爲禁軍將校,平衡李氏外戚,趙延進、王漢倫、李重進、張永德等少壯派也在提拔任用中。史弘肇、劉信的心腹也有所貶抑,這點我明確提過。

這還不夠,難道要一步到位,將十幾萬禁軍,全部重造,纔夠,憑什麼?找死找亂?看到則評論,說主角登基後,對舊部不聞不問,從哪兒看出來的,前邊的提拔,任以要職,不算數?或者說,主角與每一箇舊部的交流,都得詳細描寫?作爲一個皇帝,他平日裡與他打交道的,不該是宰輔大臣高級將帥?

新政方面,不說狂飆急進,總歸是有所建樹吧,罷不急之務,平盜賊,減民負治農桑,修刑統,收兵器作坊,制舉......這些都看不到。若說政策,一日百策,主角都能提得出來,但是,誰去執行,誰去監督,不用考慮現實因素,地方反應?

PS:看到有書友就主角反對“大赦”提出異議的,說得也算有理有據。對這點,我僅說說我自己的看法吧。

就我看來,犯了罪,就該接受他因有的懲罰,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仁政,不是用在一干罪犯身上的,如欲彰顯仁慈、維護統治,盡人道,可準其家人探監,抑或因情酌減刑罰,但絕不需要一刀切的全部赦免,哪怕是小奸小惡。

古人大赦固有其道理,但在主角這兒,行不通。顧念惡人,於好人有何益?縱使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也得在接受完懲罰之後。

至於判刑偏差的問題,這是永遠不可能避免的,只能從政策法律上,儘量給百姓一個“上訴”的通道,不可能盡善盡美。

PPS:本書的問題,歡迎指正,但是對那些惡意攻擊,一味貶低的,不好意思,見到了,直接永久禁言。被毒到的,受不了的,拜送不謝。

————————

另,附一份到此爲止,大漢節度方鎮表:

河南:

西京留守:史弘肇

忠武軍節度使(許州):劉信

歸德軍節度使(宋州):張允

武寧軍節度使(徐州):武行德

泰寧軍節度使(兗州):符彥卿

天平軍節度使(鄆州):慕容彥超

義成軍節度使(滑州):郭從義

鎮寧軍節度使(澶州):郭榮

威勝軍節度使(鄧州):劉重進

山南東道節度使(襄州):安審琦

安遠軍節度使(安州):楊承信

金州防禦使(懷德軍節度):康彥環(此地雖屬漢地,實自專其事,未有節度之名)

河北:

天雄軍節度使、鄴都留守(大名府):高行周

彰德軍節度使(相州):郭謹

安國軍節度使(邢州):劉承贇

永清節度使(貝州):李殷

平盧節度使(青州):劉銖

成德節度使(恆州):張彥威

橫海節度使(滄州):王景

義武節度使(定州):孫方簡

盧龍節度使(幽州):趙匡贊

河東:

河東節度使、北都留守:劉崇

永安軍節度使(府州):折從阮

昭義軍節度使(潞州):常思

河陽三城節度使(孟州):李暉

建雄軍節度使(晉州):王晏

保義軍節度使(陝州):趙暉

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府):李守貞

關右:

永興軍節度使(京兆府):白文珂

匡國軍節度使(同州):薛懷讓

順義軍節度使(耀州):宋延渥

鳳翔節度使(鳳翔府):王峻

靜難軍節度使(邠州):藥元福

彰義軍節度使(涇原):史匡懿

保大節度使(鄜州):張彥超

彰武節度使(延州):高允權

————————

今晚第二章,晚一些。

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60章 皇后進言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157章 《刑統》將成第106章 倒趙世宗篇51 皇太孫第131章 鳴沙匪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79章 父子問對第196章 橐駝兒第134章 東路軍第1712章 叛賊內情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191章 趙思綰的背反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239章 耀州之戰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307章 算盤打得很美,終究落空第23章 室韋女真一番戰終,宗親無特權第296章 缺人了第198章 轉折點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問題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414章 雲消日出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第297章 心虛第132章 進宮第231章 遼軍的反擊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273 王晏鎮洛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322章 土司制與遼使第260章 論婿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1787章 講個笑談,說個趣事第152章 又是一年二月二第114章 欲謀大功第406章 影響擴大第1749章 調教契丹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30章 “寬刑簡政”第182章 邢州有變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200章 禦敵第396章 天花板第89章 威壓王帥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322章 土司制與遼使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133章 面聖第1817章 搖人?大漢一併接着第250章 幼年太子不容易278章 軍務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270章 騷擾,進攻第274章 打女真、室韋還是沒問題的第141章 雌威第183章 王景崇有話說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138章 回宮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322章 再啓西進第39章 百年大計第151章 凋零第50章 額手稱慶的南唐君臣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459章 挫折第5章 天子尤愛楊業第369章 功臣宿將第47章 應對第211章 太子掛帥第1774章 又罷一相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402章 這事沒完第414章 雲消日出第197章 財計第97章 再臨井陘第102章 事分南北第132章 向訓爲帥第186章 嘴銜蜜糖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128章 治安問題第190章 熱情相待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學堂第52章 聯姻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282章 善後之議第370章 其志甚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