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納了

bookmark

“以馮卿之見,折家女適合入宮?”劉承祐態度仍舊不明。

下邊,馮道則心中嘀咕起來了,他如此主動提折家說項,態度如何,已然明瞭,皇帝沒道理看不出來。

注意着劉承祐那意味難明的表情,以爲他有什麼顧慮,馮道老眼珠子軲轆一轉,恭聲道:“陛下納折氏,非止於充盈後宮,延嗣血脈,亦可安撫藩臣之心。”

見劉承祐露出感興趣的模樣,馮道繼續說:“折太尉溫恭長者,在府州多年,德高望重,向爲人所稱道。藩鎮之中,御備功勳,無出其右者,而今更乃大漢西北邊防柱石......”

劉承祐道:“這些朕都清楚!”

馮道仍舊不疾不徐地:“而今,折公親自進京,主動獻女,更顯其對朝廷親近之意,效順之心。有此美意,於情於理,於家於國,陛下都應接納!”

點着頭,劉承祐也不刻意再端着了,扭頭對張德鈞吩咐道:“你親自去趟折府,詔令折氏進宮,去仁明殿,給太后看看!”

“是!”

馮道在下聽劉承祐如此安排,老眉一鬆,起身含笑道:“臣於此,先行向陛下賀喜了。”

劉承祐卻興致依舊,掃着老狐狸,問:“不知馮卿家中,可有適齡適婚女子?”

馮道聞問一驚,腦筋只稍微一轉,反應過來,似乎明白了什麼,發白的眉梢上幾乎都帶着喜意,利索地拱手應道:“回陛下。臣長子平早亡,留有一女曰菁,年方十七,經臣教導,也算知書識禮,婉婉有儀......”

老狐狸這也是有些賣力地向劉承祐推銷起馮家女來了,見他這副積極的模樣,劉承祐反倒感一訥,灑然一笑:“馮家的女郎,自然是賢淑明理的!”

略頓,迎着馮道稍顯期待的目光,劉承祐溫聲說道:“馮卿,朕給你家孫女,做個媒如何?”

老眉微鎖,這老朽心思機巧地很,聽劉承祐之意,立刻就意識到,自己貌似意會錯了。保持着恭謹,應道:“若得陛下金口,是小女的榮幸,只是不知......”

劉承祐直接道明想法:“鐵騎左廂都虞侯楊業,忠勇善戰,馮卿可滿意?”

聽皇帝這麼說,馮道徹底明瞭,稍微想了想,眉宇間又露出點中意的色彩:“楊都虞侯青年俊傑,臣自然滿意。”

楊業,馮道當然是有所耳聞,從天子於龍潛的將校之一,年輕有爲,戰功不俗,二十出頭,已然是禁軍高級將校了。智勇雙全,人品也不錯,最重要的是,深受皇帝信任,這不,劉承祐都親自說其婚事!

見狀,劉承祐語調也更加輕鬆了:“朕稍後,便下詔賜婚!”

“謝陛下!”馮道當即拜謝。

“朕乏了,馮卿且退下吧!”朝老狐狸揮了揮手,劉承祐吩咐道。

“臣告退!”

關於納折家女爲妃,別看劉承祐表現得似有遲疑,但在馮道提出此議之後,心裡便已有所決定。如馮道所言,娶折賽花,好處太多了,再者人家折太尉,不避風寒,千山萬水送女來京,這番誠意,他這個天子怎麼可能拒絕。

劉承祐並沒有那麼多的惡趣味,也沒有拆散“楊令公”與“佘老太君”的愧疚感。

不說其他,就衝折、楊兩家在府、麟二州的勢力,劉承祐又怎麼會再讓那一大一小兩條地頭蛇聯合在一起,更遑論,親自給二者賜婚了。

時勢當下,折家在府州的情況,劉承祐能容其一時,又豈能容其一世,遲早還是要收歸朝廷治下的。娶折家女,可是一個不錯的招撫解決策略。

至於楊業,奪了你一個“良妻”,再還你一個。馮道的孫女,怎麼都配得上他,且對其仕途軍旅,都有好處,左右都是政治聯姻。

前番在西征之時,劉承祐還答應給楊業選個良配,一直沒顧得上,此番馮道提議,正好趁機給辦了......

退出垂拱殿,馮道邁着老腿,走在溼冷的廊道間,馮道心情着實不錯,步履都輕快不少。此番進見目的也算達成了,雖然搭出去了一個悉心培養的孫女,但得一良配。

至政事堂,腳剛跨入,便聞得一陣激烈的爭吵聲,是楊邠與李濤兩個宰臣,又有異議了,爭執還挺激烈。對此等情況,已是見怪不怪,露出了好奇的神色,朝堂房中望了望,不進去,別走一屋。

當值的陶谷正在提筆寫着一道發往州府的制書,見到馮道,趕忙起身,十分殷勤地扶着馮道坐下,親自奉茶:“老相公來了。”

雖然一直有心替代馮道這些人,嘗試一下做宰相的滋味,不過面上,陶谷仍舊恭順地很。

#送888現金紅包# 關注vx.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看熱門神作,抽888現金紅包!

馮道老於世故,哪兒能被其表現出的假象所迷惑,心中雖不屑,也是一副人畜無害的朽樣:“秀實不必如此拘禮。”

隨口問道:“楊、李二公,又在爭執什麼?”

聞問,陶谷眉飛色舞的,語氣中帶着點幸災樂禍:“楊相欲發令,自京師至諸州府,行人往來,並須給公憑,否則不與同行。李相反對,說楊相操之過急,此舉必致民情大擾,商路禁絕。二者爭執不下,恐怕,又要鬧到官家那裡去了......”

聽其言,馮道面露沉思。

陶谷則繼續說着,語帶嘲弄:“中書門下,秉執國政,掌天下機務要事,身爲宰臣,屢生爭端,互爲肘腋,如此,何談爲陛下盡忠,爲國家做事......”

陶谷善於鑽營,以前是討好逢迎權貴,如今,自詡股肱,一行迎合劉承祐,對於這些宰臣實則也就不怎麼放在眼裡了。

而諸宰,對陶谷,多心存惡感,畢竟有這麼個“小人”時刻盯着自己屁股底下位置,哪兒能有什好感。

從陶谷的語氣中,馮道感受到了些許酸意,亦似意有所指,不動聲色,不接那茬,問道:“秀實覺得,二相公所議如何?陛下又會是什麼態度?”

陶谷拎了下自己的小鬍子,頗爲自信地道:“行旅公憑,有利於朝廷對士民黔首的管理,這是必然之事。只是,如今諸境稍安,天下戶籍不清,大漢有多少戶民都不清楚,突施此策,豈能奏效。如李相公所言,想當然耳......”

“官家早有清查州縣戶籍、覈定丁口之意,若不出意料,民歲就當着手此事了。若得梳理完畢,再行此事,方纔妥當,況且,還得地方節鎮配合!”

聽完陶谷的分析,馮道點着頭,誇獎道:“秀實大才,目光如炬,難怪如此得陛下信任啊!”

陶谷這人,缺點不少,品格也爲人所不恥,但除了那手好文章,看問題分析時務的眼光,着實不錯。

聞其恭維,陶谷表面矜持,但眉目之間不免得意。

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391章 暗箭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55章 山上山下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220章 啖耳將軍第165章 夏獵、祥瑞以及進貢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299章 遼國的情況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411章 政治危機第32章 潞州震動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97章 隰州第97章 隰州第111章 棉稻,後疾第30章 “寬刑簡政”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64章 朕要親征爲耿公復仇!第167章 請辭第268章 一城,一戰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183章 李相爲帥第43章 接見第326章 尋覓終有果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144章 兩個選擇世宗篇37 翻篇收場第254章 久待良機第376章 拷問第33章 東京城內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16章 態度迥異第80章 進攻第90章 關右節度第26章 新政與人事第8章 摻沙子的效果第86章 駕臨渦口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1811章 歸來第85章 郭榮給的驚喜第167章 先震後蝗第284章 影響第257章 黃花谷之戰第23章 皇帝的底氣第8章 楊蘇還京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304章 楚州第1742章 漠北來人第178章 祭拜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415章 皇孫歸來第308章 班師還朝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85章 浮雕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第270章 騷擾,進攻第45章 靖江軍第226章 一潰百里第200章 禦敵第371章 殺,不殺?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半島史話·話說林邑第210章 第三任武德使第56章 腹心之談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112章 趙大之勇略第1751章 結束了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311章 爲太子劉皇帝也是操碎了心第64章 郭威支持穩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225章 恩愛與恩典第446章 流光園第35章 室韋覆滅第413章 分食第1805章 度日如年,駙馬張璟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77章 潘美請纓伐安南第31章 議治湖湘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1772章 處置第43章 接見半島史話·奇葩第78章 滄州府第11章 請教第366章 安東不一樣!第371章 慰問=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