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潞州震動

bookmark

微微吸了口氣,劉承祐擡眼看向垂手立於邊上,表情嚴肅的郭榮。

穿上軍甲的柴榮,英武之氣難掩。有的人,沒有出衆的外貌,沒有強悍的身軀,乍一看平平無奇,但共事下來,定然能發現其不凡之處。

“都坐!”見張彥威與郭榮還站着,劉承祐伸手示意了下。

略作沉吟,平和的目光落在郭榮身上,劉承祐問:“郭巡檢,既入龍棲軍,感覺如何?”

聞問,郭榮拱手應道:“名不虛傳,就末將所觀,龍棲軍真河東強軍,天下雄師!”

劉承祐直接搖了搖頭:“天下雄師,只怕還差得遠!”

郭榮不禁意外地看劉承祐一眼,他謹慎地恭維了一番,但劉承祐顯然並不是很在意。

雙手合十,思吟幾許,劉承祐開口:“就你所觀,軍中還有什麼問題,需要整頓,提高戰力?”

額頭蹙了蹙,瞟向劉承祐那張平靜的臉,郭榮稍加猶豫後,說:“末將初入軍營,一切還未熟悉,不管妄言。”

“此乃審慎之言。”劉承祐臉色很是平和:“那......還需郭巡檢就在軍中多多行走!”

“是!”

與郭榮侃了幾句,劉承祐注意力落到站在邊上的向訓身上,眼神中彷彿帶着點東西,就是透着絲絲猶豫,不言語。

“殿下有何吩咐?”向訓卻是很機智地主動發問。

“唔......我給你一個任務,帶幾名精幹士卒,先行南下潞州,探其局勢!”劉承祐吩咐道。

向訓聞令,精神微震,望着劉承祐:“殿下打算進取潞州?”

“潞州但河東南下之要隘,以你們的眼光與見識,會猜不到嗎?”劉承祐目光朝郭榮身上斜了,隨即臉色平和地看着向訓:“你要做的,便是潛伏入潞州,尤其是上黨城,探清其城池防禦、兵力佈置,一切情況。此事風險不小,深入敵穴,可謂危機四伏......”

“屬下願往!”向訓堅決請命。

“你北來不久,便又匆匆南去,奔波之苦,莫辭辛勞!”劉承祐勉慰一句。

向訓的臉上,掛着淺淺的意動之色,擡手答道:“不敢!”

“張將軍,從我親衛中挑揀幾名精幹機謹之人,安排與向訓!”見狀,劉承祐悠然擡手,朝張彥威示意了一下。

“是!”

引向訓出帳之時,張彥威不由斜眼審視着向訓,心中不禁嘀咕。看來此人,也是受殿下鐘意之人吶。心思轉動間,張彥威粗糲的麪皮上掛上了笑容,滿臉親善地開口:“向兄弟,請隨某來......”

帳中只餘劉承祐與郭榮了,劉承祐坐着,郭榮站着。兩人都屬寡言之人,場面靜得有些尷尬。還未有多熟悉,劉承祐也沒有與之“交心”的意思,眼下,還不是談理想、談大業的時候......

“殿下,若無他事,末將告退了!”還是郭榮主動,垂首說道。

劉承祐原意與之談談潞州的事,不過想想,還是算了,表現得甚是自然,揮了揮手:“你去吧!”

待郭榮退去,劉承祐擡手揉了揉眼睛。垂首沉思,也不知在琢磨些什麼,只是那一張冷峻的面龐,分外平靜,平靜地有些過分。

......

雞鳴聲起,整座晉陽城還籠罩黎明前的晦暗之中,劉承祐已然滿身戎裝,進入太原宮,向劉母李氏辭行。

“哎,你這孩子,戰事自有將校士卒去解決,你這孺子,何必要親自上陣。戰場的兇險,可由不得你,你這是讓爲人母的掛心啊......”看着跪在面前的劉承祐,難得地碎念着,雍容的臉上有些嗔意,眼神之中的擔憂之意卻是掩飾不住。

劉承祐低着頭,說道:“臨陣卻敵之事,自有軍中將士振武奮進,兒處千軍之中,爲猛士衛護,又有何懼?”

看着淡定應對的劉承祐,李氏嘆了口氣:“我知你素有主見,行不苟合,官家既有詔令,吾也不便相攔。爲母者,唯有在宮中,替你與衆將士祈福了!”

“謝母親!”聞言,劉承祐磕了一個頭:“出兵拔營在即,兒需趕回軍中,就此拜別!”

“我送送二郎!”劉承訓也在旁邊,見狀主動說道。

一行數十騎,趁着朦朧霧色,匆匆出城,疾奔十里,方纔勒馬。青草道旁,兄弟倆扶鞍對視,劉承訓言辭切切:“二郎,爲兄就送你至此了,戰爭兇危,萬務珍重!祝你此去,破賊占城,所向披靡!”

此時的劉承訓,俊逸的臉上掛滿了關懷之意。迎着大哥的包含期冀的目光,劉承祐目光閃動了一下,輕聲應道:“侍奉孃親,早晚問安,就有勞大哥了!”

“二郎勿憂!”

劉承祐領着親兵,策馬疾速而去,很快鑽入微茫的晨霧之中。道旁,劉承訓雙手仍抓着繮繩,望着漸漸模糊的劉承祐的背影,眉頭輕微地鎖了起來。

“殿下,二皇子已經走遠了!”佇視良久,邊上一名內侍不由發聲提醒道。

聞聲,重重地舒了一口氣,劉承訓收起了臉上那些許“複雜”之色,露出一道溫潤如玉的笑容,調轉馬頭:“回吧......”

待到天矇矇亮,龍棲全軍,近四千衆,早饗之後,在劉承祐的統率下,南向直趨潞州。

潞州此地,古稱上黨,在天下之脊,地勢高險。地勢的重要性就不水了,總之很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事實上,潞州距離太原府並不遠,也就隔着一個遼州,算得上是臥榻之側。敵若據之,便立時可對河東形成巨大的威脅,這也是劉承祐提議提議奪之後,劉知遠未加猶豫便許之的原因。

在耶律德光委任耿崇美之前,潞州節度(昭義節度)原本叫張從恩,此人乃後晉貴戚,卻懾於契丹勢力,有臣服之意。上月,此人還遣使到晉陽,邀劉知遠一併去汴梁朝拜覲見,得到了劉知遠肯定的答覆,言“君且先行,孤循後而往”。

然後,張從恩親自前往汴梁去了。再其後,便被束於大梁,到如今,連節度使的位子也丟了。

時下,潞州主事者,仍舊是張從恩的幾名下屬,是他離去前安排的。以潞州留後趙行遷爲主,輔以巡檢使王守恩,從事高防。

遼州本是河東治下支郡,劉承祐領軍一路通行,直入潞州境內,及至虒亭鎮,駐馬而停。

虒亭鎮,距離州治上黨城,不足百里。

河東出兵南來的消息,一下子傳遍了潞州,並且向周邊州縣擴散而去。

潞州震動!

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65章 開封府尹的問題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226章 馮道請辭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淺談兩點第328章 默認第408章 蠢兒子第327章 派系第233章 南口大戰2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135章 韜光養晦世宗篇49 皇帝遲暮,太子早薨第157章 《刑統》將成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62章 緊鑼密鼓第156章 亡國之君第103章 郭王會第121章 父子異見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108 狀元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146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105章 逐一接見第31章 進軍令第108 狀元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149章 河東巡撫第158章 洞房花燭夜第41章 高麗國王第178章 會獵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146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88章 童謠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87章 亦有其憂第62章 難得遲疑第407章 麻煩第131章 鳴沙匪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38章 湖南無戰事第98章 灰溜溜地滾回去第308章 新貴第361章 安東國第1782章 數百年後的問候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9章 啖耳將軍亦回京第154章 滅門第377章 難知禍福的決議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310章 海路主將第69章 禍事了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33章 東京城內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235章 開封新城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385 禮賓館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70章 大禮第311章 舊識第214章 正在準備整頓朝綱的耶律賢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376章 拷問第172章 太子妃第75章 敖萊小城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81章 廝殺漢第69章 禍事了第45章 靖江軍第226章 馮道請辭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115章 瀛州第39章 百年大計第192章 劉銖案第20章 威臨荊南第210章 第三任武德使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1709章 心猿意馬第207章 燕王心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