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東京城內

bookmark

東京開封,背靠運河,聳立於中原腹地。而今的東京,經過累朝的建設,已然成爲了第一等的雄城,居天下之中。

自隋唐以來,受制於土地的過度開發,人口的劇增,關中經濟衰退,漸漸喪失了其全國經濟重心的地位。尤其是安史之亂過後,屢遭戰火侵襲,關中經濟更受制約,而長安的幾度淪喪,則使其慢慢丟掉了政治地位。

關中不斷沉淪,伴隨着的,是經濟重心不東移、南移,政治重心不斷東移。而汴京,則以其便利的交通,富庶的經濟,成爲了這個過程的中的受益者。

長安破敗,洛陽沒落,汴都崛起。

自朱溫篡唐建樑,定都汴京之後,此城的地位日趨上升。哪怕其中有十數年後唐移都洛陽之舉,石敬瑭代晉之後,沒能撐兩年,也再度遷都到更加繁庶的大梁而來。

繁華,是開封最大的特色。不過,再絢麗的繁華,也抵擋不住戰爭的摧殘。即便契丹人入汴之後,沒有進行大肆的殺人放火,但兇橫的搶掠,無休止的壓榨,仍舊給這顆中原明珠增添幾分哀傷。

仲春清風,柔柔吹拂過開封厚實的城牆,卻始終吹不散凝在城垣上空的那股子淒涼之意。城池各處,守備巡視的是契丹人,女牆邊上,高高豎起的,也是一面面嶄新的“遼”旗。

此時的東京,屈從於遼帝耶律德光的統治之下,而新生的“大遼國”對中原生民的統治,從成立起,便在亂政的風波中搖搖欲墜。這幾日,隨着接續不斷的壞消息傳來,在汴宮中享樂不止的遼帝耶律德光,已經不止一次報怨:中國之民,太難統治......

開封分宮、內、外三城,鱗次櫛比的坊裡,那些原本屬於後晉高官大臣們的宅邸,有不少都爲契丹的將校們佔據。

在宮城東南,緊貼着正門的一里坊內,俱是高門大戶,而尤以其中一座府邸爲貴。這原本是後晉輔臣景延廣的宅邸,在景延廣悽慘而亡過後,被賞給如今大遼國的中京留守、大丞相、樞密使、燕王——趙延壽。

此時的燕王府中,比起開封城中街巷曲弄的清冷,卻是一片歌舞昇平之像。後堂之內,有嬌娥舞動,翩翩姿態,撩人心絃,燕王趙延壽斜倚桌案,目光悽迷,蒼然的臉上滿是醉態。

大遼建立,東京城中,人鹹默然,但是作爲遼帝耶律德光最“看重”的漢臣,燕王殿下心情似乎並不太好。事實上,自耶律德光即皇帝位,欲統治中原後,趙延壽便一直怏怏不樂。

趙延壽,鎮州人,少美容貌,好書史,初仕後唐。他與石敬瑭一樣,都是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帝國貴戚,在後唐朝也是煊赫一時,手握重權。其養父趙德鈞也深受李嗣源器重,是當時的盧龍節度使,一鎮幽州便是十餘年。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當時趙德鈞父子倆的資歷實力並不弱於河東的石敬瑭。

待石敬瑭與後唐朝廷撕破臉皮,刀兵相見後,趙德鈞也受命出兵討伐河東。手握盧龍之軍的趙德鈞動了小心思,開始與後唐朝廷講起了條件,意欲吞併屯駐遼州的範延光之軍,擴充實力,並給趙延壽謀取鎮州節度。

然而唐末帝李從珂,性格剛烈,毫不妥協,斷然拒絕,並且發了一道強硬的詔制,催促進兵。見惡了朝廷,趙德鈞也不爽了,轉而想要投靠契丹人。

當時,耶律德光受石敬瑭“割地稱臣”所請,已經率兵南下晉陽助戰。大概是受石敬瑭的點撥,趙德鈞派人使耶律德光,同樣求立爲帝。

彼時,石敬瑭與耶律德光之間還是有些各懷鬼胎的,而後唐朝廷實則兵力尚強,對趙德鈞所請耶律德光很是動心,有捨棄石敬瑭之意。還是石敬瑭的心腹之臣桑維翰,親蹈契丹營,上演了一場“帳前哭諫”的戲碼,給契丹主好生剖析了一番局情人心,才讓耶律德光沒有改弦更張。

等到石敬瑭奪了天下,趙德鈞這父子倆處境便尷尬了,被鎖回契丹國內。趙德鈞淒涼而死,趙延壽反而受到了重用。

趙延壽這個人,是有一定才能的,容貌漂亮,又會詩文,在北庭,每有詩作,常爲人傳閱。他被耶律德光委任爲幽州節度使,主南面事務,封燕王。

在去歲,契丹大軍南下的過程中,尤爲賣力,因爲耶律德光不止一次地表示過,欲以漢人治中國,暗示的意味已然很明顯了。

等契丹大軍入汴,滅亡晉室後,趙延壽表現得更加積極了,給耶律德光提了不少統治中原的“建設性”意見,比如分化控制晉國降卒,餉胡卒而勒止劫掠,安撫節鎮......可惜耶律德光沒聽進去多少。

即便如此,在耶律德光入汴的月餘時間內,趙延壽仍舊“兢兢業業”的,只因爲心中那個火熱的期望。

兒皇帝,石敬瑭做得,他趙延壽憑什麼做不得。

然而,大概是滅晉太過容易了,耶律德光也飄了,最終變卦,自己登基稱帝,來當這中國之主。夙願一朝破滅,趙延壽的心態直接崩了。頭腦開始不清醒了,讓後晉宰相李崧言於耶律德光,欲謀太子之位。

這就是沒眼力勁兒了,耶律德光對此笑呵呵,態度十分友善地,拒絕了。不過爲了安撫趙延壽,給他封了一連串響亮的頭銜,只是實權被徹底架空了,順帶着連原本歸他統管的晉軍降卒,也被剝奪了......

如今的趙延壽,論職位資歷,都稱得上大遼國第一漢臣。然而實際上,已經徹底淪爲一個吉祥物,擺給人看的。

對這些,趙延壽怎會看不清楚。二十日了,心中的憤懣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有所減弱,反而愈加鬱沉,到如今,連酒水美人都難讓他緩解了。

“啪”的一聲脆響,酒杯摔了個稀碎,堂中的舞、樂戛然而止。趙延壽的酒意一下子醒了一般,狠狠一瞪眼:“繼續!”

管絃之聲繼續響起,美娘繼續起舞,趙延壽又就拿過一個新的杯子,遞到侍者面前:“給孤滿上!”

“是!”面對喜怒無常的趙延壽,侍者很是畏懼。

一口黃湯飲下,趙延壽臉上的醉意又深了一層,更顯頹然。

“大王!”一道人影匆匆入堂,該是老僕,直至趙延壽麪前。

“何事?”趙延壽的注意力仍舊放在堂間的舞姬身上,似乎要挑選一名今夜侍寢。

“宮中來人,皇帝陛下召您覲見!”

“皇帝?呵呵,不去!”趙延壽冷哼一聲。

見狀,老僕臉上露出一抹惶急,當即就要開口勸說,卻又聞趙延壽苦喪着一張臉,幽幽說:“與孤淨身,備朝服......”

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22章 史公鎮洛:民怨四起第331章 泰來樓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92章 大調整第474章 立場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220章 啖耳將軍第40章 荒唐太子第358章 兩江平定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139章 韓常案世宗篇30 快速翻篇的歷史第127章 皇城司第254章 久待良機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481章 行宮第158章 洞房花燭夜第67章 遺表第185章 賜宴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400章 柴榮死了第90章 安東國王?第1810章 軍隊得求穩第144章 兩個選擇第240章 城塌了第125章 冬至宴第342章 勢如破竹第300章 統歸地稅仁宗篇1 正統時代第372章 正常說話!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陽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70章 大禮第133章 西征!第47章 應對第89章 談話第65章 開封府尹的問題第258章 火燒威武城第146章 近親通婚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372章 正常說話!第45章 聰明的瑤蠻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22章 改革急先鋒第26章 潘美守城第2198章 仁宗篇15 統治中堅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38章 任其紛擾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17章 輕取江陵1第33章 東京城內第87章 欒城之戰(1)第273章 蕭思溫跑了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217章 幽州行營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129章 叔父第180章 賞功完結感言第314章 還京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67章 劉煦娶親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60章 “暴斃”第254章 難得嘮叨的劉皇帝第152章 聽政3第85章 浮雕第126章 問罪第175章 蜀定,凱旋第9章 寫得不錯!第249章 冬季無戰事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21章 捷音已先來第50章 下定決心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338章 棋手與棋子第2199章 仁宗篇16 家國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陽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18章 詔議國策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185章 勤勉爲國楊相公第72章 磁州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