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永清軍議

bookmark

御駕營宿之地,叫做永清,乃河北中北部的一座小城。名爲永清,有邊境永清的冀望在裡邊,不過自唐季以來,中原紛亂,北虜猖獗,這邊陲之地何得永清。

平原上的城郭,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時下算是大漢帝國在河北實際掌控區域的最北端,南面是拒馬河,北邊就是幽、涿之地。

當初劉承祐自河北南下東京時,對北境的軍事防禦做了一些安排,曾定下一約,漢軍不過南易水。然而兩年多的時間下來,隨着各州主軍將吏不斷完善防區,再加朝堂的調動調整,莫說南易水,拒馬河都越過了。

瀛洲這邊,原本的鎮守軍使是慕容延釗,在防線北移的過程中,以旗立霸水,繕關隘益津爲終。不過後來,慕容延釗被調入東京統領禁軍,轉而以馬全義接任。

作爲皇帝的從龍之將領,深受器重,馬全義也感其恩德,承其信託,到任之後,直接將駐地北移到永清。

原本,以無險可憑,隨駕將臣都勸劉承祐,離京既遠,更兼日長,再勿蹈危地,以防不測。對於臣下的諫言,劉承祐有所考慮,但還是決議北上永清。言辭煌煌,意欲親巡以慰戍卒之心。

事實上,永清遠則遠矣,然若論危險性,卻也嚴重不到哪裡去,否則,劉承祐又豈會不遲疑。只是身爲天子,不能坐鎮中樞以安天下,遙離於京師,總歸不是那麼安穩,尤其在大漢朝如今國內少安、四境不寧的情況下。

對於此點,劉承祐私下裡也有所思量,慮及深處,亦有冷汗迭出之時,雖則離京前已做了些準備,仍不免擔憂出現什麼變故。

劉承祐心裡也有所決定,此次北巡之後,接下來短時間內,他是沒有再出京的巡視打算了。行至永清,已生歸心。

在永清縣,巡閱防務、戍兵,是必然之事。場面效果自然是不錯的,劉承祐受到了臨戍將士的熱烈歡迎,萬歲之聲不止,效忠之音不絕。

劉承祐也親自下場,與底層將吏談話交流,又於校場高聲進行一番弘揚忠君愛國、建功立業的教育性演講。當然,那些激勵人心的演講稿都王溥代勞的。

行在處,十餘名將領自森嚴的守備之間,魚貫而出,面色雖各異,不過都帶着點喜色。這些人,都是大漢在河北防線上的基石軍使,鎮守主官,應詔而來參加“永清軍議”。

時下,若有北寇聞訊大舉南侵,必然會給邊防禦備造成不小的麻煩。

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關注即送現金、點幣!

永清軍議的主題,自然是針對北方這兩年的局勢變化,進行一次調整。履至北邊,各城劉承祐早提前

此番軍議,雖說是一場關於北方邊防禦備的座談會議,但佔比成分更大的,還是劉承祐對戍防將領、軍使們的慰問、嘉獎、升拔,漢帝此來,是帶着滿滿的善意與恩典來的。一番懇談,君臣盡歡,不論邊將們對北來的少年天子究竟有多少敬畏,至少表面上,其樂融融。

劉承祐此來,罷了不少官,免了不少職,但多爲地方治吏,對於軍隊,態度上則明顯優容許多。

時值午後,雪已停,風稍住,西移之陽釋放着略顯寡淡的光線,爲這肅寒的北地增添少許溫暖。

站於門廊中,在趙匡胤的陪同下,張德鈞看着這幹邊將,態度十分和善:“諸位使君、將軍,陛下有言,請暫於營左賓驛歇息,以解行路、議軍之乏。稍晚,陛下將於行在之內設宴。”

張德鈞的話,讓將領們很是受用,意態之間,更顯放鬆,顯然此次永清之行,體驗很不錯,天子還是很關心、重視他們的。

都是幽、冀一線的鎮戍將領,各擔協防之責,常時面對契丹南寇騷擾,也免不了配合作戰,以收保土御邊之效,故平日裡少不了交往。

一干勇夫、豪將,招呼着各自相熟者,同路而去,議論之聲中,隱隱透着放鬆的意味。

不同於他人,李筠慢步獨行,耳畔忽傳一道明顯帶着恭維之意的賀喜聲:“恭喜李公,升職進爵,以天子對你的看重,他日南下進京爲將,亦在可期啊!”

回過神,李筠偏頭打量着身側之人,玄甲精裝,身被紅氅,英氣勃勃,年輕得過分。發聲之人,乃是祁州指揮使,羅彥瓌。

在方纔的御前軍議上,趁着融洽的氣氛,劉承祐授意宣佈了一份針對幽冀一線的邊防佈置調整,對於沿邊諸軍鎮戍進行了一番統籌規劃,伴隨着的是對行政區劃的梳理,廢州、並縣、置軍。

李筠以泰州(今河北清苑)兩載鎮戍之功,屢有勳勞,尤其受到天子的讚譽,受封廣信軍都指揮使,爵侯,食邑百戶,主定州以北、莫州以西的軍事。

講道理,前朝留用舊將中,李筠可以說得上是“春風得意”了。然而此時面對羅彥瓌,李筠平淡的語氣中,卻不免流露出酸意,有點矜持地說道:“天子素重少年,羅將軍青俊有爲,纔是異日可期!”

羅彥瓌,屬於早期投靠劉承祐的人才,是天子親信之臣,在此次軍議上,雖未有誇張的高官爵祿賞賜,卻也被提拔爲新設的度節軍都指揮使,統兵三千,拱衛恆、深地區。

論年紀,李筠可大了羅彥瓌不只一輪,然如今境遇卻實無太多差距,以其性格中的剛烈自傲,即便羅彥瓌將姿態放低迎合,這心裡仍舊不舒服。

熱臉貼了冷屁股,羅彥瓌心中不禁腹誹,不過按照中樞的規劃,今後廣信、度節兩軍少不了協防合作的情況,對方是前輩,也就忍了。

稍微寒暄了幾句,畢竟難以熟絡,羅彥瓌乾脆禮節性地告退,快步離開。

李筠也不以爲意,只是有些意興闌珊地盯着側前方,那邊嗡雜聲重,卻是幾名邊將,簇擁着一名鬚髮灰白的老將,原瀛洲防禦使——何福進。

就在不久前,天子劉承祐親自宣佈,以何福進爲北面都部署,負責統籌幽冀一線軍事防禦。可以說,何福進今後是李筠的直接上級,這纔是李筠意氣難興的根本原因。

若以資歷、名望,李筠或遜於何福進,但是,若論勇武將略,論這兩年的建樹,李筠自認更勝一籌,當年又是他主動帶人投靠北漢,獻誠劉承祐。

再加上,李筠更年富力強,朝廷欲設提調部署官,他是抱有些期望,然而事實並不如人意,天子欽點了何福進這個冬烘老朽。

既非興漢元臣,又非親信之屬,但就是選了何某。這樣的結果,李筠心裡很酸,竟生妒意。

不服氣!

樓閣之上,劉承祐一手搭腰,一手扶欄,佇立在冬陽下,平靜地打量着中庭。一干邊將,勾肩搭背、熟絡感情的情形盡收眼底。

眉目凝沉,劉承祐也在思吟着此次對北邊御備的調整問題,北面都部署的設立,是經他反覆思量,下定的決心。這代表着放權,而他繼位以來,所致力者,唯二字,收權。

這便是矛盾之處。

國家的戰略已然定下,就是南向,在此後的數年之中,朝廷的重心會放在南邊,無暇北顧,對於北方,一個妥善的佈置安排,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軍權的下放與否,卻是重中之重,且幾度讓劉承祐猶疑。幾度審度之後,還是決定,該有的自主自決權力,還是要下放的。守土御邊,在北方局勢並不友善的情況下,中樞是不可能做到遙控指揮,且如臂驅使的。

只是涉及到統調人選之時,幾經甄別之後,選中了何福進,按照朝臣們的說法,沙場老戎,將帥之才。而就劉承祐自己判斷考察,也是能堪重任的。

當然,該有的制衡,也是沒有任何鬆懈的。比如李筠的廣信軍,羅彥瓌的度節軍,再加新置馬全義的保定軍,以及成德、義武、橫海三節度在側,倒也無需多虞。

而此時,新遷的保定軍都指揮使馬全義,就靜靜地站在劉承祐的身側,平靜而恭順地等待天子的垂訓。

良久,劉承祐一個稍顯僵硬的轉身,臉上帶着平和的笑容,看向年輕的心腹將臣,開口道:“你北上之後的表現,朕悉有所察,整備練兵,朕都看在眼裡。朝廷大略已定,此後北守南略,以拓土江北。幽州與朝廷,終難持一心,北寇倘有南侵,你在莫州,便是第一道門戶,當盡力協助何帥,勿致有失。朕以心腹之言相告,寄以厚望,盼砥礪前行。異日兵鋒北向,大軍北出,朕允你先鋒之職!”

劉承祐一番交心之言,讓馬全義情緒高漲,雙目泛紅,很是鄭重地拜道:“陛下厚任相托,臣感激萬分,必不負‘保定’之名!”

第47章 誘其北上第146章 驕將第18章 侯益第144章 兩個選擇第69章 張彥威之死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11章 大典日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418章 劉皇帝有請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1740章 農民苦第276章 玉如意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49章 南國風起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295章 難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345章 玉林狗肉館第55章 拉開序幕第307章 算盤打得很美,終究落空第260章 論婿第326章 再用老將第157章 《刑統》將成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1814章 老九又犯事了第102章 事分南北第347章 談話第48章 處處矛盾第46章 郭榮奏事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協的,裝傻的,跑偏的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1765章 三郡公第151章 聽政2第66章 請辭?不許!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387章 契丹終被打回原形第367章 下面的聲音第118章 蒲陰第50章 喜訊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27章 西京風波第75章 恩威齊下第118章 棉第468章 胡部隱患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1785章 統治從去***化開始第488章 真實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298章 事泄了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303章 趙普北上第107章 殿試第199章 出宮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250章 幼年太子不容易第15章 襄陽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76章 王峻用兵第3章 姐夫的彙報第123章 株連不可避免第114章 三月爲期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項任命第273章 雲州遂破第224章 攻略方向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1章 乾祐滅佛第34章 崇元殿中第204章 事態擴大第399章 還債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世宗篇終 駕崩第87章 秋後算賬第1765章 三郡公第36章 西面來人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1738章 逆賊授首,準備撤軍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17章 輕取江陵1第155章 漢帝的反思第47章 陶谷自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