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東京軍政

bookmark

隨着兩國和議,天子班師還朝的消息自南邊傳來,東京內外數十萬人,陷入了歡騰。官僚喜功業卓著,黎庶歡戰爭結束。

在開戰之後這近半年的時間下來,對於普通的士民百姓而言,日子並不好過。一切以供給淮南大軍爲主,輸往前線,糧價的上漲,物料的短缺,都讓底層僚吏以及普通百姓甚苦,還得擔憂家裡從徵兒郎的安全。

所幸,戰爭終於結束了,在這一年之計,暮春燦爛時節。少了戰事之靡費,東京官府,也能自倉廩之中,拿出更多的粟米布面,平抑物價。

在御駕還京之前,東京的文武官僚們,也沉浸在一片忙碌與繁雜中。對於大臣,尤其是秉執中樞的大臣而言,皇帝在與不在,完全是兩個概念。

最重要的是,還未還京,劉承祐早早地便發來一詔,着東京三司、吏部、兵部、樞密及禁軍兩司各有關衙署,準備落實淮南善後以及徵淮將士敘功賞拔。

政事堂,馮道、範質、李濤、薛居正幾名掌管朝政的宰臣,聚在一塊兒,再議其事。主要的問題,還是往淮南派遣官員的問題。

“一下子拿下十四州,上上下下,需要填補的空缺太多!”馮道居中,抿了一口茶,說道:“淮南那邊催得甚急,許多州縣,政無所出,時間一久,必然生亂!”

“前番受詔,已自兩京,遷調了五十餘名州縣職吏,乾祐初年制舉進士,能調的也都任往兩道!再多,一時間也湊不出這麼多人了!”錄吏部事的李濤,開口應道,看起來有些頭疼的樣子,但語氣卻很輕鬆,畢竟這大抵屬於,幸福的煩惱。

於淮東、淮西兩道而言,封疆大吏,高級將校的任命好找,難的還正是州縣一級的諸司官員。早在壽春初下之時,劉承祐便讓東京準備了一批中下級官員,填補光、壽、濠、泗幾州的職位。但,遠遠不夠,淮南那邊,雖然收降了不少唐官,也任命了不少當地職吏,北漢朝廷需要派遣加強控制的缺額仍舊很大。

說着,李濤建議道:“是否將這兩年常、制舉所取進士,一併遣往淮南?”

“不可!”話音落,範質板着張臉,直接說道:“這些進士,少治政馭民的經驗,還需多在職司歷練,淮南州縣皆新下之地,局面不聞,形勢複雜,需要處置的公務、急務很多,還需以有政才資歷者充任!不過,進士之中,可揀其年長及菁英者,破格任之!”

李濤又道:“兩京之中,尚有不少勳臣蔭官,彼多受國恩,值得信任,可以委之!”

範質還是表示反對:“彼等既無政才,更少學識,豈能爲官一方?”

“那依範相之見,當如何?”見範質連連打自己臉,毫不給面子,李濤也不爽了,反問道。

範質想了想,看向馮道:“自河東、河南、河北,各方鎮之中,挑選職吏充任,馮相公以爲如何?”

聽範質建議,馮道下意識地瞥了其兩眼,捋了捋白鬚,思慮了一會兒,點頭道:“甚好!各地藩鎮,軍政穩定,抽調一些人手,支援淮南,並不影響大局!”

“至於各地方鎮之缺額,可由朝廷此後,陸續補充!”範質微眯了下眼,平靜道。

在場的幾名相公,此時哪裡還不知,範質之議,存着什麼心思。馮道也不由看了範質兩眼,心中暗忖,莫非天子有什麼密詔與他?

收起雜念,馮道又看向三司副使薛居正,問道:“犒賞三軍之錢帛、糧米,準備得如何?”

提及此,薛居正便是一臉苦相,搖頭道:“未足一半!”

【看書福利】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每天看書抽現金/點幣!

劉承祐發了一詔,讓東京籌備金五千斤,銀十五萬緡,絹十萬匹,粟米二十萬石,準備策勳敘功,犒賞三軍將士。

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苦了三司羣僚。似乎也能理解薛居正的難處,馮道只是提醒道:“陛下快要還朝了,禁軍也要回京,此事上,可拖不起!”

薛居正點了點頭,說道:“待南唐歲貢那一部分歸來,再自地方諸倉中調撥,還有大軍之繳獲變賣,當差之不多!”

大漢之三司,總管全國財政,權力雖重,但卻是整個朝廷最難做的官,畢竟當整個國家。天子劉承祐雖然勤儉,但每有大舉,靡費從來不少,就拿此次南征來講,三年之積攢,當真大半都消耗在裡邊了。

在政事堂的宰臣們議事之間,樞密院這邊也舉行着一場高級軍務會議,這已是這段時間下來,第三次了。除了樞密正副使外,兵部尚書魏仁浦,還有殿帥尚洪遷。

尚洪遷拿起那份由兵部及樞密院聯合整理出的賞功、遷拔名單,簡單地掃了幾眼,異常感慨地說道:“這一仗下來,禁軍又有大變化了!後起之秀,如雲翻涌,我看,用不了多久,我等再下軍隊,只怕盡是生面孔了!”

“殿帥戲言了!”郭威平靜地說道:“此次南征,軍中俊傑,踊躍建功,表現出色者,難以勝數。朝廷因功策勳,以勞犒賞,乃應有之義。再者,此戰的結果也證明,陛下與諸公,對於禁軍整飭,效果顯著!”

郭威說話,是越來越,精明瞭。

“淮南兩道之軍隊戍防,還需做些調整!”魏仁浦心思則全在公事上,說道:“陛下所設都指揮司,轄一道之駐軍,乃大漢首例,還需慎重。禁軍之外戍,也需樞密這邊調控!”

“魏相公所言甚是!”鄭仁誨主動發言,向幾人一禮,道:“當下之急務,除賞功罰過,調防更戍之外,便是對東京禁軍的調整。原本戍防於西京、滑、澶、魏博之侍衛馬步軍,當趁機換防。從徵諸軍,前後損折也不少,需要補充!”

“陛下之詔,提過此事!”魏仁浦頷首,想了想,說道:“兩司禁軍編制、官稱、餉祿都需進一步調整。至於所缺之兵額,以在下之見,或可自河東、魏博、成德等鎮,選拔精壯,充入禁軍!”

瞥了魏仁浦一眼,郭威點頭道:“戍邊之卒,也可徵調!”

從東京這幹文武,所議之事,基本便能看出,北漢接下來的目標,會是在何方。在劉承祐還未還京,已發詔,針對方鎮之軍、政,朝廷要着力插手了!

待會議散後,郭威召來鄭仁誨,朝他問道:“關中那邊,可有新報傳來?”

鄭仁誨搖搖頭,讓郭樞相眉頭皺起。見狀,鄭仁誨說道:“朝廷在京兆、鳳翔,足有兩萬軍,以趙使君之能,進攻或許不足,但守禦料想無虞,樞相不必憂心!”

“地勢上,蜀軍佔有秦鳳,於我朝,總歸是不利!”郭威想了想,吩咐着:“要加強對關中軍務的關注,我若猜得不錯,天子是絕對不會允許受孟蜀之鉗制。而今盡取南唐江北之地,一旦騰出手來,必會解決西南邊患!”

鄭仁誨也是有見識之人,頷首表示認可,眉宇間,眼神中帶着少許的激動,衝郭威道:“樞相,以當今天下之形勢發展,天下復歸一統之期,只怕不遠了!”

聞言,郭威認真地想了想,神色沉凝,突然擡頭對鄭仁誨道:“日新,你可曾想,外放州郡?”

驟聽其言,鄭仁誨愣了一下,然而轉念一想,有些明白郭威的顧慮了。樞密院,雖然被兵部分了一部分權柄,但仍舊掌握全國軍令之政,權大勢盛。而郭威與鄭仁誨,這兩個正副使,關係之間的親近,是滿朝人都知道的事情。

只稍作思考,鄭仁誨道:“在下人老體衰,得樞相之舉薦提拔,方得入掌樞機。樞相如有安排,我自無異議!”

“鄭公識大體啊!”見其反應,郭威感慨着說道:“陛下新設之按察使司,尚無安排,我欲舉薦日新前往淮東道任按察使!”

第36章 西面來人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15章 襄陽第268章 一城,一戰第382章 朕知道你們不滿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168章 執迷不悟第44章 聽政湖湘第234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334章 交待第215章 確立太子第404章 冬夜第238章 杯酒釋權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15章 漸不自知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206章 癥結難以解決第232章 南口大戰1第117章 一圖一冊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62章 緊鑼密鼓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77章 吏職變動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58章 火神澱之亂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101章 大整軍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96章 壽春城內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233章 南口大戰2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362章 新齊與新楚第484章 不對勁!第487章 “驚喜”第143章 李崇矩復出第33章 豪強第55章 燕王病故無題第1712章 叛賊內情第319章 大將早逝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47章 應對第1693章 安西王第321章 瑤女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28章 澧陽之戰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81章 內外變動第217章 大動干戈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風波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122章 睡仙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227章 延州事第257章 黃花谷之戰第101章 劉知遠在洛陽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377章 南洋攻略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307章 老馬將軍值得重任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289章 大漢宰相不好做第187章 大漢的軍事官僚地主第293章 北伐的尾聲2第1773章 質問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229章 血戰錦州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260章 論婿第2054章 太宗篇1 變天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32章 天子上門第176章 雍王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43章 事畢第276章 玉如意第80章 一意孤行第32章 郭氏之慮第35章 瑤華春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陽第413章 分食第27章 父子座談第92章 金陵冬寒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125章 頌公亭第1704章 崇政殿內第9章 新官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