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

bookmark

今夜崇政殿中的面陳機要,這算是此番還朝後,劉承祐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大漢的中樞重臣們,雖然比較玄,但明顯感覺得到,馮道、郭威等臣,比起過往,有些變化,更加恭順了。

不是說前些年,這些臣僚不夠恭敬,只是在恭敬的面孔下,少不了一些異樣的心思。過去,劉承祐有種感覺,他是一個人,大展權謀,拖動着漏風滲雨的大漢朝,向前發展進步。臣僚們雖然沒有怎麼拖後腿,但和劉承祐,終究不是真正的一條心。

但眼下,殿中的臣僚們,明顯開始真正爲大漢朝廷,爲他們的君主,爲百年基業、千秋功績而盡力用心。雖然這是種玄而又玄的東西,但劉承祐似乎感受到了那份“誠意”。

就拿郭威來說,雖掌樞密,但以前,都是劉承祐動一下,他應一下,劉承祐進一步,他退一步。此事他提出的樞密之議,明顯透着一個積極,爲國家重複“大一統”而進取。

感受到這些,劉承祐表情不自覺地舒展了些,脣角洋溢着少許喜色。

“關中如今是什麼情況?蜀軍動向如何?”劉承祐再問道。

此番答話的,是樞密副使鄭仁誨,只見其起身,躬身一禮,稟道:“陛下,開春以來,蜀軍兩路約五萬進宮關中。蜀主以禁帥李廷珪爲北面招討使,降臣何重建副之,率軍三萬五千出鳳州,攻打鳳翔。又以雄武軍節度使韓保貞率軍一萬五千步騎出秦州,攻我隴州,欲從側翼威脅鳳翔安全!

據軍情司所探,此番動兵,是蜀樞密使王昭遠力主,爲應對此戰,蜀中前後徵召了近十萬民夫,調集了大量糧食輜重!”

聞報,劉承祐眉頭頓時凝起,說道:“難怪,我朝都與南唐罷戰議和,蜀軍仍未撤兵。前期如此投入,蜀軍胃口就麼大當真欲一口吞下我鳳翔、京兆,席捲關右?”

“聽聞那蜀臣王昭遠,乃蜀主孟昶伴讀,善辯,深受蜀主信任,委以軍事。王昭遠自比諸葛,賓客飲宴,常誇口北伐。此次蜀軍出擊,直逼我關城,因我朝用事於東南,而短於西南,受其所迫而處下風。

因前線戰況,蜀主對王昭遠頗爲褒獎。據成都朝廷及漢中、蜀地的刺探情況,蜀廷似有增派兵馬的意向!”

“朕前番便聽過此人!非朕小覷天下英雄,只是什麼阿貓阿狗,也敢自比武侯了?”劉承祐不禁嗤笑,冷冷道:“縱使其武侯再生,我朝又豈弱於曹魏?”

“陛下所言甚是!”鄭仁誨說道:“如消息無誤,那王昭遠不過一倖臣,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雖然滔滔不絕,暢談兵書,實紙上談兵,既無馭兵經驗,又無治政之能。口出狂言,亦不過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罷了!”

走到依舊高高掛起的輿圖前,劉承祐登上梯橋,湊近研究了一下,說道:“蜀軍動向,與國朝初年,其入侵關中,幾無二樣啊!時下交鋒第一線,情況如何?”

鄭仁誨上前,介紹道:“李廷帥其主力,兵進陳倉,攻散關,鳳翔節度趙暉聚牙兵守之,保大節度藥元福率鄜、邠之軍,守散關,以渭水相隔,稍抑掎角之效。秦、鳳不在,少秦嶺之險峻,故總體而言,鳳翔一線,我朝處於劣勢。但有趙、藥二公,率師據守,暫時無虞,蜀軍再未取得進一步戰果。

永興軍節度宋延渥,固守京兆,以防蜀軍偏師偷襲。隴州,有彰義軍節度史匡懿率軍南下,阻韓保貞於隴州!”

“還是太被動了!”劉承祐盯着輿圖看了許久,對於關中局勢表示看法:“陳倉、隴州,兩地倘有一失,則局面定然崩壞。若蜀軍再打得聰明些,遣一支勁旅,繞襲關中腹地,以破襲爲主,那麼縱使無失,,形勢也必定惡化!關中各州,本就殘破,諸州安定不過數年,還經不起兵燹侵害!”

“增兵!關中需要增兵!”劉承祐嚴肅道。

“陛下!”這個時候,郭威主動開口了:“增兵乃必然,不過以臣之見,朝廷不必大舉西進!”

“哦?”劉承祐看向郭威:“郭卿有何想法?說說看!”

聞問,郭威露出一抹老謀深算的笑容,述來:“一者,徵淮以來,國用不足,軍民疲敝,亟待休整,不宜大動兵!二者,若是動靜大了,只恐驚跑了蜀軍!”

聽郭威這麼說,劉承祐來了興趣,若有所思道:“郭卿,似乎對北犯的蜀軍,有所圖謀?”

“陛下英明!”郭威淡淡一笑,說道:“陛下宏圖雄略,志在天下,竊據川地的孟蜀,早晚要解決。孟氏借兩川之險,割據西南,如欲攻之,必受險阻。

而今蜀軍主動出擊,與我朝交戰於渭河,若能效乾祐初年那般,再對孟蜀軍力、民力進行一番打擊。今朝滅其一分,異日滅蜀,阻礙則少十分。

且拖得越久,對孟蜀國力的消耗則越大。只需採取守勢,給其以希望,吊其胃口,將戰事時間拉長。蜀軍北來,兵馬數萬,役夫十萬,其所需錢糧,少有坦途,都需走棧道,翻山越嶺而來......”

“臣建議,陛下只需遣少量精銳西進,鞏固西防,再派一支水師入渭水,保證隴、鳳不失,即可!”郭威道明其想法。

“郭卿,這是謀國之言啊!”聽完其進言,劉承祐不由朝郭威投以訝異的目光。

想了想,劉承祐問:“若蜀軍見無利可圖,直接撤去呢?”

“那麼西患暫消,陛下正可全心於國內,調理內政,積攢國力!”郭威眼神仍舊平靜:“只需一年半載,便是我朝,重啓西征戰略,復奪秦、鳳,乃至兵進漢中!”

“郭卿,考慮周全!”劉承祐看向其他臣僚,問道:“諸公,以爲如何?”

皇帝都這般說了,羣臣自然沒有異議。劉承祐則直接吩咐着:“調兵之事,由樞密處置!不過,若遣水師,西進入渭,便由向訓,親自率軍去一趟!”

“是!”

“定難軍李家,近來可有異動?”劉承祐又問。

“李彝殷與延州高允權兩方,因一批戰馬,又起爭端。得知淮南戰事結束,各自撤軍,同時向朝廷上表,指謫對方不是!”聞問,馮道主動進言。

西北地區,定難軍李彝殷與彰武軍高允權之間,結下的樑子,幾乎人人可知。幾乎每年都要爆發衝突,李彝殷示弱,高允權則背靠北漢朝廷,雙方明爭暗鬥,即便東京朝廷,都已然習慣了。

而在這種情況下,北漢有事之時,定難軍但有異動,最後都會演變成與高允權之間的“衝突”。此番,也一樣,這大抵也是李彝殷小心謹慎之處,不管如何,從未與北漢發生正面衝突。

只是這種暗地裡的動作,顯得小家子氣,也讓劉承祐很是厭惡。

“這些年,李彝殷是表面恭順,暗地裡,着實是躁動不安吶!”劉承祐不由譏笑道。

見天子有慍怒之狀,魏仁浦不由勸道:“定難軍背靠戈壁,依峙草原,累有數十載,遠在西北,已然成勢,非一般節度。請陛下息怒,暫忍其行爲,待國富軍振,另覓良機,遣一良將,自可消除其威脅!”

【看書領現金】關注vx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看書還可領現金!

聞諫,劉承祐只挑了下眉頭,看向馮道,吩咐道:“分別派使節前往延州、夏州,調解爭端。朝廷,就先做個仲裁者!“

“是!”馮道應命。

“另外!”劉承祐又補充道:“武德司王景崇,於戰時抓到了一名南唐所遣信使,攜其國書,邀請李彝殷起兵作亂於西北。去夏州的使者,將信使與國書帶上,替南唐轉交給李彝殷,看他處置!”

第364章 漢宮之內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322章 再啓西進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11章 大敗蜀軍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第1715章 力所能及第109章 制舉收尾第277章 軍政安排第362章 宮城之寶第98章 封禪之議第326章 尋覓終有果第2099章 太宗篇46 軍售 樞密院變局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89章 威壓王帥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311章 李沆第1736章 試炮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第199章 潞州來客第21章 捷音已先來第244章 皇子赴軍第25章 蕭燕燕的故事第58章 正面互懟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32章 天子上門第18章 劉皇帝打個噴嚏,朝廷都得震三震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313章 晉王一家子第39章 百年大計第132章 不惜代價第178章 帥府籌謀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世宗篇37 翻篇收場第362章 宮城之寶第56章 腹心之談第1711章 趙王履職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79章 楚昭輔之政第116章 滿朝震動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28章 皇子戍邊第129章 既進京,總有些變動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第75章 高貴妃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41章 祭關公第455章 見聞第2111章 康宗篇3 率賓事件第237章 王峻暴亡,將臣進京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國第160章 平定第40章 開拓之志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281章 使君赴任第165章 回鶻使者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第173章 日常第45章 同樣的選擇第149章 河東巡撫第158章 劉昉的下一步工作安排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311章 爲太子劉皇帝也是操碎了心第132章 不惜代價第21章 老六也長大了第31章 送行第271章 青年驍將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404章 冬夜第86章 駕臨渦口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當國,得安半載第178章 帥府籌謀第3章 不宜擴大第177章 同榻臥談第10章 老將出馬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第139章 王昭遠:此乃戰機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193章 楊邠案(1)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29章 勸諫第391章 暗箭第1678章 保守與擴張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82章 矛盾第1713章 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