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蒲川罪民

bookmark

自隴州北上渭州,跨過不再清澈的涇水,趕百里路,趙匡胤一行至臨涇。開春之後,他即奉命西行巡邊,隨行有數十騎,其中半數都是東京禁軍中的中下級軍官,基本屬於一個“軍官團”。

此行既爲巡邊,察看軍情,瞭解敵況,也爲支援西南漢軍。畢竟西南邊軍乃重新編練,軍官缺額,朝廷察其情,是爲解西南漢軍之困。順便也讓這些青年軍官到邊境歷練,畢竟用武之地,大戰或起。

趙匡胤此番西來,從其弟趙匡義所請,將他帶上,時時提點。畢竟在趙弘殷外任關中之後,趙匡胤成了當家做主的人,平日裡軍務繁忙,難得有此機會,順便肩起教育兄弟的責任。

“二哥,朝廷與孟蜀陳兵邊境,雙方屯邊近十萬軍,想來大戰一觸即發。但從鳳翔至隴州,再經渭州,爲何我卻感受不到絲毫戰爭的緊張氣氛,朝廷還有餘力,實施軍屯?”輕輕策馬而行,趙匡義不由向其兄請教道。

趙匡胤偏頭,目視其弟,十四五歲的青蔥少年,滿臉的稚氣,明亮的眼神中帶着不解。沒有直接回答,趙匡胤反問道:“你自己覺得呢?”

趙匡義說道:“我考慮良多,想來也只有,朝廷無意短時間內,向蜀軍發起進攻,否則當不至於就地屯田!”

【看書福利】送你一個現金紅包!關注vx公衆【書友大本營】即可領取!

“你能考慮到這一點,也算是用心了!”趙匡胤嘴角微微勾起,點頭說道。

聞言,趙匡義兩眼一亮,興致更盛,說:“倘若如此,朝廷何必從去年開始,便大舉陳兵於西南,大張旗鼓,毫不掩飾,作伐蜀狀?連東京小兒,都知朝廷欲用兵於蜀,如此豈不讓蜀國警惕,給其準備調兵固防的時間?這不是,增加朝廷伐蜀的難度?”

“此關乎朝廷軍政機密,我卻是不好透露!不過,你可自己再想想,什麼時候想明白了,我便將你鍾愛的那匹馬,送給你!”趙匡胤笑道。

嘴一撇,趙匡義看起來,十分心癢的樣子,但也不好繼續問,只是說道:“那你可保不住那匹馬了,我必定能想出來!”

趙二顯得很自信。不過想了想,又提出疑問:“二哥,就你所說,蜀軍據秦鳳,背靠秦嶺,佔盡形勝,隨時可發兵襲擊關中。朝廷屯田於邊,就不怕受其侵擾?”

對此,趙匡胤倒是不吝賜教,淡定地說道:“蜀軍雖據形勝,佔地勢之利,但戰爭的主動權,實則已握在大漢手中。如無意外,今後戰事的發起者,當爲大漢。

觀蜀軍的動向佈置,僅爲防禦。這幾年間,其兩度北出大軍,選的時機都不錯,但結果卻不如其意,大敗虧輸,損兵折將。

而今大漢將目光投向西南,專於戎事,其又豈敢再擅動兵馬來襲。如今的蜀軍,就如驚弓之鳥,忙於築巢而御,而無心他事。

再者,以王公與向都監之能,又豈會無備。西南諸軍,集關中之精銳而編練,蜀軍若真選擇主動出擊,於大漢而言,或許是求之不得!”

聽趙匡胤這一番講解,趙匡義露出一副若有所得的表情。

“下官原州判官張時,拜見趙都虞侯!”臨涇城前,判官張時,帶着幾名州衙屬吏,迎拜:“將軍一路辛苦!”

趙匡胤掃了迎候之人幾眼,未有絲毫倨傲,下得馬來,回了個禮:“有勞久候!”

“趙都虞侯爲天使,下官等自當迎接!”張時臉上帶着讓人如沐春風的笑容,謙恭應道。

眼神一掃,趙匡胤問道:“不知刺史李使君何在?”

聽其問起,張時露出一抹尷尬的神情,低聲道:“使君不在城中,着下官等迎候招待!”

注意到其表情,趙匡胤似有所覺,面上卻無異樣,平和地說:“那便勞煩了!”

“賓館已經備好酒宴,爲都虞侯接風洗塵!”

“請!”

等進城之後,趙匡胤方纔探得,李業確實不在城中,而是帶着隨從,出去狩獵了。

一直到傍晚時分,方纔見到李業,李國舅顯然是乘興而歸,見到趙匡胤,顯得很熱情,拉着他的手,噓寒問暖。

當夜,又於衙中設宴,單獨招待趙匡胤,以一種長輩的姿態,大讚趙匡胤之能識勇略,說他前程無量云云。李業顯露出的古怪性情與行爲,讓趙匡胤十分不適。

接下來兩日,趙匡胤在原州職吏的陪伴下,在州內察看了一番。

靠近蒲川水,一片規模不小的原野,放眼望去,在春光浸染下,草木已然生綠,頗具新意。

策馬奔馳而過,蹄腳濺起草屑塵土,空氣中似乎瀰漫着泥土的芬芳。勒馬而止,趙匡胤向遠處望去,在蒲川水側,立有一營壁,其間有馬畜交錯之身影。遙觀之,可見馬匹數量還不少,隔得雖遠,卻能聽到馬嘶畜鳴。

馬鞭遙指,趙匡胤問道:“此間竟有如此一座馬場?”

迎着趙匡胤的目光,隨行的州吏趕忙解釋道:“此間主人,是國初宰臣蘇逢吉,乾祐初年貶至涇原,在此定居牧馬。這兩年,每歲已可向朝廷進獻健馬一百匹!”

聞言,趙匡胤眉毛一挑,神目冒光,輕笑道:“竟有此事!那本將,可要上門拜訪一番!”

整座馬場佈置顯得很精緻,其內建有一片院舍,以供牧民居住。主院內,蘇逢吉正手持書冊,親自教兩個孫兒唸書,童稚之聲悅耳,可每習詩書,總令這老兒,感到一陣心酸。還是當初朝堂問罪,三代之內,不得敘用......

當年遭貶,蘇氏一家十餘口,遷徙至涇原定居,已然整整五年了。

當初史匡懿在鎮,憑着蘇逢吉掌權之時的一點交情,向蘇逢吉提供一些錢糧、幾匹種馬。蘇逢吉此人,是有些才幹的,就憑着史匡懿的援應,慢慢發展,在原州境內建立起了這座馬場,並且逐步壯大。

前兩年日子很苦,但終究熬過來了,隨着時間的推移,在涇原地區,也有了些名氣。這幾年,前後已經向官府進獻了三百餘匹軍馬。

終究是當過宰相的人,雖處偏僻,身背罪名,但對於朝廷,蘇逢吉還是密切關注的。每逢中原商旅,也會多加探聽。

眼瞧着大漢日益安穩,國家日益強盛,蘇逢吉這心裡,感觸頗多,既有喜悅,更多的還是心酸。當然,對於朝廷,對於官府,蘇逢吉是越發恭順了。所養之馬,似乎不以爲私產,很是大方進獻,發揮其長袖善舞的本事,上下交好,一心一意所求者,不過欲解除束縛在蘇家身上的那道“枷鎖”罷了。

蘇逢吉雖然老了,但對於兒孫的前程,卻始終抱有一絲期望,即便很渺小。畢竟,能決定此事者,只有大漢天子,而他這罪民,距離天子太過遙遠,再是交好地方將吏,用處不大,他的這番“忠誠”事蹟,卻是難以抵達天聽......

但是,蘇逢吉仍舊堅持着。這些年,他最高興的時候,莫過於楊邠遭貶涇州,倒不是幸災樂禍。當時,蘇逢吉親自去迎接楊邠,其夫婦初至,還支援其錢糧安家,讓楊邠大感訝異。

後來,兩個當初在朝堂上,相互傾軋的死對頭,在這邊陲之地,竟有一笑泯恩仇的意思。楊邠在涇州置有幾畝地,以耕作度日。而蘇逢吉,每年都要去找楊邠,喝酒敘談......

“大父!”垂髫少兒,輕輕的喚了聲。

蘇逢吉恍過神,看着兩小兒,明亮眼珠中泛着希切的目光,看得他不禁心軟:“背完了?”

“背完了!”

揮了揮手:“出去玩吧!跑慢點,切莫摔了!”

蘇逢吉話沒說完,兩孫兒已然歡笑着往書房外奔去。見狀,蘇逢吉又不禁重嘆息一口。面容之上,溝壑縱橫,比起當年,他可蒼老太多了。所幸的是,一直無病無災,還能爲這個家,支撐幾年。

“父親!父親!”一名中年人,匆匆尋來。

“何事?”見其莽撞行舉,面露急躁,蘇逢吉不悅道。

其子稟道:“官府來人了!”

眉頭一凝,問:“莫不是那李國舅,又派人來討要馬匹了?”

“不!據說是天子使者,巡到蒲川,想要察看馬場!”

“什麼!”蘇逢吉一驚,旋即大喜,下意識地整理着衣裳,腳步比其子還快:“快,隨我去迎接!”

馬場已被放開,趙匡胤一行入內。蘇逢吉老腿,健步如飛,上前便叩倒:“罪民蘇逢吉,拜見天使!”

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100章 城戰第378章 遼國近況第45章 靖江軍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71章 叛軍勢蹙第221章 名將團隊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140章 殺心大起第233章 漢騎出絕域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85章 安心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145章 糜爛的同化政策第150章 爲將軍踐行第199章 出宮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85章 善後爭議第74章 契丹高麗之事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192章 再得兩子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66章 商業互吹第62章 二代勳貴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92章 定州事第77章 吏職變動第81章 內外變動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69章 張彥威之死第444章 揣測者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241章 錦州陷落第127章 魏博問題第301章 藩臣離京世宗篇36 不一樣的完顏部第94章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第13章 市井之聲第233章 漢騎出絕域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62章 緊鑼密鼓第35章 東歸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90章 老將可用第120章 折家第47章 應對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193章 楊邠案(1)第68章 湖南亂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329章 陽翟大地主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獵天子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389章 分封與否第1755章 良平島第153章 削藩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200章 新的時代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193章 楊邠案(1)第346章 文人風骨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336章 橐相第2132章 世宗篇7 漢金衝突 再下一臣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162章 薨逝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9章 新官上任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80章 京觀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第1797章 吸血的拍賣會第1806章 燕燕,幫我參謀一二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17章 原來這是筵席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93章 升遷第35章 坐不住了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273章 雲州遂破第59章 病榻陳情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8章 瓊林宴第1777章 東平王的謝幕第257章 龍舟第1717章 郭威終於走了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1749章 調教契丹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242章 戰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