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道府之爭

bookmark

雖然鄴都的地位已然被廢除,但作爲河北西道治,大名府治,元城的軍政地位仍舊在那兒。當年杜重威之亂時,元城軍民逸散傷亡近四成,士民經濟財產損失巨大,然而經過這近十年的發展,元城早已恢復了往日的繁榮。

兩條筆直而寬闊的街道縱橫其間,輔以數條支路加密密麻麻的曲巷,構成網道。一架架驢馬車輛穿梭在街道,熱鬧的行市內充斥着行旅客商,人聲鼎沸,店鋪樓肆坊的幌子在陽光下招搖......

元城是繼續開封之後,第三個破除市坊制度的大漢大城(第二個爲揚州),不過城市的發展,也同樣帶來了管理的問題,治安、衛生等等。

不過,在天子駕幸的近期,元城之內,卻是一片安寧和諧,地痞流氓、牛鬼蛇神悉數沉寂下去,甚至主動配合治安,城垣、街道都被清洗過一遍,各處一片新淨,曾經瀰漫在街市空氣中的騷臭味也淡去不少。

等劉承祐進入元城之後,所見所感者,就是一座乾乾淨淨,庶定繁榮的城池。對於大名官府爲迎駕所做的細心準備,劉承祐看起來還是挺滿意的,雖然有興師動衆之嫌,但經過一番整頓,城市的風貌有了極大改善,既見利處,也就不必責陳了。

隨着御駕入內,城中也多了些議論。

南城的一間茶館內,清香四溢,三名參觀了皇帝進城的文人同坐清談。身着灰色儒袍的青年文士感慨道:“說起來,這已經是今上第三次來元城了!”

“不!”一中年人,捋着短鬚,眼中帶着回憶的神色,說:“開國初年杜重威嬰城而叛,天子也曾隨帝親征!”

“如此說來,四臨元城,天子與我元城也算有緣了!”

“一直以來,魏博乃河北強藩,元城則爲魏博首邑,丁口、財富聚集,精兵屯駐,上將鎮守,也是河北拱衛東京的最後一座大城,豈能不重視?”另外一名青俊的年輕人,緩緩地說道。

“呂郎君此言不錯,頗有見地啊!”短鬚中年看着青年,讚道。

呂郎君做了個謙虛的手勢,腦中浮現出城前迎駕的情景,感慨着說:“聖天子臨朝,觀元城氣象,如今大漢宇縣寧定,百姓擺脫淪胥,盛世可期啊!”

“呂郎君,明歲省考,你是否進京啊?”灰袍青年突然好奇問道。

呂郎君年紀雖然不大,但看起來不急不躁的,臉上清澈的笑容令人如沐春風,慢悠悠地抿了口熱茶,說道:“我學識淺薄,需要修習者還有更多。再兼,如今朝廷取士,已不是僅憑文章、墨義、策論,就能登科及第的了!”

“朝廷不是立了觀政制度嗎?”灰袍青年道,從其神色中能夠看出少許希冀。

隨着這幾年的鋪墊下來,大漢的士子們,已不似初時那般畏“實務”如虎,也慢慢地搞明白了天子的用意所在,並不是要直接考出個政務練達的熟才,看的是見識、天賦、功用。

呂郎君道:“即便有觀政制度,也需要時間來磨礪、沉澱,我尚年輕,與其過早進入宦海,不若多花些時間,增長見聞,提升學識......”

“有傳聞說,往後朝廷取士,名額越來越少!”灰袍青年嘀咕了句,看着呂郎君,雙目中閃過些許豔羨之色:“不過呂郎君出身名門,才情出衆,你兄長如今也是道司高官,有其教導,登科及第,實在不是什麼難事啊......”

感受着好友語氣中的“檸檬味”,呂郎君謙和一笑,適時地不在此事上做深入談話。人與人,從出身的那一刻起,差距就已然體現出來了。

相較於灰袍青年,呂郎君未來可期,而大漢其他高門貴子,相較於呂郎君,則是平步青雲了......

這呂郎君,名爲呂端,乃是彰德府(由原相、磁州合併)知府呂胤的弟弟。此番來元城,既爲春遊踏青,也爲訪師覓友。

......

劉承祐這邊,則已入城中行宮。元城內的宮室,規模不算大,是在前朝王府、行宮的基礎上整合下來的。四處能夠明顯看到清掃、修繕的痕跡,卻也沒有更多勞民傷財的措施了,看得出來,大名官府還是知道分寸的,沒有爲迎駕而費不必要的心思以邀寵獻媚。府尹李浣,畢竟是中樞待過的官員,多少了解些皇帝的習慣。

而在行宮中,劉承祐第一時間接見了河北西道及大名府的職吏,這幾年,大名這邊官場變動比較大,乾祐五年以前的軍政職吏基本換了一茬。勉勵了一番羣僚,又讓衆臣看了看他這個皇帝,在座的大部分人,還都沒見過天子尊容。

見完地方將吏後,劉承祐單獨將布政使竇儀與府尹李浣留了下來。不過氣氛氣勢陡然一轉,劉承祐收起了在羣衆面前的溫和笑意,只是默然着一張臉,讓竇、李二臣,不免忐忑。

還是竇儀,主動開口問道:“不知陛下留臣二人,有何教誨?”

竇儀四十來歲,正是年富力強之時,姿儀莊重,有北士之風,身上透着股浩然之氣。當初,受到宰相範質的舉薦,出任河東按察使,去歲調任河北西道,任布政使。

劉承祐看了看竇儀,都瞥向李濤,淡淡道:“二卿共事不足半載,卻是鬧出了不小的動靜啊,朕在東京就有所耳聞。道府之爭,甚囂塵上,羣議紛紛,不知二位,有何感想啊?”

皇帝此言一落,竇、李二人下意識地對視了一眼,李浣當即起身,拜道:“臣前行事魯莽,不能容人,激切誤事,請陛下治罪!”

見李浣的表現,竇儀眉頭皺了皺,雖然晚了兩步,也起身拱手,神情嚴肅,簡短地一句話:“請陛下治罪!”

後世有“五子登科”一詞,說得就是竇氏一家五兄弟,先後進士,而竇儀爲其長兄。

竇儀其人,爲人清介,性情剛直,敢言善諫,在東京的時候,就曾犯顏直陳。物以類聚,人以羣分,能與範質交好,不是沒有道理的。

前番奉調河北道,主道政,沒有多久,便與大名知府李浣起了矛盾。竇儀這個人,眼裡容不得沙子,在河東干得也是刑名之事。到任之後,就開始插足整飭道司政務,大名作爲道治,在其眼下,自然是重點關注對象。

而李浣在大名府也當了幾年的父母官了,自認幹得也不錯,士民安定,稅賦豐足。這突然來個頂頭上司,對他指手畫腳,橫加教責,豈能甘願。

若只是公務上的矛盾衝突也就罷了,關鍵在於二者的爭鬥,涉及到私怨。對竇儀而言,他只是恪盡職守,行權責之內的事,也不怕得罪人。

而李浣這邊,則要更復雜些,原本,他是有機會進一步,主政河北西道的。其兄李濤也是那個打算,不過在範質的舉薦與皇帝的默許下,沒能讓李浣上位,飛調來一個竇儀。

對李浣而言,竇儀資歷不如他,學識不如他,後來居上也就罷了,還絲毫不給面子。如此以來,這二者之間,豈能好好相處。文人之間的撕逼,最終演變成一場又臭又長的大戲。

而二者,又都是有後臺的人,兩人之間的爭鬥,則更添幾分政治氣氛。沒錯,在京中,原本有“共進退”之嫌的李濤與範質,也開始生出齟齬來了。

竇儀與李浣二者,你奏我專權跋扈,我奏你施政不善;你奏我逾制亂政,我奏你虛耗府廩......總之,爭鬥頻繁,齟齬不斷。

原本,李、範二相還能有所壓制,但後來鬧大了,終究傳到劉承祐的耳中。

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178章 會獵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85章 異心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40章 潞州三傑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481章 行宮第293章 北伐的尾聲2第285章 家務事第460章 類父惠妃求爵第13章 市井之聲第30章 收穫第291章 酬功第134章 回府第370章 其志甚堅第236章 南口大戰5世宗篇31 建隆六年·漢伊六次大戰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412章 結局早已註定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49章 花裡胡哨不管用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200章 禦敵第17章 鼓譟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305章 太子在遼東的最後時間第1813章 雍王不當這出頭鳥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1章 何謂開寶第123章 幽燕事了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83章 東京反應,王峻密奏第106章 再臨大江第1708章 格局第194章 減稅難第85章 異心第241章 錦州陷落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392章 搶救一下第15章 荊南來使第93章 噩耗連連第463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安西第167章 請辭第188章 後續第159章 禮尚往來第193章 楊邠案(1)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211章 太子掛帥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第3章 新皇詔制第133章 延禧驛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80章 一意孤行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216章 馬政第429章 向南!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114章 耶律阮稱帝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314章 還京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187章 紛紛上表第41章 卷甲入城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10章 老將出馬第3章 不宜擴大第57章 朝堂的風波第201章 擎天保駕之臣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162章 晉公南遊見聞第82章 瓦橋關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326章 劉皇帝的態度第55章 符氏姐妹第30章 “寬刑簡政”第59章 睡王上位第65章 制舉進展第42章 嶺南在望第1757章 勳貴子弟第104章 平息第187章 紛紛上表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272章 徵發之苦第90章 欒城之戰(2)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241章 至此戰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