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決斷!

bookmark

耶律璟的語氣難免嘲諷,當年淮南大戰的經過於結果,還是有些細情傳到塞外的。對於遼國的君臣們而言,兵馬比漢軍衆,又有水軍優勢,結果半年的時間,連損十餘萬衆,鬧得個割讓半壁江山以媾和的結局,讓人鄙視也是理所應當的。

耶律屋質則道:“陛下,臣以爲,不論江南如何孱弱不堪,漢軍如欲盡平之,少不了十萬之衆,渡江南下。試想,如果十萬漢軍北調來對付大遼,對於我朝而言,又是何等大的麻煩?只需江南,能夠牽制南朝十萬之師,於我朝便已發揮其用處!”

聽耶律屋質這麼說,耶律璟說道:“如你所言,漢伐江南,需十萬之衆。然大遼若動,漢主暫時擱置南征,全力北上對付我軍,虛南實北,留一偏師於南方佈防,以南唐的實力,能否發兵北上,爲我朝牽制漢國?倘若那樣,南唐又豈能牽制十萬漢軍,最終,還是大遼與漢之間的全面大戰......”

從遼帝的話裡,聽出了顧慮,耶律屋質卻十分堅決地道:“陛下,如遼漢戰起,自當全力以赴,傾國相爭,斷無留力的可能!”

耶律璟點了點頭,算是認可了他的這個說,嚴肅地問道:“在座諸位,都是大遼秉執行軍政多年的重臣,熟悉國情,以你們之見,目前是與南朝全面開戰的時機嗎?”

對於此問,衆皆默然,一時不好接話。如今的遼國,也算是富起來了的,一個正在向成熟走進的國家,難免有所顧忌,斷大事也不是頭腦一熱就輕易決策的。

這個時候,在座一名十分年輕的貴族站了起來,道:“陛下,諸公都說南朝強大,難道因其強大,就畏懼了嗎?我大遼自太祖奠基、太宗開國,所向披靡,四方畏服,南朝也是我縱橫馳騁,予取予求之地?怎麼到今日,反而諸般顧忌,遲疑不決,既然南朝必爲大敵,何不乾脆敵之,我大遼難道就弱了嗎?大遼的勇士,不敢提刀殺敵了嗎?”

這名年輕的貴族還不滿20歲,叫作耶律敵烈,乃是耶律璟的四弟。聽他一番慨而慷的言論,倒也不乏振奮人心的效果,耶律璟笑道:“巴速堇勇氣可嘉啊!倒是我顧慮重重,不復銳氣啊!”

說完,耶律璟陷入一陣沉思,大臣們也不敢打擾他,良久,耶律璟正身,以一種鄭重而認真的語氣道:“縱觀南朝千百年歷史,每逢中原內亂,便是北方崛起,稱霸之時。今時亦然,李唐崩滅,羣雄割據,我太祖、太宗皇帝率領契丹男兒奮起,威壓四方,南向爭鋒,奠定霸業。

然自古以來,不論草原多麼強盛,可有力抗中原統一王朝,而最終取勝利的先例?自匈奴至突厥,哪個不是盛極一時,卻在於中原的對抗中,走向衰亡,爲人所替代?”

耶律璟以一種十分理性的口吻,淡定說來:“中原如果不內亂,那麼大遼實無南下吞滅天下的可能,而況於在位的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如今,南方的漢朝正在走向統一,如果舉國相抗,以大遼的實力,能否擊敗漢朝?即便能敗之,又可能滅之?

在我看來,大戰一起,漢人能敗三場、五場乃至更多,我大遼卻不然。倘若兩國不發生不測劇變,雙方全面對抗,對大遼而言,最好的結果,或許也就是兩敗俱傷了。

而倘若國力耗損巨大,大遼必當再度陷入危機!諸位都大遼的有識之士,我的意思,應當都能明白吧!”

聽耶律璟這麼一番話,在場的幾名大臣,都不由陷入了沉思。耶律屋質擡頭,注意到遼帝神宇間的凝重,起身深吸一口氣,說道:“陛下遠見,剖析在理,臣拜服。然正因如此,大遼才正該積極採取主動,打擊南朝。誠如陛下所言,遼漢之間,必有一戰,並非圖一時爭霸,而爲百年國運,毫無迴旋餘地!”

“大遼罷兵休養多年,國力逐漸復甦,如非局勢所迫,臣等也願再育養生民十年八載。然我欲待之,然天下形勢並不待我!”蕭海漓也站了出來,說出他的看法:“早晚要對付南朝,與其等他盡取江南,全力對付大遼,莫若趁機打擊,阻止其統一,消耗其國力。如此,大遼可始終佔據此優勢!”

“南院大王負責南面事多年,對漢事務當更加熟絡,你也說說看?”耶律璟又看向耶律撻烈。

耶律撻烈態度也很明確,說:“陛下,原本臣視漢爲大敵,卻也不建議匆忙動兵,然北院大王說得好,如爲爭取國運,就當果斷進取。南朝欲爲之事,我朝必阻之。

再者,與其待他平定江南之後來攻我,莫若我們主動去打他,把戰爭引入漢境。並且,漢軍長年動兵,其軍民財力,想來也疲竭,可以伐之!”

“諸位意見一致,看來,遼漢之間的戰爭,是不可避免了啊!”耶律璟突然站了起來,環視一圈,滿臉釋然的表情,輕笑道。

揚了揚手,耶律璟語氣平淡中透着堅定,下定決心一般道:“那就議一議,如何動兵?”

“陛下,大遼已經多年未經大規模戰爭,漢軍則不然。臣以爲,如欲對漢作戰,還當做更充分的準備,再行南征。”耶律屋質說道。

顯然,似耶律屋質者,雖然敵視大漢,建議戰爭,但仍舊保持着理智,不欲操之過急。

耶律撻烈則道:“臣以爲,大遼可秘做戰爭準備,或可在南朝動兵江南之時,突然發難,使其陷入兩面作戰的窘境!”

對二者的建議,耶律璟頷首表示認可。

不過這個時候,蕭護思出聲了:“陛下,臣還有一要事相奏!”

“說!”耶律璟看了他一眼。

蕭護思四下看了看,露出一副遲疑的表情,見狀,耶律璟當即道:“在座都是大遼的輔政大臣,事無不可說者,直言無妨!”

“回陛下,臣北歸之時,路過昌平,燕將趙思綰主動聯絡到臣,臣秘赴與之約會!”蕭護思說道。

其言一落,君臣都是兩眼一亮,耶律璟意態稍微振奮了些:“趙思綰,燕王麾下的第一大將?說說看,具體怎麼回事?”

蕭護思當即將趙思綰聯合遼國、共謀大事的對話情況給詳詳細細地彙報了一遍,有這麼一檔子事,遼國君臣們的思維不由自主地發散了。

“趙思綰之請,諸位有何看法?”

還是耶律屋質,老眼中難得地露出些興奮色彩,說:“陛下,看來燕軍內部,也是矛盾重重啊!如果真能夠利用趙思綰,擊破燕軍,奪取幽州,那真是大遼的大幸!

幽州及燕軍,乃是漢朝北面防禦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大遼鐵騎南下,必受制於此堅城。如果能復奪之,那麼將來對漢戰爭,大遼必當出於主動地位,甚至佔據地形地勝,幾可立於不敗之地!”

耶律撻烈也跟着說:“臣以爲,對漢戰爭,不在於卒滅之,而在於殺傷其軍隊、子民,掠奪其財貨,破壞其生產,疲軟其國力。而幽州,則當是我軍必克的目標之一。

幽州在我,則大遼可全據燕山之險,幽州在敵,漢軍則可立足於此,北向抗衡大遼。倘若漢燕始終齊心,我朝欲拔之,難上加難。

若能以一叛將,內亂燕軍,給我軍取幽州的機會,萬不能錯過!”

對於幽州的重要性,耶律璟顯然也有一定的認識,扭頭盯着蕭護思,吩咐道:“既然趙思綰聯繫了北樞密,那便由你負責與他聯繫,答應他的所有要求,一定要堅定其決心。有此野心之輩,是天助大遼啊!”

“是!”應命的同時,蕭護思又露出了一抹遲疑。

見狀,耶律璟問:“有什麼顧慮?”

蕭護思拱手,以一種謹慎的姿態應來:“陛下,臣觀趙思綰此人,野心勃勃,無忠義可言,驕狂跋扈,行事或有不密。臣擔憂,倘若此事遷延太久,趙思綰那邊會出問題......”

蕭護思的話,立刻引起了重視,耶律璟看着他:“你的意思是,建議現在就動兵?”

“如果只爲奪幽州,臣以爲,或可一試!”蕭護思答道。

聞言,耶律璟凝思幾許,看了看大臣們,又瞧向蕭護思,冷靜地說道:“既如此,那就試一試!休息一晚,還煩勞你秘赴檀州,與趙思綰聯絡,全權負責此事。同時,朕讓蕭思溫全力配合力!”

“是!”被委重任,蕭護思當即道。

真正做決定的時候,耶律璟看起來並沒有再聽取建議的意思。

考慮了一陣,耶律璟又看向耶律撻烈:“漢人兵法有聲東擊西之說,幽州事起之前,或可在西邊動一動?”

“陛下何意?”耶律撻烈問。

“朕聽你說過,雁門的漢將楊業,乃是漢帝的心腹,是個不俗的戰將,麾下多精兵。朕有意遣一師南下,既吸引一下漢、燕的注意,也試試漢軍戰力。都說漢軍強大了,朕要看看究竟如何!”耶律璟說道,雙目之中迸發出明亮的色彩。

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275章 當與衆樂第90章 老將可用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257章 龍舟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192章 再得兩子第250章 幼年太子不容易第158章 朝官實用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204章 遼帝的處置第19章 武夫第33章 東京城內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133章 西征!第75章 按*不動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33章 豪強第254章 難得嘮叨的劉皇帝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84章 夏州降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第35章 室韋覆滅第97章 再臨井陘第99章 御帳議戰第191章 北巡結束第31章 邊公在任第171章 我能說,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嗎這纔是感言第89章 談話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141章 納降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1703章 如釋重負世宗篇39 寇準罷相第408章 蠢兒子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366章 遼軍西進第387章 契丹終被打回原形第1717章 郭威終於走了第101章 梁山觀政第62章 奸宦昏主第123章 孔氏之疑第303章 兄弟之間第81章 內外變動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147章 許州事了(2)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235章 南口大戰4第97章 宣慰司將提上日程第73章 解決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138章 破寨第41章 探監第403章 抓起來!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第82章 四件大事第427章 晉王要做忠臣第437章 改變的契機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133章 面聖第1675章 血戰第340章 定論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318章 皇子們漸漸大了第37章 回鶻使者第65章 選擇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半島史話·安平公主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第439章 枉作小人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492章 事發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195章 遼帝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195章 楊邠案(3)第164章 重返晉陽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72章 安東大開發3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108 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