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議

bookmark

相較於檀州那邊的驚天動地,居庸關方向的情況,要顯得平靜得多,祥和得多。不似密雲方向,對於居庸關,漢軍以監視爲主,策應檀州方面攻勢。

檀州乃必拔之地,而居庸關作爲太行八陘,天下雄關,形勢險峻,比起密雲在地利方面優越得不是一星半點。而居庸關後,遼軍已是重兵雲集,隨時可以支援,想要攻破,也沒那麼地容易,並且稍微不濟,則事不妙。

是故,雖然漢軍同樣興師動衆,大舉自昌平出擊,看起來氣勢洶洶,但實則小心翼翼,十分持重。昌平距離居庸關很近,只有二十來裡,雙方可謂互相在眼皮子底下。

因此,都不需另設輜營,以應糧秣、軍械,悉數屯於昌平城內,由兵部郎中兼行營轉運副使韓徽駐守,並負責調度供給。韓徽這“橐駝兒”,入仕也有些年頭了,乃是朝中的後起之秀,一直在兵部供職,深受宰相魏仁溥的看重,耳提面命般教導提攜。

當然,這不只因爲他是韓通的兒子,主要還在於他本人確有資質,雖則形象有些,但見識不俗,辦事能力也在兵部的這些年中鍛煉出來了。此番,得以從徵北伐,還被委以要害之職,只要不犯錯,回朝之後,升職加勳,榮獲重用,便爲自然之事。

不似密雲那邊,漢軍直接叩城圍堵,搶佔要衝,絕斷聯繫,壓迫十足。安審琦這邊,率十萬之衆,穩如老狗,甚至不敢過於迫近居庸關城,僅僅搶佔了南口,而後再無進展。

與密雲情況相類的是,在居庸關南,漢軍同樣是大興土木,立堅壁,設固壘,明明是出擊之勢,卻做出一副防守姿態。同時,在昌平與南口之間,修建了一條長約十幾裡的甬道,平整道路,用以運輸糧秣輜需。

這些動作,對於漢軍而言,可謂熟練,也不怕耗費民力。對於漢軍這種作態,居庸關的遼軍,也沒有完全坐視,派騎兵襲擾過,但就如此前的交鋒一般,有騷擾的效果,但其效甚微。

甚至於,在漢軍強勢而果斷的應付下,幾次被纏上,一旦滯留抑或撤退不及,就有被步騎合圍的效果。因此,自漢軍大出昌平,自居庸關出擊的遼騎,被包殲了近兩千人。

事實上,仗打這個份兒,不說漢軍,遼軍自己都發現了,似乎完全被壓制了。想要靠鐵騎縱橫打擊,完全不奏效用,在野戰方面,漢軍完全不虛,正面對戰,靠着步騎配合,漢軍完全能壓着遼軍打。

而要發揮騎兵的機動能力,兵少則不頂用,漢廷中央花了十年時間武裝訓練的數萬騎兵,都調來參戰了。兵若衆,則進了關,就得顧忌能否順利退回去。漢軍步卒,或許追不上四條腿,但若配合騎兵、城堡、地形,再加龐大的軍隊、人物力,對於他們的壓制力可太強了。

在漢軍強大的工程能力下,一座龐大而牢固的營壘在居庸關南外拔地而起,寨成之後,便再無更多的動靜,沒有一點前趨朝遼軍發起進攻的意向。

除了打造攻堅重械,監視敵關外,再無異動。而作爲主帥的安審琦,除了統馭將士之外,更多的就關注着檀州的戰況,同時帶人察看居庸關周遭的地形,大讚其山勢雄奇,風光秀麗......

居庸關南的漢軍,彷彿是爲了“郊遊”來了,只是規模有些大,來者不善。攻又不攻,退有不退,這可讓守備的遼軍難受了。

自漢軍北伐以來,居庸關地區,遼軍屯集了大量的兵馬,足有近五萬人,以騎兵爲主,駐紮在關城及其後的原儒、嬀地區。

這一片地區,是自古以內,爭霸之所,關防要害,千年以來,屢次發生戰爭。遠的不提,就唐季以來,羣雄割據爭霸,河東與盧龍之間的角力,就基本圍繞着這片區域,李克用屢次發兵進攻,意欲通過居庸關而取幽燕。

也就是石敬瑭太過“大方”,將十六州給了契丹,將山川形勝,強關險礙,拱手與人,給後來者,造成偌大的麻煩。當然,地勢固爲要衝,爲敵所據,但決定戰爭勝負結果的,還是看硬實力。

居庸關的遼軍主將,名叫耶律琮,契丹皇族出身,曾隨耶律德光滅晉,有功能,料敵強弱,進退合宜。自漢軍北伐以來,一線對漢作戰事宜,都是由蕭思溫與他主導,相互配合的。總體而言,還算得力。

不過,在安審琦大軍佔據南口的這段時間,他的心情很是煩躁。一是漢軍的表現讓他憋得慌,心存憂慮,二是來自遼帝殿帳的對敵策略,讓他煩悶。

沒錯,關於打“防守反擊”,靠城關防禦,消耗漢軍兵鋒士氣的戰法,耶律琮是持反對意見的。當得知,是北院大王耶律屋質提出之時,更令他鬱悶了,不知道爲什麼素來以睿智明斷聞名的耶律屋質,會出此昏策。

幾度向文德大營上表進言,闡述自己的想法,都被打了回來,只讓他善守城關。所幸,在九月二十一日這天,遼帝耶律璟親自東來了,隨行的還有八萬遼軍步騎。他這一來,居庸關一線的遼軍實力,頓時突破十三萬。

聞此訊,耶律琮是喜不自禁,交待好居庸關的防禦事務,飛馬出關,直向懷來,欲親謁遼帝。

“臣參見陛下!”在御帳之中,耶律琮順利地見到了遼帝,恭拜大禮。

“公免禮!”對於這種太宗朝的老臣,耶律璟一貫以來,是很禮待信任的。

命人給他奉奶茶,耶律璟看着他,察問道:“居庸關防禦如何?朕聽說漢軍還沒有發起進攻”

耶律琮點了點頭,道:“從目前的情況看來,南口的漢軍,僅爲佯動,他們的主攻方向,乃是檀州密雲。搶佔南口後,大造防禦寨砦,將我軍堵在南口以北的意圖很明顯,臣料想,他們是想要依次,將大遼在燕南的城關礙口,逐步拔除!”

聽其言,耶律璟的神情有些嚴肅,認真地想了想,看着耶律琮,鄭重地說道:“公幾次上書,說以軍略,言大遼不當以守,還應立足於攻。朕此來,也是想親自聽聽你的想法!”

“正欲稟告陛下!”見遼帝這種態度,耶律琮當即說道:“此番漢軍北伐,勞師動衆逾百萬,其勢雖洶,銳不可當,大遼固然不足與之正面交鋒激鬥。然如欲採取守勢,想靠防禦退敵,同漢軍比拼消耗,臣實不敢苟同!”

看了眼耶律璟,見他聽得認真,耶律琮思路明晰,也更加從容敘來:“自古以來,南人善城池攻防,北人擅騎射遊獵,大遼軍隊,以鐵騎爲主,如以控弦之士,龜縮於城池關寨,俟漢軍來攻,豈不是自廢武功,自取其短。

而漢軍,以步軍爲主,陣戰、城戰,本其所長,讓他們從容兵臨城下,準備充分,而發兵進攻,卻是揚其長而攻我短,實不足取!

臣早有聞,漢軍兵甲堅利,準備了大量的攻城巨械,如欲固守,難保無失。如居庸關,地形雖處要害,關城也稱堅固,然容兵不多,且利於北守,今漢軍自南口進攻,卻難爲我軍不破之依恃。”

稍微停頓了一下,耶律琮繼續道:“即便,我軍堅守,能有成效,漢軍寸步難進,然如欲與之長期對峙,更爲下策。

此番,爲御漢軍,陛下大點兵馬,自西至東,發三十萬之衆。三十萬之師,每日所需消耗的口糧、草料,何等之巨,以大遼的如今的國力,能供給大軍耗用多久?

漢軍則不然,其人物力之盛,能夠支撐的時間,實難以估量。如採取長期鏖戰,想要拖疲、拖垮漢軍,臣只怕最終非但不能達成目的,反而中其下懷......”

耶律琮的這番話,前者在上奏中,已經闡述得很清楚,也正是憂慮於此,耶律璟的態度方有所轉變,並親自領軍而來。

沉吟幾許,耶律璟問:“如依你之言,守不足守,然立足於攻,如何攻之!正面對敵,能夠擊敗漢軍?”

對此,耶律琮說道:“陛下,漢軍勢大才雄,其實際動衆,軍民絕對超過五十萬,可謂盛矣。然而,想要供給這五十萬衆的軍需輜重,所付出的代價更超乎想象,而其關鍵,就在於糧道!如能對其糧道造成打擊,縱其人衆,又何懼之,而這,也正是大遼鐵騎之所長,該當施展發揚的地方!”

聽他這麼說,耶律璟眉頭深鎖,露出一種遲疑的表情,應道:“此前,鐵騎南出,掠殺幽燕,漢燕軍民竭力抵抗,前後鏖戰四十餘日,不是已經證明,效果欠佳,而造成我軍損失不小!”

對此,耶律琮嚴肅道:“陛下,臣以爲,前者之失,在於出擊之軍,實力不足。即便如此,給幽燕漢軍民造成的損傷,堪稱重大。

今陛下親率大軍南狩,如能施展宏略,集中力量,打擊其糧道,進攻其後方,使戰火蔓延至河北。通過平原野戰,在此道上與漢軍糾纏,大遼豈能懼之,也是以我之長,襲其之短!”

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149章 降表第1714章 百姓苦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165章 回鶻使者第243章 不自知第29章 請纓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101章 大整軍世宗篇30 快速翻篇的歷史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171章 金陵政局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181章 東河村之戰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105章 率意南趨以覓食第327章 相對公平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1753章 百年國運+第427章 晉王要做忠臣第377章 難知禍福的決議第11章 請教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世宗篇28 朝暉之城,老年白龍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164章蜀臣第247章 視察第35章 坐不住了第1695章 袁家莊第108 狀元第252章 面聖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242章 戰後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125章 頌公亭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第43章 “梳理”、“優化”第163章 河東風雲(終)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91章 作別西行第70章 未來宰相的安排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344章 打個賭第374章 善待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世宗篇23 官錢糧鹽第338章 爭執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266章 斷雲嶺大捷第311章 舊識第316章 不裝了第288章 趙普使蜀2第87章 亦有其憂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92章 金陵冬寒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第190章 治不好了第277章 軍政安排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279章 喜從天降第433章 聖訓第345章 剝削者第45章 治安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130章 御漢大計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49章 醫政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160章 河東風雲(7)第399章 還債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81章 嘉慶節與太子的煩惱第269章 愛將第13章 相敬如賓第136章 趙都帥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17章 輕取江陵1第88章 童謠第62章 緊鑼密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