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酬功

bookmark

時間進入六月,在開封北郊,大漢朝廷舉行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公祭儀式,天子劉承祐實現了他的諾言,帶領皇室、公卿、大臣、職吏、軍隊進行祭拜,同時,有超過十萬人的東京及周遭百姓,也都參與其中。

其後,劉承祐又下詔,於太廟之側,新建一座昭烈廟,立碑記文,用以祭奠爲大漢戰死的將士,以揚其獻身精神。

並且,劉承祐下令,將自河東起兵開始,在大漢的建立、統一及對外戰爭中,所有戰死的官兵,不論貴賤高低,悉刻名其間,永爲紀念傳世,今後之事,亦如此例。

這是個不小的工程,大漢立國十多年來,大小戰事以百計,爲國戰死的將士,更是超過二十萬人,最麻煩的,還是人員的核驗,即便有跡可循,想要把名單完整羅列出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以此事之嚴肅性,又不能有任何的疏忽怠慢。

不過,困難是有,但此詔意宣揚開來之後,軍心人情大悅。不知覺間,對於人心的凝聚,劉承祐是越發下功夫,捨得投入了。

......

夕陽緩緩而落,時近黃昏,盛夏的燥熱只稍微散去幾分,皇城前,大量的車駕、乘騎匯聚,可謂冠蓋雲集。陸陸續續地,穿過一道道宮門,經過檢查之後,至崇元大殿。

拖了足足一個月的時間,諸項籌備充分,升賞名單擬好,朝廷正式舉行慶功宴。回到東京的大漢將臣們,早已是望眼欲穿。

得以參與崇元御宴的,都是北伐大軍尉將以上將領,再加上一些表現特別突出的下級軍官以及朝中重臣。當然,對於內外官兵的錢帛祿粟賞賜,早已展開了,那些仍在北邊坐鎮的有功將士,也特意多賜一份,以做補償。

作爲現存唯二的異姓親王,趙匡贊自然是有資格赴宴的,在到東京的這段時間,皇帝對他的優寵,可謂冠於羣臣,待遇之豐厚,令人羨慕。

手裡牽幼子,安步當車,朝皇宮走去。若說趙匡贊有什麼遺憾的事情,便是子嗣單薄,可謂中年得子,如今其膝下就一五歲的幼子,獨苗,十分受其鍾愛。此番御宴,將臣得攜子嗣,他自然也把愛子帶上。

宮門前,趙匡贊望見了前邊兩道身影,趨步上前,打了個招呼:“楊將軍!”

走在前邊的,正是楊業,迴轉身子,見到趙匡贊,也立刻行禮:“末將見過大王!”

“將軍不必拘禮,你是大漢功臣,我承受不起啊!”趙匡贊哈哈一笑。

聞言,楊業搖了搖頭,鄭重地說:“若論功績,還有比大王坐鎮幽州、維護大漢北疆安寧更大的嗎?”

楊業這話,說得趙匡贊心情愉悅,見其謙恭而毫無倨傲之色,對這個天子的心腹愛將,再高看一眼,覺得此人就差腦門上寫着“前程無量”四個字了,態度愈加親切了。

注意到楊業身邊的一名將領,問道:“這位是?”

楊業介紹道:“這是前飛狐軍使王審琦!”

“王將軍之名,我也早有所聞啊,實乃國之良將!”趙匡贊立刻道。他這話,倒也不全是恭維,對於此前大漢佈置在北面的邊將,雖有素未謀面的,但多少了解一些,至少聽過名字。

王審琦也拱了拱手,笑道:“大王謬讚了,末將不敢當!”

此番整軍,王審琦的飛狐軍也在調整範圍,駐地調動,兵額縮減,而王審琦則是調回東京,雖然還沒有發佈具體的任命,但基本可以肯定,在三衙禁軍之中任職。

當然,王審琦並不是個例,那些久戍邊防的將領們,基本都另有差事,甚至有軍轉政的,比如國丈代國公折德扆。

而因爲同楊業早年共事的關係,這份香火情持續至今,進京之後,兩個好友免不得交往敘談。說起來,這一世,王審琦早期的軍旅生涯,還多仰賴楊業的舉薦提拔。

“這是楊大郎吧!”趙匡贊又把注意力放在楊業手中牽着的楊延昭身上。

“正是犬子!”楊業說着,對楊延昭吩咐着:“大郎,還不向燕王行禮!”

楊延昭也是一點不怯生,躬身一揖。看着年紀雖不,但英氣勃勃的楊延昭,趙匡贊不由嘆道:“觀其氣度,果然天資不凡,不愧陛下所贊,真麒麟兒啊!”

此前,抽得閒暇,劉承祐還特地讓楊業帶楊延昭給他看過,心中喜歡,贊之爲“麒麟兒”,這名聲也就傳開了。甚至,表露出待其長成,招之爲駙馬的意思。

這可讓很多人羨慕嫉妒恨,你楊業得陛下寵信也就罷了,連子嗣都得歡心,只要不出大問題,楊家的顯赫幾乎是得到保障的。

東京大抵是天下是非最多的地方,因此,見風使舵,同楊業拉關係賣好的人增多了,同樣關於他的非議也不少。回京之後,楊業也聽說了那些流言議論,還頗有些不適,是以在爲人處世上更加低調了。

三者偕同入宮,直趨崇元殿。在宮廷御宴方面,大漢也是很有經驗的,至於慶功宴,十多年來已經舉辦了好幾次,而在崇元殿舉行,已然凸出其規格了。

漢宮之中,也唯有崇元殿,是真正經過擴建的,在諸多宮殿中,是一枝獨秀。事實上,如今大漢宮室已然顯得小氣,尤其在東京擴建大修之後,古舊的建築,侷促佈局,與整個京城大爲不配。已經有不少臣子上書,說如今的皇城毫無大國之氣,難配尊位,希望能重修,以彰權威,不過,都被劉承祐拒絕了,他的心思,可不在這上邊。

暮色漸沉,崇元殿自是燈火通明,喧囂一片,整個一副熱鬧的場面,宴席之用,宮人們早已備好。隨着帝后齊至,宣佈這場慶功宴正式開始。

作爲慶功宴,主食當然是酬功了,劉承祐也很懂大夥的心思,在開宴之前,直接命人宣讀對北伐有功文武人員的封賞。一共準備了八份名單,由幾名近侍,輪番宣佈。

與宴所有文武的賞賜、升遷,都列於其間,僅宣佈,就花了近半個時辰。但是,沒有人覺得不耐煩。

北伐功臣,軍功第一,落在了慕容延釗身上,其下,安審琦、符彥卿、馬全義、高懷德、趙匡胤、柴榮、李處耘、郭崇威、石守信,楊業排在第十一。

錢糧的賞賜,自不需多提,爵位上,提升了一大批人,主要針對中下層級的貴族,公爵以上,少晉升,只做了些調整。

慕容延釗改封衛國公,安審琦封荊王,符彥卿改封冀王,趙匡贊改封陳王,其餘將帥公爵以上,多未作變動,但賜以豐厚的錢糧。石守信封新鄉縣公,楊業晉五臺縣公......

其他有功文武,多給賞賜,包括範質、薛居正等文臣,別看在殿議之時,大倒苦水,說國庫如何艱難,但面對皇帝的賞賜,還是喜笑顏開的。

職位的安排上,主要在於禁軍軍職的調整,殿前司以高懷德爲都指揮使,侍衛司仍由向訓領着,漢韓通去管巡檢司。楊業、石守信分別爲殿前、侍衛都虞侯。

其他重要的變動,李處耘因主管大軍後勤,供饋無缺,直接被提拔爲樞密使,趙匡胤入樞密院爲副使,在南口大戰中表現出衆的韓徽爲樞密院承旨。

沒錯,此番回朝,首先易職的大臣是柴榮,他在樞密院的時間,太久了,劉承祐準備給其減減負擔。

其餘封賞升遷調動,不一一細表。

第48章 劉承祐的決心與疑惑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470章 分封第72章 磁州賊第18章 權謀手段第1709章 心猿意馬第35章 楊村第31章 首義三節度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73章 紙上談兵世宗篇49 皇帝遲暮,太子早薨第85章 安心第337章 特權第258章 火燒威武城第5章 春闈第265章 楊無敵第109章 太后崩逝第189章 趙大述職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216章 初夏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188章 後續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40章 潞州三傑第244章 皇子赴軍第2062章 太宗篇9 延康大街上的插曲第6章 告一段落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361章 “龍宮”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406章 影響擴大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17章 原來這是筵席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156章 南唐來使3第484章 不對勁!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328章 決議橫涉流沙第24章 太子新結良媛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337章 特權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256章 進擊的蜀軍第31章 議治湖湘第23章 老臣凋零第1753章 百年國運+第314章 壬戌科狀元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1772章 處置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第25章 開寶新政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118章 蒲陰第16章 態度迥異第92章 大調整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82章 瓦橋關第92章 定州事第205章 遼國新君第357章 宮廷與宗室第137章 整編事第274章 厚葬之第1768章 崩第317章 劉皇帝還是那個劉皇帝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140章 殺心大起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60章 “暴斃”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379章 蕭思溫第1721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第1694章 鹽州第348章 文武並舉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8章 楊蘇還京第127章 皇城司第80章 進攻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149章 西拓南並第238章 南口大戰7世宗篇50 花落誰家第1687章 癸未年科舉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罷我登場第64章 楊業卻敵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