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

bookmark

三年一度瓊林宴,又是一場文事盛會,此事,已經很有經驗了,在負責的官員妥善安排下,一切都井然有序地進行。

瓊林宴的名氣,已經傳開了,讀書人無不向往,參考的士子則無不以與宴爲榮。進士及第,雖然只是他們仕途的起點,然而無不懷着一顆激動的心情。有得時候,也不得不承認,大部分文人對於皇家的尊崇、對於制度敬畏、對於禮儀的維護,還是很容易得到最高統治者歡心的。

因此,即便有“趙宋”的教訓在,對於文臣,劉承祐也從沒有以一種鄙視厭惡的心態看待,反而在建設國家的過程中,大加任用,所不同的,只是劉承祐的用人態度與方式。

以文制武,劉承祐也在做,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這是十分必要的措施。當了十五年皇帝,劉承祐已完全能明白“宋太祖”的那種心理,在發展繁榮、鞏固國家統治方面,文人的作用是大於武人的,尤其體現在思想上。

有一說一,北宋的重文抑武,以文馭武,與太祖皇帝的干係當真不大!至於問題出在誰身上,歷史當有公論。

今科所錄諸科進士,人數超過了百人,當然,以進士科的比例最重,超過七成。有些顯眼的,是五名醫科進士,皇帝對於醫學醫政的大力支持建設,雖然引發了一些爭議,但終究沒有太大的反對,生老病死,人生常態,誰能沒個病,誰又敢瞧不起治病救人的醫者,只是皇帝擡高醫務階級社會地位的政策,讓人有些不適應罷了。

事實上,在這十多年下來,大漢的官僚體系中,也崛起了一股特殊的力量,就是醫政官僚。完整醫政制度,中樞有太醫院,地方設醫職,軍中還有軍醫,雖然總體而言,品級都不高,實力還很弱,組織也鬆散,但終究是一股政治勢力,能夠發揮一定影響。

此番中第的醫科進士,年紀都不小,最年輕的都有三十多歲,劉承祐還特意關注過,兩名太醫學生,兩名醫家子弟,還有一名民間名醫......

對於此番所錄的進士,劉承祐以一種超然的心態打量他們,老老少少,形形色色。或激動,或忐忑,或喜悅,在莊嚴的皇家園林中,在當權者的打量下,大部分人都顯得無所適從,頭都不敢高臺,只是默默在座,僵硬地附和,動都不敢大動,以免失儀失禮。

劉承祐好奇的是,這些新晉的士子中,能出幾個值得大用的人才,有多少能當上官,又有多少能當個清官、好官?

最引人注目的,還在於頭甲三人。狀元張去華,榜眼馬適,以及探花趙匡義。

張去華,官宦出身,其父張誼也是一名學識淵博的文才,後唐進士,在漢也曾官至中書舍人。既有出身,又兼家學淵源,還有張去華本人的勤奮好學,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闖出了名氣。北伐之時,張去華曾遊河北,縱覽民情,見百姓苦於兵役,承受戰爭沉重負擔,發表了一番感慨,寫下了《北征賦》、《治民論》,在劉承祐回京巡視的過程中,竟然攔駕進獻他的策略。

當時,張去華還不滿二十一,劉承祐頗感驚奇,戰爭帶來的破壞很多人知道,但能條理清晰地列明,瞭解民之疾苦的,可就少見了,並且,還這麼年輕。

劉承祐對這英氣勃勃的年輕人很感興趣,在運河岸邊與其席地而坐,縱論治民之道。帶着些讚賞,回朝之後,劉承祐命吏部與其安排官職,特地授意,給個薄職即可。

吏部很快做了安排,到軍器監做主簿。劉承祐這般做,卻是鑑於此人,雖有才氣見識,卻過於傲氣,鋒芒畢露,有些像當初的盧多遜,有心磨一磨。

不過,這張去華顯然沒有體會到良苦用心,只覺得自己是爲人所嫉,這官自然做得不樂意,說薄待領之職,不該是他乾的。

原本是想要拋官去職的,被人勸住了。理由是,如果他因爲心中不滿而拋棄官職,是對朝廷的蔑視,如果還想在朝廷爲官,發揮才能,實現抱負,就絕不能棄官。張去華聽進去了,然後以年輕才短爲由,辭官回家繼續讀書。

也就是家裡有地、有財產,方纔給他任性的機會。對於張去華的辭官,當時劉承祐聞之,只是笑了笑,未置一詞。

讀書近三載,也是靜極思動,等到今歲春闈,張去華又果斷參考了。一進開封,便寫下了好幾篇的膾炙人口的詩文,並且得到了太子賓客李昉的稱讚,使得他名聲大盛。當然,如果僅是詩詞文章,也還不至於引起其他人的盛讚,此人對時政、實務,也能條分縷析,侃侃而談。

開考前,就有人說,張郎才堪狀元,如今,果然高中,瓊林宴上,可謂意氣風發。如果按照劉承祐的想法,張去華這樣的青年才俊,還是當壓一壓的,不過,此次常舉,大概是頭一次劉承祐沒有進行過多的干預。劉溫叟等人既然推舉上來了,殿試上也確實出彩,劉承祐也就點了他狀元。

至於探花郎趙匡義,算是此屆參考士人中出身最高的了,本身就有繼承趙弘殷的爵位。而他的名聲,一點都不比張去華小,當初謝拒皇帝的賞賜提拔,主動給其父結廬守孝三年,爲他掙取了極大的名譽。期滿之後,也沒有靠蔭職入仕,而準備參考。

有一說一,趙匡義是個文人,還是才幹很出衆的文人。以其學識、經歷、才幹,也有狀元之資,或許是爲了避嫌,最終被點爲探花。不過,趙匡義年紀雖然還不大,但氣度、眼界顯然已開,相較於張去華的風光無限,他倒顯得很淡定。

一直以來,大漢的狀元們,除了王樸、李昉之外,在仕途上似乎都沒有太好的發展。扈載,英年早逝;董淳,還跟着薛居正編史;至於其他,也顯泯然。

相比之下,倒顯得探花們,更受皇帝喜愛。似盧多遜、張洎,可是得以入侍御前,使得仕途的起點遠超旁人。

當然,劉承祐早已不打算這麼幹了,否則,探花得到的重視勝過狀元,那就削弱狀元的地位與意義了。

至於榜眼馬適,大概是頭甲三人中,出身最爲寒微的了。本爲江西籍人,淮南戰爭後,舉家被遷至江北安置,始爲漢民。爲人勤奮好學,幾番地方考試,都名列前茅,及至如今,一舉奪得榜眼。從朝廷選材的來源,就已能看出大一統的趨勢來了!

除了一甲三名之外,本科進士,還有不少特殊出身的人,比如呂端、王樸的兩個兒子、扈彥珂的孫子、已故宰臣蘇禹珪的孫子......

哪怕在皇帝這裡留了名,但呂端仍未入頭甲。

同時,本屆官宦出身的考生着實不少,皇帝雖然沒有過多幹預,但考官們的錄取,其中是否沒有徇私,也不敢保證。像王樸的兩個兒子,在其親身教導下,中進士的能力實則是綽綽有餘的。

同時,這一科所錄的士子,應該可以說,素質很高,比往年任何一屆都高。

“此一屆,朝廷是錄取了不少人才啊!”因此,對於負責今科貢舉的劉溫叟,劉承祐舉杯,以此肯定他們的工作。

對此,劉溫叟大鬆一口氣,這一次放榜之後,引起了不小的非議,就是因爲所錄權貴官僚子弟太多了。若不是劉溫叟清正之名,廣爲人知,只怕就有人高呼作弊了。即便如此,從下面傳來的喧囂,還是讓劉溫叟頗感壓力,而劉承祐的這番態度,也是安其心。

“爲國舉才,既是職責,又是榮耀,還要多謝陛下信任!”劉溫叟老臉上也堆着笑意,心情放鬆。

“關於這批士子的去向,吏部當儘快落實安排觀政,定要歷練出幾個堪當大用的人才!”劉承祐又朝擔任吏部尚書沒兩年的竇儀吩咐道。

“是!”竇儀幹練地說道。

在前尚書申文炳逝於任上後,竇儀被劉承祐想起了,調回東京,就任吏部。說實話,總有不爽這種強勢臣子之時,然而,又喜歡用,劉承祐就處在這種矛盾的心理中。

走了個範質,來了個竇儀,大漢朝廷似乎從不缺剛正之臣。

這其中,當然體現着劉承祐的意志,雖然並不喜歡臣子犯顏直諫,但對於這些年敢於據理力爭的人,還是抱有一定敬意的,並且,朝廷中也確實需要一些不同的聲音。

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239章 進退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501章 最後的旅途1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197章 決斷!第336章 橐相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第153章 削藩第2054章 太宗篇1 變天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189章 還繼續走嗎?第48章 接納迴歸第441章 登聞鼓又響了第421章 爲什麼不喝酒?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217章 幽州行營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152章 壓抑的成都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51章 以鎰稱銖第323章 鬥法第7章 小人物議大事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135章 許州兵匪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357章 國滅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58章 火神澱之亂第489章 不好收場第421章 樑孝王第380章 開寶第81章 下蔡大捷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25章 蕭燕燕的故事第31章 功成第362章 宮城之寶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28章 皇子戍邊第17章 附議第287章 反擊從野狐嶺開始第1764章 禁轎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26章 潘美守城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36章 盡伏東北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1789章 “猴子”的反應第16章 諸般滋味在心頭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319章 大將早逝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32章 郭氏之慮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153章 亂事終不可免第134章 東路軍第217章 大動干戈第1676章 慘重第67章 劉煦娶親第256章 打仗打的還是後勤第34章 驚陶谷第433章 聖訓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18章 侯益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189章 還繼續走嗎?第148章 最後一仗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16章 軍中俊才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279章 喜從天降第14章 外戚第8章 楊蘇還京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1769章 影響力第83章 遼帝之亡第1805章 度日如年,駙馬張璟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84章 示警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麗王第477章 孝敬皇后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400章 晚節不保第153章 未來將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