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撥款和事故

葉清臣手中有錢,卻不敢隨意的動,之前大撒把一樣的,幾乎讓整個北方農田水利工程給拖住,雖然說,未來很美好,只要整個北方的農田水利工程修建完成,整個北方對於自然災害的抵抗程度,就會顯著的提升。

這對於一個朝廷的安定,有着巨大無比的作用,一個王朝的穩定,不在於他在豐收的年景,到底會產生多少糧食,而是在歉收或者是自然災害的時候,到底產出多少糧食。

前者生產多餘的,除了釀酒,就很難有其他的作爲了,可是後者,一旦少了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就會出現缺口,當這個缺口增大,加上社會分配體系出現一點的問題,富人們多佔,普通人少一點的時候,最終的結果必然會發生戰爭,或者推翻整個朝廷,或者,就是極大的削弱中央政府。

葉清臣這麼做,甚至爲了建設,而受到這些鄉紳們的盤剝,一直到有了韓琦作爲對比之後,這纔對他們動手。

可是現在,有了現在的教訓,他不會把手頭上面,所有能夠流動的資金,都給動用了,這不是一個健康的政府做出來的。

有了這些經驗的,他也小心了很多,除非是之前就定下來的計劃,否則的話,必須要三司重新研究之後,纔會給予撥款,一旦有任何的疑問,都會否決。

這樣下來,等於是多出了手段,可是對於財物安全來說,卻是好了很多,一些明顯是看到錢眼紅,增加消耗的項目,直接就被葉清臣砍掉。

北宋的財政平衡,就這麼的簡單的形成了,甚至是葉清臣也做出了一個簡單的計劃,讓三司整理所有需要投入資金的地方,通過輕重緩急,還有其他一些必要支出做一個預案。

這是一個計劃的前提,一旦做出,就會提升資金使用的效率,不過在沒有足夠的效率的前提下,這個註定會是一個大概的計劃。

賈朝昌知道,葉清臣手中有一筆錢,可是具體多少,不太清楚,不過應該是足夠這一次的換裝和武裝運作。

不過,爲了得到足夠的資金,賈朝昌還是用樞密院的形式,進行申請。

樞密院的這些申請,是有正當的理由,加強河北前線,防止被遼國突破。

在西北邊患大大降低的前提下,整個北方戰爭的中心,就又回到了河北前線上面,誰都知道,在三國之中,當西夏徹底的滅亡了之後,宋遼之爭必然會成爲重點,甚至會越演越烈。

以前還有一個西夏作爲緩衝,甚至遼國不會直接上來,而是轉而依靠西夏的間接,現在,一切都沒有緩衝,西夏的國土屬於了遼國,雙方只要有任何的摩擦,就必然會產生戰爭,那麼要想保證北方安全,加強是在所難免的。

已經有3年,河北前線都沒有任何增加了,這個理由,也算是正當,哪怕是沒有計劃,這筆錢葉清臣也會撥付。

況且不多的,棱堡的強大就在於,棱堡的單獨成本並不高,一座棱堡才2000貫的成本,250座,也不過是50萬貫。

這別說是跟以前河北的相比,就算是跟西北相比,都不算什麼,賈朝昌只是籠統的寫了增加河北城防強度,就這樣的通過了。

同樣的,給10萬禁軍換裝,成本同樣不高,這個改動,只是在長弓上面進行改動,一把長弓的成本200文,箭要貴一點,一套長弓的箭的成本,包括50只穿甲箭,50只重箭,150只標準長箭在內的成本,大概是1.2貫左右。

看起來箭的成本,比之前短弓的箭的成本,最少提升了5倍,可是長弓和箭加起來的成本,還不足以前短弓的成本的一半,這樣就算10萬禁軍,需要更換8萬套長弓,也不過是12萬貫,加上一些準備的費用,賈朝昌一共申請了100萬貫。

聽起來,這個絕對數字是非常的大,可是灑在整個河北防線這個大攤子上面,就真的是不算什麼了。

要知道,在慶曆四年一年,在西北的總花銷,就超過了400萬貫,這是對於整個西北駐軍的花費,可是單純城防修補和營寨的修建,就超過了180萬貫。

河北防線,比起西北的防線,更加的重要,單純一個修補,要了100萬貫,這筆錢跟西北軍費比起來,少太多了,這些從西北節約的錢,直接補貼到北方防線就可以了。

葉清臣是一個心細的三司使,也不可能把每一筆錢的花費,都落到實處,這一點到21世紀都無法做到,科技的發達,並不能夠完全的把握人心,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比比皆是,更別說,名義上,賈朝昌沒有挪用。

投入到棱堡上面的錢,本身就是提升整個河北防線強度,而長弓,則是提升禁軍效率必然的運作,這些都是有所先例的,並不突兀。

賈朝昌的野心,就這麼的掩蓋在了整個樞密院龐大的事物之中,在資金到位了之後,磨刀霍霍的行動開啓了的。

狄青旗下被增加了2萬的禁軍,一共是8個軍,全面的進行了換裝。

在保州的收穫,再加上狄青對於長弓的理解,整個換裝從一開始,就跟原來計劃的不一樣了。

兵員上面,狄青更多抽調了一些新兵的兵員,或許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卻達到了6成左右,整個長弓的訓練,幾乎都是在新兵之中挑選和選拔的。

當然了,老兵之中的神射手,也沒有放棄,在訓練的時間較少的前提下,離不開有經驗的弓手,或許這些精銳的弓手,在轉爲長弓手之後,或多或少有些不習慣,可是充當領弓手是沒有問題的。

在稍稍的熟悉了長弓的使用方法之後,這些弓手或許無法做到跟整體方陣齊射,卻可以的指導方陣,這樣可以發揮出經驗。

在狄青看來,伴隨着對長弓使用的深入下去,這些弓手,到最後,還是會逐步的被淘汰掉,已經形成的禁軍體系,跟這種新的訓練方法格格不入,但是總體而言,紀律性,還是後者更好。

大量新兵進入到了軍營之中,在初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狄青手下的禁軍,戰鬥力的減弱了很多,可是在逐步的訓練之中,狄青發現,這樣的效果非常好。

只要他們完成了最基礎的訓練之後,特別是按照新兵訓練的方法,看起來沒有多少的問題,可是一旦到了演習,立刻出現了不同,比起其他混雜了部分老兵隊伍,執行性和戰鬥力都明顯提升了一個檔次。

看起來是耗費了更多的功夫,可是實際上,效率會更高,戰鬥力更強,這也讓狄青堅持了自己的看法,逐步把這些方法跟自己的經驗結合起來,更好的訓練部隊。

趙信如果知道,他在苗家莊的訓練方法,被北宋的戰神發現,並且成功的應用,開始發揮出出色的效果的時候,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不過這樣的訓練,再怎麼的訓練,也只是一個準近代的軍隊,把最像是熱武器時代的長弓,跟近代軍隊結合起來,兩者合一發揮出來的效果,應該是可以完爆這個時代的軍隊,這一個軍事行動,也在之後,發揮出了可怕效果。

類似的換裝,在北宋司空見慣,同時韓琦已經在西北證明了長弓的作用,誰都以爲,這只是樞密院的理性換裝,也只有那些將軍知道,接下來要有一個大戰要打,其他人都不知道。

包括狄青在內的這些將軍們,也沒有把這個消息走漏出去,原因很簡單,整個北宋軍方,跟他們相同的身份的將軍,不知道有多少,一旦這個事情暴露出去,多少有背景,有能力的人會佔據這個位置。

在北宋成立的這幾十年的時間之中,燕雲十六州,已經成爲了一個巨大願望,而如果有機會,幫助趙宋官家,從遼國手中奪取這個燕雲十六州的話,會是怎麼樣的一個待遇,封侯拜相,走上人生巔峰。

北宋汴梁,漸漸的恢復了平靜,遼國的消息,也在最初引發了一定的波瀾之後,漸漸的消失了。

遼國發生的一切,並沒有在北宋的朝堂之上,誕生多少的波瀾,一方面,有資格知道這個情況的人,屬於是少數,另外的,北宋各方面的情況向好,各種的事物方興未艾,沒工夫去理會遼國那麼一攤子事情。

在距離汴梁數千裡之外洪澤湖,則是另外的一個景象,本身,預定要前往汴梁的趙信,實際上,耽誤了幾個月。

本來,應該在七八月就進入到汴梁的他,實際上,是在洪澤湖被攔下來了。

整個計劃出現了巨大的變動,鍊鋼廠出現了巨大的事故,一爐20噸的鋼水,因爲操作失誤,發生了側漏,最少有400多人遇難,1000多人受傷。

當時,第一次過來報訊的時候,只是說出現了點事故,造成了多少的經濟損失,哪怕趙信用後世的方法,建設了定海軍,可是時間太短,依然無法轉變一些官員的看法。

他們更加關心的,是財物的損失,可是趙信不一樣,他更關心的是人。

任何的生產單位,生產機器,都是用人才操作,沒有人,這些東西就生產不出來。

簡單評估了一下經濟損失,就可以知道,這個事故有多大,鍊鋼廠本身就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在這個時代,沒有大規模的機器的前提下,人力就成爲了重點。

再三的詢問了之後,具體的數字才報上來,趙信立刻嚇了一跳,這個損失對於見慣了後世諮詢的他,也有些無法接受。 wWW●ttκá n●co

巨大的事故,直接的阻攔了趙信的腳步,趙信很清楚,在工業發展的過程之中,這樣巨大的責任事故所帶來危害,如果讓定海軍留守的官員來處理的話,會留下巨大的隱患的。

他們並不具備靈活處理這些礦難的經驗,如果按照北宋官員的經驗來處理的話,結果將會是災難性的。

定海軍的發展,在現在,是一個的關鍵性的截斷,一直以來,都沒有問題,這是讓趙信欣慰的,也是讓他一直擔心的,卻不知道擔心的是什麼。

現在,擔心終於出現了,在他離開的檔口,出現了這麼可怕的一個事故,如果不處理好,甚至會讓整個定海軍的發展被延緩,這對於定海軍來說,可不是一件小事。

爲此,他甚至改變了行程,把本來準備的計劃徹底的調整,把七八月份進入到汴梁,並且開啓整個鐵路工程的計劃給推遲了。

鋼鐵纔是興建鐵路的關鍵,這一次鋼鐵廠出現的事故,不但有大量熟練的工人受傷或者遇難,大量的鋼鐵設施,也受到了影響,幾乎不可能同時生產處足夠的鋼鐵,鐵路計劃就算是敲定,也只能夠擱置。

一個遍佈在整個北宋規模的龐大的鐵路,需要的鐵料是一個天文數字,同時,需要長期的時間,才能夠最終完成,兩三個月的時間,這個影響不大,他的時間還很多,特別是西夏已經滅亡的時候,北宋擁有更多的時間。

好在,這是在北宋,生產和生活的節奏,還沒有那麼的快,推遲個幾個月的時間,到年節的時候,述職和回京一起進行。

實際上,趙信回來的真的很及時的,如果他不回來的話,原來提拔的那些官員,就會封存這個鍊鐵廠,停止冶煉爐,轉而選擇大名府的方式。

那是成熟的,不會大規模的產生危險的,可是這對於定海軍來說,就是一個開歷史的倒車,高爐的效率比起普通的冶鐵來說,高出不少,哪怕現在大名府的鐵匠作坊,也用了催化劑,各種的焦炭,甚至總結出了提升生產效率的方法,可是在21世紀,已經用無數實例證明了,小規模的成本,永遠要比大規模的高。

一次事故,這在工業生產之中,經常都會發生,發現了之後,只要認真的找出原因,損失再大也是可以接受的,不能就這麼的放棄了。

趙信的及時迴歸,讓鋼鐵廠的下降被停止,他及時迴歸,穩定了波動的氣氛,避免了接二連三的巨大隱患,同時,對於所有的傷者,都全力救助,不惜一切的代價,對於死難的,也落實的賠償。

第一百四十三章 廉價肉包第四百二十七章 真正原因第四百一十四章 開墾水田第四百二十五章 跟我來看第三百一十四章 攻城開始第二百二十四章 大訂單和聰明人第二百七十八章 疏漏之處第一百六十三章 鹹鬆的鹹第二百一十三章 香水第二百五十九章 韓琦的態度第六百三十章 遭遇魚羣第二百五十六章 消失的步人甲第七百三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三百九十七章 不約而同第三百九十九章 兌現獎勵第五百二十九章 航海補給第六百八十章 人力危機第五百八十三章 電的實驗第一百七十一章 古代化學第一百六十八章 轟動效應第一百一十二章 謎團真相第六百五十四章 縱橫遼東第三百一十四章 固執的皇帝第八百六十八章 禍福相依第四百四十九章 安全生產第二百九十四章 離開和根基第七百三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四百一十九章 移民政策第八百四十九章 潛移默化第四百三十一章 東京政局第六百七十九章 人口提議第二百八十九章 國本之爭第二百六十九章 研究人才第四百七十章 錨泊地第八百一十二章 運輸鏈條第八百三十四章 捏鼻子認第二百三十五章 瞭解元昊第四百六十六章 攜帶禮物第五百一十一章 難得的機會第八百三十二章 運河疏浚第五百四十一章 遠洋貿易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前等待第三百四十二章 軍制和缺錢第七百四十二章 大量回歸第二百零五章 麻煩大了第九十章 箭呢?地四百五十章 邁向海洋第五百五十一章 定海河第七百二十六章 滅遼之戰第一百二十六章 反應爐第四百九十八章 統籌第五百四十二章 船材選擇第七十章 王家反應第四百九十四章 橋樑搭建第八百一十五章 發薪水第七百六十一章 飛剪船第一百一十章 幕後黑手第三百八十章 保證金第八百四十章 疑似美洲第七百九十三章 芥末和山葵第七百八十七章 戰列之夢第三十五章 僥倖心理第六十六章 有錢的水匪第二百三十七章 韓琦和歐陽修第六百九十五章 建城海參崴第一百四十八章 養殖和酵母第七百七十九章 中京陷落第二百六十五章 仁宗認可第四十七章 連珠箭第三百五十五章 向南目光第八百七十八章 水運和新鐵路第七百八十八章 裝甲列車第七百一十一章 牛刀小試第六十九章 省力裝置第二百六十二章 實驗部隊第三百三十四章 攻略北宋第二百九十一章 貨幣流通第三百零八章 鍊鋼和淬火第二百六十八章 滿載而歸第二百六十二章 造冊接收第六百四十八章 收復燕雲的計劃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略眼光第三百五十九章 上賊船 交易到位第一百九十二章 臨界點第一百五十三章 集商和豬下水第八百二十五章 無息貸款第五百七十三章 長牆建功第五百零一章 最長的橋第二百六十四章 滿朝皆敵第三百四十八章 颶風翅膀第三百一十四章 東京的消息第八百零六章 仁宗的決定第四十一章 濃硫酸第七百八十九章 穿甲能力第四百一十三章 水利核心第二百九十一章 貨幣流通第三百一十三章 雜號將軍第四百九十八章 統籌第五百七十八章 軍事思想第一百二十四章 廣闊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