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撤退

韓遂,字文約,涼州金城郡人士,與同郡邊章馳名於涼州。韓遂曾親赴雒陽面見大將軍何進,勸說其兵變誅殺閹官。

當時正是閹官勢力大盛之時,聖眷亦在十常侍,何進自然不會聽一個西部荒涼之地的名士叨叨兩句就發兵誅宦,韓遂失望的離開了京城。

恰逢涼州宋揚、北宮伯玉等謀反,強舉韓遂與邊章爲主,以此拉開了涼州漫長的叛亂戰爭的帷幕。

這場叛亂曠日持久,雖然破壞力被限制在了涼州與三輔邊緣,但東漢王朝爲了征討韓遂等人,徵發了大量兵力。

如張溫將步騎十餘萬西征,皇甫嵩與董卓合兵四萬拒王國等等,這種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對於一個王朝來說負擔極其巨大,會耗費非常多的民力物力,也因此引出了崔烈這些主張放棄涼州的大臣。

而到了中平六年,已經安心做起反賊的韓遂廢掉了名義上的首領王國,奉涼州名士閻忠爲主。與韓遂的選擇不同,閻忠對於自己被迫成爲反賊首領這件事非常憂憤,沒過多久便病逝。

失去了首領,哪怕是名義上的首領,對於一羣烏合之衆來說,都是極其大的損失。叛軍們頓時打出了狗腦子,互相攻伐,困擾了東漢王朝數年的涼州戰亂也暫告謝幕。

再加上皇甫嵩帶着三萬精兵屯於三輔,可以說中原人士都快忘了涼州禍亂,任由涼州人自相殘殺。

但中平六年下半年,接連發生的事情導致三輔的防線出現了嚴重的空虛,三輔的兵力接連被調動,截止到十二月,最後的一批精銳也被京兆尹蓋勳調離,帶到了東邊的漢函谷關勤王。

自然,嗅到風聲的涼州亂軍自然不會放過心心念唸的許久的三輔之地,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溝通休整後,韓遂、馬騰等涼州亂軍開始全面降低衝突烈度,並不斷向東方調兵,其項莊舞劍之意已是昭然若揭。

涼州軍的舉動對於中原之地來說或許有些遙遠,但對於他們的老鄰居京兆尹而言,蓋元固對韓遂等人的反應早有了充分的預料。

但預料中是一回事,有沒有反制的方法卻又是另一回事。

對於蓋勳來說,守護三輔之地是他的責任,維護漢廷權威,報答漢靈帝知遇之恩亦是他的責任。本來並沒有衝突的兩件事,在陰差陽錯之下,卻讓蓋勳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歷史上皇甫嵩選擇了交出兵權,束手就縛,蓋勳無奈之下才隨之赴雒。而如今的蓋勳在猶豫了數日後,終究還是選擇了先勤王,試圖達成兩全之舉。

這亦是彰顯出兩人的立場有異。蓋勳感激漢靈帝的知遇之恩,心中君王之重在社稷之前;而以皇甫嵩的遭遇來看,他沒有起兵造反已經算是大忠臣了,要讓他還對漢靈帝感激涕零,以死相報,確實太過強人所難。

皇甫嵩忠誠的是朝廷,而蓋勳忠誠的卻是君王。

世間難有兩全法,這在任何事上都是如此,往往過於追求兩全其美時,反倒是兩者皆失。

蓋勳此時便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場面,按照戰前最優推算,兩方齊攻,以袁術對京畿兵力的掌控,很難支撐住防線,最多十餘日便可一鼓而下。

然而時至今日,蓋勳才發現,所謂的最優推演,實在是太過理想化。韓馥等人拖了盧植後腿,大多數牧守選擇隔岸觀火,以及涼州亂軍如此迅速的反應過來,都超出了推演時的條件。

原本計劃的總攻一拖再拖,一直到了十二月二十六日,盧植那邊方纔整備完畢。

雒陽八關皆是易守難攻的險地,孟津關坐擁黃河天險,漢函谷關更是八關第一,若只是一方進攻,絕難動搖京畿人心,袁術亦可從容遣派雒陽的後備軍,不至於動搖根基。

唯有雙管齊下,才能讓袁術顧此失彼,盡遣京中兵馬,也能給雒陽的忠君之士起事的機會。

故而盧植一方不動,蓋勳亦不可能空耗三輔兵力去衝破函谷關。且不說能否攻破,就算函谷關破,若是三輔兵力損失太大,對於天下大勢亦有極大的影響。

“蓋公,三輔若失,天下必然動盪啊。”

蓋勳聽着幕僚的話,卻是無言以對。三輔的重要性他當然清楚,三輔即三秦,關中之地自周以後便是天下要衝,得關中者得天下的觀念已然隱隱刻在所有人心頭,更別提長安乃是前漢都城,周遭還有大漢帝王的陵墓,以及奢華的宮城。

先代君王陵墓上次遭劫還是在王莽之亂時,赤眉軍攻入三輔,劫掠了包括高祖長陵在內的衆多帝陵,而這些東西若是再一次落入亂軍之手,蓋勳這個京兆尹也可以自裁向天下人謝罪了。

“蓋公,恕在下直言,袁術跳樑小醜,必然不能長久下去,就算蓋公與盧公撤軍,他也遲早會淹沒在勤王大軍的浪潮中。

而韓遂馬騰之輩乃是西涼邊鄙之人,其部下亦多是亡命之徒,一旦入了三輔之地,繁華的三秦大地必然會遭到莫大的劫難,生民何辜啊。”

“是啊,我等身爲三輔官吏,自然要護一方安穩,如何能坐視百姓遭劫?”

此起彼伏的附和聲讓蓋勳心中長嘆,他手下的幕僚吏員大多出自京兆之地,與京兆的利益緊緊聯繫在一起。

要讓他們放棄自己的利益,破家滅門的隨他勤王,實在是太過於不現實。

即便他們知道,以三輔之地的堅城,以及各郡縣的兵力配置,有很大概率短時間內阻擋住韓遂馬騰。

但他們不願意賭,萬一出現意外,導致三輔被洗劫,那時節纔是追悔莫及。

就連此次帶來的兵馬,皇甫嵩留下的精銳且不提,他自己帶上的兵馬中絕大多數也是在京兆就地徵發的當地人。從這些幕僚的反應中也能看出來,如今的士卒們又是何等的人心惶惶。

參謀層人心不齊,軍心不穩,這樣打仗基本上是必敗之戰,精通兵法的蓋勳自然知道這一點。

“先帝,臣有罪啊。”蓋勳在心中哀嘆一聲,繼而擡頭道:“三輔乃國之重地,確實不可動搖,本官決定,班師回援。”

第三百五十六章 馬韓第九章 勇士大會第三十二章 荀府第四百四十七章 叛(上)第八十七章 酷吏第一百九十章 知政失者在草野第五百二十七章 朱雀闕上(下)第五百五十五章 西域(下)第一百零六章 冀州刺史第八十八章 招攬第二百七十七章 備戰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與賊第六十五章 忠義無雙十常侍第一百二十六章 苦肉計第四百六十一章 兗州初戰(中)第十二章 北宮暗謀第一百四十五章 財物(第四更,求首訂)第二百二十一章 宮變(上)第三百六十六章 僵持第三百三十八章 援兵第一百二十章 趙瑾第六十六章 時代的落幕第八十七章 酷吏第一百二十七章 天下很大第二百八十三章 用意第一百九十五章 信念第六十七章 追索第二百三十章 終局(四)第四百二十章 琅琊王(上)第二百六十七章 遊說(中)第一百一十五章 縣衙第二百四十八章 羣雄起(下)第三百一十一章 風水輪流轉(下)第一百七十八章 豪族與朝廷第三百三十二章 道不同第五百二十章 平衡(上)第五百三十二章 關中動亂(三)第五百三十二章 關中動亂(三)第四百四十九章 進爵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息侯第四百五十四章 可惜第一百七十九章 家族第三十六章 興趣第四百五十章 改變(上)第一百八十四章 楊鳳(上)第五十章 雙雄會第二百七十一章 地域之爭(上)第三十七章 亂世(二合一4000字)第四十九章 利害第三百一十一章 風水輪流轉(下)第四十六章 進諫第四十章 崩第十一章 松柏青山第六十九章 虎癡第三百零六章 任峻(上)第五百四十七章 平定關中(十二)第二百三十一章 終變(五)第四百八十章 暗流涌動(一)第五百一十一章 天子法駕第六十章 斥賊第四百四十三章 釋權第二百五十三章 酸棗會盟第一百三十一章 戮第二百七十三章 對錯(上)第一百三十一章 戮第五百三十一章 關中動亂(二)第九十八章 比試(下)第六十七章 追索第五百八十五章 中原僵持(三)第四百五十七章 五勝五敗第三百四十章 青州之治(上)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二百二十七章 終變(一)第一百一十章 趙王第五百一十七章 談心第三百章 功利與道義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方反應(上)第三百七十八章 虎之殤(上)第一百一十四章 惡名第二百四十章 廢立(終)第三百零三章 戰後雜事(下)第三百五十五章 謀算第三百五十七章 蔡邕(上)第五百零六章 決定(下)第九十章 猛士雲集第三百六十七章 冀州內務(上)第二百六十五章 冀州變亂第五百七十七章 三使(上)第五十八章 赴宴第四百一十二章 太史慈(上)第一百一十七章 情投意合第一百八十五章 楊鳳(下)第四百四十八章 叛(下)第一百四十七章 行刺第一百九十章 知政失者在草野第五百六十四章 忽悠(下)第一百六十一章 動亂(下)第三百四十八章 兗州亂第四百九十四章 狗第五百七十五章 南宮爭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