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四章 議功善後(下)

李澈笑容一斂,面色變得古井無波,卻是把方纔附和審配的官吏們駭的不輕。

審配全無懼意,迎着李澈那幽深的目光毫不畏懼的道:“衛將軍有何示下?”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驁於民,商君之言,吾今知矣。”

面無表情的誦唸了一遍《商君書·更法》中的商君之言,李澈嘴角微微勾起,下頷微擡,無嘲諷之言,但意味十足。

審配氣的面色通紅,怒道:“看來在衛將軍眼中,這張文遠是遠勝於下官的高人?”

李澈呵呵道:“治國理政,十個張文遠也不如審別駕。但若論行軍佈陣,十個審別駕恐怕也難及張文遠萬一。在自己不擅長的方面去否定專業者的舉動,無異於班門弄斧。審別駕以爲如何?”

審配怒極反笑:“看來衛將軍曉暢軍事,知張文遠深意?”

李澈卻不理他了,轉身對劉備拱手道:“若大王有意,可召張文遠入鄴城一敘,當初雒陽一面之緣,臣便知其人絕非池中之物。若能盡收其心,當是不亞於益德、儁乂、子龍等人。”

劉備頷首道:“孤也識得此人,確實不凡,當初在雒中便頗得大將軍看重。此番孤也叮囑過子經,讓他勸一勸張文遠,當初雒中之事,既已被赦免,便不再追究了。”

劉備一語,堵死了準備拿雒陽兵變說事的官吏,李澈又看向審配,問道:“若依審別駕方纔的言論,想必項王破釜沉舟,淮陰背水一戰也不入審別駕法眼,畢竟都是兵行險着啊。”

見劉備和李澈的互動,審配略略沉默,倒是平靜了下來,淡然道:“項王與淮陰侯是何許人也?張文遠安能與之相較?”

李澈沉聲道:“項王當年破釜沉舟,想必也有人如此譏諷;淮陰侯背水一戰,或許會被人擡出項王來諷刺。時移世易,滄海桑田,今人如何不能勝過古人?張文遠或許如今還不及淮陰,但他的功績,也絕不是一句‘貪功冒進’可以抹殺的。”

審配愕然,在一片失望的目光中選擇了垂頭不語,不知思索什麼。

領頭的偃旗息鼓,其他人都不敢去觸李澈的黴頭,雖然不大喜歡張遼的作風,但也沒必要拼上自己來和他過不去。

鍾繇讚歎道:“衛將軍看來頗喜法家學說,《更法》之理確實充滿蓬勃向上之朝氣。”

“大河後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不必非古厚今,但也不可厚古薄今。否則自三皇五帝后,我華夏先民數千年砥礪前行難道是越走越倒退?張文遠五千退四萬,足稱當世名將,將之與項王、淮陰比較也不爲過。”

“大河後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好啊!”簡雍擊掌讚歎道:“此一言足以醒世,喚醒那些沉醉在昔日盛世的庸才。大王與我們將會開啓更勝從前的新盛世!”

沮授和審配也深深看了李澈一眼,審配嘆道:“豪情滿懷,衛將軍當真是天縱之才,只是耳聽爲虛眼見爲實,若那張文遠真如衛將軍所言,下官願負荊請罪致歉。”

“審別駕要如何鑑別?讓張文遠與你論兵?”

“兵事乃戰陣之事,紙上談兵本是笑話,但他已有戰績珠玉在前,若能在戰事推演上勝過審某,那自然是名副其實。”

李澈略一思索,點頭道:“審別駕之言也有道理,但此事還是要張文遠自己決定,本侯不便擅作主張。另,封賞不可與此事相關聯,有功當賞,這是不易之理。”

審配略一蹙眉,但還是點頭道:“可。”

兩人達成共識,卻忽的反應了過來,本是在討論駐軍之事,卻爭起了張遼是否名副其實,這也是鄴城朝堂常態,劉備很少在定論前參與討論,任憑羣臣辯論,既可博採衆長,也能維持住君王的威儀。沒有人壓着,鄴城百官便常因小事起爭執,然後牽扯出其他事情討論,風氣頗爲自由。

看見兩人有些尷尬的臉色,劉備笑道:“也算是解決了對張文遠封賞的問題,還未超出此次朝堂議事範圍,倒是有所進步。”

李澈咳了一聲,訕訕道:“嗯,臣等已經言明己意,還請大王決斷。”

劉備略一沉吟,肅容道:“首先是賞功,既是大勝,自然不可不賞。

度遼將軍麾下校尉張遼破敵四萬,位列首功,拜蕩虜中郎將,加都鄉侯;

蕩寇中郎將張郃指揮有功,進蕩寇將軍,加都亭侯;

魏王司馬牽招建有勳功,援護得力,拜校尉;

度遼將軍張楊加都亭侯……

此孤草擬之封賞,若衆卿無異議,便上呈雒陽天子,請天子決斷。”

對張遼的封賞可謂是頗爲剋制了,他資歷頗深,又立此大功,拜將軍也是合理的,但考慮到審配等人可能的反對,劉備還是做了些讓步,只是在爵位上稍作補償。

這也足以讓不少人豔羨了,由於白馬盟誓,“若無功上所不置而得侯,天下共誅之”的原因,兩漢在封侯上一向比較剋制,尤其是對於文臣,所謂“三公易拜,亭侯難求”。

張遼一戰而得鄉侯,單論地位已經越過了審配等人,只是權柄還有所不及。

審配自然不會爲了封爵這種事來爭執,張遼的功績,封都鄉侯雖然有些過了,但也不算太逾矩。

見百官無異議,劉備繼續道:“審別駕雖然是老成持重之言,但如今重心確實在中原。既然已經讓南匈奴降服,幷州漢民也算有了保障,無需常駐大軍威懾。

孤會修書兩封,請劉幽州與薊侯從旁牽制雁門烏桓與中部鮮卑,幷州留下一萬步騎,再加上度遼將軍麾下,足以讓胡虜有所忌憚。魏王司馬牽招留在幷州,協助度遼將軍戒備鮮卑人。召蕩寇中郎將與校尉張遼領兵回鄴城,回雒陽之事還需有所保障。”

審配皺眉道:“臣知大王看中牽司馬,但他畢竟年輕,戰陣經歷太少,以他爲副輔助度遼將軍,恐怕不太安穩。”

“所以幷州還需要再去一個老成持重之人。”劉備肅然道:“河東之事安穩後,便讓河東太守董昭去幷州吧,孤會上表天子,表董昭爲幷州刺史。”

第五百三十四章 關中動亂(五)第四百五十四章 可惜第二百二十四章 兄弟(上)第二百一十二章 豪傑之論第一百三十五章 嚴刑慎行第一百三十三章 爭辯第一百二十一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五百一十五章 論官(上)第二百八十一章 辦學(下)第二百三十二章 終變(六)第三百五十章 儒宗(下)(四千字)第五百八十二章 和親(下)第三百四十章 青州之治(上)第五百八十六章 中原僵持(四)第四十二章 仁義第三百八十一章 幽州牧劉表(上)第一百三十六章 速斷第三百八十四章 邊市(下)第二百八十一章 辦學(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與賊第五百六十一章 誘之以利(下)第二百八十八章 揮劍第三百五十九章 呂布與閻行第五百四十九章 韓遂之敗(中)第一百八十二章 剿與撫第八十一章 權術第一百九十五章 信念第一百零八章 出京(上)第五百零五章 決定(上)第二百六十二章 世事之妙第三百二十七章 賞罰(下)第四百二十九章 少年天子(三)第三百八十四章 邊市(下)第四百二十三章 宴席(下)第一百四十九章 驚變(上)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官第四百九十六章 收狗(下)第二百八十六章 甄府(中)第三十七章 亂世(二合一4000字)第二百四十七章 羣雄起(中)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三百四十二章 渤海之戰(上)第二百六十二章 世事之妙第二百二十七章 終變(一)第三百零一章 戰後雜事(上)第一百六十章 動亂(中)第三百五十九章 呂布與閻行第六十二章 賊寇習性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與賊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上)第三百四十八章 兗州亂第二百四十四章 興兵爲國,安問袁盧第二十二章 蹇碩伏誅第二百七十二章 地域之爭(下)第五百七十三章 王府夜談(下)第五百八十三章 中原僵持(一)第四百零八章 說服(下)第四十四章 英雄本色第三百八十九章 勸學(上)第五百五十九章 蜀地第四十四章 英雄本色第三百五十九章 呂布與閻行第五百零六章 決定(下)第二百二十二章 宮變(中)第三百九十二章 衝突第六十一章 人之將死第四十七章 定計第四百二十九章 少年天子(三)第一百二十三章 中秋第一百六十三章 戰端(中)第六十九章 虎癡第三百零一章 戰後雜事(上)第四十一章 旁門左道第四百三十九章 屠刀第二百三十三章 終變(七)第一百一十八章 以人爲鏡第五百三十六章 平定關中(一)第五百三十四章 關中動亂(五)第三百九十一章 怒火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三百三十四章 鄭玄(上)第十五章 英雄第二百一十一章 真心話第六十八章 左右爲難第二百五十九章 謀權(上)第五百七十四章 南宮爭執(上)第一百四十八章 小平津第四百五十四章 可惜第三百四十六章 讖緯與神鬼(上)第一百八十五章 楊鳳(下)第二十八章 徵召第一百四十一章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第一百四十九章 驚變(上)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蟲不可以語冰第一百一十章 趙王第四百三十一章 託付第三百三十七章 所謂賢名(下)第二百五十四章 人心之變第二章 天下苦漢久矣第四百九十八章 來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