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七章 平定關中(二)

高大的長安城牆勾起了馬騰的無盡思緒,三輔之地,對於困守涼州的人來說,就是這天下最繁華的地方。長安城也是天下第一城。

至少九成九的涼州人沒有去過函谷關以東,而故老相傳,這座巍峨的城池便是漢帝國的中心,是天下的中心。

涼州叛亂由來已久,綿延數十年,幾乎貫穿了半個東漢王朝的羌亂,以及近十餘年來此起彼伏的叛亂都堪稱聲勢浩大,讓天下震動。

但即便是最鼎盛的時候,他們連望一望這座雄城都是奢望。

如今,這座城池向他打開了大門,呂布帶着三輔最高權力的幾人恭候在道旁,若是不出意外,他馬壽成真的完成了夙願,成爲了三輔之主。

涼州貧瘠,人煙稀少,並非長久之地,等到中原諸雄騰出手來,涼州軍將毫無反抗之力。但三輔不同,這是前漢的核心之地,是天下之中,人人皆以關中人的身份而自豪。就連朝廷大臣爲了一個關中人的身份,也要不惜巨資斥建漢函谷關來擴大“關中”的範圍。

憑藉着崤函之險,再勾連南邊的益州牧,馬騰自信即便關東統一,他們也能與其平等對話,裂土封王。

至不濟也能效仿安豐侯竇融,舉城而降,不失封侯之位,還能雲臺留名,千古傳唱。

長安城,就是決定馬騰未來的寶地。念及此處,馬騰情不自禁的長嘆一聲,神情複雜,略有慚愧。

平復了一下激盪的情緒,馬騰翻身下馬,向着道邊的呂布等人走去。而看見馬騰過來,呂布也慌忙的大步向前,隔着十餘步便行大禮道:“屬下漢陽太守呂布,恭迎主公!”

極盡謙卑之能事,完全自認臣屬,呂布這番表態倒是讓馬騰有些意外。往常雖然兩者實爲君臣,但當呂布成爲漢陽太守後,常自稱“下官”,對馬騰的稱呼也是“牧伯”“將軍”,而非“主公”。

如今呂布自認臣屬,在這個時代並不只是一個形式,而是實實在在承認了兩者的君臣關係。若是背叛,名聲便徹底毀了。

馬騰的神情也略略緩和了一些,快走幾步扶起了呂布,感慨道:“快快免禮,奉先不負吾望,先取長安,奪下三輔,全了吾半生之願。此功非小啊!”

呂布大聲道:“都是主公威名遠播,三輔望風而降。屬下不過是恰逢其會,不敢言功。況且屬下一時意氣,刺死了楊秋,開罪了鎮西將軍,請主公責罰!”

馬騰臉上笑容一斂,沉聲道:“此事吾已知曉,但箇中緣由尚不明朗,且先入城,細細分說。”

“諾!”

……

一路無話,到了京兆尹府,見過了意識不清的蓋勳,再以自家親信封鎖了京兆尹府,控制了長安城。馬騰纔算是完全放下了心,與諸將、幕僚在主堂坐下,向呂布問道:“且先說說,你爲何要刺死楊秋?你二人此前也一起吃過酒,當知他受鎮西將軍信重,是自己人。”

呂布昂然立於堂中,大聲道:“屬下之所以刺死楊秋,是因爲他無視主公威嚴,衝撞軍陣,試圖搶奪長安。爲保住長安城,屬下不得不如此行事!”

“無視主公威嚴?奉先這話從何說起?”不待馬騰開口,一名身量高大,濃眉虎目,肌肉虯結的軍官宏聲問道。

呂布拱手道:“令明有所不知,布自至長安,第一時間便在城頭掛上了主公的旗幟,並告知所有人,此城已歸屬主公,待主公親至再行分配屯軍。可樑興、楊秋等人卻說三輔爲所有人共有,不可獨佔,要求布打開城門,放他們入城劫掠。

但主公曾經說過,我等來三輔,並非只爲劫掠,而是要安撫平定,納三輔爲己用。若放任樑興等人劫掠,豈不是壞了主公大事?是以成廉一力阻攔,具陳利害,希望他們暫且罷兵,待主公與鎮西將軍決斷。可這些人利慾薰心,竟妄圖衝擊軍陣,渾然無視主公的旗幟。

布趕到後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幕。布被奸人陷害,流落涼州,主公於布可謂有再造之恩,布豈能容忍這等愚行?一時義憤,刺死了楊秋,揮軍擊退了樑興等人。”

呂布所言可謂九真一假,除卻自己內心的想法外,其餘幾乎盡數爲真,即便馬騰怎麼去探查,也只能得到這一結果。是以呂布坦然以對,絲毫不懼,不卑不亢的模樣讓在座的不少人暗暗點頭。

而問話的龐德龐令明本也不是刻意爲難,點了點頭,示意自己認可呂布的解釋。

馬騰微微頷首,沉聲道:“若真如你所言,那的確是樑興和楊秋的不是,但你先動手火併的罪責是逃不了的,鎮西將軍處終究得有個交代,吾欲去你漢陽太守之位,降爲護軍校尉,你可心服?”

呂布心下一抽,但面上還是毫不猶豫的道:“屬下心服口服,能以一官職換得主公與鎮西將軍和睦,屬下之幸。”

見馬超憤憤不平的想要聲援呂布,馬騰狠狠瞪了他一眼,旋即又道:“賞罰須得分明,既然罰了過錯,這先入長安的功勞也需賞賜,否則不足以服衆。如今蓋府君病重,吾亦要主管涼州,難以顧全三輔,便由你代行權柄,都督三輔軍政要務,城中府庫財物,你可取千金,以備常用。”

衆將大驚,即便是馬超也有些懵住了,雖然他一心想回護呂布,但也沒料到馬騰會這般厚待,幾乎是將三輔拱手讓與呂布。

馬騰卻不言語,他心中自有打算,只是靜靜的看着呂布,只見呂奉先並未如他所想一般欣喜若狂,而是面露難色,不由得奇道:“奉先莫非有難處?”

“不敢欺瞞主公。”呂布硬着頭皮,一臉爲難的道:“昨日有雒陽使節前來,帶着天子的旨意。”

馬騰隱隱有了不好的預感,問道:“是何旨意?”

“天子命主公統管涼州軍政要務,假節鉞;而三輔……由韓鎮西代爲主事,亦假節鉞。”

滿堂譁然,馬超一躍而起,怒道:“雒陽小兒安能如此羞辱吾父?”

第三百六十章 哪也不去第五百五十三章 父女第五百六十五章 漢土第七十五章 賞功第二百九十九章 火化第四百七十四章 交心第一百六十五章 雒陽終局(上)第一百一十章 趙王第三百一十八章 窮途第四百一十八章 徐州(上)第四百一十七章 未來第四百八十七章 退匈奴(一)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五百章 演(下)第二百八十四章 定人心第四百零四章 爭論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鑑之第九十九章 悟而能執第三百一十二章 謀劃(上)第五百一十八章 名利第一百九十八章 易陽縣(下)第四百四十四章 王第三百一十章 風水輪流轉(中)第二十六章 臥雪堂第三百二十一章 王子師第四百五十八章 必要的戰爭第三百零一章 戰後雜事(上)第三百零四章 河南之變(上)第五百三十四章 關中動亂(五)第五百五十九章 蜀地第二百五十四章 人心之變第二百八十七章 甄府(下)第十九章 荀公達第一百三十二章 奇謀第四百一十章 名望第三百零八章 任峻(下)第一百四十一章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第四百六十六章 攻敵必救(上)第五百三十四章 關中動亂(五)第三百零七章 任峻(中)第二百三十一章 終變(五)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四)第二百三十三章 終變(七)第四百六十章 兗州初戰(上)第八十二章 不忘初心第四十九章 利害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二百三十九章 廢立(五)第一百九十章 知政失者在草野第四百二十章 琅琊王(上)第三百零一章 戰後雜事(上)第三百零三章 戰後雜事(下)第三十章 三荀第十一章 松柏青山第一百五十章 驚變(中)第三百一十四章 冀州動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關中(九)第五百二十六章 朱雀闕上(上)第五百一十二章 劉協第五百七十章 荒唐一夢第三百一十章 風水輪流轉(中)第四百三十一章 託付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盟(中)第五十四章 仁恕之道第二百四十六章 羣雄起(上)第一百六十六章 雒陽終局(下)第五百零一章 逆轉(上)第三百一十章 風水輪流轉(中)第二百二十章 帝與臣(下)第七十六章 鐵頭娃第二百一十八章 託庇第一百四十章 哀之而不鑑之第一百九十四章 投名狀第四百九十七章 來使(上)第二百七十五章 選擇(上)第三百九十八章 內應(下)第一百零四章 尋劍第二百七十八章 各懷心思(上)第一百七十四章 站隊第三百七十四章 各方反應(下)第一百九十二章 鄉賢與巨寇(上)第一百九十二章 鄉賢與巨寇(上)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下)(三千字)第五百一十一章 天子法駕第二百二十二章 宮變(中)第五百四十八章 韓遂之敗(上)第二百三十七章 廢立(三)第一百零九章 出京(下)第一百四十二章 論商第五十四章 仁恕之道第一百四十七章 行刺第二百五十四章 人心之變第三百五十九章 呂布與閻行第五百一十七章 談心第五百八十四章 中原僵持(二)第五章 黨人第三百九十一章 怒火第四百九十章 退匈奴(四)第三十一章 議事第四百五十一章 改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