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傳道受業解惑

可能是受到孔融在朝會上奏的影響,如今的劉辯與太后都有些慌了。司空劉弘的態度很明顯,士人並不認爲孔融之言大逆不道,只是礙於情勢纔沒有聲援孔融。

大漢朝的兩位至尊頓時都感覺士人不可信。但是閹宦集團沒了,外戚代表何大將軍與士人的關係好的幾乎穿一條褲子,難不成要依仗何苗?

然而想想如今依附何苗的董卓,劉辯還是拋開了這個危險的想法,年少的他早已給董卓打上了奸臣的標籤,是需要戒備的頭號人物,因此自然不能依仗何苗。

思來想去,能夠依靠的勢力似乎只有宗親,但東漢王朝的宗親歷來少有重用,一直到前些年,靈帝才大力提拔宗親。

可以依仗的宗室重臣,其中最高位者也就是遠在幽州的太尉、幽州牧、容丘侯劉虞,劉虞對漢室的忠誠似乎不用懷疑,但遠水解不了近渴,劉虞不可能飛速趕回京城主持大局。

而雒陽城中的宗室,最高位者是侍中劉岱,可這位劉侍中被何大將軍相中,即將走馬上任兗州刺史。

剩下的宗室裡,靠譜的也就只有劉備和劉表。可惜劉表與士人走的太近了,更是“黨人”之一,何太后他們也是信不過。

出身低下,身家清白,還是盧植這個鐵桿皇黨的弟子,劉備自然而然的成爲了劉辯他們的唯一選項。

若不是劉備資歷實在太淺,劉辯是準備封其爲侍中的,但提拔一個才任職不到一月的六百石議郎爲兩千石,肯定過不了公卿那關,是以劉辯只能息了念頭。

但既然決定讓劉備做宗室扛鼎重臣,那麼劉辯自然要和劉備好好拉近關係。

靈帝一朝,哪怕是正常提拔的公卿,也需要給西園繳納禮金。當年靈帝爲了拉近和劉虞的關係,可是忍着鑽心之痛,生生免去了劉虞的禮金,這對於嗜財如命的靈帝來說簡直堪稱奇蹟。

念及自己父皇的做法,劉辯也是非常親近的接待了劉備和李澈,待遇比起之前幾次簡直是雲泥之別。

然而何太后提出的要求,卻也讓李澈目瞪口呆,不知該作何迴應。

“李卿乃是岑晊岑公孝高足,想來六藝經傳必已通習,天子登基未久,年歲尚幼,還需名師加以教誨。太傅身爲輔政大臣,國事繁忙,實在難有空閒,吾欲使李卿常入宮教授天子,可否?”

嚴格來說,這並不能算帝師,皇帝所受的教育是全方位的,因而老師也有很多。但正常來說,只有一人可以冠以帝師之名。

劉辯如今的帝師,毫無疑問就是太傅袁隗,其餘老師是沒有排面的。

但這卻是拉近君臣關係的好途徑,有這樣一層師生關係在,怎麼說也能算是“帝友”,按照常理來說,李澈是不該拒絕的。

可是李澈自己也就是個半吊子,教教孫衎這種沒怎麼讀過書的還行,劉辯可是正經的系統教育出身。雖然在帝王教育上有所缺失,然而在經傳上,劉辯毫無疑問是要比李澈強些的。

若是滿口應承下來,教授過程中卻讓劉辯與何太后對他失望,是會影響到計劃的。

故而李澈還是澀聲開口道:“多謝太后如此看重臣,但臣修習經傳時日頗短,學藝不精,教授天子恐力有未逮,若是耽誤了天子進學,其罪非小。還請太后於朝中另擇賢良爲上。”

何太后卻仍然堅持道:“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李卿只需盡展所長教授天子便是,吾斷不會怪罪於你。”

何太后也是有自己的考量。從這一個月的情形來看,李澈與劉備兩人關係確實密切,並且李澈沒有家族背景,很清白的出身,名聲也不顯赫,與士林之間的關係也不深,正是極好的拉攏對象。

二人與何進的關係也比較密切,還能作爲溝通的橋樑。

何太后忌憚何進的權力,卻也希望能依靠何進來穩定住局勢。

直接拉攏何進肯定不行,已然位極人臣的何進再近一步可就是封公建國了,那是在把他往王莽的路上推。

倒不如趁着劉備、李澈二人立下大功,名正言順的拉攏這兩人,也算是向何進示好。

至於說荀攸,他出身世家,又在士林中頗有名望,自然不能作爲拉攏對象了。

見何太后如此表態,李澈也動搖了。如今宮中已不是龍潭虎穴,能常入禁宮教授天子,那是真的簡在帝心,如今大漢的權威還沒有喪失殆盡,有這層關係在,以後的路會好走很多。

腦海中思緒百轉,現實中卻不過短短一瞬,李澈咬牙下定了決心。

終究是多了兩千年見識,難道還教不了一個十三歲少年?便是天子又如何,劉辯也沒表現出多妖孽的智慧,只要不照本宣科,講讀經義,自己有太多的東西可以教他了。

“多謝太后厚愛,臣必竭盡所能爲天子傳道受業解惑,以報太后信重。”

“傳道受業解惑?”何太后反覆唸了念這六個字,大喜道:“李卿何以如此謙遜,此六字道盡爲師之道,可爲傳世之言矣。李卿足可爲天子師。”

“太后過譽,臣愧不敢當。”

李澈有些尷尬,但還是厚着臉皮接下了何太后的讚譽。這六字乃是幾百年後的韓愈所做《師說》之言,自己卻是順口說了出來。

“明遠胸有大志,腹藏良謀,並不拘泥於經傳之道,其常有醒世之言,天子若能聽之,可入明君之道。”一直沉默的劉備也是肅然進言,再次進行了一波商業吹捧。

何太后見狀,笑道:“除了李卿之事,還有劉卿,劉卿既已封侯,吾想重新將劉卿列爲在籍宗室,如何?”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會十常侍挾天子而逃,白波郭太寇近雒陽,烈祖察之。待十常侍伏誅,遂護天子回宮。帝以烈祖護駕有功,加太中大夫,封都亭侯,重入宗籍。

——《漢記·烈祖本紀》

第三百四十七章 讖緯與神鬼(下)第一百一十二章 人才第二百九十六章 常山之戰(八)第二百四十一章 勤王之名第二百四十一章 勤王之名第一百八十一章 許女第二百零七章 整軍備戰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盟(中)第六章 入城第三百二十四章 夷族第二百二十八章 終變(二)第一百六十八章 亂象(元旦快樂)第一百五十四章 洞察人心第三百九十五章 臨戰決議(上)第二百零八章 破釜沉舟(上)第四百七十七章 陪都(下)第五百八十四章 中原僵持(二)第四百四十九章 進爵第一百三十三章 爭辯第三百二十七章 賞罰(下)第三百八十八章 決斷(下)第一百六十四章 戰端(下)第五百一十章 皇權和士人第五百二十九章 新任京兆尹第三百五十八章 蔡邕(下)第三十二章 荀府第五百七十八章 三使(中)第四百四十三章 釋權第五百三十一章 關中動亂(二)第四百六十四章 攻營與守營(下)第十六章 整理收穫第九十四章 弓似霹靂弦驚第二百零二章 火併第四十二章 仁義第一百八十一章 許女第一百八十六章 說親(上)第七十六章 鐵頭娃第四百零九章 上表第五百七十章 荒唐一夢第二百四十六章 羣雄起(上)第一百九十六章 征戰第九十三章 羣英薈萃第四百零三章 中原第四百零二章 關靖第十三章 前倨後恭第二百零五章 常山趙子龍(上)第五百零四章 議功善後(下)第一百三十九章 失道寡助第五百七十七章 三使(上)第五百二十七章 朱雀闕上(下)第五百七十二章 王府夜談(中)第一百三十三章 爭辯第四百六十八章 肉湯與細作(上)第十一章 松柏青山第二百三十六章 廢立(二)第二百五十四章 人心之變第二百七十二章 地域之爭(下)第一百九十八章 易陽縣(下)第二百二十八章 終變(二)第二百四十四章 興兵爲國,安問袁盧第五百六十五章 漢土第九十七章 比試(中)第三百零九章 風水輪流轉(上)第一百六十一章 動亂(下)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下)(三千字)第一百章 長史第二百四十九章 冀州田豐第四百二十七章 少年天子(一)第二百三十一章 終變(五)第九十一章 開幕第三百零八章 任峻(下)第五百八十章 和親(上)第五百六十三章 忽悠(上)第三百九十四章 天真第一百一十章 趙王第一百三十一章 戮第三百七十六章 歷陽之戰(中)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勢第一百章 長史第四百四十七章 叛(上)第二百九十八章 常山之戰(終)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盟(中)第一百二十章 趙瑾第五百六十六章 中原烽煙第五百零四章 議功善後(下)第二十八章 徵召第一百一十章 趙王第四百八十八章 退匈奴(二)第五百四十八章 韓遂之敗(上)第三百九十三章 殘酷第五十二章 君子之行第四百四十八章 叛(下)第五百五十五章 西域(下)第一百零四章 尋劍第四百九十六章 收狗(下)第五百四十九章 韓遂之敗(中)第三百四十五章 大巫祝第一百九十四章 投名狀第一百五十二章 肉食者鄙第四百七十二章 戰事將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