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的時候,大家到達一個叫永軍哨的地方休息,在一個農民家吃了午飯,用玉米粒和少量的米飯混合在一起蒸出來的苞谷飯,色澤金黃,相比較來說口感有些粗糙,但解放初期,國家糧食普遍缺乏,能吃飽肚子已經很知足,有的男青年一連吃了三大海碗還欲興未盡。可是,旁邊一個叫劉小玉的姑娘就不太習慣,邊吃邊抱怨玉米粒太糙。
後來才知道,劉小玉從小在軍區大院長大,來這裡是她父母希望她過來體驗生活,後來在聊天的過程中,劉小玉自己也承認了她父親看重綠源鎮這塊寶地,產銅的地方定將是產生財富的地方,因此,將寶貝女兒送到一片財富之地,也是爲她的後半生做好了深謀遠慮的打算。
吃過飯後繼續趕路,頂頭烈日蒸得人混身冒汗,兩眼冒金星,金鈴兒和羅惠年齡最小,身子也較弱,漸漸落在了隊伍後面,糰子用背籮揹着她們倆的行李,不遠不近跟在倆人身後,既是做伴也是保護。
每次兩個女孩剛想坐下來休息,糰子便趕緊扔下筐,揪兩把松針給她們墊在地上,兩個女孩從沒享受過這樣的待遇反而有些不好意思,擺着手說不用,糰子總客氣地說:你們都是文化人,怕水土不服,着了地上的溼氣會生病。話雖然不多,說來說去就那麼幾句,但金鈴兒和羅惠都是明白人,從幾句簡單的話裡,深深感覺到了糰子的熱情和真誠,同時,也感受到了當地人對文化的尊重。
漸漸熟識了,休息的時候羅惠和糰子攀談起來,才知道他是綠源鎮當地農民,年齡比羅惠還小了兩歲,之後便把羅惠等人稱爲哥或姐,一句趕一句喊得親熱,聽上去更是親近了幾分。糰子雖然沒什麼文化,話說得不多,卻是乖巧懂事,沒有生份之感。他說,他剛剛進入礦區做雜工才兩個月,因爲沒什麼文化,就在礦區做些體力活兒。從他的言談裡可以聽出,當地農民能進入礦區工作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兒,因此,格外珍惜這份工作。
漸漸慢下來的還有秦儒文,由於腳上的鞋子偏大了好多,他只能當拖鞋穿,又由於山路顛簸,走起路來顯得格外吃力,和大隊伍落下來後,另外還有兩三個年輕人,都是家庭比較困難,又擔心路途遙遠怕磨壞了鞋子,便把布鞋收進了揹包,換上了早上在易縣街上剛買的草鞋。幾個人就結成了一支小隊伍。陳隊長見他們幾個落在了後面,主動退回來押了陣腳。
秦儒文邊走邊觀察周圍的地形特徵,進入這片山林地帶之後更是如魚得水,和陳隊長最聊得來,不知不覺兩人聊到了綠源鎮的銅歷史,秦儒文更是頭頭是道,看得出在來之前已經將綠源鎮的銅歷史仔細研究了一番,提的問題針對性也較強,因此,雖然第一次來,已經對這段路非常熟悉,就連陳隊長都自嘆不如,不得不佩服他的博學多才,對這個年青人偏愛有加,。
這時候,羅惠驚喜地貼近金鈴兒耳朵小聲說:我想起來了,怪不得名字那麼耳熟。
誰呀?金玲兒問。
我們學校也在一二一大街,離他們學校不遠,以前讀書的時候早就聽說冶金學校有個才子叫秦儒文,人長得英俊,而且才華了得,沒想到這次遇上了。羅惠開心地解釋,雖然也是第一次見面,卻有種他鄉遇故知的欣喜。
大家經過一段時間的熟悉,彼此已經放得開,加上又都是年輕人,很快融在一起,金玲兒聽後,便嬉笑着逗羅惠:別說是遇上,這往後大家在一起工作,天天朝夕相處,指不定還可以和他發展成一家人呢。這話一旦說出來,就像是說破了少女的心思,羅惠呵呵笑着,用手掌做勢要打金玲兒,一隻手擡了半天又放了回去,只嬉笑着回敬道:我看啊,他只對你感興趣,眼睛從一上路就沒離開過你。說得金玲兒臉上一朵紅霞飛過
趁着大家都在興頭上,就要求秦儒文好好講一講綠源鎮的銅歷史,秦儒文指着腳下的路給大家介紹:或許你們只知道中國的茶馬古道,但是,我們應該感到自豪的是,現在大家腳下踩着的,正是中國有名的銅馬古道。於是,他娓娓講到:綠源鎮的銅礦早在漢朝就被發現,元、明朝時期,綠源鎮的香樹村已經開始上演着“一火成銅”的傳奇,雲南所產的黃銅,是國家鑄幣的主要來源,每年給國家上交的數字就在600萬斤。
600萬斤?大家不約而同在齒縫間重複了一遍,這個數字真是大得完全沒有在他們的腦海裡形成概念。
羅惠不禁問道:那麼大的數字,若是請曹衝來稱,指不定要拉多少頭大象來呢,指不定那山包都不夠站了。說着用手指着遠處一座山峰,引來一串清脆的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