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第188章 佛本是道

第188章 佛本是道

【對於此等魏晉名士風流,資治通鑑總結的很到位:

進仕者以苟得爲貴而鄙居正,當官者以望空爲高而笑勤恪。

懶的看不起努力,望空的瞧不起做事的。

這個時期的晉朝甚至還發明瞭一個詞兒叫俗吏,是風流名士用來貶低那些不合羣的官吏的。

比如用心治理地方的劉頌,比如爲官峻整,疾惡如仇的傅鹹,俱被名士們嘲笑爲“俗吏”。

而往事過千年,如今回頭看,真正的魏晉風骨是什麼樣子的?

是聞雞起舞、心繫百姓、立志北伐、橫江擊楫、收復失地的民族英雄祖逖。

是永嘉之亂獨守晉陽九載,最終吟出“何意百鍊鋼,化爲繞指柔”後坦然赴死的劉琨。

是知民疾苦、抑朋黨、改吏治、梟雄之姿尤勝曹操的桓溫。

是起於草莽,擊碎門閥枷鎖,風雲際會翱翔蒼穹的石勒、劉淵、李特。

這些與世家不合羣的錚錚鐵骨,尤勝魏晉風流的脆膚柔骨。】

對成都府衙的衆人來說,大家都是亂世,還能怎地?

結果這魏晉的亂世頻頻給他們開大眼。

但前面尚且還能安慰自己,豪強嘛,奢侈好色本性如此罷了。

但……如此不喜歡穿衣服並辱客的竟有七個?

而且還能被稱七賢?廳內衆人你瞧瞧我,我瞧瞧你。

中間更有兩個武將瞪大了眼睛看來看去。

雖然一言不發,但那個眼神又好似什麼都說了。

五短身材的張鬆直接蹦了起來:

“翼德將軍,莫不是以爲我等如那荒誕之輩一般?”

劉備直接單手抓住張鬆的袖子鎮壓:

“張子喬盛傳蜀中乃是因爲才華,而非名聲,何苦有此憂?”

張鬆順便轉換了態度,感激涕零:

“知鬆者,莫過於主公也!”

孔明一時間感覺主公的“貼心小棉襖”似乎會有許多件……

搖頭甩掉這個想法之後,記起來另一件舊事:

“禰正平擊鼓罵曹,已過十餘載矣。”

於是席間俱嘆氣,如果說名士加赤身,他們這個亂世首先想到的便是這位狂士。

張鬆在蜀中亦有耳聞,但不甚清楚,於是詢問道:

“聽聞那禰曹兩人素無仇怨,僅僅因曹賊不給其看座便裸身罵曹??”

龐統冷笑:“禰正平乃是平原郡人,曹賊屠徐州,禰正平不得不離鄉,避難荊州,怎麼就素無仇怨?”

但還沒完,龐統搖搖頭繼續道:

“後來禰正平前往許都欲仕漢,彼時曹操任司空開府,從中作梗截留才俊,禰正平亦受其害,故而兩人結怨。”

張鬆沒想到此中還有如此多內情,再聯想到曹賊出身,反倒是能理解了:

“如此說來,這魏晉名士何其不堪也?”

而看到這王衍的遭遇,張飛很直白說出了想法:

“大哥,如今看來這匈奴劉滅了晉朝好像也不賴。”

“這匈奴劉很難爛過這晉朝吧?”

劉備瞧着光幕呆坐無言,對光幕此前曾經說過的“比爛”一詞有了深刻體會。

懶能嘲勤,務空者對務實者指指點點,這朝廷是真的從根子上都爛完了。

張飛倒是對石勒很感興趣:

“以土牆掩埋而殺,倒也是個妙人。”

對於王衍的死,僅能抱以一聲蔑笑:

“這晉,滿朝袞袞諸公,皆是如此蠹蟲?”

對此等人多關注一眼都是浪費。

故而龐統將目光移到最後,也是終於稱讚道:

“這晉亦有如此鐵骨之義士,倒是給這晉挽回幾分薄面。”

孔明則是盯着這祖逖的民族英雄頭銜看了又看,最終搖頭嘆道:

“恨不能殺司馬懿也。”

張飛安慰道:

“沒事兒軍師,等回頭抓來了,俺給你築牆,土牆石牆隨便挑,想埋哪裡埋哪裡。”

孔明哭笑不得,也懶得詳細說明他欲殺的是那個漢民之賊司馬懿。

【而有些人看到魏晉玄學的務空,可能就想起來另一個談空很有名的學說,那便是佛學。

魏晉玄學興起之前,印度佛教已經被漢代的先賢通過格義手段將佛教完成了第一波的本土化改造。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翻譯和註解,將原生的印度佛教肢解的支離破碎,最終重組爲具有漢地特色的佛教。

但即使經歷了這一波的本土化改造,佛教中的“空”這個理念也是很難闡述的清的,基本只能藉助儒道典籍來敘述。

後來魏晉玄學興起,從莊老中提煉出來了“無”這個字。

佛教一看大喜:伱這跟俺們佛教的“空”也差不多嘛。

雖然內裡頗多不同,但爲了搭上魏晉玄學這個顯學來傳播信仰,佛教開始了第二波本土化改造,印度教原有的內容幾乎全被放棄,僅保留了中觀般若思想,再加上引入的魏晉玄學這個道家思想。

格義佛學就此形成,或者還有個更爲通俗的名字:禪宗。

這個時期的代表是天台宗和華嚴宗,佛教傳播也進入了第一個鼎盛階段。

回頭來看歷史也會發現並不複雜,從黃巾起義算起到唐朝立國,中間五百年戰亂幾乎就沒斷過。

戰亂的朝不保夕,讓上到王公貴族下到黎民黔首都對人世產生了幻滅感。

而佛教能給人許“來世”這個無法印證的,堪稱完美的空頭支票。

五胡十六國時有不少異族君主,在他們看來佛教是有利於他們統治的,因此還會出資出力支持其發展。

即使對上層來說也是一樣,畢竟你就算貴爲國君,回頭一看那百年曆史,你殺我我殺你,父殺子,兄殺弟,臣弒君等等等等。

佛學提供了與魏晉玄學相差無幾的麻痹效果。

於是在這個過程中佛教逐漸鼎盛的有點過頭了,畢竟那句詩咱們都會背嘛: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南朝說的就是南樑,不過佛寺的真實數目肯定是比這個多的,梁武帝先後四次出家,幾乎把整個南樑都給施捨進去了,興建佛寺起碼五百座,這還只是經他之手,實際上只會更多。

佛寺窮極宏麗,僧尼資產豐沃,有數十萬人。

而梁武帝只是當時信佛最出名的一個,後梁三主,陳帝諸王,基本都受戒奉佛,廣造塔寺。

隋唐就更別說了,佛教基本就在二鳳初期沉寂了一小下,在玄奘歸國後就又進入一個鼎盛時期。

如今回頭看,玄奘也毫無疑問是個偉大的人,取經往返十七年,旅程五萬裡,所歷一百三十八國,僅靠一己之身完成,這種難以想象的經歷本身就是咱們自己民族寶貴的文化之一。】

光幕上順便放出了玄奘西行的路線圖。

【更重要的是取經最終促進了格義佛教的進一步蛻變,在盛唐時,試圖返古的儒家與開擺多年的道家,在哲學思辨的層面上基本被佛家吊起來打。

儒道兩家爲了適應這種變化不得不努力求變,不斷參考另外兩家充實自己的哲學思想,被迫捲了起來。

最終在北宋早期,宋儒將發展過的儒釋道三教合一,搞出來了新儒學,此後在政治領域佛教也再無翻身可能。】 張飛再次感覺自己看的書還是太少了,但把握住了關鍵字眼之後發出了疑問:

“佛本是道?”

孔明哈哈大笑,拍着張飛的肩膀道:

“翼德啊翼德,愚也?何其智也!”

張飛嘿嘿一笑,就當軍師在誇自己,欣然應了下來。

孔明則是從中梳理出來了脈絡,揮筆寫了下來:

莊老之說、魏晉玄學、格義禪宗、新儒。

龐統總結道:“難怪後世言稱社會之進步。”

“生產力需要進步,制度需要進步,就連學說也需要不斷進步。”

旁邊圍觀的張鬆也點頭贊同,按着自己的理解道:

“蜀中有天險,既易守難攻,又隔絕與外界名家交流,故而蜀中士子言談不及中原名家。”

“也就是說蜀中的發展是比較緩慢亦或停滯?”

孔明點點頭:“哲,智也,這哲學應當是引導人如先賢一般知世處世的一種學說?”

這個猜想很快被放下,畢竟他們當中真正讀過佛經的也就孔明一人。

劉巴與糜竺則是盯上了“支票”這個字眼,在一旁竊竊私語。

劉備瞧着這佛教的興起的原因,爲百姓不忍:

“這亂世人,真不如太平犬也。”

衆人默然,唯有張飛興奮的搓手:

“大哥你說這個俺就不同意了。”

衆人一時側目,提前爲那些將來可能要倒血黴的豪門世家默哀。

不過劉備看着梁武帝又有點生氣:

“這梁武帝……如那笮融一般,俱是國賊!”

“笮融侵佔下邳糧賦修廟宇、供僧尼,梁武帝耗國財修佛塔塑佛像。”

“本該用來富國強郡之財,化作那祈求來世的廟宇。”

“這梁武帝,視一國爲兒戲,如此糟踐!”

潛臺詞就一句話:活該你亡國啊。

孔明倒是對這個僧人很是讚賞:

“這玄奘,一己之力完成如此偉業,想來應成了漢地佛教的先賢。”

“定然又是一位銘傳千古的人物。”

如今光幕看得久了,他也學會了用長遠的眼光來看事物。

畢竟這佛教功過光幕說的清楚,華夏先賢也說過: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這種出西域取他國經典,糅合進本國思想的行爲,在孔明看來與先秦時的百家爭鳴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知那遠方的羅馬,又有何經典?孔明這一刻很感興趣。

……

李世民現在眼睛亮晶晶的,只有一個想法:

“玄奘在哪兒?”

有如此毅力的人,簡直與他腦海中那遣僧爲間的計劃不謀而合!

甚至冥冥中他有一種感覺:這玄奘與他在歷史上定然也有交集!

這倒是好尋,房玄齡回道:

“臣這邊遣人去詢戴尚書,想來應是有記錄的。”

南北朝時經歷了兩武滅佛,如今大唐的寺廟並不多,且基本都有登記編冊。

如今看光幕對於佛教的論述,李世民再傻也察覺出來了:

“看來這佛教,對唐還頗爲重要。”

李世民一時間有點猶疑。

若是在今天之前問李世民對於佛教的看法,他會毫不猶疑的說出蕭衍因爲信佛滅國的舊事。

求其道者未驗福於將來,修其教者翻受辜於既往。

這就是李世民對於佛教的看法,而且往往都是獅子大開口,要麼巨廟,要麼高佛塔。

這些錢他拿來幹什麼不好?

但如今看來,這新儒學似乎還挺重要的?

不對!李世民忽然警醒問道:

“這新儒學……不會便是那大宋皇帝臣子如此厚顏的原因?”

這……房杜對視一眼,感覺不好說。

魏徵則挺身而出:

“爲人剛正與否,取決於心,就如陛下看那魏晉亂世,門閥舊禍豈是因學說禍人?”

當然不,這個李世民還是明白的。

不如說魏晉式微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爲儒學這杆旗幟倒了。

但是想到儒家便又想到了頗不對付的魯儒,李世民一時間又有點想吹鬍子瞪眼睛。

長孫無忌最能搔到李世民癢處,進言道:

“既後世有新儒學,且我唐之後,世家皆滅,山東孔家豈非生而爲聖?”

杜如晦覺得不太可能:

“那宋燕雲十六州都收不回來,後來更是苟安成南宋,山東之地如何御守?”

“兵鋒之下,世家何存?總不能去投了異族吧?那豈不是自砸孔聖招牌?”

對於杜如晦的判斷衆人一起點頭,感覺都不用擔心。

李世民苦思良久,最終道:

“國子監增設佛道,僅研佛學,不入佛門,如何?”

房玄齡跳出來道:

“不妥,不如仿後世之名,增設哲學,其內通研儒佛道三家典籍,可爲試行。”

李世民頷首,如此也好,不然那佛教頗會借勢,指不定又拿着國子監招牌招搖撞騙去。

【玄奘的故事在明朝被創作成了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咱們都清楚,不過有些部分稍有差池:

玄奘大師提交的出境請求被駁回,貞觀三年因爲饑荒,官方下令允許饑民自行求生。

玄奘大師聽勸,打算去天竺求生,偷偷越境的他自然沒法像西遊記裡一般跟二鳳結拜,跟玄奘結拜的是高昌國王曲文泰。

這位也算個倒黴蛋了,小時候跟着父親曲伯雅一起去隋朝貢過,送走玄奘大師後主動朝唐,二鳳很高興,待遇甚優。

結果回國後被挾持參與了西突厥戰爭,襲焉耆,斷西域路,並對大唐破口大罵。

於是貞觀十四年高昌國被二鳳滅國,玄奘大師拜把子兄弟曲文泰驚懼而死。

玄奘大師貞觀十九年歸國時候路過高昌都護府想來心情應該是比較複雜的。】

4K章,順帶補了昨天欠的,晚上還有。

(本章完)

121.第121章 大漢忠良馬滅爸229.第229章 顏真卿334.第334章 排隊槍斃222.第222章 顏杲卿115.第115章 二鳳129.第129章 魔法晉書目錄第35章 正旦(續)第668章 曹副丞相風評被害第43章 單刀對噴371.第370章 陌刀立功第691章 以民命爲重第594章 退而不休第105章 玄德第19章 漢中119.第119章 兵進益州第467章 平地好作歸魂鄉149.第149章 敦煌古往出神將173.第173章 妃子笑第786章 版本回滾第2章 江淮與江東295.第295章 劉巴的天分314.第314章 皇極女皇第793章 萬世法121.第121章 大漢忠良馬滅爸第609章 開禧亂局第475章 多些兄友弟恭第403章 百萬曹公389.第388章 佛道攻訐357.第356章 還定三秦第504章 鮮花着錦道244.第244章 淮陰侯舊事第406章 夜復長安第37章 聲名絕代無第577章 家與天下143.第143章 悠悠蒼天第577章 家與天下第795章 林賢案第618章 贅婿噬主第81章 病從口入195.第195章 居長安144.第144章 大漢脊樑320.第320章 公理之城第59章 仗義死節麋子方第810章 餘波漣漪305.第305章 我四弟天下無敵369.第368章 喚我徵東將軍第33章 雷緒來投第38章 一斛涼州第675章 太平方是讀書時第484章 豆粕第803章 奉天靖難第785章375.第374章 八百里秦川盡安第574章 天賜寶地142.第142章 星墜五丈原第412章 遂君平生願130.第130章 獨眼龍李二鳳272.第272章 以德服人177.第177章 舊人第459章 酸鹼中和第640章 有羨慕但不多386.第385章 中原板蕩第599章 沒頭腦和不高興第67章 江陵倒貼三百金第439章 齊齊整整一家人第721章 知命非命第456章 債多不愁魯子敬第9章 爺投漢辣317.第317章 鬼子拜壽第403章 百萬曹公325.第325章 海權時代232.第232章 二鳳和丈育第775章 馬球治國195.第195章 居長安第588章 屏風說書134.第134章 甘將軍算功勞不?第408章 元卓穿珠算盤219.第219章 哭錯墳372.第371章 士別一日,魂斷江陵112.第112章 南中半策357.第356章 還定三秦342.第342章 風浪越大魚越貴第493章 迎送一宵中第660章 蜀中不忘靖海事第458章 權限關閉第521章 請客吃飯333.第333章 西極道九千九百里233.第233章 蘇定方380.第379章 是歲大疫第522章 義務教育第457章 八百不同十萬同第409章 我們之間有可喜的厚障壁了第500章 察微方能顯物第720章 相似三君第41章 江東舊夢第724章 生不逢時358.第357章 江東弟子多才俊第97章 協同作戰第679章 秋風漫卷征塵路203.第203章 天外之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