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不忘

bookmark

譚綸的字很好。

看起來令人賞心悅目。

字寫的東西不太好,裡裡外外表露出一種八股初學者極力想要做好但寫出狗屁不通的文字。

但有些地方修辭也是極好的,在文華殿作爲明經筵侍讀的兵部尚書譚綸見到皇帝詫異的眼神,無可奈何地點頭道:“是臣稍作修飾,但仍有修無可修之處。”

好在隆慶皇帝對這篇文章的期待並不,他並不期待。

給火炮以彈重定名,頭腦匱乏到這種程度的將軍,隆慶皇帝對其文章華美一丁點兒的期待都沒有!

太務實了。

但從另一個角度上來看,隆慶皇帝又覺得這篇文章做的還不錯,“他的想法,與父皇不謀而合。”

因爲陳沐海政的出發點,在於銀錢,當然不止銀錢,對陳沐來說銀錢只是取得資源的籌碼,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這種極其重視財政的理念像極了嘉靖。

嘉靖皇帝二十年不上朝,但大明朝最根本的財權始終在皇帝手上,那就是大明的根兒。

隆慶皇帝顯然沒有這個能力,他缺少嘉靖那種聰明至極的控制力,所以他會省錢。

喜歡吃果子餡餅,御膳監做個餡餅要五十兩,好,朕不吃了;喜歡吃驢腸,做驢腸需要殺一頭驢,再加上皇宮內貪污之下各項物價飛快上漲,好,朕也不吃了。

他就這樣給明朝一年剩下幾萬兩,夠一場局部小仗的獎賞撫卹。

但他不會像嘉靖皇帝那樣開源,一味節流自己沒過好,而隆慶朝其實比嘉靖朝還缺錢。

這種情況下,陳沐的《近海衛所七事疏》就很有意思了,通篇其實沒太多提到錢的地,但處處又要用錢,開源節流一個不少,不但符合過去嘉靖皇帝的看法,在隆慶皇帝看來也很受用。

七事之下,處處用錢,但沒任何一句話提到向朝廷要錢,反而將開軍器局、挖礦種藥、織布制綢這些籌集軍費的方法說個清楚,深得皇帝之心。

什麼是好大臣?

知道給國庫省錢,還能給朝廷把事兒辦好,就是好大臣。

鎮朔將軍沒找錯人,這是真正能獨當一面的人才。

隆慶皇帝頗有讚許之意地頷首,不過他讚許的不是陳沐,是譚綸。譚綸說的沒錯,陳沐這篇東西,就是拿給神童張居正都改不好,字裡行間透着一股他沒見過的文風,譬如說列舉數據。

天知道陳沐把巨量數據加進八股文內還保持基本對仗有多難!

“張卿,戶部該預來年歲入,能結餘多少?”

隆慶皇帝逐條閱讀,頭都不擡地問。張居正坐在一旁毫無銜接,當即報道:“陛下,來年預入還未出來,因廣西韋賊降服,兩廣削減開支,南方平靜,能多一百八十萬兩銀。但北方與土默特議和之事懸而未決、朵顏三衛蠢蠢欲動,北邊或再增經費。”

“且睢寧等地今年又決口,連年築堤連年摧,肥了上下官吏苦了兩岸百姓,今明兩年必須把三萬丈長堤修成。南方省下的軍費填補這裡,閣臣在八月議啓用前些年丁憂歸故的潘學良,治黃需他,其束水衝沙法甚爲精妙,明年就要將此事做成。”

“故,臣預計來年歲入兩千七百至三千萬,支兩千八百至三千二百萬,比去歲前歲要好,最多虧空二百萬。若無戰端,國庫且能盈一百萬兩。”

張居正說罷才把目光從書冊上收斂擡頭,合上書起身踱出兩步,在皇帝看不見的地方狠狠咬緊牙關,當他轉過身,才語氣正常地說道:“國朝需休養生息,臣以爲有五大患。”

“曰宗室驕恣、曰庶官瘝曠、曰吏治因循、曰邊備未修、曰財用大匱。”

“臣以爲,待與北面停戰後,以三年五載使太倉餘錢,再以十年將這些弊病一一革除,以富國外示羈縻、內修守備;再以十年,強兵壯馬,則可換國朝百年之安定。”

三年五載,太倉餘錢。

隆慶皇帝擡眼看向文華殿高高的拱頂,他的身體每況愈下……還能看到太倉一年過完還有餘銀的樣子嗎?

如果能看見,就吃一點果子餡餅,就吃一點驢腸吧。

真想看看,真的好想看見冬月裡太倉還有銀子啊!

“朱翊鈞,太子,過來。”

隆慶皇帝沒有對張居正的話迴應什麼,反向一旁端正坐着讀書的小太子招手。他們在這兒議論大事聽得纔剛七歲的小太子都快睡着了,突然被叫道嚇了一跳,趕忙小跑過來跪好,卻見他爹拍拍身邊,問道:“你記得在四歲時,朕給你賜名爲鈞,是什麼意思麼?”

“兒臣記得!”

小太子聲音清脆得很,他記得個屁,還不都是身邊的老頭兒們隔兩天就說一次,要不然能記住什麼,“父皇說,是聖王制馭天下,猶如制器之轉鈞也的意思,含義非常重大,要孩兒念念不忘。”

隆慶皇帝滿意地頷首,張張口又閉上,重重嘆出口氣,才接着道:“朕想做很多事,想做更多事啊,但國庫沒有銀子,雖位至九五之尊——什麼都做不了。”

“天下,就是一副陶器,治天下,如轉陶器,你的手藝有多好、你的天下就有多好,有一天朕會把這個做陶器的轉輪給你,你會做皇上,要把他轉好,你就是那個轉鈞的人。”

小太子似懂非懂,隆慶皇帝的眼睛裡含着他看不懂的情緒,那是羨慕。

他從他爹手裡接下來的是個什麼樣的爛攤子啊!

隆慶元年冬月剛收上很多稅,什麼都還沒幹,太倉銀只剩一百五十三萬兩,當年要應支官軍俸銀、邊餉銀、補發年例銀合計五百五十三萬,就夠仨月。

還製陶器?那就是一坨泥。

“張閣老,馬六甲在哪,那是個什麼地方,是過去滿刺加國的土地麼?”

隆慶皇帝說着,把陳沐的《近海衛所七事疏》擡手拿起,示意張居正來拿,接着說道:“你拿回去看看,是否有可取之處,拿回去看,今日經筵結束了,招錦衣衛都督來文華殿。”

“朕要發錦衣衛去馬六甲,不論它在哪,朕都要找到它,一年收稅二百萬兩?”

侍讀的閣臣與尚書緩緩退出文華殿的光影裡,坐在殿中隆慶皇帝攬着太子肩膀,寬大的龍袍大袖幾乎蓋住小太子半個身子,世間最強大的皇帝微微晃着胳膊,口中幾近夢囈。

“朕會把做陶器的架子爲你做好,等你登基,只要轉鈞就行——過年時替朕多吃一個餡餅。”

“千萬別忘了。”

財政預算取自《明會典》,隆慶愛吃餡餅與驢腸也有出處……但我忘了是明史還是哪本書了。

第二百七十章 塞城第二十九章 森林第三百六十二章 瀝青第九章 衝鋒第一百八十八章 憨愚第三百零八章 回禮第三百五十七章 一隻雞第五十一章 飛魚第八十三章 就藩第三百零二章 劇本第二百二十一章 水門第一百六十四章 傳承第二十八章 革弊第三十七章 沒用第四百七十四章 申明第九十五章 巡撫第二十四章 好壞第三百二十一章 衝突第二百七十三章 拆家第一百九十八章 穩當第三百二十四章 混亂第二百五十二章 席捲第二百二十七章 耀眼第九十二章 產業第四十章 聯軍第一百四十三章 文武第二百八十六章 汗國第六十六章 陳宅第三十九章 禍福第六十四章 不忘第八十一章 驟雨第十九章 傻瓜第四百六十五章 端午第四百二十九章 查賬第六十章 望風第二百八十三章 獵場第七十三章 歡喜第一百零二章 重創第二十一章 光棍第三十三章 市場第三十七章 旱澇第四十九章 魔鬼第一章 懸賞第八章 養子第二十章 藥匠第一百四十一章 莊園第六十九章 祭天第九十九章 交椅第二百三十二章 奉天第五十九章 北朝第一百二十九章 不解第七十五章 分贓第四十一章 喜報第七十二章 悍將第二百一十三章 羅伯特第六十五章 來換第二百四十七章 化妝第五十七章 林炮第一百一十一章 隱歧第三百八十二章 信朕第四十七章 三軍第二百八十九章 延續第二百九十四章 預言第四百九十一章 壞主意第四百六十四章 夜巡第三百四十八章 頭銜第十八章 界碑第二百二十八章 深入第十二章 銀子第二百三十五章 指南第八章 上路【求推薦!!!】第四十一章 喜報第四百四十五章 三菌第一百七十二章 名目第四百四十九章 餘光第二十九章 放銃第二百七十八章 畫師第二百零三章 捲鋼第六章 毒打第九十四章 雪崩第一百八十三章 亦力八里第四百七十一章 錯覺第一百三十六章 可怕第二百二十九章 英使第一百零六章 浪費糧食第一百七十一章 蠻牛第四百六十一章 路遙遠第一百八十四章 徵西第五十二章 三錯第六十七章 新銳第八十二章 必徵第一百零四章 搖旗第十五章 陳來第二百五十三章 巨銃第三十一章 志願第五十章 如期第十九章 道德第三百二十二章 報應第十一章 漕運第五十七章 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