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徐爾覺

bookmark

看着眼前這位,黎安明頓時有些無語了,於是抱了抱拳隨意的說道:“徐兄,這才幾天不見,是不是想小弟我了?”

確實才幾天不見,就在黎安明捕到鯨魚的第二天,或許是黎荃兜售巨魚肉的消息被他知道了,第二天一大早這位仁兄就急匆匆的乘船過來了,吵着也要去不鯨魚。

“黎兄,都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你我已經快十天沒見了,這細細算來,得有三十年沒見了,你想想這人生有幾個三十年啊,所以小弟真是想死黎兄了。”徐爾覺對黎安明的態度也不介意,反正他倆已經熟到不能再熟的地步了。

作爲徐光啓的長孫,徐爾覺可以說是集萬千寵愛與一身,雖然紈絝了些,但學識和本事還是有的。和黎安明一樣,他的朋友也不多,能知心的,一隻手都能數得過來,而黎安明恰恰是他最知心的朋友。

對於黎安明來說,徐爾覺目前算是他唯一的朋友了,所以兩人相處倒是很隨意。“說吧,您這次來又是所謂何事啊?千萬別又是出海捕巨魚啊,那東西要靠運氣的。”

這年頭的鯨魚雖然比後世的要多、要大,但那都是在深海啊。像上次黎安明所遇見的那種,完全是運氣了。

“不不不,小弟此次來不是爲了出海,這不聽說黎兄運來了鏡子嗎,所以過來看看。”徐爾覺聞言連忙擺了擺手說道。

本來黎安明還準備問他是怎麼知道的,剛張了張嘴就想到此次徐爾覺可是派人幫忙運送紅薯、土豆的種子去遵義的,回來時肯定會有人通知他的。

想到這裡,黎安明便不再問他怎麼知道的了,而是說道:“確實,玻璃器皿和玻璃鏡子我都運來了不少,不知徐兄你能吃得下多少?”

“吃?我吃玻璃幹嘛?”徐爾覺愣了愣,半天沒反應過來黎安明是什麼意思。

黎安明見狀,頓時有些懊惱的拍了拍額頭,這一不注意又飆了一個現代詞彙出來,於是連忙解釋道:“我是問徐兄你需要多少?”

作爲一個現代人,黎安明肯定是不會古代人的說話方式的,很多時候他都是牙牙學語,跟着古人的方式來和他們交流,不過偶爾難免會說出一些後世的話語。

聽到黎安明這麼問,徐爾覺頓時有些尬笑的撓了撓後腦勺,道:“這個,黎兄,你也是知道的,家祖父自己是個清官就算了,還把我們家好不容易存下的銀子也投去練兵了,所以.........”

他這麼一說,黎安明便明白了,後世的很多史書上都是說徐光啓是一個清官,開始黎安明是不信的,不過來到這個時代後,他又不得不信了。

畢竟徐光啓不但自己捐銀練兵購炮,連西學研究以及農業研究都是他自己掏銀子,這也怪不得徐爾覺那麼想掙銀子了,雖說他家還有其他生意可以維持住家裡的用度,但是這樣下去遲早會敗家的。

來自後世的黎安明記得,徐光啓是1633年去世的,但直到1641年,他才被安葬於今天徐家彙的光啓公園。他是在北京任上去世的,死後被發現身邊只留下一些銀兩,“蓋棺之日,囊無餘之”,一時辦不起合適的葬禮。徐光啓位居文淵閣大學士,可見他確是一位清官。

1641年,崇禎皇帝用御製安葬徐光啓,牌坊上的對聯“治歷明農百世師經天緯地,出將入相一個臣奮武揆文”,概括了他一生的重要功績。

“無妨,在廣州是小弟不是說過嗎?你用種子來換購玻璃也可以的,前段時間徐兄已經幫了小弟找了那麼多的種子,小弟也應當給予徐兄一些報酬纔是。”想到這裡,於是黎安明便笑了笑說道。他的確有心幫助一下那位“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

徐光啓是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據現代400多年前的今天,除了翻譯西方著作、整理中國古代文獻外,他還身體力行,積極投身於各種社會變革。首先,數學革命。

“幾何”這個詞是誰發明的?就是徐光啓。中國古代的圖形計算叫作勾股,並不是幾何。徐光啓和利瑪竇合作翻譯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前六卷)時,翻譯Geometry(幾何學)的詞頭“Geo”(形狀),用上海方言念,“Geo”就是“幾何”。《幾何原本》的翻譯,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原有的數學學習和研究習慣,改變了中國數學發展的方向,這是中國數學史上的一件大事。

此外,徐光啓還撰寫了《勾股義》和《測量異同》兩本書,重建了古代“漢學”的勾股、推步、測算之學。

其次,曆法革命。

徐光啓在天文曆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於《崇禎曆書》的編譯。《崇禎曆書》是一部比較全面的介紹歐洲天文學知識的著作,由徐光啓、李之藻、李天經、湯若望等人編譯,共有46種,137卷。

歐洲實行24小時制,而中國古代則把一晝夜劃分成12個時辰。《崇禎曆書》把12個時辰再一分爲二,分成24個小時辰,每個小時辰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小時”。原來中國曆法體系中還以“刻”計時,一晝夜共100刻,1刻等於現在的14分24秒。《崇禎曆書》直接效法歐洲,取15分鐘爲1刻,1小時4刻。這些都一直沿用至今。

望遠鏡是1608年發明的,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得知這個消息後,於次年自制了第一臺天文望遠鏡,用於觀察月球。1616年,望遠鏡被引入中國,而徐光啓是中國最早使用望遠鏡觀察天體的科學家。

不過此時的大明人還沒有把望遠鏡當做軍事用途,黎安明接下來要做的便是把望遠鏡軍事化。

最後,徐光啓最爲人知的就屬農業革命了。

天啓年間,徐光啓遭到排擠,告假回上海閒住,開始專門致力於農業研究。他把番薯引進上海種植,在上海推廣後,後來又發展到全國。此外,徐光啓還把南方水稻引種到天津。

由徐光啓編撰的《農政全書》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漢族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和西漢氾勝之的《氾勝之書》、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元代王禎的《農書》合稱“四大農書”。中國歷史上的這“四大農書”,其他三本農書都是中國經驗,而徐光啓的農書中也有歐洲經驗,比如《甘薯疏》《泰西水法》,《農政全書》是一本全球化的著作。

徐光啓在1631年的《曆書總目表》中,表達了自己翻譯國外書籍的初衷:“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先須翻譯。”他說,翻譯國外的書籍,手段是要“會通”,就是要學習外來的學問,與自己的學問融會貫通;目的則是要“超勝”,超越和爭勝,即在原有的學問之上再創新學問。

如果有可能,黎安明真想把徐光啓給招募過來,不過現在還不現實,以後會有機會的。

第二百三十三章 釣魚城之戰第九十九章 早朝第四章 家人第七十三章 談心第十九章 訓練第二百三十八章 決戰之地第十五章 安排第三十五章 玻璃的利潤第八十六章 皂化反應第一百六十五章 又爆炸了第一百六十六章 秘密會面第一百二十九章 祭奠 (求首訂)第五十六章 線膛槍第一百九十九章 烏江關第一百六十九章 京城來人第二百二十七章 生產大隊第五十八章 徐爾覺第一百零七章 醫學第七十九章 平亂第一百五十一章 漢唐客棧第五十七章 4316式步槍第二十七章 準備第八章 謄抄公第二百三十一章 螺式炮閂後裝炮第一百零三章 香水第二十二章 遇敵第二百零二章 勢如破竹第一百零九章 岱山會第一百八十八章 夔門激戰第二百三十二章 援助第十二章 程家第二百二十九章 夜襲第七十九章 平亂第二百四十三章 百年大計第二十九章 眼鏡 (求推薦、求收藏)第二百一十二章 兵發永寧第二百一十二章 兵發永寧第二百三十一章 水西出兵第一百四十八章 鷸蚌相爭第七十五章 情報部門第一百六十三章 水西安氏第二百五十五章 決戰來臨第八十一章 吳由良第二百一十四章 投井自殺第二百三十三章 工匠精神第三章 揹包也穿越第二百三十九章 演戲第一百五十四章 孫元化的震撼第二百二十六章 王遠志的改變第三十五章 玻璃的利潤第一百九十五章 成都決戰第一百七十七章 局勢第六十二章 問魔怔了第二百二十二章 黑衣人第八十六章 皂化反應第二百二十九章 夜襲第一百五十九章 黎安軍歸來第二百三十四章 白蓮教亂第一百一十一章 會晤第一百六十五章 又爆炸了第一百五十章 婚事第二百四十三章 百年大計第二章 萬曆四十七年第二百五十五章 決戰來臨第二百二十一章 後方穩定第一百三十六章 重慶陷落第二百二十七章 向日葵與番茄炒蛋第二十二章 遇敵第八十九章 準備第一百四十二章 遭遇第二百一十三章 宴請第六十五章 喜鵲第一百一十四章 沙盤第二百二十九章 後裝燧發槍第九十四章 抵京第七十五章 情報部門第一百七十六章 加緊訓練第五章 摸清家財第二百二十章 西南第二女將第一百章 見天啓第一百一十二章 黎文海到來第五十七章 4316式步槍第一百六十一章 蜀王(二合一章節)第一百八十八章 夔門激戰第一百六十七章 養寇自重第五章 摸清家財第一百八十六章 瞿塘關第二百五十四章 教育爲本第二百三十八章 決戰之地第二百零九章 礦場第三章 揹包也穿越第二百三十一章 水西出兵第一百一十三章 迷茫第一百二十八章 紅薯(求首訂)第五十六章 線膛槍第一百三十八章 再招兵第七十六章 遼東局勢第二百五十四章 教育爲本第二百章 守城第二十二章 遇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