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徐爾覺

看着眼前這位,黎安明頓時有些無語了,於是抱了抱拳隨意的說道:“徐兄,這才幾天不見,是不是想小弟我了?”

確實才幾天不見,就在黎安明捕到鯨魚的第二天,或許是黎荃兜售巨魚肉的消息被他知道了,第二天一大早這位仁兄就急匆匆的乘船過來了,吵着也要去不鯨魚。

“黎兄,都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你我已經快十天沒見了,這細細算來,得有三十年沒見了,你想想這人生有幾個三十年啊,所以小弟真是想死黎兄了。”徐爾覺對黎安明的態度也不介意,反正他倆已經熟到不能再熟的地步了。

作爲徐光啓的長孫,徐爾覺可以說是集萬千寵愛與一身,雖然紈絝了些,但學識和本事還是有的。和黎安明一樣,他的朋友也不多,能知心的,一隻手都能數得過來,而黎安明恰恰是他最知心的朋友。

對於黎安明來說,徐爾覺目前算是他唯一的朋友了,所以兩人相處倒是很隨意。“說吧,您這次來又是所謂何事啊?千萬別又是出海捕巨魚啊,那東西要靠運氣的。”

這年頭的鯨魚雖然比後世的要多、要大,但那都是在深海啊。像上次黎安明所遇見的那種,完全是運氣了。

“不不不,小弟此次來不是爲了出海,這不聽說黎兄運來了鏡子嗎,所以過來看看。”徐爾覺聞言連忙擺了擺手說道。

本來黎安明還準備問他是怎麼知道的,剛張了張嘴就想到此次徐爾覺可是派人幫忙運送紅薯、土豆的種子去遵義的,回來時肯定會有人通知他的。

想到這裡,黎安明便不再問他怎麼知道的了,而是說道:“確實,玻璃器皿和玻璃鏡子我都運來了不少,不知徐兄你能吃得下多少?”

“吃?我吃玻璃幹嘛?”徐爾覺愣了愣,半天沒反應過來黎安明是什麼意思。

黎安明見狀,頓時有些懊惱的拍了拍額頭,這一不注意又飆了一個現代詞彙出來,於是連忙解釋道:“我是問徐兄你需要多少?”

作爲一個現代人,黎安明肯定是不會古代人的說話方式的,很多時候他都是牙牙學語,跟着古人的方式來和他們交流,不過偶爾難免會說出一些後世的話語。

聽到黎安明這麼問,徐爾覺頓時有些尬笑的撓了撓後腦勺,道:“這個,黎兄,你也是知道的,家祖父自己是個清官就算了,還把我們家好不容易存下的銀子也投去練兵了,所以.........”

他這麼一說,黎安明便明白了,後世的很多史書上都是說徐光啓是一個清官,開始黎安明是不信的,不過來到這個時代後,他又不得不信了。

畢竟徐光啓不但自己捐銀練兵購炮,連西學研究以及農業研究都是他自己掏銀子,這也怪不得徐爾覺那麼想掙銀子了,雖說他家還有其他生意可以維持住家裡的用度,但是這樣下去遲早會敗家的。

來自後世的黎安明記得,徐光啓是1633年去世的,但直到1641年,他才被安葬於今天徐家彙的光啓公園。他是在北京任上去世的,死後被發現身邊只留下一些銀兩,“蓋棺之日,囊無餘之”,一時辦不起合適的葬禮。徐光啓位居文淵閣大學士,可見他確是一位清官。

1641年,崇禎皇帝用御製安葬徐光啓,牌坊上的對聯“治歷明農百世師經天緯地,出將入相一個臣奮武揆文”,概括了他一生的重要功績。

“無妨,在廣州是小弟不是說過嗎?你用種子來換購玻璃也可以的,前段時間徐兄已經幫了小弟找了那麼多的種子,小弟也應當給予徐兄一些報酬纔是。”想到這裡,於是黎安明便笑了笑說道。他的確有心幫助一下那位“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

徐光啓是中國近代科學的先驅。據現代400多年前的今天,除了翻譯西方著作、整理中國古代文獻外,他還身體力行,積極投身於各種社會變革。首先,數學革命。

“幾何”這個詞是誰發明的?就是徐光啓。中國古代的圖形計算叫作勾股,並不是幾何。徐光啓和利瑪竇合作翻譯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前六卷)時,翻譯Geometry(幾何學)的詞頭“Geo”(形狀),用上海方言念,“Geo”就是“幾何”。《幾何原本》的翻譯,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原有的數學學習和研究習慣,改變了中國數學發展的方向,這是中國數學史上的一件大事。

此外,徐光啓還撰寫了《勾股義》和《測量異同》兩本書,重建了古代“漢學”的勾股、推步、測算之學。

其次,曆法革命。

徐光啓在天文曆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於《崇禎曆書》的編譯。《崇禎曆書》是一部比較全面的介紹歐洲天文學知識的著作,由徐光啓、李之藻、李天經、湯若望等人編譯,共有46種,137卷。

歐洲實行24小時制,而中國古代則把一晝夜劃分成12個時辰。《崇禎曆書》把12個時辰再一分爲二,分成24個小時辰,每個小時辰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小時”。原來中國曆法體系中還以“刻”計時,一晝夜共100刻,1刻等於現在的14分24秒。《崇禎曆書》直接效法歐洲,取15分鐘爲1刻,1小時4刻。這些都一直沿用至今。

望遠鏡是1608年發明的,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得知這個消息後,於次年自制了第一臺天文望遠鏡,用於觀察月球。1616年,望遠鏡被引入中國,而徐光啓是中國最早使用望遠鏡觀察天體的科學家。

不過此時的大明人還沒有把望遠鏡當做軍事用途,黎安明接下來要做的便是把望遠鏡軍事化。

最後,徐光啓最爲人知的就屬農業革命了。

天啓年間,徐光啓遭到排擠,告假回上海閒住,開始專門致力於農業研究。他把番薯引進上海種植,在上海推廣後,後來又發展到全國。此外,徐光啓還把南方水稻引種到天津。

由徐光啓編撰的《農政全書》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漢族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和西漢氾勝之的《氾勝之書》、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元代王禎的《農書》合稱“四大農書”。中國歷史上的這“四大農書”,其他三本農書都是中國經驗,而徐光啓的農書中也有歐洲經驗,比如《甘薯疏》《泰西水法》,《農政全書》是一本全球化的著作。

徐光啓在1631年的《曆書總目表》中,表達了自己翻譯國外書籍的初衷:“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先須翻譯。”他說,翻譯國外的書籍,手段是要“會通”,就是要學習外來的學問,與自己的學問融會貫通;目的則是要“超勝”,超越和爭勝,即在原有的學問之上再創新學問。

如果有可能,黎安明真想把徐光啓給招募過來,不過現在還不現實,以後會有機會的。

第一百一十三章 迷茫第六十九章 水力第二百三十章 復重慶第一百三十章 打穀機(求首訂)第六十四章 槍炮坊第二百二十七章 向日葵與番茄炒蛋第一百一十三章 迷茫第八十九章 準備第一百七十二章 洞房花燭(月票加更)第二十八章 廣州第二十四章 慘勝第一百六十九章 京城來人第一百九十六章 援軍?第六十章 宋應星第八十八章 黎小妹第一百八十六章 瞿塘關第二百一十三章 宴請第一百四十八章 鷸蚌相爭第一百零九章 岱山會第六十六章 被盯上了第一百五十章 婚事第一百一十八章 登陸第一百二十五章 再臨濠鏡澳第二百三十五章 孤城危局第一百三十六章 重慶陷落第三十八章 紅夷大炮第一百二十八章 紅薯(求首訂)第一百五十一章 漢唐客棧第一百章 見天啓第三十六章 瑣事一堆第二百四十二章 結陣以待第一百八十二章 攻防戰第九十九章 早朝第一百四十八章 鷸蚌相爭第一百六十章 白蓮教第十六章 現狀第三十五章 玻璃的利潤第一百零七章 醫學第二百章 守城第五十九章 合作第二十章 建設第一百一十九章 剿寇第一百七十五章 不鏽鋼第十八章 奢氏第一百三十章 打穀機(求首訂)第二百四十一章 就緒第二百二十九章 後裝燧發槍第一百六十七章 養寇自重第六十二章 問魔怔了第九十八章 獻禮第一百七十一章 成婚(打賞加更)第二百零四章 包圍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逸待勞第一百四十九章 漁翁得利第五十二章 大魚第一百八十七章 進攻第二百二十章 西南第二女將第二百三十三章 釣魚城之戰第四十二章 巧遇第一百一十一章 會晤第一百一十一章 會晤第十三章 亂象初現第二百四十一章 就緒第一百零九章 岱山會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豐收(求首訂)第五十二章 大魚第十一章 水泥第一百一十九章 剿寇第二十一章 緊迫第一百九十七章 城破第一百九十五章 成都決戰第四十一章 飈風第一百七十九章 袁應泰第一百六十三章 水西安氏第二百三十章 復重慶第一百九十二章 入貴作戰第二百二十二章 黑衣人第一百零七章 醫學第一百八十六章 瞿塘關第二百零五章 劍門關第五十七章 4316式步槍第一百章 見天啓第三十章 故友 (求收藏、求推薦)第六章 謀劃未來第四十章 萬奴行第三十五章 玻璃的利潤第九十八章 獻禮第一百六十四章 兄弟相見(二合一章節)第一百五十九章 黎安軍歸來第一百九十三章 攻城(40月票加更)第八十七章 肥皂第一百二十章 清剿第一百零八章 再出海第二百三十二章 援助第一百六十三章 水西安氏第三十九章 濠鏡澳第一百二十五章 再臨濠鏡澳第一百七十八章 成都第六十二章 問魔怔了第一百九十一章 夜襲南坪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