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反應第二:反覆刺探,隨機應變 (1)

反應術是用於刺探實情的,主張通過以靜測動,反覆觀察,以探知對方的實情。如果想得知對方的實情,在談話中可以利用各種手段,或者用某種言辭引誘對方開口,或者採用緘默的方式誘導對方吐露實情,或者通過對方的言談舉止分析其目的和意圖,或者反覆探求自己不知道的東西。這樣就如同給對方撒下了一張大網,對方一旦落入網中就很難逃脫。

當然,要想了解對方,先要了解自己,這樣才能將自己儘量少地暴露給對方,進而能迅速地獲得對方更多的信息。

在與對方的交談中,還要隨機應變,以便控制局勢,不至於不可收拾,同時也會令對方暗自佩服。所以說,語言是非常靈活的東西,巧妙的語言往往能發揮巨大的力量。

最後,本卷還提出要善於見微知著,以小見大,以便未雨綢繆,不給對方任何空子可鑽。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

古之大化者①,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來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②,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若張罝③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常持其網驅之,其言無比,乃爲之變,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己反往,彼覆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襲之,反之復之,萬事不失其辭,聖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

古善反聽④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⑤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聽真僞、知同異,得其情詐也。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⑥,皆以先定爲之法則。以反求復,觀其所託。故用此者,己欲平靜,以聽其辭,察其事,論萬物,別雄雌。雖非其事,見微知類。若探人而居其內,量其能射其意也。符應不失⑦,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伺言也,若聲之與響;見其形也,若光之與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舌之取燔骨⑧。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陽與陰;如圓與方,如方與圓。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進退左右,以是司之。已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⑨,是謂“忘情失道”;己審先定以牧入,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①大化者:指古代聖人。化,教化,指導。

②象比:按照形象來進行比較。

③罝(jū):捕野獸的網。

④反聽:反覆詳審之意。

⑤同聲相呼,實理同歸:與對方心理契合發生呼應,就能得到真實情況。

⑥式:規格模式。

⑦符應不失:像合乎符契一般地應驗,無一差池。

⑧燔(fán)骨:燒過的骨頭。

⑨事用不巧:處理事情不靈活。

在古代可以教化芸芸衆生的聖人,是同無形的大道共生的。他們反顧以追溯歷史,再回首以察驗將來;反顧以考察歷史,再回首以瞭解現在;反顧以洞察對方,再回首以認識自我。動靜、虛實的道理,如果與將來和現在都不符合,那就需要到過去的歷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經驗。有些事情是需要經過反覆探索才能把握的,這是聖人的見解,不能不仔細研究。

人家說話,是活動;自己緘默,是靜止。所以,要根據別人說的話來了解他想表達的意思。假如對方說的話有不合理的地方,就要提出詰難,對方必然會有所應對。

語言有表象,事物可比擬。因爲有表象和比擬存在,所以要觀察其藏在言辭下的含義。所謂“象”,就是實質的外在表現;所謂“比”,就是比擬言辭。然後用無形的象徵比喻來探索有聲的言辭意圖,誘導對方說出我們想要知道的事,從而得到真實的情況。這就像張開捕獸之網捕野獸一樣,多張一些網,等待野獸落入網中。只要方法得當,符合情理,對方自然會流露實情,這是釣人的“網”。但是,假如經常拿着“網”追逐對方,其言辭就不再有平時的規範,這時就要更換一種方法,用言語的形象來感動對方,迎合他的心態,窺探到他的真實感情,進而控制他。自己再反推過去,對方迴應過來,雙方言辭自然有表象有比擬,這樣心中就有了底。經過反覆的反推回應,沒有任何事情不從言辭中表現出來。聖人以此誘導感化愚者或智者,都會確定無疑地成功。

古代善於從反面聽取言論的人,可以透過隱秘玄奇的手段獲得實情。他們隨機應變得很恰當,對對方的控制也非常到位。如果對對方的控制不到位,得到的情況就不明確;得到的情況不明確,奠定的基礎就不周密。靈活運用“象”和“比”,對方必然有迴應的言辭,再通過言辭瞭解對方的真實意圖。想說話,反而保持緘默;想要敞開,反而先收斂;想要升高,反而先下降;想要獲取,反而先給予。要想了解對方的實際情況,就要善於通過表象和類比,以便掌握對方言辭的含義。這時,同類的聲音就會相互呼應,道理相同的會走在一起。

或者因爲這個原因,或者因爲那個原因,或者用來侍奉上級,或者用來管理下屬,這就是辨別真假,瞭解異同,分清對方的真誠或欺騙的根本法則。行爲舉止、言語或緘默,都與此有關,情緒的喜怒都可以從這裡看見一些端倪,都以預先的決斷作爲準則。通過反推得到對方的迴應,追索對方實情的依託。因此用這種方法,要首先使自己平靜,以便聽取對方的言辭,目的是考察事理,討論萬物,分辨雌雄。雖然有時對方所說的與實情不符,但從表現出來的細微之處就可以瞭解到整體的變化。瞭解一個人就要深入他的內心,估量他的能力,瞭解他的意圖,像合乎符契一樣可靠,像螣蛇指示禍福一樣準確,更像后羿拉弓射箭一樣百發百中。

所以想要掌握對方的情況就要先了解自己,只有瞭解自己才能瞭解別人。人與人之間的瞭解,可以像比目魚一樣沒有距離,兩兩相隨相愛。瞭解對方的言辭,就如同回聲一樣準確相知;掌握對方的形跡,如同光與影一樣清晰明白;偵察對方的言辭,就如同用磁石吸取鋼針,用舌頭吸取燒過的骨頭上的肉一樣。把自己暴露給對方的東西少之又少,卻能十分迅速地偵察對方的行動,就好像陰變陽,又好像陽轉陰;好像圓變方,又好像方變圓一樣自如。在情況沒有明確以前,用周密的方法引誘對手;明確情況以後,就要用具體的措施來戰勝對方。不管是前進還是後退,不管是向左還是向右,都可以用這個方法來對待。如果自己做事不先定下主意,那麼管理任用人員的步調就不一致。假如做事情對事情運用的技巧了解不深刻,就叫做“不顧真實情況,違背客觀規律”。首先自己要確定鬥爭策略,再以此來統領衆人,策略意圖不要暴露,讓別人看不到其門道所在,這樣纔可稱爲“天神”。

老子說過:“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意思是要想關閉它,就先要打開它;想要削弱它,就先要強化它;想要廢止它,就先要興旺它;想要獲得它,就先要給予它。這就是所謂的在對比之中以弱勝強的方法。這段話跟《鬼谷子》第二卷中的“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的意思基本相同,都是利用事物相反相成的規律,從反面試探,求得正面實情。

《鬼谷子》第二卷講的是“反應術”,是爲得到對方的實情采取的各種方法,或者對別人表現出來的某些狀況作出的相應的應對。

第59章 謀篇第十: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2)第32章 豹韜——用排兵佈陣之謀 (2)第41章 捭闔第一:談判有術, 針對遊說 (1)第59章 謀篇第十: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2)第11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9)第48章 抵巇第四:見微知著,及時補救 (2)第30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6)第29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5)第39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5)第13章 武韜——仿遣將用兵之術 (2)第26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2)第61章 符言篇十二:身居要位,信守準則 (1)第38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4)第26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2)第60章 決篇十一:根據實情,速作決定第55章 摩篇第八:謀之於陰,成之於陽 (2)第56章 權篇第九:審度情勢,巧用語言 (1)第33章 豹韜——用排兵佈陣之謀 (3)第65章 附錄一上略:禮賞雙加,人道用“兵” (3)第48章 抵巇第四:見微知著,及時補救 (2)第43章 反應第二:反覆刺探,隨機應變 (1)第15章 武韜——仿遣將用兵之術 (4)第13章 武韜——仿遣將用兵之術 (2)第5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3)第38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4)第49章 飛箝第五:激勵挾制,控制言論 (1)第56章 權篇第九:審度情勢,巧用語言 (1)第44章 反應第二:反覆刺探,隨機應變 (2)第25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1)第13章 武韜——仿遣將用兵之術 (2)第11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9)第33章 豹韜——用排兵佈陣之謀 (3)第14章 武韜——仿遣將用兵之術 (3)第3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1)第60章 決篇十一:根據實情,速作決定第17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2)第28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4)第19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4)第41章 捭闔第一:談判有術, 針對遊說 (1)第23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8)第2章 六韜第21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6)第12章 武韜——仿遣將用兵之術 (1)第17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2)第6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4)第49章 飛箝第五:激勵挾制,控制言論 (1)第26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2)第11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9)第29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5)第60章 決篇十一:根據實情,速作決定第38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4)第57章 權篇第九:審度情勢,巧用語言 (2)第5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3)第16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1)第8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6)第28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4)第3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1)第18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3)第36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2)第22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7)第18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3)第1章 前言第60章 決篇十一:根據實情,速作決定第47章 抵巇第四:見微知著,及時補救 (1)第18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3)第54章 摩篇第八:謀之於陰,成之於陽 (1)第49章 飛箝第五:激勵挾制,控制言論 (1)第55章 摩篇第八:謀之於陰,成之於陽 (2)第61章 符言篇十二:身居要位,信守準則 (1)第13章 武韜——仿遣將用兵之術 (2)第65章 附錄一上略:禮賞雙加,人道用“兵” (3)第35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1)第57章 權篇第九:審度情勢,巧用語言 (2)第29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5)第50章 飛箝第五:激勵挾制,控制言論 (2)第38章 犬韜——擁治亂興衰之能 (4)第23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8)第32章 豹韜——用排兵佈陣之謀 (2)第21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6)第27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3)第1章 前言第49章 飛箝第五:激勵挾制,控制言論 (1)第67章 附錄三下略:陳述道德,考察安危 (1)第27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3)第22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7)第46章 內楗第三:拉近關係,意氣相投 (2)第42章 捭闔第一:談判有術, 針對遊說 (2)第29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5)第66章 附錄二:中略:區分德行,明察權變第22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7)第9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7)第11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9)第17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2)第29章 虎韜——思戰備工事之慮 (5)第14章 武韜——仿遣將用兵之術 (3)第34章 豹韜——用排兵佈陣之謀 (4)第50章 飛箝第五:激勵挾制,控制言論 (2)第21章 龍韜——效軍事組織之明 (6)第55章 摩篇第八:謀之於陰,成之於陽 (2)第48章 抵巇第四:見微知著,及時補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