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湖山之間,故事流傳(一)

1 總攝大地的雪山

我在小說《格薩爾王》中,如此描寫了康巴這片大荒之野:

康巴,每一片草原都猶如一隻大鼓,四周平坦如砥,腹部微微隆起,那中央的裡面,彷彿涌動着鼓點的節奏,也彷彿有一顆巨大的心臟在咚咚跳動。而草原四周,被說唱人形容爲柵欄的參差雪山,像猛獸列隊奔馳在天邊。

躺在一片草原中央,周圍流雲飄浮,心跳與大地的起伏契合了,因此,由於共同節律而產生出某種讓人自感偉大的幻覺。站起身來,準備繼續深入時,剛纔還自感偉岸的人立時就四顧茫然。往前是寬廣的草原,往後是來路,往左是某一條河和河岸邊寬闊的沼澤帶,往右,草原的邊緣出現了一個峽口,大地俯衝而下。來到峽口邊緣,看見河流曲折穿行於森林與草甸之間。河流迅速壯大,峽谷越發幽深開闊,從遊牧的草原上,看到了峽谷中的人煙,看到農耕的田野與村莊漸次出現。

這是我在青藏高原無休止的旅行中常常出現的情形:身後是那頂過了一夜還未及收拾的帳篷。風在吹,築巢於淺草叢中的雲雀乘風把小小的身子和尖厲的叫聲直射向天空。其實,要重新拾回方向感很簡單,只需回到山下,回到停在某一公路邊的汽車旁,取出一本地圖,公路就是地圖上縱橫曲折的紅色線條。

但除了這種抽象的方位感,我需要來自大地的切實的指引。

因此,要去尋找一座巍然挺立的雪山。

康巴大地,唯有一座雪山能將周圍的大地彙集起來,成爲一個具有召喚性的高地。作爲這片大地宿命的跋涉者,向着雪山靠近的本能是無從拒絕的。於是,從海拔三千多米的草原逆一條溪流而上。四千米左右是各色杜鵑盛開的夏天。再往上,山勢越發陡峭,流石灘閃耀着刺眼的金屬光澤,風毛菊屬和景天屬的植物在最短暫的東南季風中綻放。巨大的礫石灘下面,看不見的水在大聲喧譁。由此知道,更高處的峭壁上,冰川與積雪在融化。從來沒想要做登山家,也不想跟身體爲難,只想上到五千多米的高度,去極目四望。在好些地區,這就是總攝四方的最高處。但在康巴,那些有名的雪山都是大傢伙,海拔往往在六千米以上,僅在我追蹤格薩爾蹤跡的路上,從東南向西北,就一路聳立着木雅貢嘎、雅拉、措拉(雀兒山),再往西北而去,視野盡頭,是黃河縈繞的阿尼瑪卿。那我就上到相當於這些高峰的肩頭那個位置。地圖上標註的海拔總是這些山的最高處,而從古到今,不要說是人,就是高飛的鷹,也並不總是從最高處翻越。後來,總要發明什麼的人發明了登山,才使很多人有了登頂的慾望。古往今來,路人只是從兩峰之間的山口,或者從山峰的肩頭越過某一座山。

在我,靠近一座雪山,不僅是路過,更是爲了切實感受康巴大地的地理。特別是當我進行重述英雄史詩《格薩爾王》的寫作時,更需要熟悉其中一些雪山。因爲這神話傳奇產生的時候,大地上還沒有地圖所標示的那些道路,甚至也沒有地圖。在藏族人傳統的表述中,康巴地區是“****”。“六崗”就是高原上六座雪山所總領的更高地,是奔涌大地的彙集,人們矚望的中心,更是上古時代就已經出現在人心靈之中的山神的居所。英雄格薩爾的故事產生的時候,古代的人們就這樣感知大地。

因此,我必須要靠近這些雪山。

追尋格薩爾故事的蹤跡,真正要靠近的就是措拉(雀兒山)。但到真的進入這個故事,真實的地理就顯得虛幻迷離了。

2 光影變幻的高原湖:玉隆拉措

從成都西行,走國道318線,過康定,越折多山口,川藏線分爲南北兩路。

我上北路——國道317線,一路上可以遙望兩座有出世之美的晶瑩雪峰。一座是號稱蜀山之王的木雅貢嘎,一座是四周環繞着如今丹巴、康定和道孚三縣上萬平方公里峽谷與草原的雅拉雪山。要在過去的旅行中,我早已停留下來了。但現在,我緊踩油門,只是從車窗裡向外瞭望幾眼。近三年來的目的地還在幾百公里之外,是格薩爾的故事流傳最盛,也是史詩中主人公誕生的地方——德格,被措拉雪山總攝的德格。

一天半後,終於到達了德格的門戶,海拔3880米的小鎮瑪尼干戈。在加油站旁邊的小飯館吃完午餐,就可以遙望那座雪山了。這裡,道路再次分岔,往西北,是格薩爾的出生地阿須草原。我並不急着就去故事的起始之地,我要在外圍地帶徘徊一番,多感受些氣氛。一個尋找故事的人想體驗一番被故事所撩撥的感覺。

而心緒真的就被撩撥了。

如果說神山是雄性的,那麼總是出現在雪山下方,由冰川融水所滋養的湖泊就是陰性的。出瑪尼干戈鎮幾公里,剛剛望見雪山晶瑩的峰頂和飛懸在峭壁上的冰川,那面名叫玉隆拉措的湖就出現了。“措”在藏語裡是陰性的,是湖泊的意思,也是女人名字裡常用的一個詞。這個湖還有一個漢語的名字:新路海(新道路邊的海子)。春夏時節,湖水並不十分清澈,融雪水帶來的礦物質使湖水顯出淡淡的天青色。湖岸上站立着柏樹與雲杉,雲影停在湖中如在沉思。如果起一陣微風,花香盪漾起來,波光立時讓一切明晰的影像失去輪廓。安靜的湖頃刻間就紛亂起來,顯出魅惑的一面。

故事裡,這個湖是和格薩爾的愛妻珠牡聯繫在一起的,珠牡,據說是整個嶺國最美麗的女子。故事裡的男主人公剛剛出生,她就是令嶺國衆英雄垂涎的姑娘了。後來,格薩爾經歷諸多磨難登上嶺國王位,珠牡姑娘依然保持着青春,這才和另外十二個美女同時嫁給了年輕的國王。故事裡,美麗的女人往往也是善良的。自古到今,傳說故事的人們會無視現實中外在的美貌與內在的心靈之美常常相互分離的事實,總給漂亮的女人以美麗的心靈,或者說,給善良的女人以美麗的外貌。這或者是出於對美麗女人的崇拜,我則以爲可能出於對心靈美好卻容貌平凡的女子們的慈悲。

僅僅是這樣的話,故事裡的女主角還不夠生動。

爲了讓故事生動,從古到今,講故事的人已經發展出很多套路。在措拉雪山的冰川還很低很低、冰舌可能直接就伸入湖中的時候,那些講故事的人們就知道這些伎倆了。於是,故事裡那個常在這個漂亮湖泊裡沐浴的珠牡,就常常面臨着種種誘惑而抗拒着,也動搖着,身不由己。她曾親自動身前去迎接格薩爾回來參加賽馬大會和叔父爭奪嶺國王位。就在這樣嚴肅的時刻,在去完成重要使命的路上,她就被路遇的印度王子弄得芳心激盪,因爲“王子的眼窩彷彿幽深的水潭”。

這種軟弱讓故事中的女人複雜起來。

珠牡也常常被嫉妒所折磨。如果不是這樣,她的姐妹王妃梅薩不會被魔王擄去。珠牡自己也不會被出賣給北方霍爾國的白帳王。在有些格薩爾故事的版本里,珠牡被擄後被白帳王強做夫妻的一幕真是活色生香。珠牡不從,但不是誓死不從,只是千方百計逃避被白帳王強佔身體。這個有些神通的女人千變萬化,化成種種動物與物件。但萬物相生相剋,那白帳王神通更勝一籌,自然就能變幻成能降伏珠牡的動物或物件。不覺間,帶着悲憤之氣的故事變成了男女徵逐的遊戲,而且這遊戲還頗具**意味。珠牡最後變幻成一枚針,便於藏匿,鋒利扎人又不傷性命。好個白帳王,搖身一變,成了一根線,一根逶迤婉轉的線。線要穿過針,針要躲避線。纏繞,跳躍,躲閃,磕碰……終於那根堅硬的針卻被柔軟的線所穿過了。

嶺國王后珠牡成了霍爾國王的妻子。九年之後,格薩爾才殺掉白帳王,把她奪回身邊。

好多人問我,說一個國王怎麼還會把這樣的女人留在身邊,而且繼續給她萬千寵愛。我想,他們的意思是說,一個國王怎麼可以容忍別的男人佔有自己女人的身體?這是我無從回答的問題。珠牡也沒有讓這樣的問題困擾過自己,回到嶺國很多年後,故事裡的她似乎仍然沒有老去,其美貌依然沉魚落雁。珠牡唯一一次爲國出征,是和梅薩一起去木雅國盜取通過雪山的法寶。就在這樣的重要時刻,她經不住另一面湖水的誘惑:一定要下去裸泳一番。弄不清楚講故事的人是要寫她愛個人衛生,還是想展示一下她美麗的胴體。故事總是要包含些教訓的,因此珠牡王后的這番身體展示讓王妃梅薩被拘,使格薩爾這個妻子二度成了別國國王的愛寵。

在爲了重述《格薩爾王》這部史詩而奔波於康巴高原的將近三年時間裡,每一次,當我經過如今被更多人叫作新路海的玉隆拉措時,我都會在湖邊凝視一番,想一想這個湖,更是想一想故事裡那個因爲有過錯、有缺點反而因此生動起來的叫作珠牡的女人,這個被今天的藏族人所深愛的女人。

湖邊,長得彷彿某種杜鵑的瑞香正在開花,濃烈到渾濁的香味使眼前的一切都有一種迷幻般色彩。英雄故事的陽剛部分還未顯現,其陰柔的部分就已在眼前。

每次都是這樣,都是先遭逢這個柔美的女性的湖,然後,才攀登上男性的有驍勇山神居住的措拉雪山。

3 德格:土司傳奇

措拉(雀兒山)其實不是一座,而是一羣雪山,5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7座,主峰絨麥峨扎海拔6168米,聳立於尚未匯流東南向的金沙江與雅礱江兩大峽谷之間。

國道317線從5000米出頭一點的山口穿過。

東面的冰川造就了那個光影變幻的玉隆拉措,越過山口向西,大地帶着一股凌厲之氣急劇地俯衝而下,冰川與融雪哺育了一條河:濯曲。“曲”是藏語裡又一個基本的地理名詞,即漢語中的河。濯曲迅即下降,壯大,十幾公里的距離內,彙集了高山草甸區伏地柏、紅柳和鮮卑花灌叢糾結地帶的衆多溪流,很快就變成了一條白浪喧騰的河。有了力量的水,更迅疾地造出下降的地勢,在堅硬的岩石中切出幽深的峽谷。樺樹與杉樹的峽谷,花楸樹和櫟樹遮天蔽日的峽谷。快到德格縣城更慶鎮時,就二十公里左右,已經陡然下降了兩千來米,河道和沿河公路兩邊壁立着萬仞懸崖,按住頭上的帽子仰面才能看到青天一線。衝出谷口,地勢驟然平緩開敞,耕地、村落和寺廟依次出現。

藏學家任乃強先生20世紀20、30年代曾到此遊歷考察,著有《德格土司世譜》,其中記載了這段峽谷的人文史。說在格薩爾王建立嶺國幾百年後,有一個嶺國勇士,名叫洛珠刀登,“有女美而才,嶺王求以爲妃,許給一日犁地的聘禮。乃率其僕,沿濯曲南犁,暮達龔埡之年達,得長七十里之河谷。嶺王因賜之。遂,得爲有土地之獨立小部落……唯此段河谷,有三十餘里爲石灰岩之絕峽,僅半段爲可耕地,亦甚促狹……當時民戶,不超過三十家。”

到清朝中葉,奉格薩爾爲祖先的嶺部落日益衰落,洛珠刀登於濯曲彈丸之地起始的德格家族的勢力卻日益壯大,雍正年間,被清廷招撫,授安撫司銜。其轄地最盛時曾經領有金沙江兩岸今四川與兩藏德格、白玉、江達、石渠等縣數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人民。

“洛珠刀登既受七十里之河谷封邑,卜宅於今德格縣治所在。卜宅之初,曾築渺小之花教寺廟……其後此寺發展爲德格更慶寺,爲康區一大花教(薩迦派)中心。”後更依託此寺,創建了德格印經院。

登巴澤仁土司執政時期:於籌建印經院建築的同時,籌劃印版的刻制工作。從清雍正七年(1729年)至乾隆三年(1738年)的近十年間,較大規模的刻版工作全面鋪開,完成了《甘珠爾經》的編校、刻版和《丹珠爾經》的印版刻制。同時還完成了一些其他典籍的印版刻制工作,印版總數近十萬塊。此後,歷代土司家族又主持編輯和刻制的重要文獻數十部,共計340多函,使德格印經院印版數超過20萬塊。

到今天,德格印經院已有270多年的歷史,院藏各類典籍830餘部,木刻印版29萬餘塊。院中浩瀚的印版、典籍對研究藏族歷史、政治、經濟、宗教、醫學、科技、文學、藝術等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引起海內外學界矚目,成爲一個保存並傳佈藏族傳統文化的中心。

因了印經院的文化傳播之需,德格地區的雕版術、手工製紙和印刷術得以保存發揚,成爲當地引以爲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頗有意思的一個現象是,德格土司家族崛起的歷史,也是將格薩爾王奉爲祖先並將格薩爾王所開創的嶺國視爲基業的林蔥土司家族逐漸衰亡的歷史。這種此消彼長的關係應該包含着強烈的敵對因素。但在德格土司統轄的土地上,卻依然將嶺部落的祖先格薩爾視爲一個偉大的英雄,像自己的祖宗一樣引以爲傲。

在德格印經院中,就珍藏有格薩爾畫像的精美雕版,常有崇拜英雄的百姓去那裡印刷,請回供奉,或作爲珍貴禮物饋贈親友。一位20世紀30年代進藏區學佛求法的漢族人也到過德格,他寫道:“西康有一種風俗,印經的人要自備紙墨,另外還要付給印刷工人工資,這樣就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經版進行印刷。”

4 龔埡:千年城堡的廢墟

離開德格縣城沿濯曲(德格河)向西南方而下,在國道317線962公里處,一個地名叫作龔埡的地方,在河谷旁邊山坡上一座規模不大的寺廟四周和寺廟的基礎上,有遙遠時代遺留的許多土夯殘牆。民間都相信,這裡曾經是格薩爾同父異母的兄長——嘉察協噶當年鎮守嶺國南部的城堡殘留。在寺院對面的山岡上,一道城牆的殘跡宛然在目,順山坡蜿蜒而上,連接着岡頂上一座四方形的破敗城堡。看起來,這座還頗具形態的小城堡應該是主城堡的拱衛。嘉察協噶是格薩爾的父親和其漢**子所生。在故事裡,他也是一個善妒的角色,但這個漢藏混血的兒子,在嶺國三十大將中最是正直勇猛、內心潔淨而氣度寬廣。當年輕的國王沉迷於女色的魅惑,王妃珠牡被擄,身爲重臣的叔父晁通背叛國王。在這樣的危局下,嘉察協噶率軍與霍爾大軍抗衡,以少抗多,殞命沙場,留得忠烈之名世世傳揚。廟裡的喇嘛驕傲地向我展示兩樣東西。一隻可以並列五支利箭的箭匣(稱匣而不稱袋,因爲盛箭之物確是一個木雕的長方形盒子),說是嘉察的遺物。這種遺存,凡是格薩爾故事流傳地區,到處皆有,我更相信其中紀念英雄的強烈情感。

另一個遺存,卻使我吃驚。喇嘛指給我看護法神殿圍牆上幾塊赭紅色的石頭,說那是嘉察協噶築此城堡時的牆基。拿下一塊來:沉甸甸的,卻見赭紅的帶氣泡的物質中包裹着大小不一的碎石。陪我尋訪的當地專家澤爾多吉老師說,嘉察協噶城堡的牆基用熔化的鐵礦石澆鑄而成,發掘出來就是眼前這赭紅而堅硬的東西,如石如鐵。看來那個時代,熔鐵的溫度並不太高,所以這些含鐵的礦石只是處於半熔解的狀態,將其傾入挖好的地基,也足以牢牢地黏合在一起,在冷兵器時代牢不可破。

在外人的概念中,一到康定便算是進入了西藏,但本地人自古便不自稱西藏,而稱這片雪山聳峙、農耕的峽谷與遊牧的草原相間的地方叫康巴。離開龔埡,沿濯曲往西南,就到了金沙江邊。隔江望見一孤立的臨江巨石上,兩個用紅漆描過的大字:西藏。金沙江在行政區劃上,正是四川與西藏之間的界江。過去的牛皮船渡口,如今有一座崗託大橋相連。

濯曲(德格河)從此地匯入金沙江。

故事裡的格薩爾遠比實在的嶺國國王勇武百倍,其疆域西接大食,南到印度,北接霍爾蒙古,東鄰漢地,至少是整個青藏高原,甚至比之於青藏高原還要廣大。而歷史上作爲故事底本的那個嶺國實際疆域卻要小很多。那時候,因爲交通不便,空間封閉,人們居住在一個小小的國中也會以爲疆域廣大。從原嶺國疆域中崛起的德格土司佔有如今幾個縣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後,也自詡爲“天德格,地德格”,意思就是天地之間都是德格。

無論格薩爾還是後起的德格土司的偉業,同樣都變成了日益遙遠的故事,帶着神秘與縹緲的美感。實實在在的是,河岸邊的臺地上,即將收割的麥子一片金黃。

隨風遠走贊拉:過去與現在(二)音樂與詩歌,我的早年音樂與詩歌,我的早年音樂與詩歌,我的早年文學表達的民間資源隨風遠走嘉木莫爾多:現實與傳說德格:湖山之間,故事流傳(一)贊拉:過去與現在(二)德格:湖山之間,故事流傳(二)上溯一條河流的源頭(三)文學表達的民間資源落不定的塵埃被機器所審視道德的還是理想的隨風遠走音樂與詩歌,我的早年上溯一條河流的源頭(一)上溯一條河流的源頭(三)不是解構,不是背離,是新可能善的簡單與惡的複雜從拉薩開始贊拉:過去與現在(一)贊拉:過去與現在(一)德格:湖山之間,故事流傳(一)上溯一條河流的源頭(三)燈火旺盛的地方(三)落不定的塵埃上溯一條河流的源頭(三)上溯一條河流的源頭(二)上溯一條河流的源頭(二)德格:湖山之間,故事流傳(二)德格:湖山之間,故事流傳(一)隨風遠走上溯一條河流的源頭(三)燈火旺盛的地方(一)贊拉:過去與現在(一)不是解構,不是背離,是新可能德格:湖山之間,故事流傳(二)贊拉:過去與現在(二)音樂與詩歌,我的早年被機器所審視上溯一條河流的源頭(一)德格:湖山之間,故事流傳(二)從拉薩開始燈火旺盛的地方(一)善的簡單與惡的複雜贊拉:過去與現在(一)上溯一條河流的源頭(一)上溯一條河流的源頭(一)德格:湖山之間,故事流傳(二)德格:湖山之間,故事流傳(一)從拉薩開始上溯一條河流的源頭(一)燈火旺盛的地方(三)上溯一條河流的源頭(二)燈火旺盛的地方(三)燈火旺盛的地方(一)不是解構,不是背離,是新可能贊拉:過去與現在(一)文學表達的民間資源上溯一條河流的源頭(二)上溯一條河流的源頭(二)文學表達的民間資源不是解構,不是背離,是新可能音樂與詩歌,我的早年善的簡單與惡的複雜落不定的塵埃被機器所審視上溯一條河流的源頭(三)上溯一條河流的源頭(二)不是解構,不是背離,是新可能落不定的塵埃上溯一條河流的源頭(三)隨風遠走燈火旺盛的地方(三)上溯一條河流的源頭(二)上溯一條河流的源頭(二)燈火旺盛的地方(一)贊拉:過去與現在(二)德格:湖山之間,故事流傳(一)上溯一條河流的源頭(二)贊拉:過去與現在(一)上溯一條河流的源頭(一)贊拉:過去與現在(一)上溯一條河流的源頭(三)贊拉:過去與現在(二)善的簡單與惡的複雜上溯一條河流的源頭(三)贊拉:過去與現在(一)上溯一條河流的源頭(二)善的簡單與惡的複雜上溯一條河流的源頭(一)德格:湖山之間,故事流傳(一)燈火旺盛的地方(一)德格:湖山之間,故事流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