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三章 一心爲公馬文升

養心殿中的氣氛立即就有些微妙。

英國公張懋一副悠閒的表情看着發到手中的“材料”,心裡不禁苦笑。

所以武勳們會不斷的衰敗下去啊!這在朝堂上如何競爭的過文臣?不讀書水平都不夠。

兵部尚書劉大夏神情平靜的道:“遼東總兵郭令既然有小錯,朝廷行文申斥,令他配合張昭在遼東的改革即可。朝令夕改丟的中樞的臉,減少的是朝廷的權威。關外建州女真叛亂不堪一擊,不必在意。”

劉大夏一代名臣,在屢次“阻擊”張昭失利之後,立即就改變自己的方式方法。

爲反對而反對,那他在朝堂中的份量就會越來越低。本來兵部尚書的排位就不夠,完全是因爲他能夠辦實務,得天子信任纔有如今的地位。

所以,他現在是就事論事。

當然,刀子還得給張昭留着。遼東總兵郭令得留在遼東牽制張昭。

建州右衛的反叛根本不可能影響到遼東都司。甚至根本不用新軍營出兵,只要遼東的精銳就足以平定。

劉大夏這個表態可謂是把朝堂中對張昭不滿的重臣們的想法都給說明白。

誠然,你的理由找的好。

誠然,你張大帥要彈劾一個總兵,只是免職難度不高。

但是我們爲何要順着你的意思去做呢?

誰是工具人還說不定呢。

列席的“儲相”王華就有點蛋疼。張昭最近是不是有點不清醒?年前剛在御前會議中吃了大虧,連大寧都司的人選都被拿走,這會彈劾遼東總兵郭令有何用?

難道,廟堂諸公還會允許把這遼東總兵的位置空出來給你提拔自己人嗎?

新軍營連續整訓薊鎮軍、遼東軍,這已經足以引起廟堂上的警惕了。所以,遼東總兵這個職位絕不可能給張昭掌握。

再怎麼折騰都沒用。

對這個局面,弘治皇帝頗感無奈。

關於遼東、奴兒干都司的局勢,張昭在私下裡和他閒聊時,大致的勾勒過。

說的直白點,張昭就是希望奴兒干都司諸部起兵反叛大明,然後他出兵清理地方,把土地分配給移民。幫助大明開疆拓土,徹底的控制奴兒干都司。

換言之,當前建州女真蘇護部起兵反叛,張昭遲遲不出兵,原因就在這裡。

張昭希望反叛的火燒得更大一點。

而在平叛之前,肯定是要先將後路安排好。遼東這裡,反對軍制改革,反對衛所改革的旗幟就是遼東總兵郭令。

他看到張昭的奏章時,是支持張昭的意見的。現在的問題就在於,他在御前會議上實在不好直接駁斥重臣或者閣臣們的觀點,否則必定會引來“乞骸骨”。

反倒是之前他若是就此事私下裡和閣臣們商議或者招劉大夏覲見,反而可以暢所欲言。

議事規模,大有大的好處。小也有小的好處啊。

當然,私下裡溝通,閣臣們和劉大夏未必真的會賣他這個皇帝的帳。需要耐心說服。

“呵…”

劉大夏話音剛落就引來吏部尚書馬文升的一聲嘲諷,“劉大人身爲兵部尚書,目光短淺至此嗎?”

劉大夏和馬文升的關係不那麼融洽。這時,臉黑下來。拱拱手,道:“馬大人有何高見?”

馬文升年齡更大,他今年七十九歲,作爲數朝老臣,弘治中興的參與者,他直接開地圖炮,“你們只看到張昭盯着遼東總兵這個位置。難道就沒有看到遼東目前劍拔弩張的局勢嗎?”

前文說過,以大明朝的政治格局,吏部天官是唯一敢於且能和內閣大學士當面“放對”的人物。

馬文升並沒把首輔劉健、三輔謝遷的臉面看得多重,直接暗指他們鼠目寸光,“你們整天腦子裡想着制衡,制衡,國事就不重要了?

就算張昭不整訓遼東軍,以張昭總督五鎮這個名分,這五鎮的將官都可以和他牽扯上關係。底下的軍官要投靠他,你們真攔的住?制衡不制衡很重要?

早點讓他完成移民,開發二十萬戶在籍百姓,然後把他的將軍印收回來,把他總督五鎮軍務的職權收回來,這纔是正理。

現在遼東鎮什麼情況,你們沒仔細的看張昭的奏章嗎?真按照你們的方案處理,把遼東總兵郭令留在遼東,那麼本部請問諸位,遼東的衛所改革、軍制改革還要不要做?

劉東山建議郭令配合張昭,他會怎麼配合?大明官場上的陋習,諸位難道真的一點都不知道?

張昭要廢除遼陽諸衛所,觸動遼東總兵郭令的根本利益。兩人在遼東發生衝突結果是什麼?勢必會拖延遼東的改革。諸位制衡張昭的目的倒是達到了。

但在籍的二十萬百姓何時才能到戶部?遼東軍的整訓到底要不要做?難道,大明多添加數萬精兵你們不願意?

以本官看來,諸位是因去年的大勝有點飄然然。忘記草原上的韃靼人,忘記南海的叛亂。大明當前的局勢自然是一片大好,但能做的更好,爲何不做?”

馬文升這話說的非常公道。

當然,他這公道話之外,還有張昭附屬送來的書信。

實話說,弘治朝真要論政治權謀,滿朝大臣有一個算一個,排名第一的是誰?李東陽李閣老。排名第二的是誰?當今儲相、翰林學士楊廷和。

次一檔的人物不太好分。譬如劉瑾、劉健、謝遷、王恕、馬文升、楊一清等人誰的權謀更厲害估計是衆說紛紜。

這兩位大佬那是公認的牛逼!

但是,張昭的私信並沒有發給這兩人,而是直接給和他從來沒有私交的馬文升。

馬天官這種名臣,人品槓槓的。張昭願意相信他一心爲國。

不要以爲這是虛假的。明史中這樣的大臣並不少。所以,青史記載着他們的名字、事蹟。

比如於謙於少保。他難道不知道正統皇帝重新登基之後會弄死他?當時力主另立天子的就是他。以於少保當時的權位,奪門之變和小孩子過家家有什麼區別?

但是奪門之變的當晚,於少保什麼事情都沒幹。因爲,當時的景泰皇帝的兒子死掉了。太子是正統皇帝的兒子朱見深。他阻攔,於他個人而言是有益的。不阻攔,是對國家有利的。

再比如:成化朝的商輅商相公,嘉靖朝的首輔夏言,萬曆朝的首輔張居正張相公。

此刻的事實證明,張昭的眼光並沒有錯。

馬文升願意因爲國事,爲他說幾句公道話。

弘治皇帝心中微喜,開口道:“馬尚書言之有理。”

第一百三十章 軍中夜議第三百二十七章 反擊開始第兩百四十二章 張昭的建議(上)第六百七十九章 大局已定?第一百三十一章 接下來的三件事第六百七十章 事情還得人去做第兩百三十八章 張昭的收穫第兩百八十八章 彈劾奏章第三百三十四章 把路堵死第三十七章 兩成第五百八十一章 再見妻妾第六百二十章 衝突(中 )第七百一十九章 如何掠奪第四百五十四章 各有收穫第兩百二十四章 與子同袍(下一)第三百一十四章 國子監改革(下)第六百一十三章 等待吧第一百零七章 第一次聚餐第三十一章 餘波第兩百四十一章 贈君明珠第五百一十一章 抵達薩爾滸第六百二十六章 談一談的方式第三百三十九章 孟先生論史第三百五十八章 落幕第三百八十三章 追查第五百二十五章 李搏濤的思路第一百五十四章 伯府夜宴(上)第七十二章 生員(十二)-打臉、逃離第四百六十四章 調研(下)第一百四十六章 眼看他起高樓(完)第五百一十五章 膽氣極壯第二十章 新計劃、返鄉第六百七十七章 只論鹽商、鹽法第三十一章 餘波第五百五十五章 回瀋陽第六百二十九章 張泰平的苦悶第四十二章 劉瑾的建議第四百四十章 勝利之甘美(求收藏啊!)第兩百一十九章 與子同袍(上)第九十八章 高估了武勳集團第三百一十一章 國子監改革(上)第一百二十二章 淬鍊(二)第兩百四十八章 憑弔第十六章 青龍鎮之行(下)第七百零五章 等待回京第九十章 張皇后的決定第八十七章 新舍人(下)第四百零三章 抄家第六百一十一章 落定第四百一十七章 大獲成功第四百零二章 真奸詐第三百一十三章 國子監改革(中)第五百二十八章 戰略態勢第九十五章 是誰?第兩百二十七章 與子同袍(完)第九十五章 是誰?第六百七十章 事情還得人去做第六百六十七章 夏季的夜第一百零五章 張相公第七百四十一章 陽明悟道第三百二十二章 沉寂、選擇第六百六十一章 論兵第兩百六十五章 你當這是玄幻嗎?第五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二十八章 縱論戰爭第六百五十五章 軍方第一人第三百零四章 湯玄策的人生(下)第兩百四十二章 張昭的建議(上)第一百四十八章 臉被打的啪啪響第五十一章 京西少年(五)-預備役第六百二十二章 恐嚇第五百三十四章 張昭的方案第兩百六十一章 沒法折騰第四百六十七章 所謂名將第一百二十七章 查無頭緒第三百二十三章 即將開業(求訂閱哦)第二十八章 縱論戰爭第六百二十二章 恐嚇第三百三十八張 扯虎皮第三十章 考前準備(下)第六百零五章 出乎意料(上)第三百零八章 廢除衛所開始第五百八十九章 昭哥第兩百九十五章 京師半日(上)第四百五十三章 傳回京中第六百七十六章 如何解決第三十九章 銷售、架構、將離去第五百九十三章 武安侯府第一百九十四章 初戰(下)第二章 刻不容緩第三百五十一章 中二青年第三百三十九章 孟先生論史第七百一十章 溝通、落幕第六百三十二章 說法第五百二十一章 捷報第四百一十六章 拍賣第一百五十九章 一鳴驚人(二)第四百八十八章 軍隊調動第四百一十四章 不看好第五十九章 謠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