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馬監衙門內,一幫內廷之中,能讓無數內外朝臣忌憚害怕的大璫們,誠惶誠恐的跪安接旨。
當然,看着張璟手裡的聖旨,這些內廷大璫們,雖然感覺這聖旨傳旨的程序不規範,但有當初皇帝大婚時,見過張璟的內廷大璫還有其他太監作證張璟的國舅身份,他們纔不敢立即質疑聖旨真假。
反正,宣完旨後,這些內廷大璫還是要接過聖旨印證的,要是有人作假,除非對方技術高超,否則他們還是能看得出來的。
況且,得到國舅爺傳旨的消息後,他們也派人火速騎馬去宮裡問消息了,相信拖延國舅爺片刻,便可以確定真實性。
其實,也不能怪他們起疑,實在是他們御馬監這麼多年來,只聽過皇親國戚來結交打馬匹的秋風,就沒聽過皇帝讓皇親國戚來傳旨的。
張璟十分正經的把借兵聖旨宣讀了,心裡面,他也感嘆那劉時敏有些文采,能把簡單的聖旨用駢文、文言文寫的這麼精煉,確實有些功底。
至於這些跪倒在地的內廷大璫們聽不聽得懂,那就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不過,想來這些能被放到御馬監領兵的內廷大璫們,應該都去過內書堂進修過,也應該自己讀過幾本兵書,這才能被皇帝安排,放心的掌兵纔對。
當時,其實張璟自己在剛剛宣旨時,也發現他這宣旨有些不符合要求了。
想來是朱由校爲了圖省事,沒給他安排錦衣衛隨行,所以沒將聖旨用蜜蠟封口,直接就讓他帶出來了,還是這不經內閣同意的中旨,不需要那麼講究?
畢竟,這中旨不是給外臣的,也不需要多注意,而內臣終究是皇帝某種程度的家人,給他們的中旨,也不需要認真走程序,因爲他們自己會有辦法證明這聖旨真假。
想到老朱家中後期的皇帝,都有怕麻煩、懶散的傳統,張璟覺得朱由校給自己的中旨這麼簡單,應該是朱由校嫌太麻煩的緣故。
這麼一想,張璟覺得他很有必要得把宣旨的步驟弄得正規些,畢竟在御馬監裡,有他的身份頂着,這些太監不敢對他怎麼樣,可是到五軍都督府,張璟十分懷疑他這麼簡單的宣旨,會不會被裡面看不慣他的人污衊是聖旨。
如此想着,張璟覺得他得搞一個宣旨的衛隊,好在,朱由校說過配給他李進忠手下的錦衣衛,再加上他從御馬監抽來的兵馬,有這些人在,那這宣旨衛隊,可就齊活了。
隨着一衆太監接旨,在一個叫汪大海的提督太監拿着聖旨查看的時候,自有其他人爲張璟介紹其他太監。
說起來,和其餘各衙門不同,御馬監的內廷大璫有些多,因爲這些人不少都在軍中任職,能力不俗,隨便挑出來,都可以帶些人去外地做鎮守太監,可以說,御馬監的人才是真多。
知道這些,張璟也就理解爲什麼御馬監戰力不低,並且皇帝十分信任他們了。
畢竟,御馬監和以往的太監監軍軍隊不同,它可不是太監監督軍隊將領了,而是連中低層軍官都監督,甚至於,有的身手不錯的太監,直接披甲做軍官,這就是皇帝從基層抓起,時刻監督軍隊思想,再配上內廷的衣食無憂,這要是還不保證軍隊的忠誠,那也就奇了怪了。
事實也證明這般措施的正確性,歷史上,御馬監唯一一次和叛亂牽扯進來的,也只有英宗復辟後,英宗要收拾助他復辟卻野心極大的曹吉祥的那一次叛亂。
只是,很顯然,曹吉祥最終還是失敗了,御馬監的禁軍,在知道曹吉祥要叛亂,多數都沒有聽他的。
試想一下,以曹吉祥掌握御馬監多年,甚至於憑藉御馬監的禁軍,擁立英宗復辟,竟然在要叛亂之時,還被自己的心腹手下們集體倒戈,可想而知,以太監掌控御馬監禁軍的措施,是多麼正確。
也正是因此,御馬監才能在大明曆次重要戰役中,深得歷代皇帝的信任,屢屢被抽並派出參戰,而歷代因此喪命殉國的御馬監出身的太監和御馬監的禁軍兵卒,也是不少。
記憶裡,張璟可記得,真實歷史上,御馬監中的太監也是崇禎年間殉國最多的,而御馬監所屬的兵卒,也是爲大明奮戰到最後一刻覆滅。
若是不計較太監亂政的好壞,御馬監出身的太監和禁軍,無論是在關外還是關內,不管是面對李闖亂賊還是建奴逆賊,這些被文官鄙視爲的太監以及太監下屬,他們的表現足以讓一些滿口忠貞氣節,最後卻在國破時投降的文官羞愧。
一番詢問,張璟知道,御馬監雖然有不少內廷大璫,但真正做主的也只有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