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四章 黃得功來援

隨着劉良佐部的最後據點淮安府城,被唐軍一鼓而克,劉良佐部勢力正式宣告覆滅。

率領城中全部守軍,向唐軍投降後的劉澤涵,有如發瘋一般,從垮塌的城牆廢墟中,拼命地挖出了已成一團模糊血肉,幾乎不成人形的父親劉良佐。

他緊緊地摟住這團骯髒乾涸的血肉,大放悲聲,情難自抑,倒是讓旁觀者爲之動容。在痛哭許久後,他纔開始着手,將父親正式安葬於淮安府城外的一處山林之中。

接下來,唐軍統帥曹變蛟下令,讓整個淮安府中的劉良佐部投降兵馬,共三萬五千餘人,皆由其子劉澤涵統領。從此成爲唐軍第七鎮的輔助部隊。要求他們也與唐軍一樣,在淮安府城中,休整三天後,即刻南攻揚州。

這三天裡,另由劉澤涵分派手下,令淮安府中尚未投降的殘餘軍隊,全部聽令歸降,其各路兵馬,皆調至淮安府城,統歸劉澤涵部下。

同時,由唐軍安排城中百姓民伕,以及一衆降兵,加緊修復唐軍攻城時所損壞的東面城牆,讓整個淮安府城,儘快恢復完整。

至於此次作戰的有功將士,自是各有封賞。而劉澤涵與其部下,其家人性命與財貨,皆得妥善保全,絲毫不奪,故各人無不欣悅,軍心大定。

這些命令下達後,全軍開始執行軍令,各行其事,有條不紊,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

讓唐軍主帥曹變蛟萬萬沒想到的是,就在兩天後,從南面傳了一個驚人的消息。

那就是,劉良佐部派出向黃得功求援的哨騎,已然請援成功,那揚滁總兵黃得功,正親自統領麾下精銳的三萬兵馬,一路匆匆北上,前來緊急救援淮安。

聽到是黃得功親自統兵來救,唐軍統帥曹變蛟,皺眉沉思良久,他的臉上,卻不覺泛起一絲微笑。

他知道,這個黃得功,算得上是這弘光朝中,最爲能戰的一員名將了。他與劉良佐、左良玉、鄭芝龍等人相比,可謂是鶴立雞羣的難得良將。

黃得功,號虎山,明末開原衛人,因其在戰鬥中,往往英勇善戰奮不顧身,故軍中別號黃闖子。

黃得功行伍出身,一路積功至副總兵,曾爲京營名將。在征剿流寇的戰爭中,黃得功曾迫降五營敵兵,擒住主帥馬武,殺寇將王興國,還曾大破張獻忠部,可謂戰功赫赫。

崇禎末年,黃得功被封靖南伯,率其部駐防在揚州與滁州二地。弘光僞朝建立後,因參與擁立福王朱由菘,與劉良佐、劉澤清、高傑並稱爲江北四鎮。在弘光朝中,他比劉良佐之類,更受僞朝看重,其官至太傅、左柱國,封靖國公,授揚滁總兵。是弘光僞朝的四個軍鎮中,官職爵位最高的一位。

而在正史中,黃得功是弘光朝四大軍鎮中,唯一一名與清軍作戰到死的明朝忠烈。

真實歷史上,清軍南下後,弘光皇帝朱由菘走投無路,匆匆逃入蕪湖黃得功營中,以求保命。隨後清兵窮追不捨,引兵來襲,黃得功遂率軍在荻港與清兵大戰。

此時,清軍派出降將劉良佐,故意在岸上大呼招降他,從而引他現身,被憤怒衝昏頭腦的黃得功,出得船艙,大聲怒斥其腆顏投敵的無恥作派。就在這時,清軍陣中突然一記冷箭射來,當場射穿了喉嚨,一代名將就此殉國。

而現在,這位在明末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黃得功,在收到劉良佐的求援後,竟然親統大軍前來,以求儘快援救岌岌可危的劉良佐,這無疑是給了唐軍一個野外殲敵的良好機會。

畢竟,揚州城高大堅固,黃得功部兵馬又精銳善戰,如果黃得功一味憑城死守的話,曹變蛟的唐軍第七鎮兵馬,極可能要花費極大的代價,方得拿下此城。

要知道,在正史上,清軍重兵數十萬聯合攻城,揚州城內部防禦一片混亂的情況下,多鐸都打了近一個月纔拿下這座堅城,可見攻克揚州之不易。

再退一步來說,就算唐軍付出巨大代價拿下揚州,犧牲與損失也必然相當可觀。這樣一來,唐軍消耗甚大,後期休整補充,必定也會花費極多的時間。將來叵再想向南進軍,渡過長江平定整個江南,只怕時間會拖延得更久。李嘯統一整個江南地無的步伐,無疑會大大拖後。

所以,黃得功現在率兵來救,無疑是給了唐軍一個主動出擊全殲敵軍的大好良機。

畢竟,在現在這個年代,無論明清,都沒有比李嘯的唐軍,更善長野外聯合作戰的軍隊了。

“那現在黃得功部兵馬,卻是到了何處?”曹變蛟急急發問。

“黃得功全軍剛過寶應縣,一旦過了涇河,便是到了淮安地界。”

“很好,不要驚動他們,放他們順利過涇河。一路仔細觀察其動靜,有何異常及時稟報!”

“得令!”

哨騎匆匆離去之後,曹變蛟立即在心下迅速盤算。

他知算得到,黃得功部兵馬一過涇河,約過一個時辰,便可抵達淮安府城之下,那麼,現在城中休整完畢的唐軍,則需立刻出城佈陣,以迎敵軍。

思慮一番後,一個完整的迎敵計劃,被曹變蛟開始着手實施。

他下令,整個淮安府城,依然高掛劉良佐時的旗幟,城牆上佇守的軍兵,也全部安排劉良佐部的降兵,作好一副劉良佐部兵馬,還在拼死守城的模樣,從而吸引黃得功部兵馬繼續前來。

接着,按曹變蛟的佈置,唐軍全軍,以及劉澤涵部的部分兵馬,皆在淮安府城南門外佈陣。

正面的最爲主體的部分,便是三營兵馬聯合組成的槍盾戰陣,左右兩翼,則是橫行隊員組成的重甲步兵戰陣相護。槍盾戰陣後面,便是一衆腰掛大量單兵震天雷的輔兵。

而唐軍的全體騎兵,則是與投降的劉澤涵部騎兵在一起,分成兩部,分別藏於城外的樹林中。他們的任務,是等待敵軍進攻時,徹底截斷敵軍的退路,力求將他們合圍消滅。

而最爲新奇的一點,也是最有創意的一點是,唐軍主帥曹變蛟,排出了一個全新的陣型。

那就是,他下令,把唐軍用來攻城的全部九十門重型龍擊炮,齊齊擺在槍盾戰陣的最前面,弄成一個當道齊攻的架勢。

這般戰陣,倒也不是曹變蛟憑空發明,當年崇禎四年,皇太極就曾在圍困大淩河城的戰鬥裡,當道擺放數十門火炮,以此方式,來狙擊明將張春統領的四萬大軍。

結果張春沒想到,此時的後金兵已經擁了威力無比的紅衣大炮,正橫於大道中間,恭候着明軍的到來。待明軍進入射程,四十門大炮先後發射,四萬明軍當時就混亂一團,皇太極隨即抓住時機,率軍衝殺,明軍被殺得大敗而逃,幾至全軍覆滅。

這段血淋淋的歷史,曹變蛟自然十分了解,故而,他將皇太極這個戰例,活學活用在現在,實在是再自然不過。

唐軍正在擺戰陣之際,黃得功部的救援兵馬,剛剛過了涇河,正一路向北,徑往淮安府城殺來。

此次入援淮安,是由揚滁總兵黃得功親統其部前來救援,足見其對此次救援的極其看重。

之所以他不放心其他將領率兵入援,實在是他考慮到淮安府的安危極其重要,劉良佐部又危在旦夕,爲恐有失,才親自出兵來救。

而這一路上,統帥黃得功,都是一副心事重重,愁眉不展的模樣。

他知道,那劉良佐部地盤盡失,現在只剩淮安府城一座,覆被唐軍重重圍困,半點不得脫。局勢如此危急,真不知道,自已這趟救援,還能不能趕得上。

只不過,不管能不能趕上,自已能做的,只能是儘快前來救援。

畢竟,這地理位置極其重的淮安府城一失,揚州府可就脣亡齒寒,也同樣岌岌可危了。

故而黃得功思來想去,還是決定盡遣精銳,親去救援那與自已交情平平的劉良佐,以期能能在唐軍攻克城池之前,救劉良佐於這萬分險惡之境地。

說起來,與唐軍的戰鬥,黃得功在內心深處,其實是極不願意的。

黃得功每每想到,現在明境之中,北邊李嘯所立的重興皇帝,與據佔南方的弘光僞朝,二主相爭,互相攻殺,讓明朝內政一片混亂,他都不由得心下暗歎不已。

強敵當前,流寇與韃虜虎視眈眈,而現在,這兩個所謂的明朝正統,終於撕掉了先前的假裝和睦,開始互相攻殺,卻不知道,這樣的內戰,要到何時方可結束。

他悲哀地想到,大明這般內亂不休,攻殺不止,也許最終的結果,只會便宜了外人罷了。

可嘆大明國運之衰,真真舉世罕見哪。

想到這裡,黃得功心下,頓是更爲灰黯。呆坐馬上的他,忍不住又是一聲長長地嘆息。

三萬大軍一路北去,蜿蜒逶迤,有如一條長得不見頭尾的灰色長龍。全力進軍的他們,根本就沒有注意到遠處那些影影綽綽,正在密切關注他們動向的唐軍哨騎,也絕不會想到,其實他們的一舉一動,早被唐軍密切觀察,全程行蹤盡在掌握。

“靖國公,前面不遠處,便是淮安府城了。“

一名身着山紋鐵甲的健壯將領,策馬上前到與黃得功並行之處,便伸出手臂,遙指前面影子模糊的淮安府城,向黃得功大聲喊道。

這名將領,便是黃得功手下最受信重的三員大將之一,名喚田雄。另外兩名大將,分別是翁之琪與馬得功。

此人在正史中十分有名,在黃得功戰死後,此人率餘部降清,從此成爲清廷的得力爪牙,爲清廷東征西戰十分賣力。在清廷消滅永曆,抵抗鄭成功進攻的大小戰鬥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此時,田雄作爲黃得功最爲信任的主將,跟隨他一道入援淮安。而另外兩名大將,馬得功率三萬兵馬,駐守滁州,翁之琪率一萬兵馬,留守揚州,可謂各負重任。

黃得功順着田雄的手臂望去,見到前面那模糊的淮安府城,不知爲何,久經戰陣的他,心下卻是沒由來的一陣不祥的預感,令他神色愈發凝重。

淮安府城的情況,到底如何,黃得功心下沒有底,完全不知道,現在到底是什麼局面。

“全軍放慢行進速度,組成戰鬥陣型,一路搜索行進,嚴防敵軍突襲。”黃得功臉色冷峻,沉聲下令。

“靖國公,現在我軍已過涇河,從這裡到淮安府城,皆是一望平川,應該不會有唐軍來襲吧。”田雄在一旁頗有些不以爲然。

“這個卻是難說啊。”黃得功嘆了口氣道:“現在唐軍在短時間內,就已據佔淮徐兩地絕大部份地方,那劉良佐僅剩淮安府城一座苟延殘喘。可見唐軍的攻擊力何其強悍,我軍與這樣的勁敵交手,萬萬不可輕敵,還需小心行事,方最爲要緊。”

黃得功一錘定音,全軍立即開始就地整隊,然後一路搜索前進,雖然防備周全,但隊伍的行進速度頓是大受影響。

這樣一來,倒是給了唐軍充足的準備時間,讓他們得以充分佈陣埋伏,就等着黃得功兵馬,自投羅網而來。

中午時分,那在地平線上的黃得功部兵馬,在一路長途奔波之後,終於出現在了全體唐軍的視線之中。

此時的黃得功,從千里鏡中,遙遙看到了淮安府城的劉良佐部兵馬旗幟,他心中一塊最大的石頭,終於落地了。

不過,他也立刻看到了,唐軍已在南門外憑城列陣,作出一副嚴陣以待的模樣,其森嚴陣勢,遠遠看去,都令人心下凜凜生寒。

他看得清楚,唐軍列陣人員,不過兩萬餘人,而自已卻有三萬餘人的兵馬,唐軍在數量上完全不佔優勢。若是再能與城中的劉良佐部兵馬,裡應外合,對唐軍聯合夾擊,此戰當不難獲勝。

黃得功主意已定,頓覺膽氣倍生,他放下千里鏡,立即大聲下令:“全軍聽令!擺成戰鬥陣形,全軍往攻,與唐軍決一死戰!”

第一百八十五章 九皋山之戰(三)第九百三十三章 盛京城破,圍攻皇宮第三百五十九章 朝廷軟了第六百七十六章 南阻北攻第四百五十章 先下手爲強第七百九十章 橫掃雲南,進逼廣西第十二章 搶馬第七百八十五章 桂王,萬不可棄城啊!第七百五十章 悔之無及第二百七十七章 到達瀋陽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韃虜換獎賞第八百三十三章 揚長避短 二次攻城第四百四十六章 新幾內亞平定第三百六十六章 狂暴之力第一百六十四章 平妻之請第六百六十六章 意想不到的夜襲第七百七十一章 復州土皇帝第七百三十一章 搏一把再說第八百四十七章 扣你爲人質第一百八十三章 九皋山之戰(一)第五百九十四章 兵不血刃第九百零八章 兵進喀什 準噶爾入援第八百九十八章 衆臣勸進 黃袍加身第三百六十三章 分裂的決策第六百七十四章 龍戰於野第八百章 迫取升龍,割劃安南第一百四十五章 北上追殺第五百零二章 沉着應對第八百二十八章 孫可望投降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兵緬甸第七百六十二章 黑暗之門第四百七十章 獵殺遊戲第三百八十一章 山東局勢第六百零六章 各懷鬼胎第四十七章 崇禎第一百六十二章 殺戮機器第七百四十三章 兵不血刃下武昌第四百九十章 頭號敵人第九百零二章 四面齊突,全力攻城第五百六十八章 盟約簽定第六百九十一章 劉良佐的選擇第三百六十三章 分裂的決策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式鍊鐵第四百一十二章 驚險奪城第四百四十一章 嫁公主籠將心第四百二十一章 化玉帛爲干戈第四百七十二章 重炮凌厲第二百七十三章 勳章制度第五章 夜遇第二百六十六章 赤鳳伯第七百三十二章 殘軍立潰第三百五十三章 欲除李嘯 必先誅心第二百七十二章 軍階考覈第五百六十二章 貝勒全家自我了斷第四百零七章 反抗者,盡屠之第五十章 軍議第一百三十四章 牛刀殺雞第六百一十七章 搏命塹壕第五百二十五章 暗流涌動的混亂第一百二十三章 土默特汗第七百九十二章 脣亡齒寒,入援莫氏第七百七十三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六百零九章 順治登基第八百五十六章 押桂王一家上城頭第三百三十二章 兵不厭詐第六百五十五章 治世之能,無過李嘯第二百七十九章 鳳凰樓設宴第五百四十九章 留守與決別第九百四十三章 重炮狂攻第四百九十二章 必敗的遼西第九百零三章 血火鏖戰 膠着廝殺第三百零七章 平南營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祥的兆頭第二百三十七章 彰化城 馬鈴薯第一百九十一章 老回回潰滅第六十章 劫持第二百七十一章 人性醜劇第八百八十二章 爲了大清,忍辱求生第八百五十章 一擊之威第二十七章 暗算第二百三十三章 龍擊炮第一百一十五章 虎踞(四)第四百四十章 局勢大惡第五十一章 鬥將第七百二十一章 生擒艾能奇第二十一章 追殺第一百二十章 帝心第七百章 揚州獻降第五百三十四章 曾經敵人,將來盟友第一百七十四章 後金之亂(四)第三百七十二章 不殺李嘯,誓不爲人第九十三章 鐵龍城第九百三十六章 以戰迫和,進兵那曲第六百九十二章 援兵皆俘,親子勸降第九百零二章 四面齊突,全力攻城第三百七十七章 英雄落幕第七百一十二章 移民北國第二百一十三章 意外之遇第二百四十五章 海洋島陰雲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順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