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

第三十七章何以養民

太陽微微向西。

陽光依舊很是毒辣。似乎沒有一點點的變化。

在辟雍殿之中,外面的流水在光潔的地板之下無聲的流淌。帶去一一絲酷熱。

而所有人都聚精會神的,聽丘濬朗聲說道:“孟子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朱子雲:‘夫農,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業,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畝,養生送死,與夫出賦稅,給公上者,皆取具焉。’可見,陛下欲求大同之世,必求王道之治。欲求王道之治,必求耕者有其田,賦稅均之。而今可乎?”

丘濬微微一頓,似乎等着有人反駁。

但是沒有人反駁。

所謂儒家的終極理想,井田制。其本身就是一種沒有土地兼併的理想狀態。與後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是一脈相承。

甚至可以說,如果有大儒復生於地下,見到這種制度,恐怕會擊節叫好,這就是理想的社會制度的體現。

但是而今,誰也不會說井田制度。也不會說均田思想。

其實在這個方面真正實踐的就是太祖皇帝,太祖皇帝當年那麼多大案,將在元末的時候坐大大家族,一一掃平,那種有幾千畝土地的大家族,好遷移他鄉,或分崩離析,甚至到了現代,很多家族,也不過是數百畝土地而已。

唯有北京,南京,浙江,江西,一帶因爲達官貴人比較多。故而兼併程度較高。

而在做的各位都是一些什麼人?

大儒,百官,勳貴,士大夫。

他們是大明的統治階級,也是土地兼併的主力軍,特別是勳貴們,行伍出身,在吃相上要比一些士大夫難看多了。

這個時候,誰說要均田,實現耕者有其田,就是將在場的人都得罪了。

更何況,當今這位皇帝可不是尋常皇帝。

如果他真將這個政策納入國策之中,將這些高調給當真了,卻不知道弄出什麼樣的亂子來。

所以,誰也沒有反駁,默認了。

丘濬這才說道:“不可爲有三者。”

“太祖見百姓疾苦,起義兵掃清天下,魚鱗黃冊,均賦稅,定糧稅,而今不過數十年。數十年之間,天下局面崩潰,興陛下,力主清丈,方能挽回一二,縱然而今再均田畝,不出數十年,兼併之事,將回再生。此一也。”

“太祖是時,天下大亂,人心思定。有曠野無人,可以開墾土地。太祖大興屯墾,開墾閒地。方有今日之盛,而今除卻東北,西北,湖廣,雲貴一帶之外,已經沒有什麼閒地了。無田可放墾,此其二也。”

“人口滋生,人多地少,很多地方,即便是力主均田,其地也未必能養其人。福建就是其中之一,此其三也。”

這就是爲什麼古代除卻開國的時候,可能用行政暴力重新分配土地,而之後,根本不可能從田制上動刀。

即便是清丈土地,清理稅基這樣的事情,都可以說是大手筆了。

丘濬說道:“如此一來,人口滋生,百姓無田,只能成爲流民,鄖陽之間,有流民數十萬,爲朝廷所平,這才數年,又有數萬彙集。”

“鄖陽是何地?”

“漢江上游,羣山環抱之處,此間山多地少,唯有山間瘠地,可供耕種,收不過數鬥,果腹尚有不足。更不要說,山中豺狼虎豹出沒期間,這就是苛政猛於虎也。”

“朝廷如果再不思變,數十年後,就有張角黃巢之輩,起於草莽之間,所謂太平盛世,不過一場劫灰。”

這也是朱祁鎮所擔心的。

朱祁鎮一些作爲,看似將大明推向了最強盛,但是並沒有更改大明經濟運行最根本的邏輯。

歷史上,土木堡前後,大明一片混亂不用說了。但是經過成化弘治兩帝之後,在正德年間,有劉六劉七起義,幾乎遍佈了整個北方。到了嘉靖時期又有南有倭寇,北有韃虜。

這些看上去都是政治上的問題,但是實際上,卻是大明經濟運行規律所致的。

土地兼併,貧富差距等一系列問題,由經濟層面波及到其他層面了。

朱祁鎮大有作爲,或許他而今的作爲,能讓大明的強盛維持在百年左右,但是如果不做根本性的調整,大概百年之後,國內大亂小亂,軍力疲憊,到時候,縱然西域南洋在手,也未必能保得住。

朱祁鎮說道:“這是朕日夜憂嘆之所在,還請丘卿爲朕解惑。”

丘濬行禮說道:“臣不敢,只是承陛下之餘思,敢言之於一二。”

“臣是瓊州人,在大明之南,與南洋最近,素知南洋之地,氣候溼潤,一年三熟,雖然蟲蛇之害,瘟障之地,但其地足以養人,夷州府之地,十幾年前,尚是野人出沒之地,而今不過十數年間,一府三縣。足以養三十萬百姓。”

“南洋之地,大夷州島不知道多少,以南洋之地,可養民億萬之數。中原沒有閒地,北地引之去東北西域,南方引之於南洋之地。廣其地可以養人,以足以彌患。”

“然此事非一時所能成之,必廣產業以容百姓。立生計以活百姓。”

“太祖以養民爲念,此誠天下之一等大事,百姓生死之所繫,朝廷不敢有一刻或忘。歷代子孫,應該奉行不疑。”

“至於,周大人所有憂心之事,可謂杞人憂天。孟子云:‘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撫而養之,生而聚之,雖然父母無過如此,百姓豈能不思忠孝,謀報答,反而有異心,起亂事,莫非有人慾上欺天子,下壓百姓,致使天子之恩,不能施之百姓?”

朱祁鎮說道:“丘卿之言,誠金玉之良言,諸位卿家以爲如何?”

朱祁鎮都這樣說了,其他大臣還能說什麼?

這其中的傾向性,再明白不過了。

朱祁鎮其實也明白這一點,他已經迫不及待要表明立場了。畢竟丘濬這一論題通過,就解決了兩個難題。

一個就是糾結於土地上的難題,看之前,幾乎所有財政上的變革都是基於農業的。不要說宋朝工商稅收入超過了一半,單單看宋朝所爲,幾乎一切盈利的都是被官府所掌控,宋朝的經濟活力其實遠不如明朝。

只是從這個觀點出發,今後大明發展出來的,絕對不是重商主義,而是重工主義。並不是看中工業的效率,而是爲了養活更多的人口。

換一句現代的話,就是爲了就業率。

沒有生計的百姓,是最大的不安定因素。不管是明代還是後世,在這一點上都是通用的,更不要說,如此一來攻略南洋,就已經成爲國策了。

“陛下英明,臣等不及也。”楊洪等人立即行禮說道。

對於勳貴們來說,很多事情有些人是聽懂了,有些人是沒有聽懂,跟聽天書一般。但是有一點卻是聽懂了,那就對南洋用兵。

這一點,立即得到了勳貴的集體支持。

無他,在西域之戰後,文官們都在營造太平盛世的風潮,就有了千秋萬壽宴,這種國家慶典。

寧可將幾十萬兩銀子砸進水了,也要渲染太平氣氛。其中有一點就是想從樞密院手中,將兵權給奪過來。

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鱗開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五十二章 負擔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