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

在這所謂洪憲六君子中,名氣最大的當屬嚴復。

嚴復(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福建侯官縣人。近代極具影響力的啓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也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

先後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和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曾擔任過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上海復旦公學校長、安慶高等師範學堂校長,清朝學部名辭館總編輯。

他所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對後世的翻譯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光緒二年嚴復以福建船政學堂第一名學生被派到英國學海軍,回國後任北洋水師學堂教習。他雖然是學海軍,但他名馳中外的,是翻譯西洋名著。

他曾參加過唐才常主持的張園“國會”,被推爲副會長,容閎爲會長。清**曾命令拿辦參加會議的人,嚴復乃避難上海租界,致力於譯書事業。

先後譯成《天演論》、《名學》、《羣學肄言》、《羣己權界論》、《原富》、《法意》、《社會通詮》、《名學淺說》、《中國教育芻議》諸書。以古文介紹西方學說,嚴是中國第一人。

他和同鄉人辜鴻銘、林紓齊名,爲文壇三雄,不過嚴復是致力於把西洋學說介紹到中國來;辜鴻銘則是把中國學術思想翻譯成外文,輸送到國外去;林紓則是以古文通俗爲終身工作。三人均有成就,各有一條工作之路。

辜鴻銘曾在德國和法國留學,回國後爲張之洞幕友,專研中國典籍,有英文作品《春秋大義》。他的思想爲復古派,反對共和,不求功名,其記憶力特別強,精通各國文字。

袁世凱任北洋大臣時,曾經延攬嚴復,他很瞧不起袁,所以堅決拒絕。

他曾說: “袁世凱是什麼東西?夠得上延攬我。”

待到宣統繼位。攝政王載灃迫袁離開軍機大臣位子時,他卻頗同情袁,不勝惋惜地說:“看來看去,袁還算是一個國家的柱石,置之閒散,未免可惜!”

這是個真性情人,當袁世凱倒黴時,別人對袁世凱都是避之不及,他卻敢站出來爲袁世凱說話。

民國成立後嚴復任京師大學堂的監督。

當全國一致擁護共和時,他認爲當時是有共和之名而無共和之實。

組織籌安會,楊度主動去找嚴復,開門見山地說:“幼老,您是反對共和制度的,近來德皇威廉第二也說共和制度不宜行之於中國,您對此有何高見?”

嚴冷冷地說:“我沒有高見,國事不同兒戲,豈可一改再改!”

楊說:“中國非統一不可,欲統一則非有一雄豪君主統御,我們想發起組織一個研究國體的團體,請幼老爲發起人如何?”

嚴復冷冷地答: “你們何必研究?稱帝稱王自爲之可也。”

楊見話不投機趕快改變口氣說:“幼老您錯了,政治主張不本學理而行則不順,學者不以其所學獻之國家則不忠,您是才望俱隆重的高士,豈可高臥不出,如天下蒼生何?”

這句話卻打中了嚴的心坎,於是說:“好吧!你們去發起,我可以列個名。”

第二天,籌安會發起籌組的消息在報上刊佈,嚴復的大名赫然在發起人內。

李燮和(1873年—1927年),字柱中,號鐵仙,生於湖南省安化縣藍田鎮。

李爲光復會元老。一九零零年,李燮和到長沙求學,得識黃興、劉揆一等人,自此走上革命道路。李燮和首先加入了黃興爲首的華興會,並約集同志者創建了一個“黃漢會”,作爲華興會的外圍組織。“黃漢會”意即反對滿清,恢復黃帝和漢族的榮耀。

李燮和參與了華興會的一系列反清活動,曾與譚人鳳等策劃在湖南寶慶(今邵陽)一帶組織起義,參加過萍醴起義,失敗後逃亡到日本。

辛亥革命後,黎元洪委他爲長江下游招討使,他到上海策動警察響應起義,在吳淞掛了一個“光復軍總司令”名義。

刺殺宋教仁案發生後,他由湖南到了北京,以調和南北自任,實際上是因爲窮得沒有飯吃,想借此找機會。恰巧碰上了楊度,即被楊所收羅。

民國四年八月上旬,袁世凱的美國顧問古德諾要回國時,袁授意他寫了一篇《共和與君主論》,並命法制局參事林步隨譯成中文,送交《亞細亞報》發表,正式拉開了恢復帝制的序幕。

緊接着,楊度的籌安會登臺表演了。

八月十四日,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六人聯名通電全國,發表籌組籌安會宣言,全文如下:

“我國辛亥革命時,中國人民激於情感。但除種族之障礙,未計政治之進行,倉卒之中,制定共和國體,於國情之適否?不及三思,一議既倡,莫敢非難;深識之士雖明知隱患方長,而不得不委曲附從,以免一時危亡之禍。

“故自清室遜位,民國創始絕續之際,以至臨時政.府、正式政.府遞嬗之交,國家所歷之危險,人民所感之痛苦,舉國上下皆能言之,長此不圖,禍將無已。

“近者南美、中美二洲共和各國如巴西、阿根廷、秘魯、智利等莫不始於黨爭,終成戰禍,葡萄牙近改共和,亦釀大亂。其最擾攘者莫如墨西哥,自麥亞士遜位之後,干戈迄無寧歲,各黨黨魁擁兵互競,勝則據土,敗則焚城,劫掠屠戮,無所不至,卒至五總統並立,陪國家於無**之慘象。

“我國亦東方新造之共和國家,以彼例我,豈非前車之鑑乎?美國者世界共和之先達也!美人之大政治學者古德諾博士即言,‘世界國體,君主實較民主爲優,而中國則尤不能不用君主國體。’此義非獨古博士言之也,各國明達之士論者已多,而古博士以共和國民而論共和政治之得失,自爲深切明着,乃亦謂中美情殊,不可強爲移植。

“彼外人之軫念吾國者且不惜大聲疾呼,以爲吾民忠告,而吾國人士乃反委心任運,不思爲根本解決之謀,甚或明知國勢之危,而以一身譭譽利害所關,瞻顧徘徊,憚於發議,將愛國之謂何?國民義務之謂何?

“我等身爲中國人民,中國之存亡,即爲身家之生死,豈忍苟安默視,坐待其亡!用特糾集同志組成此會,以籌一國之治安,對於國勢之前途及共和之利害,各攄所見,以盡切磋之義,並以貢獻於國民。國中遠識之士,鑑其愚誠,惠然肯來,共相商榷,中國幸甚!”

宣言中所謂的“國中深識之士”,就是影射了袁世凱,以“明知隱患方長,而不得不委曲附從”,爲袁世凱的忽而贊成共和,忽而改行帝制的反覆無常而辯護。把美國大政治學者古德諾擡出來,舉了那麼多拙劣的例子,竭力證明君主較民主爲優,中國不能不施行君主政體;

最後硬性地作出結論,明確地提出君主制較民主製爲優。

八月二十三日,籌安會在石駙馬大街正式成立,推楊度爲理事長,孫毓筠爲副理事長,嚴復、李燮和、胡瑛、劉師培爲理事。

楊度如此熱衷於君主制,肯定有趨炎附勢的動機在作祟,但不能否認,那個時候,他在思想上就是這樣地認識。他是學者,基本的良知還是有的。楊度的一生,極富戲劇性,這個曾經的搞復辟倒退的吹鼓手,最後竟加入了共.產.黨,成爲了一名社.會.主.義者。

籌安會給會員的通知說:“本會宗旨,原以研究君主、民主國體二者以何適於中國,專以學理之是非與事實之利害爲討論之範圍,此外各事,概不涉及。”

籌安會成立後除了發表宣言外,還電請各省將軍、巡按使及各團體選派代表晉京,共同討論國體問題。全國都知這是袁家班的把戲,做官的趨炎附勢,爲保持祿位,紛紛覆電贊成,並答應派代表入會。

不久,湖南、吉林、安徽、南京等處相繼組織分會;只有廣東分會取名爲集思文益會,系樑士詒派所組,不肯依附於楊度的籌安會。

籌安會雖然通知會員說:“本會宗旨,原以研究君主、民主國體二者以何適於中國,專以學理之是非與事實之利害爲討論之範圍,此外各事,概不涉及。”

然而,在會員填寫入會書後,發現籌安會並不是個研究機構而是一個行動機構,它的行動就是“勸進”。

對於志願參加入會的人來說,巴不得這是個“從龍”機會,所以當籌安會把投票紙分別發給各省代表,請他們在紙上填寫“君憲”或“共和”時,大家當然一致填寫君憲了。

籌安會做了一個好像今日美國蓋洛普民意測驗的工作,然而它的民意卻都是假的,雖是假的,卻假戲真做。

接下來,籌安會發表了主張“君主立憲”的第二次宣言。

這個宣言分爲求治和撥亂兩部分。求治部分是要“去僞共和而行真君憲”;撥亂部分則說:“無強大之兵力者,不能一日晏於元首之位。……憲法之條文,議員之筆舌,槍炮一鳴,概歸無效。所謂民選,實爲兵選。”

結論是“撥亂之法,莫如廢民主而立君主;求治之法,莫如廢民主專則而行君主立憲。”

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179章 司馬昭之心第184章 來自各方的聲討和規勸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502章 約翰·杜威和實用主義第529章 評判的態度第4章 當官真好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30章 朋友第33章 告密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歐洲第381章 河南的戰火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69章 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73章 在家上任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13章 志得意滿第336章 張瑞璣第366章 湘軍“援鄂”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90章 汪袁配合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557章 知難,行亦不易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54章 所謂的據實復奏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172章 派系爭鬥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4章 當官真好第44章 肅貪治吏第48章 開灤礦權第78章 漢口之戰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282章 四川內戰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414章 大刀闊斧第411章 點翰林第424章 學術成果2第391章 曹錕出重拳第96章 風雲突變第68章 武昌起義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95章 打破僵局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215章 和觀音同日出生第209章 陳宦其人第614章 轉折點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501章 偉人的風采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531章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第49章 君主立憲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481章 學在“澄衷”第85章 殿前作答第250章 《約法》之爭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31章 戊戌變法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511章 完婚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180章 兩揖一讓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578章 提倡“大衆語”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290章 關外的亂子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5章 去買官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545章 一場轟轟烈烈的愛第110章 最後一次朝見儀式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內閣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24章 幸運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584章 胡適與丁文江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