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徵虜大將軍

第276章 徵虜大將軍 十七日,孔有德率定南藩清軍佔領桂林。

就在同一天,滿清江寧總管巴山統領五千名滿漢兵抵達廣州,會同尚可喜、耿繼茂合攻廣州。

梧州行在接連收到桂林、廣州兩則噩耗,君臣惶恐。朱由榔連大小九卿都沒通知,立即登船逃往南寧。

歷史上,這次梧州逃亡毫無部署,十分倉促,以至於梧州“空城三月”。羣臣根本就沒接到通知,第二天上朝時才發現皇帝、內眷已經逃走。這對永曆小朝廷打擊極大,劉遠生、魯可藻、錢秉鐙、王夫之等人都是在這一時期脫離永曆小朝廷的。

岑丹初的穿越加速了歷史進程,也改變了歷史的走向。南寧物阜民康,赤軍兵強馬壯,給絕境中的小朝廷帶來了活下去的希望。

這一次,永曆帝出奔南寧後,小朝廷並未出現樹倒猢猻散的局面,不少臣工爭相前往南寧。只不過,有的人是爲追隨永曆帝,有的人是爲追隨岑丹初。

二十四日,大學士王化澄趕到南寧,求見岑丹初。

王化澄官聲不好,曾主張聯絡忠貞營、大西軍一道抗清,受到羣臣敵視。王夫之曾彈劾他“結奸誤國”,金堡曾彈劾他“貪庸誤國”。

此人頗有幹才,這次國難當頭,主動請纓前往南寧求見丹初。

畢竟是大學士,又是天使官,該見還是要見的。丹初晾了王化澄半天,纔在寧國府二堂接見王化澄。

形勢今非昔比,朝廷到勳鎮地盤上避難,得看勳鎮的眼色。王化澄能屈能伸,絲毫不敢在丹初面前擺譜。

寒暄過後,王化澄並不急著宣旨,丹初也故意裝糊塗,與他對向而坐,說道:“朝廷連下十二道詔令,催我出兵抗虜。非是我不願出兵,實要醞釀大計,籌劃糧草。此中艱辛曲折,不足爲外人道也。”

這話已經相當不敬了。兵法有云:“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明朝集權程度極高,防範軍權極嚴。大將在外,從來不敢抗命。哪怕是領有數十萬大軍的統帥,也敵不過朝廷一紙文書。

明末禮樂崩壞,武將方始跋扈。岑丹初打心眼裡看不起永曆君臣,當著王化澄的面,說話毫不客氣。

王化澄卻毫不爲忤,笑道:“大將軍英明絕倫,王某一向深爲佩服。當今世上,能與韃虜爭雄者,肯與韃虜爭雄者,唯大將軍耳。能救挽救時局者,也唯大將軍耳。若蒙大將軍不棄,吾願爲大將軍爭一名號。”

當今內閣四個輔臣,若論見識之高遠、手腕之靈活,王化澄當之無愧爲第一。

丹初心思一動,說道:“閣老請講。”

“聽說大將軍立志拜爲徵虜大將軍,某不揣冒昧,願請旨敕封,請大將軍節制公侯伯大小文武,以圖中興恢復。”

官場習俗,薦主必須貴重,被薦者方能心安。徵虜大將軍本就是將軍重號,若由首輔舉薦,自然最好不過。

王化澄貴爲輔政大學士,資歷足夠舉薦徵虜大將軍。但他聲望不高,未免稍有遺憾。

眼下時局如此紛亂,能拜爲徵虜大將軍就好,也不必在乎薦主了。若能在敕文上加上“節制公侯伯大小文武”的字樣,更是再好不過,什麼鄖國公高必正、鄂國公馬進忠、開國公趙印選等,都能名正言順地節制他們了。

丹初心情大悅,說道:“閣老美意,我已心領。事成之後,必有重謝。”

王化澄見事快,認爲岑丹初有人主之象,隱然有歸附之心,故竭力逢迎,說道:“大將軍變名號爲徵虜大將軍,就可節制諸鎮,奮力恢復。

“此事吾與國舅謀之已久,必可成功。前幾天,秋翁(首輔嚴起恆)引咎讓賢,鐵翁(文安之)晉升首輔。鐵翁由稼翁(瞿式耜)舉薦,甫任首輔,想必不會得罪大將軍。”

永曆王皇后早年曾隨家人客居江西吉安,其兄爲王維恭。王化澄爲江西金溪人,崇禎七年進士,以鄉曲結王維恭,通族爲兄弟。 時事艱難,朝廷播遷至南寧,勢必要籠絡岑丹初。永曆帝是個聰明人,不會不識時務,捨不得徵虜大將軍的名號。

王化澄風評不好,行在那些以正直自詡的文臣,大多以奸人視之。但奸人做事巴結,不避譏議,若能駕馭得當,完全可以大用。

君不見,馮銓攀附閹黨,被明朝君臣斥爲小人,永不敘用。滿清卻反其道而爲之,用馮銓爲內院大學士,班次在洪承疇、祁充格等滿漢大學士之前,極爲寵信。馮銓也對滿清極爲感激,竭力投誠。

王化澄貴爲大學士,肯過來邀功,丹初正好結納,便說道:“吾少年時便立志拜徵虜大將軍,若果真成行,死亦無憾矣。閣老成全之意,吾必領受於心,日後當思報之。”

王化澄心中一塊石頭落了地,笑道:“大將軍不必客氣,某爲國家天下計,非爲個人私利也。”

二人想談甚歡,王化澄見丹初心情不錯,才說道:“大將軍,皇上有旨意。”

丹初會意,略一猶豫,說道:“我讓人安排香案禮樂。”

朝廷派天使官頒佈詔旨,禮節頗繁,跪拜、奏樂、禮炮、官服諸物,一樣都不能少。

以丹初的身份和資歷,對此早已厭煩。王化澄既許他以徵虜大將軍之職,他也就勉爲其難,正常舉辦儀式,給王化澄留足面子。

王化澄卻十分乖巧,說道:“大將軍,眼下時事艱難,軍機刻不容緩。咱們就不必拘於俗禮,直接在這兒開讀吧。”

丹初借坡下驢,站起來向東北行在方向長揖一下,就算行了大禮,開讀朝廷詔令。

內容很簡單,永曆帝要“巡幸”南寧,請岑丹初提前預備官舍,安置宮眷大臣。詔令中自然要勉勵他一番,又給他加了太保官銜,其他珠玉賞賜無算。

太保屬於三公,非功勞素著、資望深厚者不能拜三公。丹初加上太保官銜,威望將更上一層樓。

朝廷播遷過來,無疑是件好事。丹初可挾天子以令諸侯,統戰更多的人才,整合更多的資源。但行在駐地大有講究,放在南寧肯定不妥,會對軍政府造成不利影響,若離南寧太遠,又容易失去控制。

丹初沉吟片刻,說道:“南寧爲兵家必爭之地,韃子必會揮軍爭奪南寧。若皇上駐陛南寧,宮眷恐受驚擾。”

王化澄會意,說道:“大將軍所說有理,不如放在新寧?”

新寧州位於左江上游,富煤礦、鐵礦。赤軍鼓勵工商,官民成立邕寧公司、新寧公司,大力開發新寧礦藏。經過兩年發展,新寧州物阜民康,頗有一番太平盛世的景象。

丹初不想讓永曆帝移陛新寧,說道:“新寧州靠近交趾,諸多不便,不如巡幸隆安縣。”

隆安縣和新寧州一樣屬於南寧府,但位於右江上游,距離更遠。州比縣大,隆安縣各項條件肯定不如新寧州。此外,隆安縣左右爲思恩府、太平府,右江上游爲田州,多岑氏土司。

王化澄反應很快,說道:“隆安者,龍安也,寓意吉祥。大將軍此議甚好。”

這個王化澄,真是個乖巧的傢伙。丹初用讚賞的目光看著他,笑道:“那就改隆安爲龍安吧,煩請閣老回去解釋,以安天意。”

第113章 增設鄉長第349章 李定國三蹶名王第194章 進駐蓑衣渡第202章 步兵第四標第233章 寧國公第339章 聯合賜姓第236章 兵部尚書劉遠生第163章 籌建水師第198章 援軍到了第186章 韃虜大至第221章 折箭為誓第405章 赤王第393章 洞庭起事第159章 殺人誅心第八十八章 永歷帝出逃第145章 陳邦傅借兵第177章 屯兵興安第二十二章 內訌第301章 投名狀第149章 擒賊擒王第三十七章 童子兵第386章 牛刀殺雞第104章 禍起蕭牆第二十一章 練兵第三十七章 童子兵第193章 二攻全州第三十二章 慶功第327章 活捉張存仁第138章 鄉飲酒禮第176章 薑瓖反正第四十七章 丹初理政第九十二章 返回桂林第190章 無力追擊第六十章 土司第320章 鐵索攔江第九十三章 金聲桓反正365.第365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135章 上架感言第三十八章 教頭第六十章 土司第191章 義師歸附第237章 堵胤錫追諡文忠第326章 尚可喜窮途末路第138章 鄉飲酒禮360.第360章 三迭三勝第279章 收編忠貞營373.第373章 狙殺佟圖賴第156章 勢如破竹第四十八章 稅賦之謎第148章 智取古漏關第八十六章 危局第117章 問政鄉村第292章 回師桂林第185章 辦大事當有替手第342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第348章 朱成功兼並魯藩第164章 赤軍閱軍禮第126章 夜襲第272章 明軍兵敗如山倒第230章 棄攻梧州第318章 統一戰線第183章 定計反攻第七十四章 考覈第七十九章 寓教於樂第246章 定計援粵第385章 交趾內亂第154章 飛奪黃花驛第393章 洞庭起事第210章 生離死別360.第360章 三迭三勝第340章 縱橫捭闔第403章 李明忠出使吳三桂第233章 寧國公第225章 房緯小事,關系大業第409章 丹初點將第三十二章 慶功第203章 撤退第七十一章 教導隊第234章 料敵於先第261章 拒絕反攻第318章 統一戰線第232章 擴軍第八十九章 郝永忠犯駕第331章 太后第215章 不世之才 超世之傑第109章 英雄救美第三章 行軍第162章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第七十三章 訓話第230章 棄攻梧州第286章 此王氣也362.第362章 逼死陳泰第333章 浙閩大變第405章 赤王第257章 水戰大捷360.第360章 三迭三勝第110章 時局關鍵忠誠府第399章 清軍崩潰第九十三章 金聲桓反正第218章 水師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