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異動

老將軍在薊州待了近二十年,戚家軍雖然給調走了,可薊州的兵仍然沿襲着戚繼光的訓練方法,其戰鬥力倒是毋庸置疑;薊州的軍事設施在戚繼光離任後也有加固整休,無論後金還是蒙古,想要突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眼下在鍾南看來,他沒有必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最重要的就是熟悉自己的隊伍,並且將薊州兵和自己帶來的東昌兵好好磨合,打造出規模更大的“鍾家軍”。

轉眼間鍾南來到薊州已經一個多月了,軍隊裡的各項事務都已經理順,唯一讓人感到不安的,就是吳惟忠老將軍。如今老將軍的身體狀況不容樂觀,前兩天又一次昏倒在地,隨後便一直臥牀修養。雖然人在家,老將軍的心中還是放不下薊州的防務,身體稍好後他就時不時地去軍營查看,這讓鍾南欽佩不已,心裡感嘆:大明軍隊裡要都是這樣的將領,相信無論多麼強大的侵略者都難以逾越邊防。

九月初的一天,鍾南正帶着幾個參將、遊擊之類的將領視察所轄長城附近的軍事部署和設施。最近薊州轄區內不太安寧,經常有蒙古人來“打草谷”,雖然暫時還沒有發生衝突,但是鍾南覺得有必要提前應對。

明朝初期,蒙古人主要由三部分構成,自稱正統的韃靼爲一部(東蒙古),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中的主角瓦剌爲一部(西蒙古)。其實除了韃靼、瓦剌這兩部以外,還有兀良哈一部,他們在明初雖已歸附明朝,但實際上卻是活躍於明朝和東、西蒙古間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

韃靼部居住在今貝加爾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大部分地區;瓦剌部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西部和準噶爾盆地一帶;兀良哈部聚居在今老哈河(在內蒙古)和遼河流域一帶。

其實自從明初永樂大帝多次征討漠北後,蒙古人便偃旗息鼓了很長一段時間,只是後來隨着明朝實力的下降,對蒙古的約束逐漸減弱,才讓其再次壯大起來。

“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精銳軍隊損失殆盡,邊防政策由積極進攻轉變爲被動防守,最終才形成了著名的九邊防禦體系,同時在軍事制度上,則是逐漸興起了營兵制。

直至前朝隆慶時期,蒙古奇源部孛兒只斤·格根大舉進攻明朝,之後與朝廷達成協議,他被明朝封爲順義王,恢復並發展了與明的封貢關係,其就是著名的“俺答汗”。俺答時期,大明和蒙古關係尚可,邊境互市也算繁榮。只是十年前俺答身死以後,蒙古各部落又沒了強力人物約束,韃靼、察哈爾、科爾沁等部落漸漸強大起來。爲了爭奪物資,他們開始在大明邊境一帶肆虐,成爲明朝一大隱患。

今天和鍾南一起視察邊防的,是參將劉虎、遊擊荊天楚和把總陳克朋、崔大正、歐陽山等人。劉、荊二人是老將軍的嫡系心腹,如今也徹底打上了“鍾家軍”的印記;陳、崔二人更不用說,妥妥的自家兄弟;歐陽山同樣不是陌生人,作爲鍾南在東昌府任職時的下屬,被說動後一起來到了薊州。這五人如今是“鍾家軍”的骨幹力量,也是薊州軍方的實權人物,他們將和鍾南一起,鎮守邊防,保衛大明王朝的邊境安全。

薊州軍隊的編制可不同於其他地方,作爲九邊重鎮之一,其兵員滿額時有八九萬人。除了宣府、大同和遼東以外,其他重鎮和十三省的兵力大都比薊州要少得多,所以這裡的把總、哨官之類的低階將領,也能統帥數千、數百人。

其實到了明朝後期,各地的軍隊編制以營兵制爲主,且並沒有什麼嚴格的規定,從總兵到把總均可獨立成營,所以各營人數參差不齊,編制規模則很可能懸殊極大。

比如:《明經世文編》卷四一六中言:“五十人爲隊,隊有管帖二人。五百人爲司,司有把總一人。千人爲哨,哨有幹總一人。三千人爲營,營有中軍一人。”同書中的卷二五二中又言:“伍人爲伍,二伍爲什,外立什長一名。三什爲隊,立隊長一名。三隊爲哨.外立哨官一員。五哨爲總,外立把總一員。五總爲營,俱屬主將一員”。

嘉靖年間,山東的營兵制軍營中,基本上會以三千人左右編爲一營。據萬曆《明會典》記載:“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議推,將山東民壯快馬步精選六幹,分爲二營”。嘉靖四十二年,“又議準,山東民兵自四十三年正月爲始,務選足三幹之數,推參將一員訓練”。

戚繼光在隆慶年間(1567年一1572年)以都督同知銜總理薊州、昌平、保定、遼東四鎮練兵,其編制又有所不同。以他的步兵營爲例,即按部、司、局、旗、隊序列編制。以十二人爲一隊,每隊設隊長一人;三隊爲一旗,每旗設旗總一人,全旗官兵三十七人;三旗爲一局,每局設百總一人,官兵共一百一十二人;四局爲一司,每司設把總一人,官兵共四百四十九人;兩司爲一部,每部設千總一人,官軍共八百八十九人。三部爲一營,設將官一人,中軍一人,火器把總一人,加上部以下官兵二千六百九十七人,總計全營兩千七百人。

由此可見,明朝後期各地軍隊的編制,完全是各軍主將來確定的,朝廷並沒有多加干涉和統一要求。這也導致了不少地方的軍隊“吃空餉”現象嚴重,尤其以遼東軍爲甚,最誇張之時,其實際兵員數量甚至連在冊兵員一半都不到。不過這些情況,從皇帝到兵部,都無人不曉,只是他們因爲各種原因,無法糾正而已。

一行人馬視察快結束時,有斥候來報:轄區內同時出現了兩股“打草谷”的蒙古人,各自大約有近一百人。聽到報告後,鍾南並不慌張,神情自若的道了聲“知道了”,並讓斥候繼續打探消息。簡單安排後,鍾南迴過頭來,招呼諸位將領繼續視察。

最近蒙古人的動作頻繁,這讓警覺的鐘南感到有些不安。視察結束後,他召集全部中高級將領一同前往老將軍的營帳,準備就此詳加討論。臥牀的吳惟忠見到這種場景,知道不是小事,也撐着病體和大家一起討論軍情。

如今薊州的軍務實際上都是鍾南在主持,這也是老將軍的安排,但在名義上,總兵一職仍是吳惟忠,所以但凡有要事相商,大多都是在吳惟忠的營帳裡。

衆人落座後,鍾南首先開口:“最近蒙古人的活動太過頻繁,隔三差五就有幾十或者一兩百人的隊伍來犯,我覺得不太正常!”

老將軍也深以爲然,“我鎮守薊州多年,蒙古人最近‘打草谷’的頻率確實透着蹊蹺。”

從明朝初年開始,朱家人就從未放鬆對蒙古人的軍事打擊,永樂皇帝還一度將其趕回了漠北老家。中間除了英宗受辱那次以外,直到如今的萬曆年間,蒙古人都比較消停,沒有過什麼大動作,所以最近的舉動着實算得上不正常。

在座一干將領大多都是不識幾個大字的武夫,平日裡執行上級命令倒是不打折扣,討論打仗也可能還說得上兩句來,可是對於這種政治和戰略上的分析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好在衆人當中還是有幾個頗有學識和眼光的人,尤其是遊擊將軍荊天楚。他本是文試舉人出身,後來棄文從武,在薊州一地因戰功累積升到遊擊之職,由此可見其能力,此前他便是吳惟忠的重要智囊。

荊天楚眉頭緊皺,陷入了沉思,對於蒙古人的習性,他比鍾南這個外來戶更熟悉。近段時間對方的舉動他全部清楚,只是從未多做他想,如今被副總兵大人一點撥,驀然發現事情肯定沒那麼簡單,搞不好很可能被鍾南說中了。他思考良久,才沉聲開口:“老將軍,鍾副總兵,末將以爲蒙古人很可能在醞釀着什麼大動作。”

“哦!”吳惟忠捋了捋花白的鬍子,並未多說,只是瞟了旁邊的鐘南一眼。

“荊遊擊如此判斷可有證據?”鍾南問道。

“末將雖沒有直接證據,但是和蒙古人打了這麼久的交道,發現他們每次有大的動作前,都會頻繁‘打草谷’,某種程度上也是打探我們的軍情。”荊天楚語氣肯定,“前兩三年,他們一年到頭來犯的次數不超過十次,可是最近兩個月蒙古人來了十三次。算上今天這次,近半個月來犯次數是七次。所以我相信蒙古人此舉並不是毫無目的,很可能是要有大動作。”

“不錯,我覺得荊遊擊的分析有理有據!”鍾南對自己的這個下屬很滿意。

第七十章 又換人了第二十二章 另類臣子第六十二章 休假第四十六章 遺留問題第十二章 施長廷第二十章 再見秋香第五十三章 被綁架了第十章 事兒鬧大了(一)第四十六章 遺留問題第十一章 事兒鬧大了(二)第二十五章 廖青兒第十一章 杜小曼第六十八章來了個新房客第十六章 立下奇功第二十九章 異動第四十一章 進京上任第五十二章 開府晚宴第六十五章 船引第三章 小少爺丟了第七十四章 借題發揮第五章 李太后第三十二章 戰與和(二)第八十八章 魚兒上鉤了第四十八章 收穫第三十四章 薊州兵工廠第八十七章 營救行動第五章 何師爺的騷擾第四十三章 轉折第七十三章 汪尚書第六十五章 船引第六章 少夫人周冰兒第六十二章 休假第七十章 又換人了第六十九章 鍾南的提議第八十八章 魚兒上鉤了第九章 陳克朋被砍第四十五章 杖責第二十四章 剿匪第七十九章 白蓮教的秘密第八十四章 薊州兵變(一)第二十三章 白蓮教第九十三章 塵埃落定第七十章 又換人了第五十一章 侍郎大人的新府邸第十一章 事兒鬧大了(二)第三章 洋郎中第六十一章 鄭貴妃第三十七章 大軍壓境第四十四章 被御史告了第三十七章 大軍壓境第十一章 事兒鬧大了(二)第五十六章 放了一馬第二十一章 面見皇帝第八十一章 新鮮出爐的特務頭子第八章 天順賭坊第二十八章 薊州總兵第六十五章 船引第七十四章 借題發揮第十三章 抗倭援朝(一)第三十四章 薊州兵工廠第十六章 沈一貫的宴請第七十七章 最後一個房客第二十二章 另類臣子第七十七章 最後一個房客第六十章 血濺金鑾殿第八十一章 新鮮出爐的特務頭子第三十八章 首戰告捷第四十五章 杖責第六十九章 鍾南的提議第六十章 血濺金鑾殿第十四章 抗倭援朝(二)第六十五章 船引第二十五章 廖青兒第五十七章 脫身第三十三章 轉正第五十一章 侍郎大人的新府邸第九章 遠行第三十九章 內亂第二章 做了陪讀第七章 殊榮第四十二章 悅來酒家第十一章 杜小曼第七十八章 鍾府四美第六十五章 船引第十三章 退伍第十一章 事兒鬧大了(二)第八十四章 薊州兵變(一)第二章 做了陪讀第三十一章 戰與和(一)第三十六章 李時珍第二十七章 走私第九十章 第二次朝鮮戰爭(一)第十五章 攻克蘆門第四十六章 遺留問題第六章 少夫人周冰兒第八章 天順賭坊第七十二章 龍泉寺(加更)第十一章 事兒鬧大了(二)第二十八章 薊州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