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歸藩之議

“恭祝聖上萬壽金安……”

“恭祝聖上萬壽無疆……”

“萬歲,萬歲,萬萬歲……”

千秋節,新皇定下的第一個節日。在南京,百官賀壽,共賞大戲;在各地的政府官員,也設置香案,向南京方向行大禮,祝賀皇上生辰;甚至民間也有商行、鋪戶張燈結綵,以此爲賀。

永曆放下窗簾,無聲地嘆了口氣。外面慶賀新君生日的熱鬧,與他這舊皇的低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不得他不生出失落之情。此番歸國,倒是比英宗時一乘小轎的場面要大許多,數輛大車,百餘名精兵護送。但沒有皇家標誌,所過州縣也是提前派人包下客棧,嚴密關防,連驛館都不住,多數地方官都不知道此行究竟是何人?

雖然朱永興並沒有這麼要求,但鄭昭仁卻不敢懈怠,把永曆等人不顯山不露水地安全護送到目的地,他才覺得是圓滿完成了任務。而在滇省,永曆呆的時間比較長,土司又比較多,萬一出現什麼情況,可就算搞砸了差事。

所以,永曆、皇后、妃嬪、太后以前的宮人除了太監李崇實、李國用,以及數名宮女外,全都是鄭昭仁僱傭的新人。他如此鄭重、警惕,連帶着永曆等人也愈發緊張,愈發小心翼翼。

鄭昭仁所選的路線也是儘量避開一些大城,不走昆明-貴陽,而是從滇南走元江,然後準備由廣西到廣州,坐船走海路。或是到福州,或是到杭州。或是直到南京。

嗯,福州有耿精忠的府宅,杭州有魯王朱以海管理的宗人府,南京則有朱永興坐鎮,這三處是朱永興給永曆提供的三個選擇。任選一處。看似寬鬆,但在心懷忐忑的永曆等人看來,卻是新皇的試探和考驗,如何選擇可要慎重。

屋內只有馬太妃、王皇后,以及在緬甸表現最爲忠心的太監李崇實和李國用。鄭昭仁雖然對外面是嚴加防範,但在內部還是顯得比較寬泛。他不相信這幾個人在他和國安部以及所挑選兵丁的監視保護下,能搞出什麼花樣。

“兒臣覺得去福州最妥貼。”永曆回覆了下失落的情緒,低沉地說道:“既不在新皇眼下,免了很多禮節上的麻煩;又不歸宗人府轄管,生活比較寬鬆。”

馬太妃輕輕搖了搖頭。說道:“本宮起初也是這樣認爲,但思來想去,卻覺得不妥。舊君拜見新皇,不說是應有之意吧,可也算是合情合理。再者,若是在新皇之側,禮儀上雖麻煩,卻也有解決之道。若遠離新皇。恐其生疑,再有小人構陷,連見面分說的機會怕是亦沒有了。”

“臣妾贊成母后所說。”王皇后低聲細語地說道:“代宗取英宗而立。所以嚴苛相待,原因恐是出在皇太子身上。如今太子早夭,我等再小心從事,新皇的猜忌怕是不會太重吧?”

英宗被瓦刺俘虜,景泰帝雖取而代之,但皇太子已立。也就是說隔代君王在法統上又會歸於英宗一脈。景泰帝執意廢掉皇太子朱見浚,換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並對英宗軟禁嚴管,不能不說也是爲了排除以後的隱患。避免秋後算賬,禍及子孫。

現在則是不同,太子已死於緬甸,朱永興無疑會少了一層擔憂。而且馬太妃說得也很有道理,有意避嫌反倒容易惹上嫌疑,倒不如去拜見新皇,言語恭謹、禮節謙卑,以示對皇位再無企圖,以此來儘量消除新皇的猜忌。

“你倆怎麼看?”永曆顯然對拜見新皇有所疑懼,便轉向兩個太監詢問。

在緬甸時,馬吉翔、李國泰曾對永曆帝訴說廷臣和隨從人員生活困難,有的人已經沒糧下鍋,意思是要朱由榔拿出“內帑”(這對流亡他國,自然不可能有任何財政收入)來救濟。朱由榔本來就沒有多少家產,這時屢經劫難,已經捉襟見肘,一怒之下把黃金製造的國璽扔到地上,讓他們鑿碎分給羣臣。典璽太監李國用叩頭道:“臣萬死不敢碎此寶!”可見李國用對於皇帝的忠誠和對皇權的敬重。

見永曆詢問,太監李國用趕忙說道:“啓奏萬歲,老奴沒什麼見識,萬歲怎麼說,老奴便怎麼做。”

而東宮典璽太監李崇實除了忠誠外,還很有頭腦。永曆君臣入緬之初,他和黔國公沐天波、華亭侯王惟華便認爲把朝廷命運完全置於緬甸保護之下,萬一緬甸當局態度發生變化,將帶來難以預料的後果。所以,向永曆提出建議:“將入緬的文武將士一半隨大駕(指朱由榔)入緬,以一半導太子入茶山調度各營,即上在緬地亦有外援可恃。不然,深入夷穴,音耗內外不通,終於生困。”可惜,永曆帝雖覺得這個建議有道理,可以考慮,但中宮王氏卻捨不得愛子遠離身邊,堅持不肯。

思索了一下,李崇實恭謹答道:“老奴亦贊同太后千歲。只是——”他欲言又止地閉上了嘴巴。

“有話就說,現在是何時,不必藏着掖着。”馬太妃不悅地瞪了李崇實一眼。

“是,老奴便實話實說,還請萬歲和太后恕罪。”李崇實無奈地嘆了口氣,說道:“老奴覺得若要使新皇釋疑,以保日後平安,莫過於請辭尊號、退位歸藩,然後由新皇決定行止。”

“胡說。”永曆立時斥責,“請辭尊號,退位歸藩,豈不是令新皇再無顧忌,可隨意處置?”

李崇實撲通跪倒,重重地叩頭,泣道:“老奴該死,請陛下恕罪。但老奴卻是一片忠心,難道非令新皇有所顧忌,方可保日後平安否?”

永曆一愣,嘴張成了o形,被這話一下子提醒了。是啊,要想日後平安,便要極力剖白自己再無爭位之心,也就是要讓新皇消除猜忌和疑慮。請辭尊號、退位歸藩不正是最好的辦法嗎?

馬太妃和皇后對視了一眼,不約而同地輕輕頜首。李崇實此言聽似荒唐,大逆不道,卻正是保全自身的最佳之道。太上皇算個什麼,沾個皇字,便會令新皇不舒服。若是普通宗室,不犯錯的情況下,新皇想必不會濫行加罪?

……(未完待續)

第66章 棄險第32章 魚龍白服第67章 排除萬難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124章 授課第50章 伏擊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134章 失敗,爭吵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84章 搶灘登陸第62章 論勢振人心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145章 大包圍第70章 開路迂迴第67章 梆子腔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179章 榮譽之爭第128章 拉英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63章 攻掠遼東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29章 宗室儀仗第129章 僱傭海軍,新皇新象第113章 窮追第77章 意外之功第78章 勝利之因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97章 唯一生路第93章 三馬來會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65章 進取廣西,三句讖語第82章 調整佈署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94章 思考方法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87章 水西局勢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130章 無題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133章 立威第126章 無題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67章 排除萬難第69章 勳章,土地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98章 以南養北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81章 書院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87章 接戰(二)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23章 暹羅國情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90章 光復京師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第128章 扶弱擊強第17章 元江宣慰第29章 宗室儀仗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28章 雙層爆破第72章 廝殺第25章 三鬼之謀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186章 疍家女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90章 俘虜處置第2章 無題第23章 綜合實力第87章 潛入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