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破城小寨諸事雜

bookmark

所謂縣城,只不過是一圈一人高的土牆圍成的大寨,只要是正常身高,站在城外稍微一踮腳就能直接望到城內的情形。

兩扇城門也不是其它縣城那樣的厚重木板,而是手腕粗細的樹枝拼成的柴門。

這樣的城牆上自然不可能有什麼城門樓,只在城門前立了一塊三尺高的巨石,上面陰刻着“慶符”二字,塗在字上的紅漆在這風吹日曬之下還沒剝落乾淨。

這就是以後生活的地方了。

董成林站在城門口左右看了看,估摸着城周不過四百餘丈,說它是個寨子真不爲過。

惡意一點想,慶符極有可能原本只是一個寨,爲了安置他這個被貶來當羈縻縣令的傢伙才升格爲縣。

多想無益,嘆息一聲道:“走,進......城。”

看着眼前的情景,這個“城”字說出口實在讓人臉皮發燙。

身後三個壯漢其中一個是自京中帶來的家僕,另外兩個是州衙委任的慶符縣捕頭、捕快。

從大開的城門走進城內,出現在眼前的是一條七八丈寬的土路,路的盡頭是一座普通的磚石建築:慶符縣衙。

路兩邊散亂的坐落着一間間屋子,或是茅草屋,或是木屋,都是稀稀落落不成規模。也就是說,縣衙其實是城內唯一的磚石建築。

房屋之間有三三兩兩的男男女女靠在牆根聊天,看服飾大多數是夷人,只有少量的漢人。

以後有的是時間來觀察,董成林只是隨便掃了一眼便快步朝縣衙走去。

城內突然出現四個陌生的漢人,又直奔縣衙,頓時吸引了不少閒漢的目光。

抱着長槍坐在門檻上打盹的蒼老衙役聽到一連串的腳步聲才醒過來,揉了揉眼,伸個懶腰,睡眼惺忪地對董成林道:“你們是來找寨主的吧?老寨主高升了,新寨主還沒到,過幾天再來吧!”

得!果然原先就是個寨子。

好在原先有了猜測,此時倒也沒有多麼低沉,而是開口道:“慶符升格爲縣了,我就是新任縣令。”

“啊!”老衙役一陣驚慌,連忙站起來叉手行禮道:“參見縣尊!”

受了這一禮,董成林擺擺手:“免禮。你把縣衙官吏都叫到正廳去。”

“是!是!”老衙役連聲答應着,卻丟下長槍朝縣衙外跑去,直看得董成林皺眉不已。

一炷香時間之後,慶符縣衙諸小吏僕役都站到了董成林面前。

算上老衙役和幾個僕役,縣衙總共也才五十人。

剛剛問了幾句,原先滿額應該是五十戰兵、十數僕役。不過前任寨主在的時候只養了十幾個戰兵,臨走時一併帶走了。

至於剩下的這些人,卻是那寨主招來湊數的,戰鬥力幾乎沒有。唯一的好處就是便宜、好養活,而那多餘的錢,則被其私吞了。

反正慶符能管的也就城內這一片,城中都是差不多歸化的熟夷,平常也沒有要戰鬥的地方。如果那些生夷來城中鬧事,那更好辦,縣衙門一關,一羣人手持器械守着不低的院牆,安全得很!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官府在此處沒有威信。要不是一直有戰兵能打,可能倉庫啥的早就被搶光了。

眼前這三瓜兩棗讓董成林心中嘆息不已,好一會兒開收拾好心情開口道:“某乃董成林,如今是慶符縣令。”

這邊廂董成林開始了自己在羈縻縣掙扎求活的歲月,那邊廂陳佑擔任錦官府判官,代替府尹秦王趙元昌巡視錦官府諸縣。

不出意料的,京中駁回了秦王推辭任命請求回京的奏章。

京中事務只能另想法子,現在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讓蜀地安穩下來。

因爲蜀地新下,官家下詔免除夏稅及各色徵收物事的一半。

然而蜀地有三分之一的地界都因爲戰事耽誤了春耕,若非孟氏治蜀十幾年的和平積攢了不少糧食錢陌,別說一半的夏稅了,能不發生大的饑荒就算是好的!

當然,蜀地有這麼個積蓄,但也不能坐吃山空。其它州縣管不到,但錦官府來年必須能夠豐收。

陳佑這一次巡視,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清查倉庫、田契,防止縣中老吏勾結大戶盜取官糧、篡改田契侵佔田地。

爲了形成威懾,趙元昌通過西川制置使司掉了一營軍士給陳佑,一旦發現有不法事,查明之後立刻就是公開問罪、處斬、抄家、家人罰沒爲奴。

亂世用重法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就是通過這種手段來消滅當地不聽話的豪強大戶。

把抄收的田地分一部分給無地少地的庶民,又能收買人心。而抄家更能獲得一筆橫財,可謂是一舉多得。

其餘州縣見此法有效,紛紛行文各自所在的制置使司,要求仿錦官府事。

一時間蜀地大戶哀嚎並起,幾乎每隔幾天就有一次小戰鬥發生。

只不過畢竟受害的是鄉間大戶豪強,這些人掀不起什麼大的波浪。

在秦王府建議將原蜀國諸將調出本軍、換任它職的奏章被汴京批示同意之後,投降的蜀軍在沒有遭受損失的情況下平靜無比,自然也就沒有發生大的叛亂。

四月,河水在鄭州原武縣決堤,大量災民流離失所,朝鄭州、衛州、開封流浪。同月,河北諸州乾旱,同時徐州餓死千人。

就在朝廷忙於救災的時候,五月初,晉州建雄節度使朱克反,引兵攻河中府。

趙鴻運遣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王江偉領兵圍剿朱克。

戰事未息,五月二十七,滑州境內河水決堤。這次水災比鄭州更嚴重,整個滑州都受到波及。義成軍、彰德軍、鎮寧軍受詔徵收精壯災民爲兵員。

六月,朱克在虞鄉縣被擒殺,戰亂平。

是月,乾旱了兩個月的河北諸州出現蝗災,以青州最爲嚴重。

爲籌措糧草救濟災民,詔令蜀地運存糧至開封,一時之間江水上船隻往來不絕。

藉此機會,錦官府錄事聞克隨船至江陵,與荊南節度使李繼勳、秦王傅馮道分別密談之後返回錦官。不久之後再次前往江陵,停留一日後隱匿行跡向滑州行去。

七月,開封府奏稱陽武、雍丘、襄邑等縣的蝗蟲被鴝鵒所食,遂下詔禁止捕殺鴝鵒。

初九,因爲河北久旱,周帝趙鴻運帶領一衆相公高官至道觀佛寺求雨。當天回宮的路上,天降大雨,一時受涼,身體不豫。

第二百一十章 各取所需抉擇異(一)第二百二十八章 戰鬥已起押何方(一)第三百二十五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十二)第一百一十章時運所至晉陽下第七百四十一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三)第七十八章未雨綢繆布耳目第四百九十五章 必以一戰定江南(七)第七百二十一章 誰可妄自言忠義(二)第五百九十二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四)第五百二十九章 談授官書院生頹(二)第十四章月下爭渡一線天(二)第三百四十九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六)第七百七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三)第一百七十三章 新皇登基諸事忙(二)第四百六十二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九)第五百六十七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二)第二百七十二章 日常如水多寡淡(一)第四百一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第六百二十一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八)第六百五十六章 決斷之重一肩擔第六百三十四章 一朝有變國生事(一)第六百四十七章 農商仍需費心力第六十五章套路從來得人心第746章 片紙可當十萬錢第一百六十五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四)第一百四十五章 驟然生變應對急(一)第二百五十五章 初開府試網英才(五)第三百十四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一)第三百十六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三)第一百七十四章 新皇登基諸事忙(三)第六百三十九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二)第六百四十五章 此戰須有終結日第三百三十四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九)第三百四十六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三)第四十六章法不長遠心意躁第一百四十九章 龍虎齊動風捲雲(三)第四百四十六章 閒談軍政論優劣(二)第七十一章同乘御駕非監國第二百一十五章 前狼後虎當何如(一)第六百九十章 一時之法亦須重第三百十七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四)第一百八十九章 大失所望結果定第五百八十九章 驟起爭端餘韻響(一)第五百二十四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四)第六百十六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三)第三百二十八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三)第四百七十六章 如臨深淵尋正途第八章兵臨城下伴王駕第二百一十七章 前狼後虎當何如(三)第一百四十七章 龍虎齊動風捲雲(一)第一百七十一章 苦寒飛雪春已近(三)第七百十章 爲求生計拋臉面第二百七十八章 欲往西京諸事重(二)第七百二十二章 我自蹈險全臣節(一)第二百三十九章 內亂未平外亂起(四)第五百八十三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十)第一百一十九章一頓操作猛如虎(三)第三百七十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六)第六十五章套路從來得人心第六百五十七章 災情之下有奇人第五百四章 信使接踵論教王第四百一十六章 勢如破竹徵淮南第一百六十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九)第八十九章心意定孤身渡江第一百一十二章君子報仇不怕晚第三百一章 勿論賢愚皆可用第一百三十六章 官家降臣當如何第二十一章月下爭渡一線天(九)第七百三十二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四)第三百五十八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五)第四百七十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三)第八十章路途漫漫欲拜師(一)第一百七十四章 新皇登基諸事忙(三)第一百三十七章 臣殉國庶民哭君第一百章消息不斷時機逝第六百一十章 上下皆起別樣心第一百六十二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一)第一百五十四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三)第一百三十七章 臣殉國庶民哭君第五百五十八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三)第一百四十五章 驟然生變應對急(一)第六百七十七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一)第一百五十四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三)第三百六十二章 窮且益堅志不墜(三)第五百四十八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一)第五百三十三章 只談風月元宵至第四百一十八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一)第一百三十二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九)第四百二十四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七)第一百三十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七)第二百七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三)第四百三十一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四)第二百四十四章 良馬初與伯樂見(二)第二百六十八章 入京便聞南國事(二)第四百六十八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一)第七十七章如此行事意何爲第五百二十章 一令兩難算計空第六百三十四章 一朝有變國生事(一)第四百五十五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二)第二百三章 春耕爲重議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