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

bookmark

陳佑十分坦蕩地同冉益謙對視。

正如他所說,這件案子只要依法依規查辦就好了,他並不準備插手。

別看這事鬧得大,只要陳佑沒有明顯的偏向,龔家就不會有太多損失。畢竟犯事的兒子已經被殺,若要窮究,拋出幾個當時跟着的家丁僕役就好。

而餘小林,陳佑的確同情他,但他不準備爲這件事插手判決,按律該是死刑那就是死刑。不過陳佑已經做好準備,等判決下來,他就會上表請官家赦免餘小林,不求全免,減個兩等三等就能讓餘小林活下來。

這麼做的意義除了爲後世留下一個例子之外,就只剩下讓陳佑自己心安了。

兩人對視良久,冉益謙開口了:“既然如此,此案便交由下官審理如何?”

陳佑聞言,眉頭一挑。

前面已經說過,都督府、節度府和州衙基本上是一套人手,陳佑讓人去查,只不過是因爲之前縣裡面判決漏洞太大。他本人原本對這案子如何並不關心,也就是聽到回報大概知曉前因後果才稍微上點心。

到最後這案子應該是法曹判決餘小林斬刑,然後冉益謙簽署,陳佑批准,送往刑部等待覈準;同時功曹查出巢縣令等官吏敗壞法紀的事情,陳佑將縣令丞簿尉之下的吏員撤職,再行文吏部將縣令撤職。

這個安排冉益謙也是知道的,他現在突然要求親自審理此案,不得不叫陳佑好生考慮一番原委。

電光石火之間,陳佑呵呵笑着答應下來:“原本是叫法曹審理,既然道盈不懼辛勞,接了去也沒啥。一干卷宗人手盡在功曹法曹,道盈有事吩咐這兩處即可。”

“喏。”冉益謙再一拱手,行禮退去,自始至終,皆是面容嚴肅。

陳佑臉上一直保持着溫和的笑容,目送冉益謙離去,轉向趙德昭,正要開口繼續課業,就聽趙德昭開口詢問:“敢問陳師,冉司馬所說的可是前些日子餘小林謀殺案?”

律法規定兩人以上纔算“謀”殺,不過餘小林雖只有一人,但他殺人事蹟已現,等同於謀法,因爲已經致人死亡,按律當斬。

怎麼說呢,他還算幸運,只殺了兩個人,不然的話,按照律法,殺一家沒犯死罪的三個人——同籍或者期親都算——屬於“不道”,除了自己被斬首,妻兒也得流放兩千裡。

得虧如此,不然陳佑說不得就要強壓着判決龔家子奸良人致死當斬,這樣餘小林就會被按照殺一人來斷罪。只能說是幸運了,這年頭沒抓到現場的話,真沒辦法確定姦污者爲何人。

前些日子陳佑給趙德昭講解過這件案子,沒想到趙德昭竟然能一直記着。

陳佑點頭:“大王好記性,的確是此案。”

說話間,他看到陳衡一臉好奇地望着自己,期盼講得更仔細些。

他心中一動,決定回去之後也給自己兒子好好講解一番,不過此時還是先應對趙德昭:“大王可是有不解之處?”

趙德昭點頭:“府中先生們講‘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又講‘重寬赦而輕罪罰,則民知趨善避惡’......”

說到一半,他就說不下去了,皺着眉思考該怎麼形容。

陳佑呵呵一笑,他大概明白了趙德昭的困惑,同時也想通了冉益謙的目的,心下輕鬆,便不急着回答,目光轉向賈尋幽:“賈先生有何見解?”

賈尋幽微微搖頭:“不過是因事而爲罷了。”

見趙德昭面露困惑,賈尋幽不得不仔細解釋:“譬如殺人,有謀殺者,有故殺者,有鬥殺者,罪皆不同。單論謀殺,有殺部曲官戶者,有殺無罪良人者,有殺本府上官者,罪又不同。世事相易,罪罰輕重,須得仔細考量,不可一概而論。”

這邊賈尋幽在給兩個孩子,主要是魏王講解賞罰之理,陳佑則在考慮該怎麼處理餘小林案。

賈尋幽那句“因事而爲”說得好,單獨拿出來說,這只是一件普通的案子。其中隱情種種、內幕重重,在這個時代不缺。

但是,這個複雜的案子發生在廬州,發生在陳佑治下,很可能會被有心人當做攻擊陳佑的機會。

別的不說,單是餘小林該不該判死刑,就會吵翻天。

不用多想,冉益謙要求親自審理,應該就是爲了借這個案件來宣揚自己的觀點。

才答應下來,不可能再攔着不讓他去做。

如此一來,陳佑想把這件事按在廬州就有點困難了。

正思忖應對方法,突然聽趙德昭出聲詢問:“既然縣令等人都知道所做之事違反律令,爲甚仍要去做?”

陳佑回過神來,見賈尋幽看過來,朝他點點頭,開口回答:“大王要知曉,律令再好,也需要人能執行。執法不嚴,則違法不必究,致使有法不須依。就如餘小林案,縣令所爲錯處甚多,糊塗斷案是其一,有案不查是其二,擅銷卷宗是其三,縱犯不緝是其四,若是這四處皆不錯,則餘小林案或不會發生。”

“爲政者當首重教化。”賈尋幽插話道,“縣令錯漏甚多,是因爲其不通教化。鄉里諸人欺壓苦主偏幫大戶,是因教化不行。”

兩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不過說的都是一件事:他們不聽話啊!

眼看兩個孩子一下子接收這麼多的信息有些迷糊了,陳佑出言結束這次課業,讓兩人歇息玩樂。

陳賈二人並肩走出學堂,走了一陣,陳佑出身問道:“若是先生爲知州,當如何斷此案?”

賈尋幽沒有馬上回答,沉默着繼續向前。

陳佑也不着急,就這麼安靜地等待賈尋幽給出自己的答案。

好一會兒,賈尋幽纔開口:“私仇不敵國法。”

陳佑點頭,他明白賈尋幽的想法了。

回到自己書廳,陳佑開始寫信,不管會不會有人拿這件事來做文章,他都得提前做好準備,首要任務是統一思想,免得盟友們戰成一團,憑白叫人佔了便宜。

就在陳佑同京中溝通的時候,陶際華帶着巢縣一干人等回到了合肥,審判即將開始。

第一百二十五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二)第三百七十一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七)第三百九十五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四)第一百四章終拜師庭院問對第四十五章滅國之功尚不足?第三百一十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四)第三百三章 你猜我猜巧不巧(二)第六百五十一章 銀夏戰事可定矣(三)第五百五十九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四)第二十五章商議軍機或可用第四百四十八章 名利相誘推物理(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八)第七百三十三章 大風源自湘潭起(五)第三百九十九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八)第二百八十二章 潛行入洛見下官(三)第二百四十章 內亂未平外面起(五)第七百三章 天子何以順汝心(二)第六百二十七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四)第七百一章 明志立旗且隨風第五百五十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五)第二百四十三章 良馬初與伯樂見(一)第二百三十二章 亂起變生殺意濃(二)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四)第二百一十九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一)第二百一十二章 諸事推行隱者來(一)第一百三十四章 雨中攻城變故起第六百四十八章 初次議定清田事第二百一十章 各取所需抉擇異(一)第三百六十九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五)第三百四章 你猜我猜巧不巧(三)第六百六十二章 誰料竟會遭背刺第二百一章 下車伊始危機藏(一)第六百八十七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四)第六十七章置之死地而後生(二)第三百三十三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八)第五百八十六章 無人可得順心意(三)第一百一十四章欲建功再攻遂州第三十五章快馬兼程赴歸州第十三章月下爭渡一線天(一)第四百三十二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五)第四百六十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七)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四)第五百三章 欲立大功行陰私第五百十七章 兄弟前途有不同第三百七十七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三)第一百二章馮道再試尋暖靴第二百七十章 千年大計看將明(一)第六百九十三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二)第四百二十三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六)第二百七十三章 日常如水多寡淡(二)第六百二十二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九)第六百八十二章 剪盡病木待新春(六)第三百七十六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二)第二百三十一章 亂起變生殺意濃(一)第七百二十八章 生民所仰當慎行第十一章 潑天大功接不接第二百二十一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三)第四百三十八章 坐京兆放眼天下(二)第一百七章辭舊迎新除夕夜第一章一夜天地換第三百五十八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五)第二百一十八章 前狼後虎當何如(四)第七十一章同乘御駕非監國第四百八章 鮮血淋漓投名狀第五百三十五章 說諸葛皆是忠臣第三百三十九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四)第七百十四章 心思各異選大將第五十九章轉遍東京聞兵訊第五章時移事易非前史第四百二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十一)第七百二十一章 誰可妄自言忠義(二)第二百二十五章 良馬初與伯樂見(三)第四百五十三章 父子分別稚子哭第六百九十二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一)第九十二章未來之事早打算第二百八十一章 潛行入洛見下官(二)第六百八章 不懼生死爲築城第五十一章險鑄大錯自爲之第三百七十三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九)第三百四十六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三)第三百四十九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六)第八十九章心意定孤身渡江第六百八十四章 功名只向馬上取(一)第四百一十八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一)第三百八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二)第五百八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二)第十三章月下爭渡一線天(一)第三百六十四章 窮且益堅志不墜(五)第五百十七章 兄弟前途有不同第五百三十六章 先北後南有風起第三百五十八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五)第三百十六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三)第四百五十八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五)第五百五十七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二)第六百三十二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九)第二十九章受人之託忠其事第六百八章 不懼生死爲築城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儀鎮內議投周第五百十七章 兄弟前途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