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二章 乘舟東去拓海疆(一)

bookmark

呼喊聲中,一艘長約十丈,寬約四丈“民用船”劃破海浪緩緩靠近棧橋。

西海鎮守呂端穿着公服站在岸上,目光越過先行下船的護衛,直接看向正在朝下走的一衆官員。

打頭的一位身着赤色公服,樣貌看上去要比呂端大上一輪。

見其下船,呂端連忙上前幾步:“西海鎮守呂端見過白少監!”

少府少監白茅連忙回禮:“呂鎮守不必多禮。”

隨即,白茅一一爲呂端介紹身後衆人。

傳法院令賈黃中、太湖水軍第一旅都指揮使苗崇安,即將上任的石見令焦守節,以及被任命爲日本道錄令的五鬆道人和道錄丞釋圓成法師。

呂端招呼僚屬安排後續船隻靠岸以及隨行將士護衛住處,他自帶着白茅等人回城中官邸。

據呂端所言,西海城內有不少日本商人和貧民,爲了展示國威,衆人將儀仗擺開。

但幾人沒有各自分開,而是一同坐在一輛巨大的木製馬車中,三面障塵重重放下,前方則只放下一層擋飛塵的薄紗。

此時正是秋收季節,一路看去,路邊農田不少衣着破爛的農夫正在彎腰收割。

白茅不由感嘆:“此間夷民,頗類中國!”

呂端聞言笑道:“正是如此,且此間百姓多祭淫祀邪神,故下官請求朝廷委派道釋二教法師前來傳法。”

說着,他扭頭朝賈黃中笑笑:“當然,日本世家貴族還要仰仗賈院長的傳法院。”

賈黃中等人盡皆點頭,其中五鬆態度最爲平淡,賈、釋二人要熱情一些。

不過呂端並不在意。

白茅一行人剛出海,他就知道了這一行人的身份。

少府少監白茅,周山書院的學生,當今首相在京兆府時的舊部。

石見令焦守節,參知政事焦繼勳嫡子。

苗崇安,樞密使巴寧泰遠親。

五鬆道人是首相舊識,先後師從彭曉、陳摶。

就連釋圓成,也是在洛陽文武將官圈子裡出了名,纔會被選中來西海鎮守府。

這裡面,背景最小的也就賈黃中了,即便如此,他也有一個做過前朝宰相的祖先和一個神童的名頭。

西海城是一座新築的城池,嚴格按照中原規制,執行興國元年頒佈的《天下城池營造法式》,注重防水、防火以及守城戰。

穿過城門,一眼就能看到碎石路另一頭的鎮守衙門。

路兩旁普通的臨街商鋪,能看得出來大部分都是國人。

而從主路分出去的街道就全都是普通的土路,房子也都高低不同,唯一的相同點就是從主路這邊看去,看不到木製結構的房子,絕大部分都是土木混築,偶爾能看到磚石建築。

這是營造法式裡面的要求,城內禁止連片的木製建築。

新築的城池要遵循此條,老城池則要逐步用土木混築甚至磚石取代木製建築。

即便是再古板的人,也不得不承認,按照營造法式整修城池之後,水火之災似乎要比以往來得少。

其弊端,大概就是麻煩與花錢,因此許多城市出現了一個被稱爲“房產建築”新行當,專門買地建房然後或租或賣。

能幹這行當的,基本都有官面上的關係,還有一些本就是當地任俠組織的,然後搭上官府。

西海城這邊沒有這樣的人,建房賣房都得鎮守府自己來幹,比如臨街的這些店鋪,全都是鎮守府的產業,那些商人只是租了下來。

雖然算起來租肯定不如買划算,但中原人擔心朝廷什麼時候就會放棄這裡,自然不願意花錢買;日本人則是覺得如果周國放棄這邊,他們就能白得一間鋪子,也不願意花錢買。

呂端在給哥哥呂胤的信中時常自嘲渾身市儈。

一行人浩浩蕩蕩穿過半座城池抵達鎮守府。

鎮守府大堂裡早已擺好桌椅輿圖。

謙讓一番,呂端坐在主位,白茅坐到主賓位,其餘人等依照尊卑長幼落座。

喝茶閒談一番,呂端起身走到地圖前。

“白少監和諸君遠渡重洋而來,本該叫諸君好生歇息一二,只是局勢緊急,不得不盡快叫諸君知曉現狀,有失禮之處,還望原諒則個。”

白茅身爲職位最高的,直接開口道:“呂鎮守不必如此,我等來此是爲朝廷公事,非是爲了享樂宴飲。”

呂端點點頭,側身站在地圖前,目光主要放在白茅身上。

“渤海海軍第一艦隊和第四都、第七都現在位於石見,第一都、第二都、第五都位於石見長門,按照日本的郡國劃分,大概在阿武郡和鹿足郡境內。

“年初的時候,日本國主成明和左大臣藤原實賴爲了獲得朝廷支持,同意將他們的西海道進獻給朝廷,周邊各地雖對朝廷懷有敵意,可少有交惡之舉。”【1】

他說的簡單,但實際上,哪怕中樞爭權,第一反應也該是驅逐敵人,而非割土求援。

日本中樞選擇進獻土地和民衆,純粹是之前屢戰屢敗,甚至被渤海海軍威逼都城!

爲了不讓對手有投靠周國的機會,成明和藤原實賴不約而同地選擇率先示好周國,沒料到兩人想一塊去了,割地一事就進展得十分迅速。

“海軍主力基本都用在鎮壓西海鎮守司境內匪軍上,不過自從六月發現石見、安藝境內有金銀礦,海軍丁都監力排衆議出兵石見,周邊各國現在都有異動,據傳要組成聯軍進攻我等。”【2】

金銀礦!

這是白茅過來的主要原因。

興國以來,大宗交易中的金銀使用越來越頻繁。原本錢鈔署發行紙鈔能夠用於大額交易,可惜平章事嚴令錢鈔署發行的紙鈔必須能夠隨時在國庫兌換成足額金銀銅,限制了紙鈔的數量。

當海軍發現金銀礦之後,太府卿立刻找到少府,然後聯合少府監一起上奏,讓少府少監白茅親自來負責日本金銀礦事宜。

或者爲了制衡,也或者爲了其它,於是一個沒有確定縣界的石見縣成立了,縣令焦守節孤身一人上任。

白茅直接詢問:“可知敵軍有多少人?”

“據參謀估算,日本所謂一國,可糾集兵力三千至九千人,只是因日本國國政混亂,且西海依然進獻給朝廷,兼之丁都監拿下金銀礦之後未有其它動作,周邊各地一直沒能下定決心與朝廷爲敵。”

第七百五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一)第五百八十五章 無人可得順心意(二)第六百十三章 此事應當作何解第一百三十九章 勾心鬥角汴京城第三百九十五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四)第二百六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各有算計亂紛紛第二百六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二)第二百三十一章 亂起變生殺意濃(一)第一百八十二章 道旁迎師北疆變第五百六十三章 天下兵馬誰爲主(二)第六十章詔令監國是何意第四百一十四章 消息內情接踵至第七百二十四章 此世我心嚮往之第一百三十三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十)第六百五十三章 有棗沒棗打一杆第二百一十六章 前狼後虎當如何(二)第五十九章轉遍東京聞兵訊第五百九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三)第三百六十八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四)第四百三十一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四)第三百四十七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四)第四百七十四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七)第一百三十五章 兩戰皆勝事漸明第五百六十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五)第六百三十八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一)第四百二十二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五)第四百三十六章 爲尋錢糧出新策第四百六十五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十二)第三百五十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七)第一百三十七章 臣殉國庶民哭君第二百五十八章 放榜鬧事爲哪般(二)第三百三章 你猜我猜巧不巧(二)第一百四章終拜師庭院問對第二百四十九章 謝公安石與君同(一)第二百三章 春耕爲重議農事第一百三十三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十)第六百三十一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八)第四百四十章 天下朝集聚洛陽(二)第七百二十章 誰可妄自言忠義(一)第二百八十三章 至洛陽如何施爲(一)第七百四十二章 星火先落行伍中(四)第三十四章酒到酣時議治政第三百八章 新知府有新氣象(二)第三百七十三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九)第二百二十三章 方法總比困難多第五百四章 信使接踵論教王第三百三十八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三)第五百六十三章 天下兵馬誰爲主(二)第三百三章 你猜我猜巧不巧(二)第五百五十一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四)第六百三十八章 朝堂政事定於一(一)第五百九十七章 胥吏亦可當國事第四百五十四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一)第三百八十六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二)第一百三十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七)第七百二十六章 片瓦尺土不可棄(一)第二百一十八章 前狼後虎當何如(四)第九章城頭觀兵反意堅第一百二章馮道再試尋暖靴第六百六十三章 自信滿滿爲己謀第五十二章快馬頻至事愈急(一)第二百五十八章 放榜鬧事爲哪般(二)第七百三十八章 我與賊臣不兩立第五百八十六章 無人可得順心意(三)第一百四十四章 破城小寨諸事雜第二百四十七章 強幹弱枝議遷都(二)第二百八十九章 書院之內真理存第六百九十一章 一元始建新風至第六十九章誰人心思能如意第四百一十八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一)第三百九十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六)第三十六章項上人頭吾必取(一)第六百四十三章 賑災當以何爲先第七百二十八章 生民所仰當慎行第三百六十五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一)第五百九十九章 迎難而上因時變第一百七十五章 新皇登基諸事忙(四)第五百二十五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五)第六百七十四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四)第五百八十四章 無人可得順心意 (一)第一百八十七章 人心浮動議改制(一)第一百六十四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十三)第六百四十五章 此戰須有終結日第二百一十七章 前狼後虎當何如(三)第二百三十二章 亂起變生殺意濃(二)第八十九章心意定孤身渡江第二百六十二章 文武相易宰相定(二)第二百九十三章 不急不緩蘊風雷(四)第三百三十八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三)第一百九十二章 罷相方始亂迷離(三)第三百五十六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三)第三百二十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七)第745章 大人虎變曰文炳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一)第三百二十四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十一)第三百四十四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一)第四十七章眼下之事何爲重第二百七十三章 日常如水多寡淡(二)第四百八十三章 我欲惑敵佔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