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局面僵持如雞肋

bookmark

只是片刻,帳外傳來打鬥聲,同時有人掀開帳門衝進來:“保護大帥!保護大帥!”

那軍士從地上爬起來,看了一眼脖子折斷、嘴角流血的嚴處昭,愣了一下,大聲喊道:“賊首已亡!你等還想頑抗嗎!”

說着,他彎腰抓住嚴處昭的衣領將他拎起來,只見嚴處昭的頭顱耷拉在胸前,若是活人,定做不到如此動作。

涌進帳內的親衛們一臉震驚地盯着死得不能再死的嚴處昭,好一會兒,突然有一個人道:“我等願隨將軍平叛!”

此話一出,立刻就有人反應過來贊同。只是亦有那欲爲嚴處昭報仇之人,故而只是稍做僵持,重又開始激戰。

至於那個刺殺成功的軍士,則在混戰中搶到一柄武器,得以護持己身。

楊中廣總共派了三撥人,他成功且活了下來,另外兩撥人就沒這麼好的運氣了。一撥沒得手,另一撥得手之後就被亂刀砍死了。

不過,即便這樣,楊中廣的目的也達到了。

本來在蜀都城外對峙的也就只有六股勢力,現在其中兩股帶頭且實力強勁的勢力失去了領頭人。勢力內部要爭權,外部則窺伺着地盤和人口。

就在一片慌亂之中,楊中廣率兵擊敗擋在水路上的一股叛軍,抵達蜀都城下。

看到他的出現,有兩股叛軍立刻撤兵,另有一股則是因爲地盤就在蜀都不遠,權衡之下當即倒戈,協助楊廣中鎮壓亂鬥中的那兩股勢力。

值得一提的是,成功活下來的那個軍士扯着虎皮做大旗,愣是拉了一幫人同嚴處昭的部下打得有來有往,堅持到楊中廣到來。

八月二十一,後蜀樞密副使、輔國大將軍、通江縣公楊中廣率軍於蜀都城下打破叛軍。蜀帝孟昶親自出迎,加封楊中廣爲太傅、清化郡王。

八月二十二,周樞密副使史肇慶破南鄭,後蜀山南西道節度使安思謙陣前投降。

至此,雖武定軍節度使仍在興道縣城頑抗,但史肇慶已經能調派兵力突進蜀地了。

次日一早,遣兵西出金牛道,奪取位於三泉的陽平關,正式打開入蜀的大門。

只是沿着這條路,迎頭而來的就是位於利州的葭萌關。周軍先鋒只是派出斥候,探明葭萌關守備森嚴之後便停了下來。

除此之外,另有一股偏師自南鄭出發,沿米倉道直撲集州。

八月二十三,後蜀派兵增援劍州、利州,同時以楊中廣爲主帥,統帥大軍沿江直奔渝州。

而在涪陵城下,李繼勳組織的幾次強渡都以失敗告終,最終不得不暫退。

二十四日,趙元昌接到蜀國叛亂已平、大軍頃刻便至的消息,沒作多少猶豫,立刻下令周軍後撤至豐都城。

同時安排各軍駐守桂溪、墊江、南賓等縣,以成犄角之勢。

佔據涪陵的沈軍也沒有閒着,周軍剛退,立刻就遣了兵馬奪取樂溫、溫山二縣。在地圖上看,樂溫、溫山、涪陵三城正好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且溫山在涪陵上游。

畢竟自上游的渝州攻涪陵還是比較容易的,得了溫山則有了一個緩衝。而取樂溫則是爲了防止周軍從桂溪襲擾溫山。

有人可能要問了,既然如此,周軍之前爲何不佔了樂溫?

實在是樂溫同豐都之間隔了一道不小的山樑,聯絡不便,一旦有事,豐都這邊也反應不過來,不如就此放棄。

二十五日,楊中廣抵達渝州,稍做修整,便下令進攻涪州。

好在盧子龍及時調配,將蜀軍擋在溫山城上游。

二十八日,周偏師拿下集州治所難江縣城,擋住來援的保寧軍節度使之後,便僵持起來。

至此,紛紛亂亂一個多月的蜀地局勢終於平靜下來。

這天,趙元昌召集一衆人等議事,陳佑自然也在通知之列。

不等開始,陳佑就能猜到所議何事,無非是進退之事。

如今趙元昌也陷入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境地。

若非周軍被臨江縣擋了三天,若非沈國趁火打劫,若非楊中廣行險成功。總之,一系列的事情,導致趙元昌沒能拿下渝州,還被擋在涪州下游。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周、蜀之間還有一個沈,讓周軍不至於直面順流而下的蜀國水軍。而沈軍在蜀軍的壓力下,也不會主動挑釁周軍,可以說現在是十分安穩了。

但還是那句話,十數萬人人吃馬嚼的,每日靡費甚多。又在此處逡巡不定,不得寸進,還不如直接退去。

可是真的退吧,又不甘心。雖然原先的目標沒有完成,但現在還是僵持狀態,如若局勢生變,遠在江陵恐怕來不及反應。

陳佑心裡想着這些有的沒的,在自己的位子上坐好。

堂內並沒有多少人,除了李繼勳、曹新榮之外,其他的都是趙元昌幕府中人。

待兩名軍士舉着展開的大幅地圖在堂中站好,趙普便拿起一根木棍走到地圖前,開始講解目前形勢。

當下形勢也不算複雜,很快就介紹完了。

堂內安靜了一會兒,趙元昌問道:“如今之計,諸君以爲當如何?”

陳佑也沒啥好辦法,只得靜坐不語。

好一會兒,場中年齡最大的宋敏貞開口道:“殿下。”

趙元昌微微探身道:“方正先生請講。”

“如今這蜀國先是內亂,後又遭兩面夾攻,只要我等僵持此處,蜀國怕是要平而不靜。”

宋敏貞話音未落,法曹參軍甘靖宇便出聲道:“宋參軍此言雖有理,但是此處可不僅僅是周蜀兩家。有沈軍擋在前方,便是蜀國有事,我等也過不去。”

說着,他朝趙元昌拱手道:“殿下,屬下以爲,現在當先行退兵。我等既不願助蜀攻沈,不若退去,到時沈蜀兩家自會打起來。無論何者勝出,都必是師老兵疲,待得此時,方式我軍出兵之機。”

這話聽在陳佑耳中,也覺得有幾分道理。

所謂謀略,就是對人心的把控。戰場計策,在扣除天時地利、裝備後勤之後,就是雙方主將的心理戰。

不過水軍都指揮使曹新榮對甘靖宇的建議卻有不同的看法:“甘法曹怕是忘了,我水軍一路行來,但有道狹水急之處,皆是暗樁密佈。怎知我等此次退去,沈蜀不會再次阻礙水道?到得那時,怕是做不到兵貴神速了!”

第五百十五章 諸相公議治江南第四十九章享樂之心起復消第四百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九)第二百六十一章 文武相易宰相定(一)第七百十七章 漢皇終究屈賈誼第五百七十九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六)第三百八十二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八)第兩百章 將離京先定婚事(二)第五百十六章 褒貶盡皆爲雕琢第六百四十三章 賑災當以何爲先第四章此身何所存(二)第一百四十章 蜀地四分無藩鎮第八十七章蜀中已亂周沈爭第一百五十三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二)第五百七十章 風雲操於何人手(五)第三百二十二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九)第三百四章 你猜我猜巧不巧(三)第三百六 空辯不若實爲證(二)第六百七十四章 已有青枝落寒霜(四)第六百十四章 羅網漸起如何破(一)第三百二十章 白刃相接河南府(七)第四十四章冊命封王秦最貴第六百三十五章 一朝有變國生事(二)第二百七章 新官上任一把火(三)第四百五章 富平縣內有善人第一百三十一章 三軍爭誰能如願(八)第九十一章局面僵持如雞肋第三十二章說朝局雙龍爭王(一)第二百三十一章 亂起變生殺意濃(一)第七百八章 敢爲天下挑重擔(四)第六百六十八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三)第二百六十八章 入京便聞南國事(二)第三百五十三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打促和掩戰意(四)第二百二十六章 人生巔峰小嬰孩第六百六十七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二)第二百三十七章 內亂未平外亂起(二)第七百章 亂雲遮蔽洛陽城(六)第二百六十三章 文武相易宰相定(三)第六百七十章 一日秋蟬聞風動(五)第四百三十三章 風雨來襲水龍吟第五百七十五章 今日青鋒且開刃(二)第七百十二章 我自請纓爲難事第七十九章即將離京奇事多第四百六十二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九)第一百五十三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二)第一百一十二章君子報仇不怕晚第一百八十一章 當立殿前兩相制第七百十五章 天子欲改朝堂事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舊之交穩爲重(六)第一百五十五章 寒冬將至晚星稀(四)第六百三十三章 延慶征塵卷銀夏(十)第三百九十一章 明日之果今日因(七)第七百三十八章 我與賊臣不兩立第四百三十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三)第二百六十二章 文武相易宰相定(二)第七百十四章 心思各異選大將第五百五十二章 天子非無舐犢情(五)第三百九十八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七)第三百三十九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四)第六十章詔令監國是何意第二百三章 春耕爲重議農事第六百六十四章 人心易變豈可猜第五百九十八章 官分清濁又增污第三百八十章 下車作威庖丁舞(十六)第四百三十一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四)第五百十六章 褒貶盡皆爲雕琢第三百五章 空辯不若實爲證(一)第一百四十七章 龍虎齊動風捲雲(一)第四百七十八章 故友初至論道德第五百一十章 豫章故城烽煙平(四)第七百三十五章 仲春雜事如繁花第三百九十四章 手中有兵心不慌(三)第五百二章 論立場章鵬施計第三百三十二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七)第二百二十五章 良馬初與伯樂見(三)第五十四章心急火燎急入京第五百二十二章 君臣情誼值幾何(二)第三百五十三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第十五章月下爭渡一線天(三)第七百十六章 科舉艱難唯公平第七百二章 天子何以順汝心(一)第三百五十三章 雷霆雨露俱君恩(十)第二百七十二章 日常如水多寡淡(一)第二百六十二章 文武相易宰相定(二)第四百五十七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四)第一百四十一章 未知陛下欲亂國第四十章手腕強硬治歸州(三)第四百一十四章 消息內情接踵至第二百四十四章 良馬初與伯樂見(二)第二百二十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二)第四百三十二章 四國紛亂戰愈急(十五)第三百四章 你猜我猜巧不巧(三)第四百五十八章 初爲廬帥風波起(五)第二百二章 下車伊始危機藏(二)第二百七十二章 日常如水多寡淡(一)第六十七章置之死地而後生(二)第五百三十九章 真真假假繞雲霧第十二章舉義反正須拿捏第三百四十一章 戰雲騰空刀光閃(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