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請天安,萬歲,萬歲,萬萬歲。”
“聖躬安。”
“恭謝天恩,萬歲,萬歲,萬萬歲。”
“天恩浩蕩。”
“臣劉綎,永服辭訓,萬歲,萬歲,萬萬歲。”
三叩三拜的儀式完成後,四川總兵劉綎,從孫承宗的手上接下了出兵木邦的聖旨。
拿到聖旨後,麻溜的從地上爬起來。劉綎左手一伸,馬上就有親兵過來接走了聖旨。然後剛纔還很是嚴肅的表情,一下子變得滿臉獰笑。
“這位就是孫大人吧?末將以前沒見過啊,孫大人出任本職前,在哪裡高就啊?”
“劉帥客氣了,本官以前是庶吉士,翰林院編修。”
“哎喲,庶吉士啊!那可是以後的閣老啊。末將這可得和孫大人多親近親近……嗯,這位就是劉公公吧,這麼年輕就被派出來獨當一面了,說不得,以後也是要做太監的人啊。”
“咱家只知道用心給皇爺辦差,太監什麼的,咱家不會去想。”
“哎,劉公公太方正了,孫大人,你不會也是這樣吧?”
“呵呵呵,劉帥,你的這位家門兒可也是出自你們將門之列。劉公公的父親以前乃是遼陽副總兵。”
“嘶~~劉公公,令尊不會是劉逢吉(劉應祺)吧?哈哈哈,還真是啊。嗯,咱們做武將的,對皇上最是忠心不過,除了殺敵,也能把自己的兒子送進宮裡伺候皇上。劉公公,你出身將門,那就是自己人!這次司禮監派來的監軍派得好!”
“呵呵,好叫劉帥知曉,此次出兵呢,咱家就是陪着大家一起去南邊走走,真正的監軍,乃是孫大人。”
大明朝經過兩百多年的崇文抑武后,武將的權利比起開國的時候已經小了很多。具體到出兵打仗來說,一般都是文官做統帥負責制定作戰方案,並掌管全軍後勤。而武將呢?嗯,你們只需要按照文官制定的方案進軍、廝殺就好。
當然,有的時候呢,大內也會派出宦官做監軍,這時候後勤這一塊,往往就是宦官來掌管了。
所以劉綎看到朝廷同時派了文臣和宦官來,本能的以爲這一次出兵的後勤是劉時敏主管。而在聽聞劉時敏也是出自將門後,那種內心的欣喜自然的就流露了出來。
至於你要問若是孫承宗制定的方案很扯淡怎麼辦?哼,劉綎這樣的老革,乃是在萬曆心頭掛了號的。對普通的文臣他纔不在乎呢——到時候上了前線,自行其是便是。
可惜,這一次的出兵費用,是興華宮贊助的,所以,這後勤這一塊,自然也是興華宮的人掌管。
“哎呀,末將想起來了,一年多前的邸報上,是說了太孫開蒙的事情。想不到孫大人還是太孫的老師啊!嗯,太孫指導吳大夫發明牛痘之法的事情,末將當然也是知道的。這不,最近末將的兵營裡,都在打這個天花疫苗呢。哎呀,能夠教出如此賢明太孫的孫大人,一定是了不得的人傑啊!沒說的,末將估計不出五年,就可以改稱孫大人爲孫閣老了,哈哈哈哈~~~”
老**在那裡自說自話一陣後,突然發現旁邊的兩個人都對着他含笑不語。饒是劉綎臉皮再怎麼厚,也有點過不去。於是趕緊的轉過身來對着手下吼道:“都傻愣愣的站在這裡幹什麼?等着孫大人發錢啊?還不趕緊的去準備宴席?本帥要好好的請孫大人和劉公公喝一盅!”
不得不說,雖然劉綎的部隊軍紀不好,出去打仗經常禍害當地百姓,但其部的執行力卻是很高的。在劉綎發令備宴後不到一刻鐘,一桌熱氣騰騰的宴席就擺了出來。
“孫大人,劉公公,請上座。”
衆人坐定之後,劉綎先是給孫承宗和劉時敏介紹了自己麾下的幾個主要將領,自然的,孫、劉二人也變着花樣的誇獎這幾位大將的雄壯。
酒過三巡,前戲已畢,劉綎眼睛轉了轉:“孫大人,末將敢問,這次出兵,朝廷總的方略是什麼啊?”
“劉帥,朝廷的意思是,今年六月之前,我大明援軍至少一萬人,要進入木邦境內。”
“啊?孫大人怕不是在說笑吧?這會兒都三月初三了啊!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要趕到木邦?這個,請恕末將無能爲力。”
大明朝到了中後期,由於武將地位的持續下降,由此導致文臣們對武將和軍隊越來越苛刻。
以明軍在自己的國土上行進爲例:理論上來講,本國軍隊在本國土地上行軍,是不需要攜帶諸如糧食之類的後勤物資的。事實上在明朝中後期,隨着衛所制度的崩潰和軍鎮制度的不成熟,明朝中後期,也沒有任何一個鎮將能夠組織起行軍千里的後勤供應。
於是,明軍在國境內移動,是由當地的地方官員負責供應軍隊的糧食。
但是明朝的文官們多精啊,他們說:武人沒念過什麼書,不懂大義,絕對不廉潔。所以爲了防止武將們貪污國家的糧食,因此,軍隊從本官的轄區過境,本官不會直接撥付糧食給這支軍隊。而是要組織當地的民夫,把食物做成熟食後,按人頭髮給過境的軍隊。
這麼做,武將確實沒機會貪污。至於滿口仁義道德的文官會不會因此貪污,嗯,估計,或許,大概不會吧。
按照這個時代貧苦百姓一天只吃兩頓的慣例,各個地方政府給過境的本國軍隊,是要提供兩頓吃食的。
但如此一來,文官們又發現了問題:要是一支軍隊行軍速度極快,一天之內穿越兩個甚至更多的縣域呢?那這些丘八們豈不是一天能吃五六頓飯?不行!國家的資財不能如此浪費。所以後來地方文官們就約定俗成了一個規矩:軍隊進入本縣的當天,本縣不提供飯食——因爲你在前一個縣已經吃過了。只有這支軍隊在本縣內停留時間超過一天的,本縣才提供飯食。
毫無疑問,如此一來,明軍的機動力一下子就被限制了:對於士兵來說,一旦開拔,往往意味着今天沒有飯吃了。到了新的地方後,還得餓上一晚纔有飯吃。所以,到了明代中後期,明軍的移動,往往是走半天,停一天甚至更多……
軍隊的統帥對此毫無辦法:皇帝還不差餓兵呢,你要是讓部隊搞急行軍,一天走幾個縣,結果個個縣都以你這支軍隊在本縣停駐時間不足不提供飯食。那軍隊是要譁變的!
在歷史本位面,明朝與後金的薩爾滸之戰,明朝各地的軍隊向遼東會齊的時候。就是因爲這操蛋的制度,導致很多軍隊根本趕不上大戰——四川石柱的白桿兵,從石柱出發,要走將近一年才能到北京!這還是其統帥秦良玉深得軍心的情況才超常發揮出來的速度。
所以,劉綎才說三個月內要從四川趕到木邦,絕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