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第六節

郭凱慶和魏國祿從臨河回來,聽說崔虎在韻舒園宴請榮飛,也湊過來。一直等到快一點,才知道榮飛不來了,下午將直接去河西。郭凱慶和魏國祿才和崔虎等開席,主角沒出場,氣氛便有些沉悶。郭凱慶和老魏從棗林過來是與陶氏談業務問題,作爲棗林建材的主要投資方,這幾年在棗林暖氣片向建材公司的轉變過程中一直是資金和人才的主要提供者,目前在建材公司zhan有55%的股份,雖然郭凱慶仍是總經理,魏國祿仍是董事長,棗林建材的實際決策權早已落到陶氏手中。這幾年榮飛不遺餘力地在他內資『性』質的企業中推行公司制,雖然公司法尚未出臺,國內冠有公司要麼是國有獨資,像省一建,北鋼,其實就是一個大廠。私企已經出現合資,但尚未有明確的政策指導。在公司制上下過苦功的榮飛已經在旗下的企業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產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制度,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權是明確的,棗林廠準備“收購”北新“新義”暖氣片廠的方案必須得到董事會的批准,郭凱慶和魏國祿此行的主要任務就是回北陽召開棗林建材董事會,獲得授權。

新義暖氣片廠是北新一傢俬企,看中了迅速興起的暖氣片熱,建廠三年,一直虧損,老闆找上從八七年以來搭上順風船的棗林廠,希望棗林廠能夠買下新義。郭凱慶和魏國祿去新義調研了兩趟,感覺到新義的設備不錯,對棗林是個補充,而且,其地盤在北新市郊區,位置好比位於臨河縣的棗林好得多。

八七年以來棗林廠的發展是非常好的。與陶氏合資後的暖氣片廠在八七年末改名爲棗林建材公司,在郭凱慶的領導下堅決走專業化路線,將研發新產品置於首要位置,做了詳細的市場調研,黃河以北的大城市走了十二個,開發新型暖氣片總計有四十種之多。同時在陶氏的注資下改造生產線,增加產能和自動化程度,特別引入了質量體系的概念。總計二十八個大學生和搞過企管的人才被招入和派入棗林建材。

八八年是打基礎的一年,各種型號材質『性』能的暖氣片陸續上市,果然功夫不負苦心人,至八八年底,不僅奪回了北新市場,使得棗林建材在北新的市場zhan有率達到85%,而且在陶氏的幫助下進入了北陽市場,陶氏包建的二座高檔酒店、八八年爲十二中承建的一座教學樓用的都是棗林的暖氣片。今年一季度棗林建材公司(原棗林暖氣片廠)銷售收入達到驚人的1200萬,利潤265萬。創歷史最高。

魏國祿相信董事會會批准對新義的收購。老魏對企業的擴張有着農民式的喜愛,就像有錢後蓋房子一樣,越多越好。唯一令老魏擔心的是時機問題,有關榮飛將整合旗下的幾家企業的傳言一直在流傳,榮飛雖然不是棗林建材董事會的成員,其影響力足以一言否決老魏的提議。而且,榮飛是陶氏的控股方,雖未正式出任陶氏的董事長,但現任董事長陶莉莉請求換帥的聲音一直在陶氏流傳,已經和陶氏上層很熟悉的他不止一次聽到過這種傳言,沒人認爲不合適,榮飛實際上已經入主陶氏董事會,最近的董事會議都是榮飛主持,他有陶莉莉的授權書,而陶莉莉乾脆不出席會議。

酒席快結束的時候,韓慕容提議老魏在北陽住幾天,陶氏的董事會何時召開要見了榮總再定,他從香港回來還沒跟大家見面呢,不曉得他的時間安排。韓慕容兼任董事會秘書,召集會議本是他的職責。老魏只能等。

魏國祿從韻舒園出來與郭凱慶分手了,老郭當然要回家,魏國祿卻沒地方去。他每次來北陽都住花園酒店,他在酒店有簽字權,一切的消費都可以算在棗林建材賬上,每季度結賬一次。花園酒店目前仍算是陶氏的產業,不過董事會已經確定,從明年起,花園酒店將劃歸榮誠美食集團。

躺在花園酒店的標間裡,老魏將郭凱慶撰寫的報告再看了一遍,心裡美滋滋的。從八二年籌備暖氣片廠,至今已有七年多的時光,細數這七年時光,又可以分爲三個階段,起伏順逆像一個馬鞍,經歷了最初的一帆風順到經營陷入困境再到起死回生登上一個新高度。

老魏不後悔將棗林廠——就像自己的兒子一樣的廠子交給了外人。這兩年老魏覺得自己有脫胎換骨的進步,對榮飛所說的企業運作的內在規律有了嶄新的認識。對企業制度文化一套之前根本不懂的東西初窺門徑。如果沒有與陶氏的合資,棗林廠的死亡是遲早的事,就像新義廠一樣。

就算你懂得生產一代儲存一代研製一代,你也不懂行業發展的大勢,你也不懂人才是企業興衰成敗的關鍵!老魏不知道爲什麼榮飛那麼年輕便懂得那麼多的東西,爲什麼榮飛看人那麼準。現在他只是希望棗林廠,哦,應當叫棗林建材公司早日被榮飛整合進他的集團,搭上這艘大船乘風破浪前進。

這三年裡榮飛去過棗林三次,每年一次,每次都和老魏深談,對榮飛的抱負老魏算是比較瞭解了,也嘗試着按照榮飛描述的生活去生活,包括列出固定比例的利潤去改變環境,就是對棗林鎮的公益事業去投資,包括修繕學校,硬化街道,將自來水引入家庭,最後一件是爲棗林八十歲以上的老人設立生活費制度,每位老人可以每月從棗林建材領取二十元的生活費。每月的支出不過數千元,但老魏在鄉親們面前的面子大了去了。之前那些指責老魏將廠子讓給外人的言論終於無影無蹤。

魏國祿對每次與榮飛的交談都記憶深刻。從第一次認識榮飛便是如此。最近一次交流是在八八年的春節,榮飛陪母親回棗林看望外祖母。老魏正滿足於棗林建材八八年的輝煌,雄心勃勃於造福桑梓。榮飛與其深談了農村的改造問題。

“企業出資捐贈是可以的,一定要清楚該怎麼做,做公益可以,扶貧則不可。修學校,修路,都屬於公益項目,企業做做也就罷了。至於致富棗林,那是『政府』的事。其實學校道路的修繕也是『政府』的事,企業該做的就是照章納稅。”

魏國祿在失去對棗林廠的經營權後,很在意爲家鄉做些實事。八八年夏天捐資30萬翻修了棗林小學,得到村民們的一致稱讚,臨河縣教育局還爲棗林建材送了錦旗。下半年下半年公司又出資25萬元將棗林鎮內的馬路水泥化了。鎮上希望企業在八九年再做幾件實事,老魏也拍了胸脯。春節榮飛回來,老魏談起此事,榮飛卻不太贊成。

“爲什麼這樣說?我覺得一定要定位好企業自身的位置。企業是做什麼的?企業能不能取代『政府』?國家一直缺少真正的企業,多的是政企不分的混合體,就像我原先供職的那個大型國企一樣。企業就是社會。

“企業應該做什麼?我覺得就是創新,創利,引領消費的『潮』流。企業的每一分利潤都應當花在這兩個方面。當然,企業要培養人,培養人的目的還是創新與創利。

“創新是什麼?就是做別人沒做過的事,做別人沒做過的東西。比如你們做的暖氣片,原來的印象就是鑄鐵疙瘩,刷上層銀粉就完事了。怎麼會想到暖氣片還有許多的變化,甚至成爲裝飾件?這就是創新。創新是永遠的,你們搞出噴塑的,算是領先了別人,但這個差距很快就沒有了,你不繼續創新,領先的時間就屈指可數。

“除掉暖氣片,棗林建材可以乾的項目很多。比如地磚,現在城市人很多用地板革,那是一種不實用的玩意。地磚絕對是方向。先走一步就可以佔領市場,讓別人跟在你後面跑,而且利潤也是最大的。

“創利其實也不是你想得那樣簡單。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目標,這誰都知道,但如何利潤最大化卻是大學問。採購,生產,銷售,管理,諸多環節如何保持成本優勢?如何在員工薪酬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的前提下達到利潤目標?還有專利保護的問題,怎麼講自己費心費力搞出的新玩意用法律手段保護起來?現在市場上已經有了仿造品,你們怎麼幹掉李鬼?

“取得利潤後做什麼?惠及鄉里不是大問題,但企業發展了,會出現投資多元化的勢頭,投資多元化就會出現利益的多元化。如果棗林廠都是棗林人,你拿出稅後利潤的一部分修學校修道路估計反對的不多,但如果投資方還有別人呢?比如陶氏,它一定希望分紅或者擴大股本。這種情況下怎麼辦?”

那次談的很久,魏國祿感覺自己完全是個小學生。

好在榮飛有意將他旗下的企業進行整合,棗林建材也在其中。老魏早已沒有了自己乾的念頭,嚐到甜頭的他希望在榮飛的帶領下繼續見證奇蹟。

第60節 實習一第109節 明月第82節 林漢去世第24節 邢菊來了第190節 陰魂不散第115節 盤點第111節 人品與能力第185節 轉折第189節 恆運第16節 十里坡一第215節 規劃第16節 不自量力第182節 骨鯁在喉第四卷今夕何夕第三六節第四卷今夕何夕第八節第193節 求上門三十六廣告代言人第47節 技術改造的矛盾第217節 君子之澤第78節 修舊如舊第63節 邢芳要登門第99節 黛山遊一第五十五節第7節 曹俊斌第94節 物業展望第47節 技術改造的矛盾第52節 陳麗紅第255節 表白一第67節 只要你過得比我好第133節 教育局的要求第21節 圈子第160節 小玲的煩惱第30節 衣錦還鄉第72節 常靜第18節 宣言第五十四節第12節 參軍第239節 蠻橫的榮逸第253節 榮家與邢芳第58節 女君子第104節 婚姻的反思第9節 女排的勝利第45節 二橋礦難第四五節第279節 甜甜的生母第21節 胡敢第12節 籌備聯投第三卷第六節第74節 人事變動第184節 轉折的序幕第280節 就業問題第94節 物業展望第204節 炎興豪賭海南第247節 元老們的心態第45節 西灣住宅陳麗紅生女第172節 輕歌曼舞第47節 技術改造的矛盾第283節 痛惜和驚疑第30節 人生目標第61節 元旦第145節 紡織廠風波第二七節第263節 將軍二第224節 開闢新戰線第四卷今夕何夕第二六節第10節 傅氏兄弟第四卷今夕何夕第八節第107節 不動的原因第四卷今夕何夕第十七節第89節 臨河行三第145節 紡織廠風波第180節 慈善也難第75節 陪侍第107節 不動的原因第95節 榮飛的雄心第240節 瑞風的廣告第218節 麒麟首車的問題第四卷今夕何夕第十七節第84節 基金會第188節 擺不脫的家務第287節 十年重聚一第171節 慈善規劃第四卷今夕何夕第二六節第50節 一戰成名全廠知第四卷今夕何夕第三七節第225節 基金會轉向第126節 中心創立的設想第3節 久別第206節 談判第四卷今夕何夕第五十二節第210節 境界第230節 麒麟首車亮相第188節 擺不脫的家務第121節 李聲第65節 隆月的迷惑第75節 陪侍第41節 國慶聯歡第30節 激動人心的夏季第四卷今夕何夕第十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