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八年(247年),曹爽用心腹何晏(yan)、鄧颺(yáng)、丁謐之謀,把郭太后遷到永寧宮,一時,曹爽兄弟“專擅朝政,兄弟並掌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時人爲之謠曰:“何、鄧、丁,亂京城”。
五月,司馬懿一看裝浪蕩,不管用,就僞裝生病,不問政事。可是,此時非彼時,司馬懿讓公孫淵的五個侍妾撩撥得一時興起,專寵一個女人,這個女人就是柏夫人。此女是五個侍妾中的一個,最和司馬懿的心。
《晉書•張春華傳》中說,他的原配張春華前去探病,司馬懿對張春華說,“面目可憎的老太婆,怎麼還麻煩你出來!”
張春華非常生氣,聲稱要絕食自盡,張春華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也要跟母親一起絕食。
司馬懿急忙向張春華道歉,張春華才平復了,停止了絕食。
事後司馬懿暗地裡對柏夫人說,“老太婆死了沒什麼好可惜的,我擔心的是我那羣好兒子啊! ”
可見,司馬懿老年之後,柏夫人的地位如日中天。
…… ……
正始九年(248年)三月,黃門張當把內庭才人(皇宮嬪妃中的低等級的女人)石英等十一人送給曹爽,曹爽、何晏(yan)乘機與張當勾結,謀危社稷。
曹爽及其同黨也擔心是司馬懿裝病。同年冬,河南尹李勝要到荊州任刺史,行前去拜望他。
司馬懿假裝病重,讓兩個侍婢扶持自己,要拿衣服,拿不穩,掉在地上,還指着嘴說渴。侍婢獻上粥來,他用口去接,湯流滿襟。
李勝說:“衆人以爲明公原來的風疾復發,沒有想到貴體病成這個樣子!”
司馬懿故意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年老臥病,死在旦夕。君當屈身守幷州,幷州接近胡人,應妥善爲之戒備。恐怕不能見面了,把兒子師、昭託付給你。”
李勝說:“我說的是還忝(tiǎn)本州(李勝是荊州人),不是幷州。”
司馬懿故意錯亂其辭:“君方到幷州,努力自愛!”
李勝又說:“當忝荊州。”
司馬懿說:“我年老昏迷,不解君言,今回守本州,盛德壯烈,好建功勳。”
接着流涕哽咽。
李勝出來後對曹爽說:“司馬公已像屍體一樣,臥牀不起,只有殘餘之氣,形神已經分離,不值得憂慮了。”以後又說:“太傅不能康復,令人憂傷。”
所以曹爽等對其沒怎麼戒備。
…… ……
司馬懿表面裝病,實際上也在暗中佈置,準備消滅曹爽勢力。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掃魏明帝的墳墓高平陵,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均從行。
司馬懿乘機上奏郭太后,請廢曹爽兄弟。當時,司馬師爲中護軍,率兵屯司馬門,控制京都。
司馬懿列陣,經過曹爽門前,曹爽部將嚴世登樓,引弩欲射,孫謙拉着他的胳膊阻止他說:“事未可知。”
大司農桓範出城去投曹爽,蔣濟擔心道:“智囊往矣。”
司馬懿則說:“範則智矣,駑馬戀棧豆,爽必不能用也。”
司馬懿召司徒高柔假節行大將軍事,管領曹爽軍營,對他說:“君爲周勃矣。”
召太僕王觀行中領軍事,統攝曹羲軍營。
司馬懿自率太尉蔣濟等勒兵出迎天子,駐紮在洛水浮橋。派人上奏章給皇帝陳述曹爽之罪。
曹爽扣住奏章,把曹芳留在伊水之南,砍伐樹木建成鹿角,徵發屯兵數千人以自守。
桓範真出了主意,他勸曹爽挾持皇帝到許昌去,發文書徵調天下兵馬勤王。
曹爽果然疑惑,不從其計。反而夜遣侍中許允、尚書陳泰去見司馬懿,探聽動靜。
司馬懿乘機數說曹爽的過失,讓他早來服罪。接着又派曹爽的親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對他說,朝廷只是免他的官職,並以洛水爲誓。
曹爽欲信其言,桓範等人從晚上一直勸到第二天黎明。結果,曹爽投刀於地,說:“司馬公正當欲奪吾權耳。吾得以侯還第,不失爲富家翁。”
曹爽說的意思是,司馬懿不過是想奪我的權罷了,我的侯爵之位還保留着,也能享有富貴生活。
桓範哭說:“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何圖今日坐汝等族滅矣。”
於是,曹爽請免職,隨曹芳回京。
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馬懿派兵包圍。在曹爽府宅四角修高樓,派人在樓上密切監視着。
曹爽拿彈弓到後園中,樓上人就喊:“故大將軍東南行!”曹爽愁悶,不知所措。
不久,司馬懿以謀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何晏(yan)、丁謐、鄧颺(yáng)、畢軌、李勝、桓範等,並滅三族;但對曹爽門下的二流人物,司馬懿特別寬大處理,如魯芝,辛敞,王沈等人,後來還有人成爲晉朝新貴。
同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馬懿爲丞相,增繁昌、鄢陵、新汲、父城爲其封邑,前後其計八縣,食邑二萬戶,特許奏事不名。
司馬懿固辭丞相之職不受。十二月,詔命加九錫之禮,朝會不拜,司馬懿又固辭九錫。
嘉平二年(250年)春,曹芳命司馬懿在洛陽立廟。司馬懿久病,不任朝請,每遇大事,天子親自到他府中去徵詢意見。
王凌是司徒王允的侄子,早年和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賈逵等人是好友,曹叡(rui)死時,爲徵東將軍假節督都揚州軍事,曹爽對他積極籠絡,因破吳有功,把他提升爲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後又升爲司空。
司馬懿誅曹爽,王凌心生不滿,與侄子令狐愚圖謀廢黜曹芳,立楚王曹彪爲皇帝。還未行動,令狐愚便已死亡。
嘉平三年(251年)正月,王凌藉口吳人塞塗水,請求出兵征討。司馬懿知其陰謀,不令興兵。並於四月親率中軍討伐王凌。
司馬懿故技重施,先下赦書赦免王凌之罪,寫信安慰他,但不久大軍突至。王凌自知勢窮,便獨自乘船迎接,派屬官王或請罪,送上印綬、節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