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張遼

bookmark

李嚴抵達時,田信正雙持日月長槊在營前舞動。

相比於強化前,初次強化後的長槊前後配重更爲均衡,揮動時破風聲呼嘯作響,猛烈揮擊時槊杆會有輕微的弧度,手感頗潤。

“承蒙君侯不棄,罪將李嚴前來聽令。”

李嚴上前屈身長拜,鎏銀盔抱在懷裡,髮絲略亂,臉上灰塵沾染汗水,顯得落魄。

他身後近百民軍吏都是提着頭盔上前施禮,田信將日月長槊遞給虞忠上前兩步說:“我已令營士造飯,諸位隨我就餐。”

“是,謹遵君侯將令。”

李嚴又拜,田信上前擡手攙起他:“不必多禮,我自知有突陣之才,卻無統合數萬大軍之才。還需仰仗將軍爲我護軍,以協調諸軍,併力破賊!”

“這……嚴系敗軍之將,君侯天下無敵,嚴何德何能?”

“今大軍懸於將敗之際,將軍與我不該見外,正是你我各展所長,精誠合作之時。”

田信牽着李嚴顫抖左手往營區走:“將軍之名,我其實早有聽聞,甚是仰慕。我寒門出身以勇力見擢,而將軍亦是寒門,以能吏幹臣而稱著於荊益二州。昔年劉表只用將軍爲百里之才,劉璋只愛將軍統兵之才,我皆以爲此二人昏聵。”

“只有陛下識將軍幹才,大加擢用。我即便不信傳言,也信陛下眼光。因而,將軍萬不可推卸,今能爲我護軍者,舍將軍之外,還有何人?”

李嚴淌淚:“君侯對敗將推心置腹,敗將唯有與君侯同生共死而已。”

“好,營中一切器械、糧秣皆由護軍度支。”

說話間抵達埋竈區域,田信的兩千部曲,後參加的千餘漢軍此刻已做好一鍋鍋的大米飯,也煮好許多馬肉湯,這讓斷糧一日的李嚴所部吏士口生津液,加快步伐靠攏。

用飯間,中高級軍吏匯聚在一起,田信與李嚴粗暴整編,黃忠的潰兵被盡數收編,充入李嚴所部。

李嚴所部也是小營制度,整編後原有的軍吏編制不變,每個小營由七百多人擴展爲千人,足有十四個千人營。

田信一一確認這十四名營督、軍正,和臨時委派的十四名督軍後,纔開始規劃反攻計劃。

李嚴隨身攜帶的大營佈防圖鋪開,說:“君侯,張文遠已進據我遺棄大營,我與黃漢升爲攻拔江夏,營壘堅固工事多在東面、南面,而腹背工事簡陋。如今想來,一是驕縱無防,二是兵力急於侵攻,無多餘人力加固腹背工事。這才讓敵虜一擊得手,連累黃漢升陣歿。”

“張文遠遠道而來,今日必休整士卒,很難驅策士伍增修加固東面營壘。若我軍反攻,東面正是契機所在。”

說話間,關羽的騎士馳馬到營前,手裡高舉詔書:“田君侯何在?”

原李嚴大營,張遼正督促士兵增修大營東面,李嚴的大營不是孤立的一座,而是一片營壘羣組成的。

王凌負責督修,神情散漫,坐在涼棚下乘涼:“賊軍已然喪膽,實不能理解晉陽侯心思。吳軍已然奔殺漢口大營而去,我軍落於人後,恐爲江東恥笑。”

外甥、典軍令狐浚爲他遞來茶水:“舅父,江東終究是敵國,晉陽侯愛惜國家兵馬才如此謹慎。”

左右無外人,王凌哂笑:“晉陽侯不缺軍功,可大小軍吏哪個不缺?示好陛下,又置全軍吏士於何地?”

後將軍黃忠、典軍陰化、將軍劉敏三顆最重要的首級落入吳軍手裡,魏軍上下哪個不氣?

可李嚴跑的實在是太快,魏軍驅趕潰兵衝擊過來,李嚴當機立斷就跑,反倒把魏軍弄糊塗了。

漢軍這兩年裡威名赫赫,先殺敗黃忠所部本就讓魏軍質疑,李嚴又撤退的乾脆,彷彿一場誘敵深入的計謀。

魏軍不敢深追,進佔李嚴大營,又缺乏相關戰備物資,只能放任關羽、劉封所部從舉口大撤退。

魏軍不動,北岸韓當、潘璋急着打掃戰場,徐盛又被打殘,只能看着關羽從容撤退。

反覆確認漢軍沒有分兵抄擊武陽關要斷魏軍歸路後,張遼依舊執意加固營壘,拒絕和吳軍一起追擊漢軍,這讓王凌真的想不通。

護軍薛悌主要工作是協調,這次出征的實質監軍是王凌。

這也是王凌首次是高級軍吏的身份參與戰爭,張遼拘謹的打法,怎麼能讓他滿意?

甥舅兩個閒聊之際,中軍大帳擂鼓,聽明白鼓聲後,甥舅兩個趕往大帳議事。

張遼升帳,鼓聲三通後,大營附近的將軍、典軍、中郎將、領軍校尉、都尉都已聚攏,在大帳內列席而坐。

一衆人神情振奮,皆以爲張遼要發兵追擊。

張遼從帳外走入,並未穿戴盔甲,身後跟着兩人,一人舉着曹丕授予的節,一人捧着張遼的前將軍金印。

走到上首,張遼落座眉目沉肅,環視諸人,見這些人臉上笑容斂去後才說:“奮威將軍鄧展擅自追擊至漢口,已被敵將田信斬殺,所部吏士多被陣斬,鮮有活人。”

“田信?”

“怎可能!”

當即譁然,王凌氣憤不已:“君侯,吳軍不是說田信已然重傷?”

一種被騙,被出賣的羞怒油然而生。

張遼不願細說,就聽王凌詢問:“君侯,鄧奮威如何敗的?或有可能是敵軍以田信戰旗迷惑於我。”

見王凌不死心,許多將校也不死心,張遼眼皮都不擡一下:“田信單騎突陣,斬鄧奮威於馬下,又衝潰一陣。鄧奮威所部遂潰,爲田信麾下騎士衝殺殆盡。他貪功冒進,之前還向我報功斬首七百級,我料多是降兵首級。”

又環視諸將:“我軍出武陽關,非是爲擊敗漢軍,而是爲解江東危局。今危局已解,我軍又何必多做殺戮,耗費吏士性命?”

王凌不甘心又問:“君侯,吳軍何在?”

“在漢口三十里外,也猶豫不決。已移書於我,說我軍願爲後繼,彼便進擊漢口大營。”

張遼說着取出韓當發來的帛書,遞給王凌,王凌看完又轉給護軍薛悌,薛悌詢問:“君侯欲如何回覆?”

王凌更是盯緊張遼的嘴,很想聽到自己想聽的答案。

張遼見衆人眼巴巴望自己,卻不疾不徐端起桌上黃綠瓷杯飲一口茶湯,笑說:“我自然應允。路招、馮楷?”

“末將在!”

兩人出列,各自的典軍也跟着站起來。

就聽張遼說:“你二人率本部向漢口進發,入夜後撤歸大營。營中各軍收拾行裝,待路招、馮楷二軍匯合,就一齊返回武陽關。”

衆人不情願,王凌說:“君侯,吳軍若勝,必輕鄙我軍,有損國家顏面;吳軍若敗,又損傷朝廷威信。”

“怎麼,王使君另有看法?”

張遼面無表情,王凌急忙拱手:“不敢,下官遵命。”

“我等謹遵將令。”

第一百二十九章 翼第三百五十一章 悔恨第七百九十四章 時代變了第三百九十一章 姓氏第三百一十九章 被動第八百二十一章 餓虎出籠第三章 嚮導官第二百七十五章 集結第六百三十四章 楊公三成第一章 建安二十四年春第六百四十六章 幽雲六鎮第八百六十三章 隋王第七百零八章 僵局第五百五十九章 壓迫第三百二十三章 杜夫人格言第八百二十五章 洞悉前塵第八百三十章 醉生夢死第五百零七章 清賬第二百四十六章 無處可依第一百六十八章 爛仗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風病第六百六十五章 諸葛伯鬆第八百二十二章 毒計第四百四十八章 因地制宜第五百七十一章 後發制人第六百零五章 隱居第一百七十章 張遼第二百八十五章 性格第五十二章 方天第四百零四章 反攻計劃第四百五十九章 天地同力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風病第一百八十七章 丞相司馬第八百六十八章 鹽池第三百一十七章 破釜沉舟第五百八十三章 沒有馬的步行騎士第六百零四章 緊迫第二百九十五章 獲麟兒陳公信施背水計第八百六十九章 關東改編第四百三十二章 良知第六百一十一章 少府第三百九十四章 彼此差距第六百二十六章 南海鹽花第四百六十八章 怨言第五百八十七章 我們是親戚第七百零六章 西瓜上校第八百三十四章 變故第一百三十章 登基第三十二章 貪第三百九十八章 將門有將第六百零三章 疲軍沒資格拒絕第四十章 糜芳第七百四十五章 妖魔第五百八十二章 進擊第三百九十三章 二謙之爭第三百四十六章 珍重第五百六十七章 知己知彼第一百七十五章 辰時第三百六十九章 葫蘆第三百四十一章 總攻第四百零一章 無笑第九十二章 勢第八百一十一章 軍大衣第七百七十六章 關羽與貂蟬第一百四十三章 談判第三百三十五章 變數所在第六百二十二章 出繼第二百零四章 三恪第七百五十七章 皮球第八百四十九章 會館第六百六十三章 愚忠第八百八十八章,終第八十七章 編制第三百一十八章 徒刑第九十章 千字文第二百九十四章 議分兵趙公超欲除國賊第六百八十四章 服之第二十五章 襄陽之戰第四百零三章 北府記第二百零五章 興滅繼絕第二百四十章 良心第八百二十一章 餓虎出籠第六百九十八章 演技第七百零二章 反轉第七十三章 白日沒第二百三十章 均衡第三百九十五章 不三不四第二百四十七章 陳國相第六百四十章 轉化第六百一十八章 畫第三百六十七章 鄧城第五百六十六章 連環陣第三百零三章 合流第五百零二章 陳乃新國第六十九章 陣不成三第五百四十一章 要搞砸了第三百三十章 道不同第五百七十四章 白色手套第一百九十三章 三位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