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附議

bookmark

天氣燥熱、乾旱引發的農業減產、時疫復甦纔是關係國家存亡的根本大事。

與此相比,關平、張苞積累功勳反倒是小事,收復幾乎淪爲無人區、軍事戍守區的江夏、武昌,也沒有實際的強國意義。

打下這些地方,對荊州民力、物產增長並無實際意義。

若是戰爭因素導致復甦的時疫擴大,那真的是得不償失。

這場戰爭自然無限期延遲,如何處理與東吳的關係成了目前要重新審視的問題。

關羽外出巡視江都城郊的屯田莊,長江四月左右本就是枯水期,水面下降,水流緩慢。

現在遙看江面,給人一種錯覺,彷彿可以從江都碼頭搭建浮橋通向江都中州,能從江都中州架設浮橋通往油江口。

長江,已經到了可以架設浮橋的地步!

可想而知四周的降雨量如何,降水就是如此,一處少,處處少。

關羽眺望許久,取出田信的回信交付身邊幕僚查閱,甘述以荊州治中從事的身份參與這場會議。

“天之道,損之有餘而補不足。昔漢水溢漲,我軍得天時之利。然天數變化無常,又難預測。就恐今後數載時旱時澇,旱澇交疊而蝗起,兼有時疫忽興忽滅。應鼓勵生產,使士民休養生息,府庫充盈,以不變應萬變,可存保社稷元氣。”

田信回覆內容永遠這麼簡單,會給出一個明確的回答,聽不聽在你,出了事承擔責任就好。

暫時停止關平、張苞東征,不算多大事情,內部將校吏士渴望功勳的情緒尚能壓制。

可誰能壓制數年?

甘述左右觀察衆人,他雖是關羽所開三府中荊州牧府裡的頭號副手,可資歷與其他人沒法比。

漢軍連戰連捷的底氣是關羽荊州軍打出來的,這是關羽的榮耀,也是荊州軍的榮耀。

之前推動關平東征,就是要延續荊州軍的榮耀。

田信雖出身自荊州軍,還娶了關姬……可田信始終跟荊州軍不同,田信根基在夷兵,在關隴兵。

作爲一個身份敏感的人,甘述不得不思考的更全面。

北伐籌夠,最顯著的賞賜是揚武將軍孟達拜爲太僕……孟達夠格麼?

孟達不夠格,可他是北府內資歷、年紀最大的,在扶風老家,孟達跟田信就隔了個渭水,住的就是這麼近。

只要光復關隴,那龐大的馬政利益都將握於孟達手中。

正因爲孟達不夠格當太僕,離不開北府支持,所以馬政等於握在北府手中。

推動孟達擔任太僕,這換取的是今後北府的馬政管理權。

所以這次關平、張苞東征,北府可以退讓;爲了幫李嚴積累功勳完成任務,田信還承諾爲李嚴支出麥城積蓄、北府應急軍糧。

北府拿到了未來的馬政,爲了推李嚴取得高位,所以做出種種退讓和支持。

而荊州軍是要拿眼前,現存的功勳……這也是北伐時,關平、張苞守衛糧道的報酬。

今年暫時停止東征,那荊州吏士能剋制忍耐;如果明後幾年都不能發動戰爭,荊州吏士如何能滿意?

所以田信的回書,意思表達明確,也是言行合一,是希望荊州軍緩一緩。

可問題就這麼擺在面前,關羽能不能駕馭這輛瘋狂奔跑的戰車?

不能單純認爲荊州吏士貪功、喜歡戰爭……而是隻有在戰爭裡,許多人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許多人才能取得晉升通道,許多人才能吃飽肚子活的有尊嚴。

而且,這輛戰車一旦停止,想要重新跑起來,又要需要新的磨合,效率遠不如現在。

可現在時疫爆發,不管是否孫權的手腳,時疫是不管爆發原因的,只要出現,人蔘與,就會染疫。

甘述不言語,靜靜等候。

關羽的長史王甫就說:“宋公,陳公見識深遠乃當世公認之事,非某一家之言。”

對此關羽擡手撫須不言語便是默認,他此刻鬍鬚雖不見花白,但已不如之前濃黑。

張遼的死亡,吳懿的戰死,吳班的叛逃,接連發生的事情對他有些打擊。

作爲一個固執且驕傲的人,任何違反認知常理的事情,都是一種打擊。

王甫又進一步說:“此事上報陛下,陛下亦左右爲難。今不若退一步,多做積蓄,即預防明歲旱澇災害,也爲北府積蓄糧秣。”

原計劃只是向東把戰線推到豫章,並無滅吳的計劃。

如果滅吳,那益州方面開始北伐時,荊州方面就缺乏足夠的軍糧供應。

就漢中、陳倉道的轉運條件,益州軍北上時還能勉強供應,後期一定要吃荊州方面自武關轉運的糧食。

所以孫權不必害怕,漢軍第一目標是光復關隴,恢復版圖優勢。

既然無法滅吳,也無滅吳的心思,不若退一步,求穩,集中資源滿足第一目標。

王甫是益州大族出身,益州人真想在朝廷裡站穩腳步,只有一條路:恢復關隴。

到那時,荊州人、關中人中的核心成員會隨着朝廷遷移到長安或雒陽,沒必要扎堆往益州跑,益州人頭頂上的大山就被搬開了。

隨着統一天下的腳步越來越快,出現的官職空缺也就越來越多,就輪到益州人做人上人了。

雖說頭頂還有元從北人、荊州人,關隴人,可肯定能把揚州人、青徐人、河北人壓在腳下。

帝國的金字塔裡,益州人能處於中層位置。

現在益州人對於戰爭,也展現出了極高的熱情和興趣。

而王甫從兄弟三人,被益州人稱之爲三龍,王甫堂弟王士履歷比較奇怪。

是一個益州人,卻是追隨劉備入蜀的益州人,戰後論功舉爲孝廉,如今任職於中軍。

幫劉備打下關隴,是益州人迫切需求,甚至比劉備本人還要着急。

從公從私來說,王甫做出了一個關羽預料之中的答覆。

關羽又將目光看向同鄉小老弟裴俊:“奉先如何看?”

“公上,爲國家計較,臣以爲國家所重非系東南,實乃關隴。”

裴俊也求穩:“臣以爲不戰而屈人之兵乃善之又善。應使世子與吳使者交談,迫其割讓江夏、武昌二郡。此二郡,於吳人而言實屬雞肋,不能兼得,亦可不費寸功,割來江夏半郡。”

“孫權失德,吏民無治,故人禍頻出。故時疫興起,久難根除。”

裴俊換一口氣,露笑:“我軍經營江夏數載,自可釐清陰邪毒瘴疫氣,不礙大軍東征。否則今後再出徵,孫權狗急跳牆,難免會有逆天害民之舉。”

問題又回來了,關平到底缺不缺這筆功勳補足資歷?

不缺,就憑他是宋公嫡長子,更與田信同袍浴血並肩作戰過,關平永遠都不缺軍事威望。

所以這個選擇擺在面前,關羽不需要爲私事而爲難,可以從公權衡利弊。

第六百零二章 番號第五百六十二章 退無可退第三十一章 爭論第七百二十八章 習溫第七百五十七章 皮球第三百六十九章 葫蘆第三百四十二章 逃脫第三百五十七章 休緩第二百五十五章 宰一儆百第五百八十五章 啄木鳥第一百七十三章 卯時第三十五章 攻第四百二十三章 雷山風雨第一百六十三章 狼煙第一百零四章 毒計第二百七十三章 忠誠第一百四十章 二回熟第七百五十二章 變故第八百一十章 西線無戰事第七百一十九章 梅花陣第八百二十七章 秘籍逆練第四百五十二章 再變第二十三章 待發第五百六十六章 連環陣第六百八十六章 不可直視鬼神第四百二十四章 子山遊說第五百零八章 孫權第三十六章 烏頭第五百六十三章 應對第四百零三章 北府記第四百五十八章 司馬門第四百九十一章 舉例第六百一十一章 少府第三百七十八章 糧不足第三十六章 烏頭第一百八十一章 南郡第四十章 糜芳第二百一十七章 河圖第三百三十四章 姜維第五百零五章 南啊第五百七十八章 毌丘第七百七十一章 空城計第一百五十章 威望第二百一十八章 錦帶第七百三十一章 挑撥第三百三十八章 山崗第六百四十八章 鹿門山困局第五百九十三章 各有想法第六百二十八章 錢第八百五十章 天命不在牛第七百九十七章 分析第八十一章 軍事威脅第五百一十章 再嘔血第八百零一章 神兵第八百八十三章 前哨第二百九十六章 首交鋒勇士舉義第七百一十九章 梅花陣第一百九十一章 諸葛亮第三百三十六章 向東第四百三十一章 反彈第八百一十三章 整編第五百二十九章 三師三孤第三百四十三章 暗傷第一百一十七章 相見第五百二十三章 爭第五百四十五章 拉扯分化第二百七十七章 溼布巾第六十六章 欲相持四第五百二十一章 因地制宜第二百二十二章 碧第六百八十三章 主要戰場第七百零七章 求戰第五百四十五章 拉扯分化第六百八十六章 不可直視鬼神第八百八十七章 相持廣宗第三百零六章 難民第七百三十章 主謀第二百九十二章 趨利害宗德豔力勸吳王第八百一十三章 整編第五百二十九章 三師三孤第二百三十一章 瘋馬第五百二十八章 禍種第二百七十二章 進擊第四百九十二章 盛世第五百四十九章 得要字據第三百三十八章 山崗第六百六十二章 印第四百七十七章 鬼車第七百三十八章 連升第五百一十章 再嘔血第五章 年俸第三百零二章 劉曄第二百四十二章 火第七百六十七章 再聚襄樊第八百四十八章 篡改第四百六十章 何以至此第三百四十五章 刺激第一百一十九章 趨利第四百一十四章 皮毛第二百二十六章 宰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