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四章 滿寵之計

bookmark

人的生命是很頑強的,何晏始終吊着一口氣。

秦朗處置的如此狠厲,曹丕反倒覺得有那麼一點點過分。

元城王曹禮的自我放縱,其實最大凶手還是他這個當皇帝的父親。

因爲偏愛曹禮,想扶立曹禮繼位,以至於賜死甄氏……結果引發朝廷內外譁然,等他冷靜後重新確立曹叡的繼承人地位後,曹禮怎麼辦?

終究是壓制住曹叡,冊封秦公一度蓋過一衆兄弟的人。

而甄氏死因多多少少跟曹禮有些間接關係,曹丕若在,自不會有人深究;若換個其他人來當皇帝,也不會深究。

可曹丕之後,繼位的是確立太子地位的曹叡,曹叡會不會追究?

追究的話,曹禮怎麼活?

曹丕的身體狀況不好,曹禮自然不可能高興,他的命幾乎跟曹丕是綁定的。

乘皇帝老爹還在世,自然該抓緊時間享受……如果享受的晚了,等新皇帝登基,自己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曹禮自我放縱……已經不是其臣僚、屬下能規勸的,也沒人能勸住曹禮,讓他安分守己做個天天向上、精益求精的人。

除非曹叡暴斃,否則曹禮只會越來越浪蕩,或許成爲一個癡迷享受的庸人、病人、廢人,才能保住性命。

真正害死曹禮的,正是當年曹丕那跳躍、不着調的思維。

而目前處於困境、被動環境的大魏君臣,對於時勢發展高度警惕,哪裡還敢沉心享受?

哪怕曹丕只有一百零三點執政水準,此刻也能發揮出一百二十三點的效果。

不止是他,想要解決目前困境的曹魏文武臣從,也在積極表現。

比如秦朗,很多本輪不到他思考的事情,現在爲了自己這些人的未來,他必須去思考,去衡量,去尋找機會。

長期的劣勢環境下,又在生死壓力逼迫下,他自然會加速成長。

曹魏的國際形勢,自身內部的生存環境變化,都在刺激秦朗,並給與他成長的機會和時間。

作爲鄴城郊外唯一一支騎軍的指揮將軍,秦朗掌握着鄴都周邊三百里範圍內最強的機動力量。

雖是外將,可他在鄴城駐屯的各支中軍裡的影響力絲毫不比中領軍、中護軍差。

畢竟驍騎將軍一職在曹魏立國、發展過程中,是有特殊含義的;其特殊意義,就如關羽的蕩寇軍。

因此秦朗也在中樞走動,常住門下省,參與三省各種機密會議。

在處理何晏事件後,秦朗照常來中書省坐班,他每隔兩天、三天要去城郊軍營視察軍隊,撫慰吏士,締結軍心,增加掌控力。

其他時間則在中樞參政議政,如果間隔一段時間沒有參政,他回來第一時間就是閱覽公文存檔,以瞭解他不在這段時間裡發生的事情。

秦朗以不是宗室的宗室身份協助曹丕把控門下省、中書省,自然而然的在中書省裡不討人喜歡。

倒是陳羣的尚書省比較清閒,基本上門下省議政,中書省擬定詔書,尚書省負責發佈……所以尚書省不需要爲國家大事操心,就是一個書寫詔書、蓋印的機構。

沒錯,中書省的存在,壓制、剝奪了尚書省的許多權力。

曹丕草創制定的三省制度,已經暴露出冗雜的一面……規劃是很完美的,門下省協助皇帝議政;中書省進行完善、修補,選擇最優的解決辦法;最後尚書省把關,頒發詔書、政令。

可目前丟失了大部分疆域,曹魏中樞急需要一個高效率的理政環境。

所以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往往都是集中起來一起討論、議政,當場議定,當場頒佈;又或者兩兩一組臨時碰頭進行決議。

這種情況下,秦朗以宗室將軍的身份,踩着門下省的門檻兒,在三省公議時混到了一席之地。在這種高度上觀政、參政,秦朗個人的素養自然得到了許多增強。

而現在,他在翻閱中書省公文時看到鎮南將軍滿寵的相關奏報,滿寵上奏朝中,認爲漢室以田豫爲護匈奴中郎將移鎮兗州,恐怕是有意爲馬良伸張威勢,以方便馬良入朝參政。

滿寵在奏章中指出季漢的弱點,就在於關羽年老,現在季漢最重要的就是關羽、諸葛亮之間的和平過渡。

這個過渡期間,關羽肯定是願意放權給諸葛亮,不可能直接交給田信,或交給張飛。

關羽、諸葛亮一個願給,一個願意離開益州入朝執政……那問題來了,誰代替諸葛亮坐鎮益州?

唯有馬良,馬良才能保證益州的穩定,進而保證季漢各方格局的穩定。

所以馬良要在諸葛亮入朝前先入朝擔任公卿顯要職務,而馬良缺一個硬軍功,那現在擅長打機動奔襲戰田豫入駐兗州,極有可能會帶來一支兩三千規模的騎兵。

有馬良積攢的糧秣,田豫極有可能在秋收時一反常態,向河北發動一場奇襲戰。

因此滿寵制定了一個大計劃,一方面調洛陽鎮的鎮兵東出,襲擊潁川、陳留之側翼,一方面東邊的平原鎮進行拉練性質的都試,即考覈選拔軍吏,也牽制對面張飛的青州軍。

最後,鄴都中軍南調設防,防禦田豫的突擊隊;滿寵所部鎮南兵擇機渡河,尋覓戰機,並破壞兗州鄉野。

整體來看這是一份相對保守的作戰方案,真正渡河參戰的只有滿寵所部鎮南軍……繼夏侯尚、曹休之後,大魏已經沒有力量重建鎮南軍團,只有一支鎮南軍。

但也十分偏激,這份作戰方案裡,將關中的北府兵直接忽視。

可見滿寵已經認識到北府的轉變,將北府兵、漢兵進行了區別對待。

這份作戰計劃很符合秦朗的心思,不由意動,遂細細研讀門下省、中書省諸人對這封奏疏的意見。

中書省代表就中書令孫資、中書監劉放,這兩個沒打過仗的人持相同意見,擔心滿寵計劃過於成功,引發北府報復。

報復有兩種,直接報復就是字面意思;間接報復的話,會讓北府認識到魏國的真正實力,進而加深北府與漢軍的合作,比如增加關東四州的騎兵力量。

現在漢室朝廷控制了隴西郡,可湊集戰馬不容易,更不可能從漢中、巴郡、長江、荊州這樣運輸戰馬,太過遙遠不現實。

何況戰馬運到荊州,想要安全通過南陽、江夏……實際也有困難,最安全的就是走長江往下,從兩淮往北運輸。

耗時長久,耗費的人力、物力更多,戰馬夭折更是一筆沉重的損失。

所以漢室朝廷拿到隴西,也僅僅方便了一點點牲畜貿易,無法改善關東四州的騎兵劣勢。

唯有北府點頭,龐大的戰馬資源才能通過武關道,向南陽、潁川運輸。

加深北府、漢兵之間的合作,既不利於今後拉攏北府、全力反攻關東四州的核心戰略;也不利於激化漢室朝廷、北府矛盾的計劃。

所以孫資、劉放給出了保守意見……配合田豫,給馬良送一筆軍功,繼續保持大魏虛弱不堪的形象,以麻痹北府,使北府出於制衡立場,對強勢的關東四州漢兵繼續採取馬匹管制政策。

這樣一來,就能加速製造北府、漢兵之間的矛盾。

很好的戰略……可自己怎麼才能做點手腳?

第四百二十九章 糧荒第六百一十三章 熟悉的敵人第八百七十六章 不同軌第六百九十四章 大魏忠良第七十四章 一杯酒第四百九十三章 因地制宜第五百一十六章 何以至此第七百七十九章 形勢第五百五十三章 離心離德第二十四章 彩第六百一十六章 風口的姚氏第一百二十章 理智第三百四十八章 將退軍第一百五十四章 誤解第四百九十二章 盛世第八章 文字第二百九十章 不得已長平侯施計第三百五十八章 孝第一百零三章 求戰心切第七百四十三章 聯姻第二百四十三章 絕第八百六十章 不想去第五百九十八章 合適的人選第三百九十章 蝴蝶第一百四十四章 關中都督第三百四十六章 珍重第二百四十六章 無處可依第六章 聞雞起舞之人第一百一十章 交匯第一百八十八章 橘林館第二百四十一章 用餐第三百四十六章 珍重第一百六十三章 狼煙第七百九十八章 軍令狀第七十六章 傷員第五百三十九章 困束第二百七十二章 進擊第四百六十六章 病第七百四十四章 夏州第三百八十二章 聯想第二百五十三章 鷹第五百五十七章 藍田青龍現第七百八十九章 不改初衷第一百四十二章 擄之第四十七章 驚醒第六百零三章 疲軍沒資格拒絕第九十七章 樂鄉翁主第一百八十七章 丞相司馬第二百零四章 三恪第二百三十二章 光宗耀祖第八百六十六章 必然的一刀第五百四十三章 敗者無人權第二百二十八章 選士第二百五十一章 信任危機第四百二十章 卦第五百零七章 清賬第七百七十九章 形勢第五百一十四章 休養第四百一十七章 謹慎第七百五十七章 皮球第八百八十五章 關羽渡河第四十五章 千鳥第五十八章 戰江陵一第八十一章 軍事威脅第七百七十章 瑞獸第一百八十三章 鑄幣第八百三十四章 變故第七百五十六章 犏牛第二百零七章 捨不得第六百二十五章 北面雪花第六百九十一章 奪門第一百六十章 進攻第六百四十八章 鹿門山困局第三百三十四章 姜維第七章 夷營督第五百二十六章 十二孫侯第一百九十章 楊儀第八百七十章 一切爲了穩定第六百零二章 番號第五百三十七章 唯死而已第七百二十一章 分割天下第四百五十二章 再變第五百二十一章 因地制宜第三百六十八章 麻木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具第八十七章 編制第三十九章 自謀前路第四百八十二章 婚事第一百四十一章 落幕第一百一十一章 斬第六百零八章 爵位封號第八百二十四章 變故之初第二百八十六章 要挾第三百五十五章 釣魚第一百三十八章 反擊第二百七十一章 斷劍第三百三十三章 退無可退第六十七章 陣不成一第五百八十六章 馬超的推演第三百三十三章 退無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