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三章 隋王

bookmark

關中,昆明渠、長樂坡一帶的麥田。

夏曆五月中旬,冬麥即將吐穗,此刻兩岸水車車水,爲麥田供應充足的水分。

還沒有到南山雨季,因此昆明池也跟着降低流量,主幹河渠中有水,只是水面較低,無法順着分支渠溝向麥田灌溉,只好架設水車。

齊王劉永隨同田信巡視麥田,分隔兩三年沒見,雖時常有書信聯繫,如今卻多了一些陌生、疏遠。

田信也不以爲意,時局變化太過迅疾,總需要一定的適應時間。

兩人正談論青徐方面的事務,隨着中軍四大部督陸續佈置到兗州、青州,張飛已然放權,青州方面正由馮習、張南二人聯合執掌軍權;南邊的魏延則對徐州世族展開了剷除行動。

爲配合魏延,青州、豫州、兗州、揚州四個地區都調動了附近駐軍……若是魏延不給力,就由關興北上,接替魏延。

以舊朝之手打掉徐州世家,自然是爲了掃清障礙方便新朝統治。

這種軍事行動,更像是一種投名狀。

對於魏延來說不僅僅是投名狀,他還要幫兒子收拾尾巴,將徐州知情的世族統統滅口。

何況現在又是用人之際,即缺乏中高層的可靠人手,底層也缺乏人口。

因此對徐州世家的行動不會出現大範圍的誅連,主要以剷除嫡脈,流放旁支庶流以及頑固不化的門生故吏。

對普通的士民、家奴、佃戶、流民的而言,等同搬掉了他們頭頂的幾座大山。

燒掉的賬簿、分發的工具、田產、宅地,都將喚醒他們對新生活的希望,並解放出他們的勞動積極性。

等魏延把得罪人的髒活做完,就能轉移到青州前線,負責青州方面的軍事行動。

此前魏延爲了獲取戰爭所需的錢糧、人力,曾與徐州世族進行了短暫的接觸……現在又反手殺光,這種世家眼中的背叛行爲自然會令青州士民官吏警醒,不會與魏延走的太近。

換言之,魏延在地方上、民政相關的事務已經信譽破產,失去了長遠的發展潛力……未來出將入相這種事情,魏延這輩子也就止步於九卿,別想位列三公。

三公都不行,比三公地位更高的上公大將軍、大司馬這兩個職務也與魏延無緣。

這不是誰蓄意打擊魏延,他繳納的投名狀就是這麼沉重。

魏延與徐州的問題算是解決了,現在就剩下張飛和張家的問題。

張飛兩個兒子也要分家,一個出仕新朝,一個追隨劉禪流放瀛洲。

現在問題是分家後的張家能否保持三恪待遇,姬周後裔實在是太多了,朝中公卿百官隨便抓幾個出來,都能拿出確實、可信能追溯到殷商、上古的族譜。

新朝建立後,會有二王三恪,二王是前朝漢室、與前前朝贏秦兩朝,這是兩個王爵,分別由劉永、馬超作爲供奉兩朝宗廟的主祭大宗。

原本三恪則是夏商周三朝,在夏朝之前還有個禪讓制度的虞朝,與夏合稱虞夏。

所以向前追溯歷史,以虞商周爲三恪,虞朝由虞世方,商朝是關興,周朝按計劃是張家。

可張家很不給面子執意要分家,這就引發誹議……按着當下輿論趨勢,不僅關東四州,其他地方也反對張家繼續佔據高位。

就連軍中也有各種排斥張家的行爲,哪怕張飛右軍出身的軍吏,也對張家持牴觸情緒。

這件事情不僅要看田信怎麼抉擇,還要看老丈人那裡怎麼想。

執意要保張家與新朝休慼與共的富貴,那自然有的是辦法。

田信這裡還有兩個堂弟,一個堂妹未婚,與張家聯姻自能消除不滿的呼聲,使張家屹立不倒。

劉永算是老丈人的信使,來傳個口信。

不用開口,看劉永表情就知道老丈人的立場。

見田信沉默不語,遲遲不表態,劉永也是煎熬:“可是讓兄長爲難?”

“略有一些。”

田信聲音沉悶:“算起來也在情理之中,婦翁與翼德公相識相知四十餘年,是生死與共的手足兄弟。爲保全兄弟,子女尚且能捨,何況些許顏面?”

半年前的冬季,老丈人整頓兵馬,動員一切能動員的力量,就是想打殘自己,或者是打斷自己上升的勢頭。

如果不是龐林突然反戈狠狠給老丈人腰眼子來了一刀,可能現在中原大地已經血流漂櫓。

即便這場沒有打起來的仗,就已經造成了許多人力、物力損耗。

關姬是關羽手底下看着長大的,可對這個女兒一家……關羽心如鐵石,終究是亂世中顛沛流離半生的人,有太多的子女、妻妾夭亡、流散的痛苦經歷,或許才這樣的冷酷。

而另一個老丈人龐林妻女被擄走,就再未婚娶,迎回妻女後感情和睦。可隨着地位、財富的變化,以及龐山民、龐宏那裡執迷不悟走歪路,企圖彎道超車……逼的龐林沒辦法,只能納妾給龐家延續血脈。

想到兩個老丈人的差別,再看看眼前關羽的態度,田信有的只是敬重……至於對比之下自己一家的遭遇,半年前的冬季就已經心涼了,現在不可能再涼第二次。

正因爲涼了,所以代漢一事刻不容緩,沒必要再給老丈人面子,去照顧他的感情承受能力。

這種事情必須快刀斬亂麻,越快越好,否則皇帝大義會不斷聚集保皇、尊皇的力量,會造成更大的內耗。

心中敞亮,談不上傷感。

田信突然駐步,回頭看劉永:“先帝待我如子侄,我視公壽如手足兄弟。先帝明知我勢大難制卻堅持放縱,此再造之恩。先帝如何寬容,我也會如何寬容公壽。公壽如此,張家也會如此。只是衛國要削,只留三縣。”

留下三個縣的封國食邑,總好過一落千丈。

終究是二王三恪之一,渡過眼前這段時間,今後經常走動,加上姻親關係,自會越發親密。

見張家事情解決,劉永眨動眼睛,躊躇開口提出自己的要求:“弟不求如何尊榮,只願封邑能臨近惠陵,以便時常灑掃。”

靠近惠陵的地方,還要做劉永的封國,太窮、太偏不行,太過富裕、地理位置太過險要也不好。

田信思索之初就排除了南陽、襄陽、江都、臨沮、夷陵、武陵這些地區,江夏也不行。

思索版圖、地區,就說:“昔年曹魏治下南陽析分出北義陽、東章陵、西南鄉三郡,我取章陵郡之章陵、襄鄉、隨縣立隋國,隸於荊州。”

“隨縣是江夏、南陽必經之處,頗多商旅,國內河流密佈農業便利,又有羣山密林可供遊獵避暑,應是一處好地方。”

說着田信伸手抓一節青嫩麥稈,捏出汁水示意劉永伸出手,在他手上寫下一個‘隋’字,而非古隨國的隨字。

姬周克殷商,就冊封了許多耳字旁的封國,如監督殷商遺民的三監之國:邶、鄘、衛,還有周公旦其他兄弟建立的郇、郕二國。

凡是‘阝’字旁的國,立國用意就跟監察有關;哪怕郡縣的郡,就很形象……君王的耳目是也。

第六百零四章 緊迫第六百一十四章 熟悉的友人第四百七十四章 齊心第四百七十九章 不服第十八章 先登第七百零五章 閃電戰盔第三百九十四章 彼此差距第二百二十六章 宰客第二百九十八章 話鄉情蘇則思歸第七百五十章 溫泉館第七百二十章 鬥毆事件第四百一十九章 親親相護第七百四十章 信口開河第四百二十七章 士戶第二百六十五章 後發制人第四百三十七章 惠子第八百一十一章 軍大衣第四百五十一章 突變第一百九十三章 三位爺第四百四十二章 同一片星空第五百七十五章 輔國將軍第五百章 預估第九十一章 易第二百六十一章 問題第二百二十三章 簡體之倀第六百二十四章 南北開花第一百六十章 進攻第五百零九章 分別第六百七十六章 四柱國第六百五十章 本色第四百五十章 急急如律令第八百四十章 誰家清白第六百四十七章 賈逵第三百一十一章 洞悉第六百五十七章 文和亂武第一百八十七章 丞相司馬第八百五十八章 婚事爲先第六百章 缺糧第六百九十一章 奪門第六十四章 欲相持二第七百九十六章 情報第三百九十六章 三角債第一百四十三章 談判第二百零七章 捨不得第五百九十六章 搶先一步第四百二十五章 懸疑第六百六十二章 印第八百六十一章 待遇問題第六百八十九章 神仙藥第七百八十五章 使命第四百七十九章 不服第二百二十二章 碧第一百四十四章 關中都督第四十九章 赤袍第二百七十二章 進擊第二百二十一章 五郡公舉第二百一十章 變法第二章 不可莽撞第四百八十八章 婚姻第八百八十六章 大夢第三百九十九章 磚茶第一百一十八章 火起第四百一十二章 上策第六十二章 戰江陵五第二百六十六章 撲倒第二百四十章 良心第四百三十五章 設計第八十六章 互贈第七百九十五章 上雒第七百五十五章 情真意切第二十七章 平魯城第五百九十九章 三首詩第五百八十五章 啄木鳥第一百四十七章 升遷第八百七十二章 亡國之相第七十四章 一杯酒第八百五十一章 陳氏第二十章 夜中第七百六十七章 再聚襄樊第八百六十章 不想去第一百零一章 時不我待第六百五十一章 童子第二百八十三章 張遼造車第二十章 夜中第八百二十六章 前期準備第一百五十七章 不能等第六百三十章 梅第三百九十九章 磚茶第二百五十六章 魏無鹿第七百七十三章 勇氣所在第七百二十三章 馬超所請第六百一十七章 爛攤子第三百二十九章 交錯第二百七十四章 人質第五百二十章 魏之國策第七百一十八章 籌劃第三百二十章 脅迫第六百五十六章 再無退路第三百四十章 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