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九章 關東改編

bookmark

隨着先帝子嗣陸續遷入關中,各處漢軍終於迎來大範圍的改編。

隨同改編計劃推進的還有滅魏的作戰計劃,這份計劃已開始與諸葛亮、關羽、張飛、魏延、趙雲進行接觸、商議。

提到滅魏戰爭,哪怕是閉門不出的張飛也鼓足了力氣。

討厭田信是一回事,憎恨曹魏又是一回事,張飛對這一點認知的很明確。

現在的內部矛盾、敵我矛盾若是分不清楚,張家早晚會倒大黴。

也因爲他們積極參與滅魏計劃,也使得改編計劃順利推進,這是相輔相成的兩件事情。

最先接受改編的是駐屯葉縣、及分散豫州各處就食、軍屯的大將軍五部營,以及直屬的前軍。

只要能獲得府兵待遇,絕多數底層吏士並不抗拒這次改編。

北府與前軍一脈相承,彼此最終上級又是翁婿關係,最有可能牴觸北府收編的那批吏士已經在漢口一役跟着水師被孫權縱火燒成灰燼。

對前軍吏士來說,今後效忠對象不可能是關平,無非在田信、關興之間做個選擇。

因此前軍改編順利,繼關隴八師、東南四師之外,前軍改編爲關東四師之一,番號爲第十二蕩寇師,與第一虎牙師、第二鷹揚師同規格,有九個團、二十八個營。

駐地就在豫州各郡,按照府兵輪番制度,第十二蕩寇師常備在營的實際兵力只有六個營。

豫州地域東西狹長,因此這六個常駐軍營分別在潁川郡潁陰縣、汝南郡新蔡縣、陳國汝陽縣、樑國睢陽縣、沛國沛縣,以及師部所在的宋國。

整體駐軍營地在北部針對兗州、徐州而立,防禦、鎮壓效果趨於北方。

因汝南士族太過強勢、文化底蘊深厚的原因,汝南郡遭到肢解,雖然西部有義陽郡分割的昆陽、葉縣、舞陰三縣,南邊也有江夏郡讓出的西陽三縣,可東部設立宋國,割走繁陽亭以東的九縣。

成立的宋國不是關家的封國,而是給田信小兒子田無忌的封國。

陳國也有擴張,從汝南割走北部九縣,達到十八個縣。

陳國是有名的地少民多,物產豐饒經濟發達,九個縣緊挨着在一起,供應陳王劉寵養了十萬大軍。

現在擴張到十八個縣,自然是關東郡國裡的一個小霸,今後只作爲太子的封邑,由太子臣屬在此練手。

而汝南由漢末僅次於南陽的大郡、強郡急速衰落,名爲汝南,卻把汝陽丟給陳國,汝陰割給了宋國。

豫州前後一百零一縣分給七個郡國,最小魯國六個縣,最大陳國十八個縣。

現在的關東四州版圖不需要再做修改,中原物產之豐饒,還有基於生產力發展出來的文化凝聚力實在是太過強勁。

文化凝聚力在中樞,自然是朝野好事;可若是在地方,那就是典型的割裂思想。

兗州是東西狹長的疆域,豫州也是東西狹長,正是這種南北分割的版圖,斬斷了大中原思想的形成。

至於後來爲什麼會出現一個版圖很大的河南,這主要是大宋的中樞在河南,自然就要打造一個大河南、大中原……增加直轄面積。

大宋君臣搞了個三易回河,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間接報了萌古人的滅國大仇。

元明爲了整治氾濫成災的黃河,只能維持河南的版圖,以方便河南地方徵集更多人力、物力以維護、修繕河政。元明二朝,就始終給大宋擦屁股。

因此在沒有治水這種關係國家穩定的大事之前,不需要改動州一級的行政版圖,繼續保持這種中原二分相互對立的格局就可以了。

同樣的道理,齊魯一體的文化圈,硬是把孔家所在的魯國分給了豫州,齊魯精神圖騰象徵意義很重的泰山給了兗州……攪屎棍的傳統始終都在。

關東四師,第十二蕩寇師駐屯豫州,第十三徵虜師由張飛的右軍改編,駐屯在兗州各郡國。整體只有六個團編制,常備營兵就四個營。

兗州的任城國、東平國這種微末小國被抹除,今後只有陳留郡、東郡、濟陰郡、濟北郡、山陽郡、泰山郡一共六個郡。

八十個縣平均到六個郡,少一點的泰山郡十二個縣,多的能有十六個縣。

今後的郡,規模就在十個縣到十六個之間,以方便郡一級管理;同時消減、合併各種小郡、小國,裁減官員職務。

第十四昭仁師是普通編制,由中軍四大部督率領的中軍吏士改編,同樣六個團,有四個常備營兵編制,駐屯青州。

青州裁撤濟南國、樂安國,所領各縣析分給平原郡、齊國,因此青州只有平原、齊國、北海郡、東萊郡四個郡國。

徐州郡國邊界不需要調整,本來就很均衡,魏延清理過的徐州沒必要再進行多餘的調整,按部就班休養就可。

因此徐州六十二縣分隸五個郡國,準備遷徙賀齊所部武昌府兵轉移到物產豐饒更爲豐美的徐州,依次爲基礎建立第十五昭義師,也是標準的六團府兵,有四個常備營兵。

規劃中的北洋水師目前就駐屯雒陽北部的小平津、孟津一帶,能完成河東、鄴都戰事後就會向下遊轉移,爲環渤海運輸、出征遼東、朝鮮做訓練準備。

等全部整編、安置妥當,在與魏國開戰前會有五個近衛師、太子近衛師、三個加強師,兩個水師,十一個標準師。

能投入一線作戰的兵力只有北方府兵編制的五分之二,五分之一留守本地,五分之二與徵發的民役協助運輸糧秣。

不計算漢僮僕從軍,北方府兵有一個近衛師七個營、一個加強師二十一個營、北洋水師十一個營、兩個標準師二十四個營能時刻駐屯前線,合計參戰府兵能有五十三個營,近四萬職業兵,七成披甲率,有三萬甲兵。

漢僮義從部隊規模會在五萬左右,並有一支規模同樣爲四萬的府兵爲繼軍。

一旦前線常備府兵抓到戰機撕開口子,這就是步騎十萬的首輪攻擊力量。

隨後擔任繼軍的四萬府兵會緊跟着出發,作爲繼軍這支府兵披甲率只有一半,追求輕裝、機動力。

軍隊披甲率就跟裝甲部隊的裝甲比例一樣,極致的裝甲率並不意味着極致的戰鬥力。

前線常備駐軍、繼軍,這是五分之二的府兵,帶着三五萬漢僮部隊殺過去……後面會有還有五分之二的府兵與徵發的民壯、郡國兵跟進,進佔糧道拱衛後背,並保證前線的補給。

因此滅魏的參戰府兵約在十八萬,漢僮義從在五萬左右,臨時徵發的郡國兵規模也在五萬左右。有軌車運輸線路、以及前線倉儲準備,前線、後方協助轉運物資的丁壯規模極有可能突破三十萬。

進攻山西可以走汾水,進攻鄴城可以走白溝,這兩條水路補給線節省了最少五十萬的人力。

算上前期戰爭準備的各項人力支出……這將是一場全力以赴的決戰,絕不會節省一絲力氣。

第一百三十五章 白兔第四百六十五章 有所爲第十三章 畫龍不點睛第四百九十二章 盛世第六十六章 欲相持四第二百三十四章 元遜第三百七十二章 隱患第二百三十四章 元遜第二百三十八章 肥水第五百零五章 南啊第七百七十九章 形勢第三十四章 豬第九章 局勢第二百八十七章 憂天第五百一十三章 魏謀第六百三十六章 四共主張第一百七十章 張遼第五百四十三章 敗者無人權第二百九十四章 議分兵趙公超欲除國賊第二百九十一章 投滍水張俊義阻流第二百五十六章 魏無鹿第三百零四章 投石問路第二百八十六章 要挾第四百一十六章 觀星樓第三百四十二章 逃脫第二百三十九章 王覽第三百九十七章 慪氣第八十九章 獨行第三百四十二章 逃脫第五百二十八章 禍種第三百三十一章 劉公胤第六百七十章 鏡第二百四十八章 壓縮軍糧第一百五十三章 放血第五十三章 血與火第二百五十一章 信任危機第四百四十七章 區別對待第五十章 計較第二百一十八章 錦帶第五百三十四章 象邑動員第一百零二章 太極三巴第七百六十一章 重禮第九章 局勢第八百一十四章 排除第八百六十七章 行刑第五百二十八章 禍種第四百七十四章 齊心第四百二十三章 雷山風雨第六十二章 戰江陵五第八百二十五章 洞悉前塵第五百五十四章 各有準備第一百六十章 進攻第九十二章 勢第五百四十四章 吃飯的問題第七百二十六章 緊咬第六章 聞雞起舞之人第二百九十一章 投滍水張俊義阻流第七百一十八章 籌劃第三十章 八月大雨第七百零二章 反轉第八百六十九章 關東改編第六百六十六章 出京第一百二十二章 舔犢第二百七十九章 破第一百二十二章 舔犢第四百六十章 何以至此第十四章 不見黃龍第七百一十五章 雨夜第八百二十八章 投降第八百五十章 天命不在牛第八百一十章 西線無戰事第六百六十章 套索第七百八十二章 是非立場第七百八十一章 轉移支付第八百四十七章 糧票第七百零五章 閃電戰盔第六百六十九章 狐假虎威第六百九十三章 分割第一百三十八章 反擊第七百三十六章 人情第五百八十六章 馬超的推演第七百一十六章 絕計第五百六十五章 午富的誕生第一百一十三章 煙第六百九十一章 奪門第三百四十二章 逃脫第四百零九章 命數第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五百六十三章 應對第三百八十章 調整第十二章 將相本無種第六百九十三章 分割第八百五十三章 兩位孔明第五百六十五章 午富的誕生第四百二十三章 雷山風雨第三百八十九章 附議第七十六章 傷員第七百六十一章 重禮第七百三十二章 妙用第六百零九章 錢與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