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八章 酒宴授勳獎賞

李嗣業坐在皇帝身邊,兩人的席位只相距一尺左右,他從案几上端起酒盞,朝着聖人頻頻遙敬。

李隆基笑意泛起,端起面前的金色酒爵,仰頭一飲而盡。他擡頭給站在旁邊的高力士使了個眼色,高力士擡手合掌,兩隊長袖曼舞的女子從兩側緩緩進入殿中。又有八名手持各式樂器的樂伎站在一旁。

他仔細留意,在隊伍中領舞的是梨園的樂營將謝阿蠻,彈奏樂器伴奏的也都是梨園的樂器高手,其中有彈琵琶的賀懷智,彈箜篌的張野狐,敲羯鼓的李龜年。這倒是讓他挺意外,梨園的高手都到了嗎?

皇帝也側身笑着對他說道:“這些人你也都知道,他們均是梨園中的精英,個個身懷絕技,也非常傲氣。他們尋常是不會給別的人跳舞演奏樂曲的,就連安胖子的沒有如此的殊榮。只有你,你既是梨園的樂營將,譜寫了將軍令的樂曲,又立下了如此大功,當得起這樣的待遇。”

李嗣業連忙叉手道:“多謝陛下恩德。”

梨園的這幫人確實是特立獨行,一曲凌波舞過後,也不需要皇帝揮退,蹁躚着舞步緩緩退出了大殿。

李隆基似乎還沉浸在樂曲的美妙之中,對外在的變化沒有多少關注。李嗣業雙手輕輕合掌,作爲領舞離開時卻在隊尾的謝阿蠻,朝李嗣業露出了一個神秘莫測的笑容。

他手撐着下巴頜淺慢品嚐美酒,美人兒的笑容給了他幾分酒醉的感覺。

李隆基笑着說道:“剛纔染病在家的右相聽說你回到長安,心中甚是興奮,拖着病體給朕寫了一封奏疏。他說你今日之功勳堪比漢時之衛青霍去病,太宗朝之李靖李績,如今天下雖然安定,但你有開疆擴土之功,當入凌煙閣受香火供奉,讓天下人都知道,今時今日我大唐亦有名將。”

李嗣業心底涌起了強烈的警惕心理,如果這奏疏是別人上的那還沒啥,但若要是李林甫上奏,後面絕對有厲害的殺招。雖然現在他並不知道,但就怕趁他得意忘形放鬆警惕的時候,這絕密的殺招就會突然蹦出來。

不過從這精妙的奏疏中,也能夠體現出李林甫潤物細無聲的拍馬屁本事,把李嗣業比作衛青霍去病,又比作李靖李績,其意不正是隱晦地稱讚李隆基堪比漢武帝和太宗皇帝,皇帝暗自受用卻不點破,享受這種真實的虛假。

坐在下方的楊國忠緊跟着聖人的話附和:“陛下,李嗣業功勳卓著,可比北齊之蘭陵王,大梁之陳慶之。”

李嗣業手按着酒案,用手指頂着人中,差點一口把酒噴出來。

皇帝的臉色果然有些尷尬,若不是知道楊釗本人才疏學淺,算是個歷史盲,恐怕就要懷疑他居心不良了。蘭陵王高長恭的老闆是高湛和高緯,這兩位一個是寵信奸佞,另一個是亡國後主,都不是什麼好貨色。陳慶之的老闆是誰,梁武帝蕭衍,是南樑的開國之君,統治初期留心政務,糾正弊端,分封宗室,尊寵門閥貴族,但後期逐漸昏庸,崇信佛教,怠於政事,最後引發了侯景叛亂。

嘿,不得不說,若要把李隆基比作梁武帝蕭衍,還真是有點兒像,都是前半生勵精圖治,後半生逐漸昏庸開始享受,而且都經歷了少數民族將領的叛亂,前者是羯族人侯景,後者是粟特人安祿山。楊國忠的這句話裡竟然藏着真相,果真是神預言。

看到皇帝興致不高,楊國忠也意識到自己是說錯了話,只好悻悻地閉上了嘴。

李隆基轉身對李嗣業說道:“嗣業,以你的功績,如今就算是封個王也不爲過,但你尚且青壯,且來日方長,即使是海內珍饈,也不能一頓都吃光罷。所以朕授你爲開府儀同三司,勳官爲柱國,入凌煙閣畫像,賜爵爲英國公,食邑兩千戶,授田四千畝。”

李嗣業連忙放下酒杯,躬身叉手說話:“多謝陛下隆恩,嗣業願意爲陛下守更多的疆土,挑更重的擔子。”

他這麼說是暗自向皇帝討兼任河西節度使,從去年開始,安祿山已經是河東范陽平盧三鎮節度使了,這三鎮可是含金量極高的邊鎮,兵力多寡絕非北庭安西可比。他如果能把河西兼任過去,以安西爲首的精銳和北庭軍,河西諸軍形成一個體系內的軍事陣營,以區分安祿山一夥的東北軍,這便是純正的西北軍了。

李隆基不知道是沒聽明白,還是另有打算。哥舒翰和安思順的官位安排順暢之前,李嗣業感覺還是有機會的。

他從懷中掏出一本冊子雙手呈送遞給聖人,高擡起頭挺胸說道:“這些都是在遠征河中大食戰役中表現突出的士卒和校尉,其中士卒四千人當賞,校尉三百人可授將職,還請聖人定奪。”

李隆基放下冊子,贊同地點頭說道:“可矣,朕根據行軍方誌所觀,安西軍經歷數戰,均是下陣上獲,當得起這樣的獎賞。朕特許,所有有功士卒,俱進勳官武騎尉,所有有功校官,俱進歸德郎將與中郎將。”

李嗣業連忙叉手說道:“嗣業替安西諸多士卒校尉謝陛下升賞。”

李隆基笑着捋須說:“將士用命,自然當賞。”

這些將領所受的,都是唐代的勳官十二轉制度,凡以軍功授勳的,戰場上或戰後由隨軍的書記員記錄戰前的情況,戰爭的過程和勝負的結果,同時要記錄每個官、兵殺死或俘虜敵人的數字,上報到尚書省吏部。吏部的司勳郎中反覆審查,驗證爲實,然後擬定官階,奏上皇帝,等待授官。

以戰前的條件分:以少擊多爲“上陣”;兵數(包括戰士人數和裝備)相當爲“中陣”,以多擊少爲“下陣”。按戰爭的結果分:殺死或俘虜敵人的百分之四十,爲“上獲”;殺死或俘虜敵人的百分之二十,爲“中獲”;殺死或俘虜敵人的百分之十,爲“下獲”。

按照戰前的條件和戰爭的結果,綜合起來,擬定“轉”數。上陣、上獲爲五轉;上陣、中獲爲四轉;上陣下獲爲三轉,以下遞減類推。

勳官沒有職務,不管事,僅僅加官而已。勳官要入仕參政,則依照門資、出身的規定。

李嗣業又向皇帝叉手說:“這次遠征有大將田珍,段秀實,程千里,馬磷等人奮勇爭先,臣請陛下酌情提拔。”

第八百五十八章 錢財可通一切第七百零六章 加緊掌控軍心第一百五十三章 高仙芝挑動觀虎鬥第二百八十五章 蔥嶺行商知遇第三百二十二章 將軍中丞請笑納第八百三十八章 扶植傀儡皇帝第五百零四章 自負自私之心第七百六十九章 入朝只爲權勢?第七百三十九章 玉環香消玉殞第四百二十一章 與老兵同行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堅固的小城第七百零三章 流言四起第七百八十四章 皇帝的兩面性第一百七十章 國主爲餡,將軍爲餌第十三章 不良人日常第三百四十三章 夜遇不速客第二百五十八章 在官言商第一百六十六章 李十二孃舞劍器(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帶兵應當有擔當第八百四十一章 收復白亭、交城守捉第五百一十四章 右相府辨敘功勳第三百三十六章 鬥雞可汗第四百六十六章 發配蔥嶺之逆旅第七百四十八章 才智多面手李泌第四百九十五章 別跟前程開玩笑第八百三十一章 皇帝準備南逃第三百六十三章 漢代耿恭井第一百九十七章 威者使人懼第一百六十八章 武裝心靈第七百九十八章 什麼叫黃雀在後第五百五十七章 入長安獻樂第二百一十七章 大佬最後到場第六十一章 前往東宮第六百零九章 拜火教需要安慰第一百一十九章 小人與小人求計第五百四十二章 右相辦公流程第四百九十六章 禮物各顯神通第八百一十八章 有個大膽的想法第一百七十七章 強扭的瓜不甜第七十九章 酒宴上的交鋒第二百九十三章 羊腿它不香嗎第四百五十三章 我不是戴六郎第五百二十二章 聖命不可違第五百三十六章 回安西挖掘人才第二百八十一章 歸家之人第三百五十九章 阿史那子嗣第八百四十七章 撤退是技術活第二百零三章 蘇祿命喪西域第一百九十五章 校尉入撥換 點卯折衝府第六百四十二章 李林甫薨第二百章 校場整訓第二百九十七章 關門打狗vs甕中捉鱉第八百五十八章 錢財可通一切第三百零一章 陌刀鎮沙匪第四百三十二章 所謂奸相第五百四十六章 岑參參謀良策第三百零九章 聽風聲辨形勢第四百一十二章 衝鋒與反衝鋒第三百零五章 關山遠道,未雨綢繆第六百三十一章 權貴易傷人第五百一十七章 吐蕃軍特色第八百九十一章 兵者詭道傳謠第七百二十七章 急報入長安第三十一章 西市酒肆對飲第八十六章 皇家秋獮狩獵第三十三章 太子李瑛第四十一章 具有傳奇色彩的餅第六百零三章 節度使職責第六十章 朋友與鄰居第一百四十章 阿拉伯高富帥送黃金(祝大家新年快樂)第一百九十二章 酒醉入幕賓(感謝長江的盡頭飄紅打賞)第五百二十四章 授北庭節度第二百二十七章 活捉到舌頭第四百九十八章 提前挑撥矛盾第八百九十四章 史思明退,郭子儀進第一百零八章 射人?還是射水袋?第五百八十四章 羯師國投降第七百二十七章 急報入長安第一百六十九章 堅守不如反攻第三百八十章 牧草不夠、殺羊來湊第三百六十九章 原來是化學道士第六百六十七章 潰軍之將只剩勇第一百四十七章 陰鷙之人無公心第二百四十五章 隨隊遠行歸長安第一百九十二章 酒醉入幕賓(感謝長江的盡頭飄紅打賞)第九百二十章 勸郭子儀離襄陽第一百四十四章 旅率擋路,參軍相助第九百二十一章 郭令公趁夜突圍第一百四十章 阿拉伯高富帥送黃金(祝大家新年快樂)第四十六章 店小排面大第四百六十六章 發配蔥嶺之逆旅第八百零三章 相持三門峽第五百五十四章 北庭軍拉練對抗第九十五章 遠行要精心籌備第八百一十二章 三寸不爛之舌第五百三十八章 戴望高談謀商第四百八十九章 植樹綠化磧西第八十章 差點兒就讓套路了第七百四十四章 鳳翔之戰(下)第三十一章 西市酒肆對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