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前朝秘辛

轉眼到了十一月底,已是隆冬時節,一年看看將過,意思想想也無,不如揍揍孩子、讀讀,且把光陰消磨,待明年,再來收拾山河。然而,劉秀卻根本閒不住,他只在邯鄲將息了數日,便又迫不及待地踏上路途。

關心劉秀的人不免就會問了:“你已經官居大司馬,乃是河北地區的老大。不就是安撫郡縣這點事嗎?派幾個手下人去搞定不就得了,這大冬天的,你犯得着迎霜冒雪,親自出馬嗎?”

劉秀聞言一笑:“我這纔剛剛當上領導,你們就要我開始脫離羣衆?眼下河北的這些郡守縣宰,要麼是新朝投降過來的舊吏,要麼是朝廷任命未久的新官,名義上雖然效忠中央政府,卻大都是一顆紅心,兩手準備。你隨便派一個小卒過去安撫,鼓勵他們好好幹,人微則言輕,他們根本不信。只有我親自出馬,哪怕只是到郡縣去露露臉,再隨便講幾句官話套話,這幫郡守縣宰的心纔會踏實下來。我何嘗不想待在邯鄲,成天花天酒地、紙醉金迷,然而一位好的領導,就應該和紳士一樣,並不幹他想幹的事,而是幹他該乾的事!”

劉秀留耿純鎮守邯鄲,一行人繼續前行,北往幽、燕,且按下不表。再說劉林向劉秀獻計受挫之後,滿腹鬱悶,步出邯鄲城外,找老友王郎訴苦。

王郎溫酒,兩人對飲。劉林幾杯下肚,酒酣耳熱,抓胯而言,道:“想我水淹赤眉軍之計,妙絕古今,劉秀庸才,竟不敢用。區區劉秀,不過是皇帝劉玄的爪牙而已。我也是劉氏宗室,焉能受此侮辱!劉玄可以稱帝,我也可以。”

王郎搖了搖頭,笑道:“恕我直言,你這輩子都沒當皇帝的命。”劉林聽罷,臉色鐵青,正要發作,王郎卻話鋒一轉,又道,“不過,裂土封侯,出將入相,閣下卻是指日可待。”

王郎乃河北一帶有名的算命先生,年紀雖輕,卻時常言則有中。劉林轉怒爲喜,道:“如此說來,劉玄果然是真命天子?”

王郎冷笑道:“劉玄?就他也配?”

劉林大驚道:“此話怎講?”

王郎道:“劉玄劉聖公,不過景帝七世孫,長沙定王之後,血脈與帝室早已疏遠。大漢江山,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來繼承!今有一人,帝室血統最正,皇位舍他,不作第二人之想。此人你可知道?”

劉林身爲皇室之後,對於皇位繼承法則自然不會陌生,於是扳起手指頭,認真說道:“竟有這樣一人?那我得推算推算。前朝最後一任皇帝爲平帝,平帝無子,於是得往上推。平帝之前爲哀帝,哀帝也無子,於是再往上推。哀帝之前爲成帝,成帝也無子,於是還得再往上推。成帝之前爲元帝,元帝雖有三子,但如今也都絕後,於是再往上推。元帝之前爲宣帝,宣帝有五子,後裔至今不絕。你所說的這人,莫非便是宣帝之後?”

王郎抿了一口酒,斜瞥着劉林,道:“誰說成帝無後?成帝之子劉子輿,如今尚在人間!”

漢成帝的子嗣問題,乃是西漢最著名的疑案之一。漢成帝在位之時,趙飛燕姐妹專寵後宮,凡是漢成帝臨幸過的妃嬪宮女,一旦懷孕,趙飛燕姐妹皆強迫其飲藥墮胎,墮胎不成,則將生下的孩子暗中殺害。漢成帝死後,朝野傳言紛紛,說漢成帝其實還有一個兒子倖存,名爲劉子輿,一出生便被掉包,換出宮外,躲過了趙飛燕姐妹的毒手,從此流落民間,下落不明。

聽到王郎忽然提及這樁陳年疑案,劉林也是一愣,道:“如果世間真有劉子輿,大漢江山自然非他莫屬,只須登高一呼,劉玄也當將皇位拱手相讓,俯首稱臣。十三年前,有人在長安自稱劉子輿,王莽將其投入獄中,審問之下,原來卻是一長安無賴,姓武名仲。可見,劉子輿終究只是江湖傳言,不足爲信。”

王郎仰天長笑,道:“真劉子輿就在你面前,閣下好不眼拙!”

劉林驚叫道:“王兄不得胡言!”

王郎指着自己額頭,道:“劉兄請看。”

劉林瞟了一眼,不屑道:“看什麼看!你額頭上又沒刻着‘劉子輿’三個字!”

王郎將額頭衝着劉林,又湊近了些,道:“劉兄再看。”

劉林和王郎是十多年的老友,王郎額頭上有些什麼,他不用看也知道,於是冷笑道:“王兄的額頭,也不過比常人多長了一撮毛而已。”

王郎心滿意足地收回身子,笑道:“閣下忒沒學問。這叫壯發,俗稱圭頭,取其形似玉圭之意。元帝額上也有壯發,不欲使人看見,於是戴幘遮掩,朝野上下紛起效仿,皆舍冠而幘,戴幘從此風行於世。倘若我並非元帝之孫、成帝之子,額上何來壯發?”

古人只知遺傳,不懂變異。倘若見到兩人有相同的奇異體貌,往往便想當然地認爲兩人必有血緣關係。譬如,舜帝重瞳,項羽也重瞳,司馬遷作《史記》,便將兩人拉扯到了一起,感嘆道:“項羽豈舜之苗裔邪?”

額有壯發,也和重瞳一樣,屬於罕見體貌,因此,在當時缺乏DNA鑑定技術的情況下,王郎額頭上這多出來的一撮毛,便足以成爲他是真劉子輿的確鑿證據。

劉林看着王郎,目光一下子全變了,曾經被他嘲笑過的王郎額頭上的那一撮毛,此刻竟也開始閃爍出皇室血統的高貴光輝。劉林於是問王郎道:“君既爲劉子輿,何以流落至此?”

王郎道:“我自換出宮外之後,隱於長安;年十二,至蜀,學卜相,通星曆;年十七,到丹陽;年二十,還長安;後見河北有天子氣,於是輾轉中山,來往燕、趙,等待天時,以恢復成帝社稷。”

劉林十多年前初遇王郎,可謂是一見鍾情,終日廝混,都沒顧得上問其身世來歷,如今見王郎的故事編得有鼻子有眼,而王郎時年三十六,推算時間也完全合得上,於是對王郎便是劉子輿堅信不疑。

十二月初一,劉林糾集趙國大豪李育、張參等人,率車騎數百,護衛着王郎,一大早衝入邯鄲城,佔領趙王王宮,同時派人緝拿耿純。耿純率衆抵擋,無奈手下兵卒皆從趙國本地募集而來,一見劉林、李育、張參等人,當即陣前反戈。耿純猝不及防,倉皇出逃,心想劉秀正在北方,不如先和劉秀會合,然後再作理會。

耿純單人匹馬,晝夜急行,行至真定城,終於追上劉秀。耿純直奔劉秀住處,一進門,正碰見鄧禹。耿純問道:“明公何在?”

鄧禹道:“正與真定王劉揚飲酒暢敘。”耿純道:“我欲面見明公!”鄧禹搖搖頭,一口回絕道:“不,你不能見。”

耿純大怒道:“軍情緊急,豈容耽擱!”

鄧禹笑道:“耿兄勿惱,等明公散席之後,我自當領你進見。”說完,命人將耿純領入廂房歇息。耿純千里奔波,豈是爲了歇息而來!當場衝鄧禹發作道:“誤了大事,你負得起責嗎?”

鄧禹笑容不改,道:“請耿兄放心,我負得起責!”

鄧禹話已至此,耿純也沒了脾氣,冷笑數聲,悻悻入廂房歇息。

正在堂上與劉秀推杯換盞的真定王劉揚,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前真定王。自王莽改朝換代之後,劉揚的真定王爵早已被廢,如今的劉揚,就是一介平民。然而,劉揚家族在真定世代稱王,統治已逾百年,即使劉揚如今無官無爵,其在真定的威望和影響仍是無人可及。王莽倒臺之後,劉揚更是招兵買馬,麾下聚集了十萬之衆。可以說,擺平了劉揚,也就擺平了真定。因此也就不難理解,劉秀會對劉揚如此重視,親自陪酒賠笑,務必使其盡興而歸。

一個時辰之後,劉揚告辭,劉秀滿面堆笑,親自送出門。劉揚駕車遠去,劉秀這纔回身入府,只在一轉身間,臉上已是笑容全無。

鄧禹迎上劉秀,道:“耿純自邯鄲而來,我見真定王劉揚在內,因此擅作主張,未予通報,命其先在廂房候着。”

劉秀望了鄧禹一眼,欣慰地點了點頭,道:“這事你處置得甚是妥當。耿純既來,顯然邯鄲有變。劉揚此人,擁兵十萬,其心叵測,一旦讓他知道邯鄲出事,難保他不會乘人之危,將不利於我等。”

耿純在廂房中來回遛彎兒,從窗到門是七步,從門到窗也是七步,彷彿度過了漫長的十年牢獄,劉秀、鄧禹這才現身。鄧禹一見耿純,搶先致歉道:“適才得罪,還望耿兄勿怪。耿兄與真定王有舅甥之誼,真定王一見耿兄,必知邯鄲已經失守。此事事關明公安危,因此不得不委屈耿兄暫時迴避。”

聽鄧禹這麼一說,耿純頓時釋然。耿純之母,出自真定王宗室,雖然和劉揚是隔代堂姐弟,但排起輩分來,耿純的確得管劉揚叫一聲舅舅,而以耿純對劉揚的瞭解,鄧禹所言,絕非危言聳聽。

劉秀問耿純道:“邯鄲失守,莫非劉林作亂?”

耿純答道:“不僅劉林,更有王郎,自稱乃成帝之子劉子輿,以蠱惑人心。”

劉林作亂,早在劉秀預料之中,本來不足爲患,如今再加上一個冒牌的劉子輿,事情未免就有些棘手了。劉秀再問細節,耿純剛從邯鄲逃出,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是催促劉秀道:“請明公速發州郡之兵,回師邯鄲,剿滅亂黨。一旦亂黨壯大,不易制也。”

劉秀沉思片刻,答道:“劉林等人,終究不成氣候。邯鄲歸冀州管轄,剿滅邯鄲亂黨,乃冀州牧龐萌之責。我受朝廷委派,總攬河北全局,今北上行程已定,不宜因之更改。”

耿純見劉秀已有主意,不便再勸,於是道:“邯鄲已失,願追隨明公北上。”

劉秀笑道:“卿家乃鉅鹿大姓,能爲我安定鉅鹿者,非卿莫屬。卿且回鉅鹿,待我返程之日,自當相見。”說完又吩咐鄧禹道,“真定不可久留,知會部屬,即刻起程。”

真定城外,劉秀與耿純揮手而別。耿純南歸故里,劉秀一行則繼續北上,日暮之時,已出真定國境,抵達中山國毋極縣,入傳舍投宿。

憋了一路的馮異、銚期、祭遵、臧宮、王霸等人,聯袂來諫劉秀——募奔命,回邯鄲,殺王郎,誅劉林。劉秀笑而不答,叫人擺下酒席,命諸將就座。劉秀親自爲諸將一一斟酒,舉杯祝道:“今日,十二月初六,我之生辰。諸君滿飲此杯,爲我壽。”

衆人跟隨劉秀雖久,卻誰也不知道劉秀今天生日,不免有些措手不及,惶惶然一飲而盡。劉秀再爲諸將斟酒,舉杯又道:“今日一過,我便年滿三十。三十出頭,人生過半,思來不免愴然。前半生已了,是非恩怨,成敗榮辱,皆不可追。後半生未定,敢與諸君共努力。”

諸將聞言,無不感奮,昂首痛飲,恨不能帶杯而吞。

酒至三巡,劉秀再道:“諸君隨我至今,不離不棄,深爲感激。諸君於我,真可以共患難、託死生。今日,請與諸君剖心。諸君知圍棋乎?”諸將有人點頭,有人搖頭。

劉秀道:“人生如棋,人也如棋。在洛陽之時,我這枚棋只剩一口氣,朱鮪等人只須花上一手,便可以宣判我的死刑,將我從棋盤上抹去。如今來到河北,有諸君追隨左右,我這枚棋總算是多延了好幾口氣,但仍然不能算是活棋。爲什麼?因爲無眼。只要無眼,就不能稱爲活棋。眼是什麼?眼就是根據地。諸君捫心自問,我等來河北已逾一月,根據地在哪裡?”

諸將默然。誠如劉秀所言,他們這一路經過,所到之處,“歡迎歡迎,熱烈歡迎”,離開之時,“走好走好,不送不送”。揮一揮衣袖,既帶不走一塊雲彩,也留不下一顆塵埃。在河北經營了一個多月,他們仍然只是一羣陌生人。

劉秀再道:“所謂河北,無非幽、冀二州。我等來河北一月有餘,未出冀州範圍。而冀州牧龐萌、尚書令謝躬,皆出身綠林軍,乃是朱鮪心腹,領兵駐於冀州,明爲討賊,實則掣肘於我。如今邯鄲兵變,冀州必亂。龐萌、謝躬二人責無旁貸,勢必要出面收拾。朝廷素來忌憚於我,我倘若發兵救難,非但有與龐萌、謝躬二人爭功之嫌,日後也恐將授人以柄,自招禍殃。既然如此,不妨北上幽州,靜觀時變。幽州僻遠空虛,爲朝廷勢力所不及,我等欲求活,眼必在幽州也。”

諸將於是拜服。

第48章 公孫述其人 (2)第4章 前朝秘辛第10章 破竹之旅第24章 天子之降第28章 陰母的秘密第22章 因禍得福第47章 公孫述其人 (1)第39章 因人而降第20章 舊帝未死第3章 鄴城獻策第17章 高臥第22章 因禍得福第43章 七世遠親 (1)第26章 觸不到的戀人第16章 最後一關第27章 他人的團聚第16章 最後一關第17章 高臥第41章 西州上將軍 (1)第17章 高臥第36章 吶喊 (1)第21章 借刀復仇第9章 一言興邦第5章 天有二日第7章 窮途末路第37章 吶喊 (2)第14章 廣阿會師 (1)第53章 屠夫 (1)第39章 因人而降第18章 圓月彎刀 (1)第12章 閃婚 (2)第40章 愛與殺第52章 又見刺客 (2)第34章 燕王第12章 閃婚 (2)第26章 觸不到的戀人第49章 擇帥 (1)第51章 又見刺客 (1)第14章 廣阿會師 (1)第22章 因禍得福第32章 傷仲永第48章 公孫述其人 (2)第23章 天問第10章 破竹之旅第47章 公孫述其人 (1)第23章 天問第44章 七世遠親 (2)第24章 天子之降第47章 公孫述其人 (1)第35章 兵戈還鄉第42章 西州上將軍 (2)第49章 擇帥 (1)第48章 公孫述其人 (2)第39章 因人而降第33章 一枕黃粱第43章 七世遠親 (1)第8章 逢凶化吉第29章 關中主帥 (1)第2章 利涉大川第6章 年終盤點第11章 閃婚 (1)第13章 揮師南下第31章 最後的瘋狂第39章 因人而降第43章 七世遠親 (1)第24章 天子之降第39章 因人而降第38章 人性第28章 陰母的秘密第11章 閃婚 (1)第20章 舊帝未死第36章 吶喊 (1)第33章 一枕黃粱第39章 因人而降第36章 吶喊 (1)第11章 閃婚 (1)第37章 吶喊 (2)第8章 逢凶化吉第31章 最後的瘋狂第1章 出洛陽記第30章 關中主帥 (2)第36章 吶喊 (1)第26章 觸不到的戀人第19章 圓月彎刀 (2)第31章 最後的瘋狂第48章 公孫述其人 (2)第14章 廣阿會師 (1)第16章 最後一關第1章 出洛陽記第52章 又見刺客 (2)第51章 又見刺客 (1)第21章 借刀復仇第16章 最後一關第14章 廣阿會師 (1)第14章 廣阿會師 (1)第36章 吶喊 (1)第25章 定都洛陽第24章 天子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