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國家發展戰略的總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承先啓後、繼往開來的關鍵時期,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這一目標和要求的確立,是我國現代化建設整體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不斷清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總體目標的內涵、重要意義和實現路徑也更加清晰。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國家發展戰略的總要求

“四個全面”完整地展現出了以習近平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總體框架,而位居首位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這個偉大框架的總目標,也是目前國家發展戰略的總要求。

何謂“小康”,各個時代各個人都有不同的解釋,但把着眼點放在百姓的日常生活狀態,則是各界的共識。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對“美好生活”的描述,就是“小康”的最具象的詮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八大勾畫的新藍圖,是基於對國家目前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的科學研判而提出的新目標,是爲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提出的新要求。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係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奮鬥目標能否實現,關係到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關係到國家發展戰略的總體推進。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必經階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是黨的十八大在總結十六大和十七大以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的。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的歷程來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黨和國家根據自身國情和社會主義建設目標不斷探索發展而來的,是逐步穩固基礎、穩步前進上升的一個發展前景定位。

衆所周知,小康作爲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一個概念,語出《詩經·大雅·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說老百姓勞作不止,目的就是過上小康生活。小康之家乃是一種介於溫飽和富裕之間的生活水平。回首中國歷史,小康社會作爲儒家追求的社會理想,小康生活作爲中國人民對寬裕、殷實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歷經千年而不衰。近代以來,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悲慘境地,人民飽受天災人禍、流離失所之苦,距離小康之夢更加遙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付出了沉重代價,才從根本上改變了自身的前途命運,開啓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可見,“小康”概念蘊含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的希冀與期待,具有廣泛的羣衆性。因此,鄧小平同志在設計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時,運用了“小康”這個具有濃厚中國傳統的詞彙,用來表示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特殊必經階段。縱觀不同時期“小康社會”的有關論述,應該說,從改革開放初期到黨的十八大,關於小康社會建設的認識和實踐經歷了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從“**”的混亂局面中走出來,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鄧小平同志領導我們黨從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制定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第一步是從1980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是從1990年到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則是從21世紀初到世紀中葉,再用50年左右的時間,使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小康”這一歷史概念就這樣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成爲中國現代化總體戰略中的重要一環。

“三步走”戰略提出之後,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了堅持不懈的努力,一步步地將其付諸實施。2002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大,對改革開放以來到20世紀末取得的成就進行了充分肯定,回答了“三步走”戰略的完成情況,認爲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與此同時,報告又在深刻分析我國社會各領域發展狀況的基礎上,作出了一個十分清醒的判斷,認爲“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總體戰略部署,從新世紀開始到2050年,我國將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成爲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十六大正式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並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等各個方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作了具體論述,其中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等具體指標。由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概念成爲21世紀頭20年的重點任務。同時,十六大報告還明確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國“實現現代化戰略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啓下的發展階段”;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與加快推進現代化相統一的目標”。因此,這20年,既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啓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國將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歷史性跨越。從世界上一些國家的發展經驗看,這既是一個發展機遇期,也是一個矛盾凸顯期。如果我們應對得當,就能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如果舉措失當,就會影響經濟發展步伐,影響改革發展穩定大局。

2007年,根據我國社會各領域改革和發展的新形勢,黨的十七大又在十六大確立的整體目

標的基礎上,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強調了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加強文化建設”,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 “建設生態文明”等內容,並將經濟發展指標修改爲“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

2012年,黨的十八大總結了過去5年以及十六大以來10年發展的成就和經驗,又根據新的實際,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一步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等方面,並根據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一新的發展指標。十八大要求全黨全面把握機遇,沉着應對挑戰,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至此,我們黨對小康社會建設的認識和實踐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人類社會是一個由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基本領域所構成的有機的、完整的結構體系,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是一個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發展過程,而社會主義社會現代化建設就是要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領域實現有機的、良性的互動。因此,我們所建成的社會必然是一個全面的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必經的一個發展階段。

需要指出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三步走”戰略中承上啓下的目標定位,又是“三步走”戰略中第二步目標最終完成的本質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了我國21世紀前50年的發展目標,即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黨和國家進一步將國家發展任務細化,將發展戰略分“兩步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質性規劃。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從溫飽有餘的中等收入階段逐步向高收入階段的轉換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必經的一個承上啓下的重要發展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基本實現現代化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的全方位提升和超越。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現階段國家發展戰略的新部署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紀末我國達到“小康社會”的構想。他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20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總產值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1000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在這之後,他又多次提到了這一構想。黨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這一概念,並把它作爲20世紀末的戰略目標。1990年,十三屆七中全會對“小康”的內涵第一次作了具體描述,指出所謂小康水平,就是指在溫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黨的十五大確立了建黨100年和新中國成立100年的奮鬥目標,確認在20世紀末能夠如期實現黨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的小康目標。黨的十六大宣告我國已總體實現小康,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從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四個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內容,對更加全面、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作出了新的描繪和要求。黨的十七大延續十六大主題,根據發展的新形勢,取得的新成就,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作了進一步完善。黨的十八大之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成爲我國國家戰略的新部署。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需要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目標,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因此,十八大報告與時俱進地提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新要求的同時,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目標的新部署,這是十八大報告結構佈局上的一個新特點。

這個新部署,概括地講就是“五個加快”: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具體來講就是: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包括完善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要求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要求基本建立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形成有利於創新創造的文化發展環境;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體制,要求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基層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網絡,建立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體制機制;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要求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這“五個加快”的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與“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相銜接,與五個方面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配套。就兩者關係來講,實現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是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動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結果。兩者聯繫緊密,缺一不可。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與時俱進的奮鬥目標

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的國家探索民族復興道路,是極爲艱鉅的任務。90多年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不懈

追求和探索,開創和發展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小康社會思想,從根本上改變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面貌。恰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多麼不容易,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

以毛澤東同志爲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爲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雖然在探索如何進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上經歷了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爲新的歷史時期進行小康社會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

以鄧小平同志爲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1982年,黨的十二大正式確立了到20世紀末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戰略目標。1987年,黨的十三大根據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完整地描繪出了從新中國成立到21世紀中葉100年間中華民族百年圖強的宏偉目標。這標誌着,我們黨正式有了比較系統的小康社會建設理論。

以江澤民同志爲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複雜嚴峻的考驗面前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了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1995年,我國提前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的戰略目標,完成了人民生活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黨的十五大不失時機地提出了“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寬裕”的歷史任務。2002年,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戰略任務。這一戰略目標的確定,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黨的小康社會建設理論。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創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局面。2007年,黨的十七大從實際出發,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的新變化,順應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黨的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爲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這是迄今黨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描繪得最爲詳盡的藍圖。這標誌着,我們黨形成了全面系統完善的小康社會建設理論。

從空想到科學、從思想到規劃、從建設到建成,中國走向全面小康社會的歷程一步步清晰可見。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提出了“小康社會”這一富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新概念,賦予“小康社會”以全新的科學內涵和時代內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順應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需要,真正實現了中國人民的歷史追求與社會發展現實道路的有機統一。

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表明了我國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的發展步入了新的階段,主要體現出以下不同: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提出標誌着我國已進入小康社會建設過程中的收官階段;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建設任務指標的進一步發展充分表明在建設道路上我國處在即將到達預期目標的衝刺階段;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選擇顯示出我們黨在全面衡量建設成果和當前狀況後對按計劃實現目標的科學判斷。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歷史跨越的堅實基礎

經過新中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國家面貌發生了新的歷史性變化,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當前,我國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臺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臺階,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民主不斷健全、文化日益繁榮、社會保持穩定。經濟總量升至世界第二位,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糧食連年增產;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基礎設施全面加強;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效顯著,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超級計算機、高速鐵路等實現重大突破;生態文明建設紮實展開,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全面推進;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居住條件明顯改善,家庭財產普遍增加,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已經進入富裕或接近富裕。

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方案》,國家統計局統計監測結果表明,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程度由2000年的59.6%提高到2010年的80.1%,平均每年提高2.05個百分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六大方面——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資源環境的實現程度都有較大的提高。另有資料顯示,到2010年各地區全面擺脫低人類發展水平,中等人類發展水平區域達到21個,佔總人口比例的63.3%,超過40%的人口達到高或極高人類發展水平。即使人類發展水平最低的西藏地區(0.540),也與已經進入中等人類發展水平的印度相當(0.542)。中國人類發展水平實現了“十年一個臺階,二十年一個變化,三十年一個格局”的大跨越。

從社會主義改造到改革開放,從黨的十二大到黨的十八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走過了極不平凡的偉大曆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這些偉大成就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確道路,這些偉大成就進一步增強了全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再鑄輝煌的信心,也爲實現第二個“一百年”目標,即到新中國成立100週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了堅實基礎。

(本章完)

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三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路徑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三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一章 思想教育從嚴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三章 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一章 思想教育從嚴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一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義重大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四章 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二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豐富內涵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四章 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二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三章 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三章 作風要求從嚴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二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務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四章 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國家發展戰略的總要求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二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豐富內涵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三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路徑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總體佈局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一章 思想教育從嚴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一章 思想教育從嚴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二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二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總體佈局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總體佈局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四章 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四章 組織建設從嚴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三章 作風要求從嚴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二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豐富內涵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四章 組織建設從嚴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三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二章 幹部管理從嚴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三章 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二章 幹部管理從嚴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二章 幹部管理從嚴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總體佈局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一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義重大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三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務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一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義重大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務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四章 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總體佈局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三章 作風要求從嚴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一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義重大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總體佈局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總體佈局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三章 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總體佈局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一章 思想教育從嚴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二章 幹部管理從嚴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二章 幹部管理從嚴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二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豐富內涵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國家發展戰略的總要求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三章 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一章 思想教育從嚴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二章 幹部管理從嚴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一章 思想教育從嚴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一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義重大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四章 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三章 作風要求從嚴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三章 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三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二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豐富內涵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國家發展戰略的總要求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總體佈局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三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二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豐富內涵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三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路徑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三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路徑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二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三章 作風要求從嚴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三章 作風要求從嚴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三章 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二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豐富內涵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四章 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三章 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三章 作風要求從嚴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三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三章 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國家發展戰略的總要求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總體佈局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三章 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四章 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三章 作風要求從嚴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三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三章 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二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豐富內涵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三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路徑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四章 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國家發展戰略的總要求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二章 幹部管理從嚴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三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