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漕運改革

bookmark

第一千零七十一章漕運改革

這條道上往年送抵汴京的糧食,就高達六百萬石,這幾年兩浙荊湖大開發,加上一部分南海拉到兩浙,便宜到沒邊的稻米,已經突破了千萬石之巨。

按照“貨經漕運,價增一倍”的原則,沿途損耗,那是相當的驚人。

然而蘇油完全高估了官員們的德性,等到三司統計數據下來,千萬石稻米運抵京師,損耗竟然高達一千五百萬石!

宋代漕運方式起源於唐。開元二十二年,裴耀卿於古汴河口築河陰倉,使江淮地區漕糧運此納貯,候水轉運。

之後經黃河﹑渭水至長安,爲轉般法之始。

以前大宋因汴河春﹑冬不能通航,直運漕船沿途又多延擱,爲保證京師糧食等物資供應,自開寶五年起,陸續在漕運路上泗﹑楚﹑真﹑揚四州分設轉般倉,卸納東南六路漕糧,再換船轉運至京師,而六路所需淮鹽也可利用回空船隻運回。

嘉佑後,漕運腐敗,官船數量減少,吏卒運輸的又多侵盜。

改成發運司後,短期內起到了一些效果,但是隨着薛向人去政息,發運司也走上了漕運的舊路。

張方平承一度轉般法改爲直達法,效果斐然,擔任三司使三年,使京師有十年之蓄。

而後還是人去政息,漕政再度荒廢。

於是蘇油乾脆向趙頊建議,多管齊下。

第一步是將張方平,薛向的法子重新啓用起來,提高效率,減少損耗。

第二步是將檢察機構運用起來,加強監督。

第三步是修整水利,讓汴河在春冬也能發揮效用。

第四步最狠,直接斷掉漕運一半的根!讓漕運給民間商運讓路!

荊湖的糧食不再發往汴京,直接從另一條水道運往陝西。

河北需要的糧食也不再通過水運,直接從杭州走海路。

這兩條線路交給商人承攬,自負盈虧,一下子將運河每年需要運往汴京的糧食減少了五分之二!

蔡確對蘇油的深沉心機再次有了一些明悟,年前臺諫分立,那可是所有官員都鼓掌叫好的,以爲這下日子好過了。

結果監察機構深入到了州縣,官員們也還能忍,畢竟解決了一部分冗員問題,也是題中之意。

等到這些人開始發揮作用,官員們突然發現,行賄的成本,特麼一下子翻倍了!

不過死道友不死貧道,漕倉官員們,實在是貪得有些不像話,嘿嘿嘿,原來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這次清查的諸多細節,讓倉耗子們無處可躲。

所有糧倉一起查,讓官員們想借東牆補西牆都沒有機會。

唯一的辦法就是向當地的鄉紳求助。

但是伴隨着下來的,是幾道發運命令,鄉紳們也不是傻子,知道自己要是借給了官員,糧食隨時可能被拉走,全都捂住了糧袋子。

而且如今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地主家都沒有什麼餘糧,這哪裡是借糧的時候?

於是古怪的現象出現了,江南魚米之鄉,一時間米價飛漲。

這是貪腐官員們不惜重金收購稻穀,以彌補虧空。

四通商號敏銳地抓住了商機。

以一季貨品爲抵押,從兩浙路常平倉拆借了四百萬石稻米,又從富庶的民間收集了六百萬石,一路向北,沿途平抑糧價。

雙方約定,等到六月風向轉變,會從南海拉五百萬單稻米過來,重新充實常平倉。

南海稻米三月就成熟,呂惠卿如今正在爲米價過賤而發愁呢。

神奇的是,兩浙路常平倉竟然同意了。

於是同時等到檢察正式啓動的時候,大部分糧倉已經重新填上,而最後填不上的那些,職守官員只能下獄待參。

等到新的賬冊交回到高滔滔手裡,高滔滔冷笑一聲:“怎麼給我吃進去的,還怎麼給我吐出來!”

四通這一把將一斗米賣出了百文,南海鬥米不過三十文,加上運費不到五十文,這一把足足掙了五百多萬貫。

這是高滔滔對官員們的最大容忍限度了,即便如此,還是有無數的官吏落職查辦。

其中最大的,是挖開了真州那個填不上的大窟窿,從真州制置發運司使,發運副使,到判官,倉曹,因貪墨數額巨大,被系送京師,交大理寺嚴查。

一時間官場風氣爲之一肅,商賈們歡呼雀躍,百姓們交口稱讚。

雖然承受了短暫的米價漲跌,可看到平日裡耀武揚威的貪官們落馬,他們覺得這點麻煩非常值得。

而這一切的幕後推手蘇油童鞋,如今正老神在在地站在汴京碼頭上,給一幫子人送行。

一網打盡是不可能的,哪怕是到了後世,都還出現過限期交代從寬處理的特殊時期,何況現在。

畢竟事情要有人做,還有三個月就該進入漕運運輸旺季,時間也來不及施行大換血。

所以對於高滔滔的這波操作,蘇油也算是樂見其成,高度配合。

不過這件事情是個信號,風,要變了。

……

風要變了,有些人回來了,有些人要走了。

如今軍機處正在整理從三司,中書,樞密院收集來的檔案文書。

蔡京苦得哭爹喊娘,天天問晁補之啥時候回來。

三個部門對於此事的態度也不一樣。

見了鬼了,態度最好的,竟然是王珪和蔡確。

後勤準備和釐清漕運結合緊密,給中書帶來的是大大的好處,作爲籌碼交換,蔡確可謂完全配合,完全具備一個政治家的操守。

政治家的操守,就是一切從團體利益出發。

三司也算配合得不錯,釐清漕運,能從高滔滔嘴裡得到“暫且放過這幫狗官”幾個字,蘇油這也算是給三司擦屁股了。

李肅之表面上不要不要,心底裡好爽好爽。

三司裡邊,漕運是最大的吏治難題。

現在太后,陛下,中書三座大山壓了下來,李肅之看似躺下任由蹂躪,其實是暗地裡享受。

而且商路上的癥結被打消之後,今年的商稅必定會收到手軟,要是說中書收到的是吏治澄清的軟性利益,那三司收到的可就是明晃晃實沉沉的真金白銀。

蘇油做事,總是一副委委屈屈的模樣,這次同樣如此。

反正小道消息裡,太后可是將蘇油罵了個狗血淋頭的。

四通商號被諸路官員吃拿卡要了這麼多年,你都是怎麼忍過來的?要是天家沒有入股,你是不是準備忍一輩子?!

你還是大宋當朝一品的國公嗎?你還是大宋勳貴之家的嬌婿嗎?當了文臣能不能也有點硬氣?真真把我們的臉都丟盡了!丟盡了!

李肅之覺得這些東西大概率是演戲,但是主角是太后,就沒人敢說。

而且太后在這件事情上,真的是將自己完全帶入了,情緒飽滿,演技深刻,完全出於本色。

畢竟演技要對得起片酬,那可是高達上千萬貫呢!

最大的阻力,反倒是來自蘇油曾經最親密的夥伴——知樞密使事,馮京。

樞密院的職責,是輔佐皇帝實現對軍事指揮的控制,制定戰略方針,調度軍隊,選任指揮官,向前線指揮官發佈實施戰役的指令。

執掌武官的人事、軍隊編制等具體事務,那是大宋的另一個部門——兵部。

北宋的樞密使,從“文武兼用”,到“一任文臣”中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真宗以前,都是武多文少,到了仁宗朝,變成文臣比武臣多一倍,到了英宗神宗兩朝,就只有一個郭逵了。

這絕對不是一個正常現象。

所以現在的朝中,已經又將馮京和文官構成的樞密院,稱爲“左樞”,而將蘇油和武臣們構成的軍機處,稱爲“右樞”。

兩個機構本身有很大一部分功能重合,但是馮京卻又不得不認下軍機處的存在,原因很簡單——新軍那一套,他弄不明白。

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心中就沒有樞密院事權被侵奪的不滿。

第四百八十七章 鰲山第六百九十九章 薑是老的辣第八章 肚裡有貨第八百七十九章 錫第五百章 女騎第八百四十七章 請求移民第三百二十章 駕崩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 大捷第三百二十八章 重見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戰略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 後生可畏第四百四十七章 巡視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準備第二十三章 瓷片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觀量派第一千四百八十章 議政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 複雜成因第一千五百三十五章 發展綱要第八百二十六章 決戰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 旱情第五百九十章 西夏曆史文明展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 止步第七百五十九章 石薇的決定第一百二十七章 勝利的大會第一千四百九十二章 旱情第五百一十八章 孫能第五百八十三章 士德第九百零七章 各有勾當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 巡視第四百七十五章 誰改變誰第一千五百八十一章 昭文相第三百七十九章 交相輝映第六百一十七章 湘鄉第三百七十四章 河湟變遷第三百八十一章 天都山第二百三十九章 白龜的名字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農業改良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 功罪第一千八百三十五章 攻城第一千零一百章 大孩子第一百七十章 快遞小哥第一千零七十章 高滔滔哭了第三百四十三章 建議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馱馬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漫畫第一千七百五十九章 檯球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狙擊手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總得講道理吧六百三十三章 佞人第五百五十四章 貸與賑第三百八十五章 李文釗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 進士第五十三章 訛詐第九百六十七章 王珪的推薦第一千八百零八章 侄子第三百一十六章 靈柴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 巡視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 勝利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 十六號窟第八百五十五章 宗兄使遼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運糧第八百九十八章 蘇頌的態度第六百八十九章 國家預算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 彈劾第一千七百九十五章 慘敗第九百九十八章 魚驚石第二百三十二章 蘇伯純第一千三百七十章 豐年第一百零六章 五金博士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 交流第一千四百六十一章 陛見第九百三十八章 薏仁第八百九十二章 把控大市場第一百四十五章 隨手功夫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優待第一千七百九十七章 生離第一千三百六十七章 蘭交會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嵩陽兵工廠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曾鞏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舉薦第四百三十一章 大閱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 蘇轍上書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三章 彩票漏洞第三百八十二章 司竹監第一千七百一十九章 卻上心頭第三百三十二章 高賓圖第七百七十二章 再見章惇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體罰第一千七百八十章 蘇軾送東西第一千七百六十七章 新年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胡辣湯第六百一十八章 大打出手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 入使線路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 實驗第九百章 縫紉機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五泉井第一千二百八十八章 抵進第三百二十二章 老堂哥開炮第八百一十一章 呂惠卿的魚死網破第一百零六章 五金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