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談判

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談判

張散繼續說道:“所以我認爲第一步,不如先讓遼國有機械,讓機械能夠爲遼國帶來利潤,讓所有人看到機械帶來的好處,讓遼國先有工廠,工業,之後才能產生對機械的需求,機械製造工坊才能得以順利成章的建立,才說得到一步步的提升,這些都是有個過程的。”

室純點頭:“的確如此,不過人才可以先培養起來,我大遼要是送子弟去大宋皇家理工學院學習,大宋會同意嗎?”

張散靠在船舷上,朝另一邊言談甚歡的蕭禧和晁補之一眼:“老尚書你看他們,要是這次和議能夠順利達成,兩國關係依舊良好的話,我覺得是應該沒有問題的。”

“可要是談不攏,多半就麻煩了……”

友好親密的氣氛只在乳獅號上體現,等到大家坐到了獐子島海關官署都廳談判桌前,立即開始了脣槍舌劍爭鋒相對的鬥爭。

蕭禧對蘇頌說道:“侍郎、制誥,宋國吞併夏國,是對遼國最大的敵意與挑釁,我大遼是絕對不會容忍的。”

蘇頌扶了扶玳瑁眼鏡,從身前翻出幾份文件:“蕭樞相說笑了,首先來說,宋國並沒有吞併夏國,而是秉常在臨終之前,因乾順尚幼,將國家託付與大宋代管。”

說完將文書遞給蕭禧:“這裡,是秉常的遺詔,還有我朝蜀國公與夏國羣臣商議的紀要,以及乾順、原夏國各路軍司、州郡太守給我朝的謝表。”

蕭禧將文書看了一遍,立刻找到了漏洞:“蜀國公的上表當中,將西夏分作了三路,這是將西夏納入宋土的實質舉動,我大遼不能容忍這樣的舉動。”

蘇頌笑了:“這也不是蜀國公自己的決定,這項建議的發起人是夏國舊臣巢谷、樑屹多埋、李濟。原因就是夏國決定取消軍國之制,改行漢制。爲了方便施政,蜀國公才建議朝廷,做出這樣的調整。”

“經過朝廷商議之後,認爲這項改變的確有利於夏國的發展,因此才同意了他們的請求。無咎!”

晁補之立即將事先準備好的朝廷公文遞交給了蕭禧。

蕭禧看完,將公文扔到桌上:“就算是如此,我要告訴蘇公的是,夏國雖然是南朝的藩屬國,可同樣的,也是我大遼的藩屬國。”

“如果要置官管理,那也理應由兩國共同派遣官員,共同管理!”

蘇頌毫不相讓:“禧公,大宋是個講禮守禮的國度,遼國只看到大宋對寧夏三路實施代管,以爲會有什麼巨大的利益,殊不知,大宋爲了存亡繼絕,完成宗主的責任,所付出的代價。”

又讓晁補之送過去幾封文書:“爲了讓夏國安然度過大亂,朝廷應蜀國公之請,成立了三家銀行,前後撥付了五百萬貫金、銀、銅充實庫本,讓三路經濟復甦。”

“於此同時,大宋援助了三路大量的糧食、物資、總數不下四十萬石。”

“大宋就是這樣,這與年前貴朝幽雲遭遇旱情、蝗災,我朝立即派出慈善救助團體,無償援助數十萬石糧草,幫助貴朝百姓度過艱難,是一樣的。”

“你們只看到了利益,而我們看到的卻是宗主的責任,這是我泱泱大國,華夏正統的氣度!”

“官員之設,是爲了帶領夏國百姓走上幸福的道路,擁有更好的生活,不是爲了敲詐吸剝。”

“否則,大宋何必在三路免稅十年?!”

蕭禧不依:“夏國興慶府,佛法昌隆,我朝貴人也多有前往禮佛的,如今宋朝代管,那我們禮佛之路還能繼續通暢嗎?”

蘇頌笑道:“有來必有往,夏國對遼國,也是藩屬,每年遼主捺鉢、生辰,夏國都要遣使入賀的。”

“如果遼國能夠保證從五原城到中京的朝貢之路繼續通暢,那麼宋國就能夠保證從五原城到興慶府的道路同樣通暢。”

“對了,興慶府佛法之所以昌隆,是因爲那裡有紅衣活佛吉多大師的緣故。”

“大師如今已然移駕賀蘭山大陷谷雙塔寺,貴朝的貴人們如要禮佛,倒是節省了很多路程……”

其實這是不可能的,以讓宋人摸清楚從陰山東進遼朝中京的道路爲代價,換取遼國摸清從陰山到賀蘭山的通道,對遼國來說,絕對是得不償失。

光路程長短都相差數倍。

談判桌上你來我往,蕭禧算是碰到了真正的對手,蘇頌和晁補之,對遼國內部的情形可以說是知曉得一清二楚。

而且如今遼國南部諸州郡,根本就不願意得罪宋朝,薛忠那裡,還能不斷收到來自遼朝官員的內部情報。

蕭禧感覺自己如同陷入了泥潭,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這樣的情形,是以往談判從來沒有遇到過的。

而且蕭禧經過蘇油的指點,自己在獐子島的經濟利益就不少,是獐子島皇宋銀行的一等客戶。

耶律洪基其實也就是訛詐,要求蕭禧儘可能從這次事件裡邊多撈好處。

於是蕭禧最後又使出老一套,說不過了就耍橫使潑,幾乎就是明說你不給我大遼好處我們就過不去這坎。

這就是外交上的明搶,遇到這樣的滾刀肉,蘇頌和晁補之只好做出重大讓步。

最終雙方在的極大剋制下,商定和約。

遼國承認大宋對西夏的管理權,同時放棄自己對西夏的管理權。

遼國同意和大宋一起,將秉常以前的夏國諸國主,降至節度使一級。

遼國因通婚留在夏國的公主,大宋要保持其待遇,不得輕慢。

爲了讓遼國放棄管理權,大宋也付出了重大的代價。

黑山——曲野河一線原夏國與遼國邊境,夏國曾經駐軍七萬。

大宋願意將軍力減少一半,以三萬五千爲上限,表示大宋視遼國爲兄弟之邦,而不是威脅。

大宋需要在五原、九原兩郡開通榷市。

大宋每年給遼國的絹鈔,在二十五萬貫的基礎上,再增加五十萬貫。

大宋解除對遼部分圖書的禁令,經史子集,佛家經典,允許遼國在獐子島上任意採購。

大宋資助遼國在中京修建司天臺,傳授星象、曆法,保持兩國在禮制上的對等敵體地位。

敦煌遺書中佛學的整理情況、編著的書籍,大宋必須定期向遼國通報,贈送。

大宋需要援助遼國,在遼國蘇州設立錢莊,方便商賈進行貿易業務。

大宋承諾,不再以任何方式,與女直完顏部,進行直接貿易。

大宋需要資助遼國,在辰州、保州建設港口。

和議傳回汴京城,頓時引發了軒然大波。

臺諫立即發動,彈劾此次和議讓步過大,蘇頌晁補之喪權辱國。

真正的明白人是少數,西夏的產能到底有多大,現在誰都沒底,但是趙頊知道,談判中所謂的大宋支援三路的五百萬貫,是蘇明潤在三路自己個兒倒騰出來的。

和田玉終於在斷絕數十年之後,再次源源不斷送往汴京城,居高不下的毛呢和細毛呢價格,終於在元豐五年的七月來了一次下調。

最關鍵的是軍費,大宋每年在西軍上消耗的軍費,終於得到了徹底的緩解。

戰後陝西四路的正軍還沒有減少,但是廂軍開始大規模復員,因爲寧夏三路政策極度優惠,大部分人選擇前往三路當地主。

除了地,還有女人,那裡男人少,女人多,對廂軍老光棍尤其具備吸引力。

半年之內,陝西軍費需求直降一半,而剩下的,陝西和寧夏地方政府可以就地解決。

軍政分離的好處,就是這些軍費捏在文官的手裡,有蘇油這臺賺錢機器在,元豐倉和封樁庫在皇宋銀行戶頭上的數字,停止下降之後,又漸漸開始有了緩慢的增長。

爲了迷惑遼人,趙頊頒詔,既然和議已成,爲了不刺激遼國,讓事情變得拖延不決,他同意對此次和談決議用璽。

但是鑑於蘇頌和晁補之在和談中的糟糕表現,蘇頌落職改任工部尚書;晁補之出外,去寧夏當任蘇油的副手,當任三路都轉運司判官。

臨行之前,趙頊將蘇頌和晁補之召入宮中,三人秘議了兩個時辰,具體內容如何,朝臣不得而知。

第二百九十四章 夜校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 電機第一千二百零七章 文明之始第六百二十一章 弊端第一千二百九十四章 畢仲遊第一千四百四十章 木蘭陂第一千三百一十四章 匪夷所思的劫糧道第一千五百零五章 矛盾根本第一百六十五章 第一個承諾第五百三十四章 刮目相看第四百七十二章 進京第一千六百零七章 本末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對策第二百三十一章 孩子第八百一十三章 殉爆第六百一十五章 提前佈局第一千七百章 種五的朋友第八百二十八章 齊射第五百四十七章 風波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微言大義第六百六十章 天數第三百九十八章 王文鬱的心思第一百二十一章 蠶市第一千七百六十八章 知識產權第八百七十二章 基地第六百三十章 上香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 蘇油的家事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鄭州第八百三十二章 送行第一千四百零四章 阻擊第一千二百一十章 學習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馱馬第一千四百六十五章 教育第五百二十五章 大名府第七十四章 混亂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 忐忑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大地圖第八百六十五章 蒲珊第一千七百零七章 人皆有之第二百一十六章 例題第六百四十二章 見解第七百八十五章 黃魚季第六百七十三章 好消息不斷第四百一十九章 水火交逼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歐陽發第七百一十八章 遊說各方第一千七百三十七章 體驗第一千七百五十四章 花塔子鋪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 蘇油的背鍋俠第四百四十五章 婚後第九百九十章 湯泉第一千五百九十章 又見董非第二百八十七章 判卷第二百二十二章 大遊江第七百二十一章 利益交換第一千七百四十九章 非汝輩可議第四百九十章 經濟影響力第七百八十八章 王安石的局面第一千八百零二章 良謀第六百六十六章 治河第六百九十二章 覆軍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照會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 韓縝第一百五十九章 玄香太守第五百一十八章 孫能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 分割財產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 夜襲第四百零四章 家粱的判斷第二百三十二章 蘇伯純第一千四百八十章 議政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甲骨文第四百九十五章 掛綾查賬第六百章 吳逵第一百八十八章 捱揍第三百一十九章 九鬥碗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 功罪第九百五十章 商量對策第四百零四章 家粱的判斷第九百七十六章 始皇帝的問題第五百一十九章 河害第一百一十章 對對子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請罪第八百四十六章 大利第一千零一十七章 探討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蒸汽機車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劉猢猻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 淞江一號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討論第一千八百二十八章 共情了第五十七章 瓷碼第一百零九章 幾本書不如二十字第九百八十三章 趙孝奕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馬蜂窩第七百四十章 安和圩第四百三十二章 西方的文明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得國第一千八百章 大賬第一千七百一十五章 又遭彈劾第八百一十七章 元江水師第四百二十六章 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