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第一堂課

bookmark

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第一堂課

興州孔廟,乃是野利仁榮首建,不過規模較小,至於對面的學宮,則是乾脆沒有。

興州一把火燒了一半,趙頊同意拆除西夏的“違章建築”,作爲各地學宮的材料,那李舜舉就不用客氣。

因爲興州是西夏皇宮所在,因此資源最好,學宮和文廟被李舜舉修得美輪美奐,規模宏大,與眉山都又得一拼。

如櫺星門、戟門、魁星閣、尊經閣、明倫堂、燕居亭、泮池、大成殿,愣是一個不少。

除此之外,李舜舉還修建了一處其它地方文廟沒有的設施——遠聲祠。

祠中奉立河西儒學的列位先賢,以紀念他們在遠離中原的地區,傳播華夏文明的功績。

張軌、郭荷、郭瑀、宋纖、祁嘉、馬岌、段承根、陰仲達、宗欽、趙柔、劉昞……

“永嘉之亂,中州之人士避地河西,張氏禮而用之,子孫相承,衣冠不墜,故涼州號爲多士。”

這些人,很多到現在都是世家,“以儒學顯”、“以儒學致位”、“以儒學見稱”,被稱爲“西州右姓”。

如安定張氏、隴西李氏、略陽郭氏、西平田氏、金城宗氏以及敦煌宋、陰、索、汜、祈等,很多即便是在夏國行夏制的時期,都難以打壓,是地方上有力的豪強和政治力量。

之前宋夏隔絕,蘇油在西夏學問名聲不顯,大家知道他的,就是智計高絕,善於打仗,深得橫山河湟蕃人之心,在那邊叫“益西威舍”,在夏人蕃部叫“大威德明王”。

半年過後,這些家族才知道寧夏三路的實際最高官員,原來竟然是儒門大宗師。

等到大宋皇帝陛下削平夏室宮殿,用於建造學校,蘇油清平理政,輕徭薄賦一年之後,這些知識分子紛紛走出家門,奔走於途,開始積極參與到三路政治生活中來。

蘇油之前就主持過一次考試,從中選拔出來五十人,作爲各地的州縣官員、學官、僚佐。

同時命各地推薦品學兼優的學子,無分漢蕃,來興州學宮培養。

興州學宮還有一個特點,這是跟蜀中眉山學的——楹聯。

很多都是從儒家經典中摘錄的句子,比如什麼“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又比如“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義而情愛人”。

又比如“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之類。

應李舜舉的邀請,蘇油也制了一聯,書存於明倫堂的兩側:

率性修道致中和,人情之趨,即爲天理;

齊家治國平天下,民心所向,便是綱常。

元豐五年九月十六,蘇油帶領二十六州學子,在文廟祭殿孔子,帶領他們遊覽碑林,之後在明倫堂授講。

《春秋》是蘇油的本經,蘇油便以《春秋》開篇爲題目。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

“《春秋》,是一部大史綱,是夫子根據當時魯國史官的記錄,修訂整理而成。”

“爲何叫《春秋》呢?因爲當時魯國史官記錄各國大事,是按年、季、月、日的方式爲體例的,故而魯國編年之史,本身便叫做春秋。”

“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之間,共計兩百四十二年的大事。”

“用了多少字呢?不過一萬六千字。”

“故而《春秋》難讀,便是因爲其言微而義大。即所謂的——春秋書法。”

“所謂的春秋書法,究其根本,即夫子在用自己的文字概括歷史的時候,表現出了他的思想傾向。”

“與司馬遷《史記》,傳記之後太史公曰的史評體例不同,夫子將這種思想,隱藏在了文字當中,沒有直書出來,稱爲‘曲筆’。”

“何謂曲筆?一言而明,乃是‘爲尊者諱,爲親者諱,爲賢者諱’。”

“但是《春秋》中全是曲筆嗎?也不是,裡邊同樣有據事直書的一面。”

“以曲直明是非,便是大義。”

“何謂是非?左丘明發微探幽,作了精當的概括:‘《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賢人誰能修之?’”

“孟子有云: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因此夫子的《春秋》,暗含褒貶,即便行文中沒有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通過細節描寫,文字使用和材料選擇,都能夠委婉而微妙地表達出作者主觀看法,批判態度,以及對禮制尊卑的維護。”

“這種筆法,到後來很多人都在用。但是《春秋》之所以被褒揚,除了夫子首創,通過這種筆法,捍衛了史學家的尊嚴,聲明瞭自己的立場,也維護了自己心中的綱常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通過這樣的方式,表達了爲最大多數人接受的‘仁義’,與‘善良’。”

“明白了這些之後,我們再來研讀《春秋》,就能在字裡行間,讀懂夫子在維繫的是什麼。”

“第一句——元年春,王周正月。”

“《傳》做了解釋:不書即位,攝也。”

“什麼意思呢?隱公元年,卻沒有寫隱公即位,那是因爲魯隱公只是攝政。”

“魯惠公第一次所娶正夫人叫做孟子。孟子去世後,續娶了姬妾聲子,生了隱公。”

“除了隱公,惠公還有一個兒子,是桓公,爲宋武公的女兒仲子所生。”

“仲子生下來手掌上就有三個字——‘魯夫人’。所以魯國人認爲,她纔是魯國的正室夫人。”

“仲子生了桓公不久,惠公就逝世了,因此隱公雖長,卻自居攝政,奉戴桓公爲魯君。”

“這就是《春秋》書元年而不書隱公即位的原因。”

學子們恍然大悟,《春秋》開篇三個字,卻原來有這麼多的講究。

“王周正月,什麼意思呢?是說隱公攝政的時候,是周王朝曆法的正月。”

“就會有人問了,難道除了周王朝的歷法,還有別的歷法嗎?”

“答案是當然有,除了周曆,當時還有夏曆和商曆。三者曆法的主要區別,是歲首的月建,即每年的開端不同。”

“夏曆建寅孟春之月,以陰曆正月爲歲首;商曆建醜季冬之月,以陰曆十二月爲歲首;周曆建子仲冬之月,以陰曆十一月爲歲首。”

“所謂建,就是通過觀測來確定。至於如何建,這是另一套學問。”

“如今大宋司天監,正在根據天體運行規律和歷史中的記錄來考證大事件,確定編年。對三代曆法的解讀與掌握,是研究者必須的基礎。”

“不過這個學問我們今天不討論,否則就沒法下課了。”

學子們都露出微笑。

蘇油接着往下講:“這四個字,也表明了夫子的立場,就是奉周王朝,爲自己史綱之正朔。”

“《論語》,是儒學入門之書,大家想必已經精熟。”

“《論語·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又有: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鬆,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又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從這些描述裡邊,都能夠看到夫子對禮儀的尊崇,和他治學,治史時的選擇。”

“故而我們讀書,不能僵化於一經一語,須得通讀諸經,方能明白‘微言大義’所在。”

“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

“傳曰: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書爵。曰“儀父”,貴之也。公攝位而欲求好於邾,故爲蔑之盟。夏四月,費伯帥師城郎。不書,非公命也。”

“《傳》解釋這一句的意思是說,三月,隱公和邾儀父在蔑會見,邾儀父就是邾子克。”

“由於邾儀父沒有周朝正式冊封,所以這裡就沒有記載他的爵位;稱他爲‘儀父’,是尊重他。”

第一千四百五十章 小炮第七百零八章 老酒第九百七十二章 通通不認第二百六十章 王安石第七百二十四章 少年第一百四十五章 隨手功夫第一千七百八十四章 掃蕩第一千三百六十章 敦煌遺書第一千六百二十七章 河間府第一千六百二十六章 雜貨鋪第五百三十二章 連消帶打第三百二十六章 佈置第四百八十七章 鰲山第五百三十五章 皇后管內庫第四百九十二章 紅臉白臉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 金大忠第一千零六十二章 講解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 占卜第四百五十章 再到東川第一千八百二十三章 耶律南仙第六百四十八章宰相馬,一樣打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泡溫泉第一千七百九十七章 生離第一千七百八十三章 攻勢第七百八十一章 勸說第四百二十九章 計相學宮第八十二章 常數第八百三十五章 楊曙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獐子島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石府的變化第八百五十九章 張載逝世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栓動小獵銃第一千一百九十四章 李清第三百八十七章 叛逃第四百二十一章 威猛的石薇第七百九十一章 呂惠卿貶官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 大戰的腳步第四百五十二章 退軍第四百六十九章 神機銃第一千六百零二章 孟端儀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 經略六路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 消耗戰第六百三十五章 相迎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舊部第三百二十四章 朝廷大事第六百六十五章 上課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騙子第三十章 縣令第八百一十八章 相互算計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刺客第二百九十二章 馬上草賦第三十四章 蝕刻第五百八十二章 勝利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 返京第七百九十三章 勞動人民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 主意第二百三十一章 孩子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操典第八百四十六章 大利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演戲第一千八百四十一章 亡遼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 誕生第二百零九章 北極院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 深夜報捷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 彈劾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刺客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太原第一千七百七十八章 少給臉不要臉第七百零五章 小人之心第五百五十六章 荊湖建議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受連累的朋友第三百零五章 熟蠻第八十九章 茭白第一千四百六十四章 彈劾第九百九十四章 乒乓球第四百四十二章 婚前第一千八百一十九章 械鬥第五百二十六章 察人之術第二百三十二章 蘇伯純第一千八百三十九章 收關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 金明池聊天第一千八百零七章 化石第二百九十三章 遼人臨觀第五百四十六章 十大罪第八百七十四章 蒲釋馬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戲精聚會第七章 病根第一百五十二章 玩香第八百六十章 微服第六十章 仿宋體第八百六十五章 蒲珊第一千八百三十六章 潛歸第四百四十章 再見可龍裡第一千八百一十三章 幽雲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 止步第七百一十三章 重會第一百九十七章倒春寒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計劃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總得講道理吧第一千七百六十六章 嘴炮狂轟